《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第1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治。

    现在既然知道动乱起于谣言,当务之急是抓住制造和传播者以明真相,而以他们所见这事情最大的受益者是******所谓的卫王领导下的帅府,事情定和其脱不了干系。与此同时暂且禁止番僧进入江南,停止征调民夫,这样便可缓解双方的矛盾。另外派兵堵截逃亡的百姓,镇压公开对抗的乱民,以迅速平息乱局。待北部平叛完成后,便调兵迅速南下配合地方驻军清剿前朝余孽,这样江南可平。

    忽必烈采纳了这些建议,但他也记住了赵氏遗族中还有个卫王。虽然这些政策略显温和,但又去哪里寻找始作俑者,他们或是返回琼州,或是远走它地,因而江南依然免不去一场刀光血雨。残酷的镇压使得江南百姓更加相信谣言是真,否则他们为何如此害怕,对鞑子更加愤恨和不满。而元廷在江南推行的新政也不得不终止,那些善政也打了水漂,并没有如愿买到人心……(。)

第230章 旧事() 
♂,

    对赵昺来说,忽必烈的关心只是意外,他也不以为意,因为自己早晚都是他的菜,而他也没想到动静会闹得这么大,引得整个江南震动。他关心的是能有多少人到了琼州,当然也不希望江南百姓闻风而至全跑到了琼州,现在虽经过多年战乱江南保守说也有数千万人口,来到这自己没法安置,也养不活。自己条件也不太高能来个十万八万的就算没有白忙乎。

    如今连应节严都知道有大批难民来琼,说明还是有成绩的。赵昺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人前来,而他也暗中派人在沿海地区接引难民,安排渡船组织他们偷渡到琼州。而以赵昺所知明清时期的生产力与现在相差不多,但清末时海南岛上便有了二百多万人口,土地和资源的承受力是没有问题的。现在有了崖州城外大片的为开垦土地,就是来个十数万人也能安置的下,保证他们有田可耕,有屋可住。

    只要布置妥当明年春季就能播种,五月便可以收获第一季稻谷,这样起码就能让他们自足,不必依靠帅府供养。到了第二季收获期,就有余粮可售,解决一部分军粮问题。若是没有大灾,不消三年功夫崖州城外便会是阡陌纵横,处处鸡犬相闻的景象,一改出城三里无人烟的惨状,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之中,帅府的财政压力也会大大减少。另外人口的增加,不仅对军队的供氧能力大幅提高,也能为军队提供充足的兵员,使军事实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好事就得办好,赵昺回到崖州城后当夜将自己建设大崖州的设想与应节严进行了详谈,取得了其的支持,两人商议后又整理出近期发展框架后,于次日召集吉阳军州县官员及前军主要将领举行联席会议。除就当前的严峻形势进行通报外,要求他们做好战备工作的同时,也要准备安置大批前来的难民,让他们充分利用人口大幅增加的机会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将吉阳军建成帅府军的大后方和生产基地。

    对于独田岭铁矿,赵昺回来后就命黄显耀派兵根据俘虏的交待前去抄了他们的老窝,主谋听到风声后已经弃家而逃,只将那些掳掠来的劳工带了回来。这些人在那里干了多年,有的人甚至被抓来了十多年,都是些熟手。他下令好生照顾,并争取将他们留下来作为铁矿的第一批工人,待都作院派人前来接收后便投入生产。

    赵昺早已算过那个私坊仅有百余人一年便能生产十吨左右的生铁,这还不是满负荷状态下的情况,若是增加人手,加强管理,一年生产四十吨铁问题不大。而在古代四十吨铁,是什么概念?!如果用40吨铁,造弓箭箭头的话。一个箭头算二十五克,四十吨铁就能造出一百六十万个箭头。宋朝的步人甲在当时整个世界范围里,最重的国家化武装军队的制式盔甲,一套有三十公斤,四十吨铁就可以制造一千三百余件。这对武器的生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先生,今晚我们就在此歇息一夜如何?”赵昺本想在崖城多盘恒几日,以便安排好移民及开矿事宜。但突然有消息传来,元军攻势猛烈,打下拱卫广州的重要关隘大庾岭,受到威胁的******急忙移师浅湾,但敌将刘深率水军紧追不舍,张世杰迎战不利,遂与江万载护卫皇帝前往井澳。他只记的******最后是跑到了雷州附近,结果是小皇帝落水,给吓死的。这可关系到自己以后的命运,于是也草草结束自己的环岛游,取道岛东准备返回琼州,没想到在昌化军于暴风只能在此入港避风。

