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来的,只有那一首名传千古的绝句。
……
“兰总,还在看网友发过来的宣传语呀。”
西湖景区办公室,“兰辛竹”翻看着最近一段时间各个渠道传来的比较不错的宣传语。
“不看不行呀,我们之前做的广告效果不是很好,反倒不如这一次的活动。而且,现在正是暑假,竞争压力很大,我们此之前一直可是被长城,泰山,庐山……这一些压着。甚至,最近几年投入重金的扬州“瘦西湖”竟然也相当的热,这对于我们西湖来说还真是一个讽刺。”
兰辛竹一边说一边继续看着:“再说,我看的这一些宣传语也都是入围的作品,工作量不大,很快就好了。”
“这个广告呀。”
过了一会,兰辛竹翻到了一位叫做“方星剑”写的宣传语上。
“天堂一景,人间一梦,最美西湖。”
这是广告语。
上面还写了广告语作者的身份资料。
方星剑,燕大讲师,28岁。
“小陈,你来看看,这个宣传语怎么样?”
兰辛竹叫起了自己的助理。
“兰总,这个广告词写得很不错,大方典雅,很适合做我们西湖的宣传语。”
助理小陈走了过来,念了一下这一句宣传语,想了想说道。
只是,兰辛竹却是摇了摇头:“刚才我还不太确定,现在你一念,我就知道不行了。”
“啊,兰总,为什么,我觉得挺好的呀。”
“是挺好。”
兰辛竹也是点头:“这个宣传语从整体来说,没有什么毛病,字词比较精炼,大气,看起来也确实很适合西湖的宣传语。只是,这个宣传语看起来没毛病,但却是最大的毛病。还记得前几天我们在央视放的广告吧,宣传语和这一句差不多,结果呢,一点效果也没有。”
其实,这一段宣传语最大的毛病,是没什么创新,太呆板了。
刚开始看到或许会觉得还不错,但再仔细想想,其实也就一般般。
做为宣传语看起来可行,但是,却不能有太多刺激游客前来西湖的想法。
西湖办这个活动是为了什么?
西湖跑到央视花几千万上亿的资金打广告又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来西湖旅游的嘛。
如果大家看了这一个宣传语没什么表示,并不想跑来西湖旅游,那这样的宣传语也算是失败。
“兰总,您要求太高了。我们西湖本来就是5星级的旅游区,哪怕就是没有广告,也有很多人前来这里旅游。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西湖不要打广告。我想说的是,我们西湖的名气已经足够的大了,大家会来的仍是会来,不想来的可能也不会来。市场已经相对饱合,很难从其他的一些景点区域将游客给抢过来。”
助理小陈说的很有道理,但兰辛竹仍是摇头:“小陈,你不懂的。”
如今旅游市场竞争无比之大。
光靠原来的名气留住游客的思想已经严重落伍了。
虽然兰辛竹知道整个市场相对饱合,但是,她更知道整个旅游市场简直庞大无比。哪怕能刺激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人前来西湖都算是成功。
没再说什么,兰辛竹继续翻下去。
“咦,居然有人写了一首诗。”
当翻到一位叫做“黄一凡”写的宣传语时,兰辛竹眼前一亮。
用诗来做宣传语的并不是没有,之前兰辛竹就看到了好几首。只是,之前看到的好几首用诗作宣传语的诗句,写的都是乱七八糟。兰辛竹可是地道的中文系科班出身,一般的诗句哪能入她的眼睛。不过,这一首诗看起来格律却是非常的工整。
一边看,兰辛竹轻轻的念了起来。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念到这里,兰辛竹停了停,随口评价了一句:“很不错。”
可惜呀,是现代人写的诗,没什么名气,加之诗句当中又没有体现出西湖。虽然诗写得好,但用作宣传语的话,也不是不可以,就是有一些冒险。
不过,这一首诗可没完。
兰辛竹想罢,便又继续看下去。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水光潋滟对山色空濛。
晴方好对雨亦奇。
好诗。
不可多得的好诗。
哪怕是中文系毕业的兰辛竹,这会儿也不得不感叹一句经典。
直到,当她念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时,兰辛竹整个人都呆住了。
随后,突然之间拍案而起。看着这一首诗,兰辛竹立即对助理说道:“小陈,通知一下各部门,我们西湖的宣传语已经决定了,就选这一首诗。”
“还有,立即通知广告部门,全方面围绕这一首诗重新拍摄一组广告宣传片。”
“一会儿开会,讨论一下我们西湖北边增加一处人工景点的必要性。”
===
PS:最近有兄弟们说小白这几章写诗的比较水,不是小白比较水,而是这一首诗是未来大故事剧情的开端,不写详细一些,不太能引动未来大剧情。另外,这一首诗也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这么简单。小白将全方位向大家解读这一首诗,或许,当大家看完了小白写的新章之后,就能够知道,这一首诗有什么不同了。(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三章:诗有三重意境()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走在断桥之上,张慧萍念着黄一凡刚才创作出来的诗:“我明白了,你写的这下半首诗其实就是对于上半首的解释。我说呢,怎么上半首看起来表现平平,下半首竟然峰回路转,写得这么厉害。”
一边走,张慧萍一边评价。
“的确是这样。当然,其实这两首诗可以单独分开来,不过,单独分开来他所表现的意境则单薄了许多。”
前世《饮湖上初晴后雨》有两首。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这是第一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才是第二首。
两首诗的名字都是一样,不过,前世很多人只知道第二首,却不知道第一首。这是因为国内教科书选诗的时候,将第一首给舍去了,只将第二首拿出来做为赏析。
其实如果单独拿第二首来欣赏,虽然也非常不错,特别是最后一句更为经典。但是,如果没有前文的“朝曦”“下雨”做铺垫。那么,他就无法完美的表现出“浓妆”与“淡妆”的效果。
所以,要全方面欣赏这一首诗,必需两首同看。
如果不看第一首,那就意味着铺垫不够。
而如果不看第二首,那就意味着没有高潮。
所以,第一首与第二首加在一起,才是真正千年流传的诗篇。
只是稍微解释了一下,黄一凡便站在断桥下欣赏湖中的荷花。
“你知道这座桥叫什么桥吗?”
不知道为何,黄一凡问道。
“断桥呀,册子上写着的。”
张慧萍看着旅游图,指着“断桥”两个字说道。
“嗯,这确实是断桥。”
黄一凡点点头:“那你知不知道断桥有什么典故?”
“书上记载,说是下雪的时候,大雪将湖面盖住,而断桥又呈