    “殿下,这里简陋,怕是不好吧,还是回驿馆休息的好。”应节严看着屋外的风雨皱皱眉道。殿下这孩子闲不住,到昌化军后便是暴风雨不断,在屋里憋了两天就受不了啦,看今天风雨小了些便要出门。可这地方也没什么好去处,就到这‘载酒堂’来转转。

    “先生,东坡先生当年在此一住三年,咱们只住一晚又有何妨。”赵昺听了笑了,这昌化军还不比崖城和万州城,那里虽小还有城墙圈着,这里却是连城池也没有,州衙也十分狭小,只能屈尊住在驿馆。

    “殿下执意要住,老夫也只能陪着了!”应节严无奈地说道,因为风雨很大,学堂都放假了,空出的生舍也够他们住了。

    “先生,这载酒堂可有出处?”赵昺前世是游览过这里的,那时候订货会之类的多会选在有吃有喝有玩儿的地方,海南岛一向是首选,他也借此东风游遍了全岛。但那会儿这里叫东坡书院,喝得晕晕乎乎之下也没听清小导游怎么说的。

    “想是东坡先生取自《汉书?杨雄传》载酒问字的典故,名其屋为载酒堂的。”应节严略一思索回答道。

    “这里好像小了些?”赵昺进了院左右看看,疑惑地说道,他那天虽然喝的多点,可还记的院子很大,房子很多,也非这么简陋,环境也好的多。他觉的即便后人重修,这差距也太大了。

    “殿下,老夫虽也是头一次来,但还是知道一些往事的。东坡先生初到时颇为凄惨……”应节严叹口气说道。

    赵昺从老头儿的口中才知苏东坡刚来儋州的时候,州官张中很敬重他,让他住官房吃官粮。第二年,朝廷派湖南提举董必去广西察访,在雷州得知苏东坡居在儋州过得挺滋润,这还了得。于是就派人把苏东坡父子撵到了城外。苏东坡一个外来人口,没房子没地,这日子可怎么过呀!

    好在当地百姓还不错,民风淳朴,不像京城的那些狗官赶尽杀绝,城里都不让住。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苏东坡盖起了三间茅草棚,算是有个住的地方了。尽管环境恶劣点儿,但怎么说也算是个家。茅草棚周围是一片桄榔林,东苏坡便把自己的“新房”叫成“桄榔庵”……(。)

第231章 以人度己() 
♂,

    赵昺回忆着前世记忆中的东坡书院,记得所处环境十分雅致,树木葱茏,鸟语啁啾,河水从院门前静静的流过;院内建筑整齐壮观,古朴典雅。书院内建有大殿和两侧耳房,展出苏东坡许多书稿墨迹、文物史料。还有郭沫若、邓拓、田汉题咏的诗刻及书画名家的艺术作品。书院大殿在载酒堂后面,两者相隔一庭院,左右两侧是廊舍,与载酒堂相边,形成一个四合院,庭院中有一棵上百年的芒果树,叶茂荫浓,使整个庭院显得幽静肃穆。

    而今眼前的载酒堂不过是一间木柱石砌的厅堂,堂前是一草亭。后院也没有什么大殿,只有一圈堂舍,不过这是后人修建的,作为在此求学的士子读书休息之所。周围槟榔林仍在,小河也有,清素典雅,却比后世的书院少了世俗和商业气息,让人更觉安逸,但也其难掩简陋,而最让赵昺惊异的是苏东坡死了百多年后,他住的茅棚草舍却还能保留至今,没有腐朽坍塌。

    显然现代人重修书院更多的是借苏东坡之名挣钱,而非敬重其学识和品德。蜂拥而至更多的是猎奇和凑热闹,少有人能想到当年其作为一个士人的情操;‘古人’勉力维持东坡旧居不倒却是感激他的恩德,谢其教会了海南人民如何使用耕牛,如何读书,并培养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海内外名士接踵而来,也是慕其学问和人品,仰慕其矢志不渝的精神……

    “古今多少事,谁也说不清!”赵昺越听越觉得后脊梁骨发凉。****,那时候的世态炎凉到了这种程度?都贬海南了仍不过瘾,连城里也不让住,还给赶到这城郊荒野之中,想想忽然笑了。

    “殿下何来此说?”应节严低头看看刚才还兴奋异常的殿下怎么又抑郁了,背着手抬头看着匾额冷冷发笑,纳闷地问道。

    “当年东坡先生名动京华,无人不羡慕,为求其一字一画不惜屈膝,但其一旦落魄,那些人却又落井下石,变着法的迫害于他,竟然让一残年老人居此陋室而不得,想想让人心寒!”赵昺叹口气道。

    “殿下,是不是又想到了什么?”应节严知道这孩子不会无缘无故的乱发感慨,皱了皱眉又问道。

    “先生以为本王如何?”赵昺没有回答应节严的问题,而是抬头问道。

    “殿下年纪虽小,但胸有大志,聪敏睿智,做事深谋远虑,亦有章法。虽小节有亏,但不失为少年英雄!”应节严知道自己作为师傅,本应以校正其行,纠其不端为己任,而不应随便夸奖增其傲气。但今天他发现殿下眼中有迷茫之色,言语中透着忧虑,便破例赞美了一番,当然这也是出自内心的。

    “若是我某日败落,怕便不是如此说了吧?定是卫王少年跋扈,行为不端,诡诈精绝,多有不臣之心了!”赵昺玩笑般的笑笑道,脸上虽在笑,但透着戏谑和无奈。

    “殿下何处此言?如今帅府军兵精粮足,甲仗齐备,士气高昂,已有与鞑子一战之力。且殿下励精图治,琼州上下也是耳目一新,官吏清明,民心趋稳,财赋虽有不足,但尚能维持,殿下又何来败亡只说!”应节严在归途中就觉的殿下变得心事重重,可为什么如此他又一时也不知为何。

    “呵呵!”赵昺苦笑一声未置可否,走进堂中转而问道,“如今鞑子水军自泉州入海追击,不知朝廷能否逃过这一劫?”

    “朝廷几经补充,现在拥有战船二千余艘,将士四十万,即便不能胜也应自保有余!难道殿下是担心朝廷失利?”殿下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弄得应节严满头雾水,这种情绪和说话方式让应节严很不习惯,只能他问啥自己答啥了。

    “嗯,朝廷此次入海怕是难以轻易脱身。”赵昺点点头道。

    “这又是为何?”应节严见殿下如此回答,他似乎找到了症结所在,急忙问道。

    “我朝此前的防御重心是江淮一线,因而水军主要在长江和淮河中训练,负责这两条河道及其入海口的防御。鞑子则在其攻灭金国后,在整合其位于渤海和山东水军的基础上建立水军,又得我朝叛将刘整训练,因此其在海上及沿海的水战能力要强于我朝。”

    “再者,我朝水军战船多是蒙冲舟一类的船只,这种船只速度快、易转身,机动性强,适合内河作战,但抗风浪能力差,并不适于海上作战和航行。而鞑子水军则多是海船,这些战船舷板厚重,防御力强,船身高大,可抗大型风浪,适于海战。且他们得到蒲贼的帮助后,海船更是占据多数。因而出海作战,我方在船只上的优势尽失。”

    “还有朝廷现在连败,已成惊弓之鸟,一味避战,士兵又多是义勇未加训练,必然导致士气衰落。而现在风浪又起,在鞑子的追击下,他们被动接战也必难取胜。”赵昺一气说出朝廷必败的理由。

    “嗯,殿下所言不无道理,现在朝廷陈相把持朝政,张枢密节制全军。而陈相一直避战,张枢密虽是猛将,可不识水战,确实有危。”应节严点点头道。

    “朝廷一旦战败,他们将何去何从呢?”赵昺又问道。

    “咝……他们也许会转到琼州!”应节严似乎有些明白了殿下的担心,他倒吸口凉气道。

    “太后和陛下有难,我为臣子有迎纳之责,只是我担心……”赵昺欲言又止道。

    “殿下担心一旦朝廷赴琼,帅府不得不屈从于其令,从而破坏了大计,结果是琼州也保不住!若是违命则……”应节严看看这载酒堂,又看看殿下,刹住了话头。

    “本王若是不肯,恐如东坡先生陋室听雨,自得自乐都不能。可若是交了,也许还能在此读书习字,不知道届时是否有人还会为我再造一屋!”赵昺揶揄道。

    “殿下仁义,琼州军民归心,绝不会让殿下沦落于此的。”应节严总算清楚殿下所想,他是以人度己才会黯然伤神。话虽这么说了,可自己又能否改变这一切呢……(。)

第232章 举棋不定() 
♂,

    师徒二人当晚如约留在载酒堂中,而夜间风雨更盛,呼啸的风声,雨滴敲打着瓦片的声响,扰人清梦,况且各有心事,愈加让人难以入睡。

    “老子只想活下去,并不想当皇帝啊!”赵昺翻了个身喃喃道,搞成这样并非自己所想,而是一时心软,再加上点机缘巧合,一不小心将局面搞大了,弄的想下台都不容易了。他也想过按照历史的发展自己可能会登基为帝,但那真不是自己的愿意的,因为树大招风,忽必烈会跟在后边穷追猛打杀了他而后快,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

    可现在让赵昺真舍弃这一切他又心有不甘,还有点不忿,毕竟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已经一年了,除了借助那个死鬼的身体和血统外,可以说白手起家搞出了这么大的局面,如今却面临着被打回原形重新变成一无所有囚徒般的小皇子。而更大的可能是再也不能想当年那样胡吃梦睡,快乐的玩耍了,因为自己曾经有权,手里有兵有钱,不再让人放心。

    “这又是为啥呢?难道是权力……”赵昺想到这暗暗扇了自己俩嘴巴子,现在他舍不得这一切不也是贪恋权力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吗!吃饭有人给端上来,喝水有人给捧着,拉泡屎都有人伺候着,一个眼色都能决定成千上万人的生死。想想除了不能随便出门,每天被元妙和尚逼着练武,邓光荐看着背书,还真想不出还有什么不好,当然担惊受怕的时候除外。

    自己刚刚上位一年便对这种前呼后拥,一言九鼎的日子感到舍不得,那些食髓知味的大佬们怎么会愿意失去。想想那文天祥为何出走,面上看是他不忿朝臣们只想着争权夺利、不思复国,其实根儿上说还是嫌自己的权力太小,说了话被人当放屁,没有人听他的,而说心里话赵昺对其那套理论也不敢苟同,自己当权也不会任其胡来。

    因而赵昺觉得‘壮志难酬’之下便请求外调的文天祥还是聪明的,这个时候其挂着副相的名,在朝野还有名声,身边有着愿意誓死追随的部下和朋友,尤其是在江西老家有着众多的粉丝,到了那里他便最大。以其在朝中吃瘪、看人脸色,不如重起炉灶另开张。等哪天队伍壮大了,地盘扩大了,风风光光的回朝,皇帝得哄着他,众臣得敬着他,谁敢不听话便能当下灭了他,权力自然便重回自己手中。

    可惜的是文天祥时运不济,在江西开府后刚拉起队伍不先韬光养晦练练兵,建立巩固根据地,上来便跟蒙古人打。估计是想先干出点成绩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在朝中争取话语权,结果出头的橼子先烂,被打得损兵折将连头都抬不起来,以致开府之地都丢了。可他即使这样狼狈,想回朝都被人忌惮,怕他形成一股新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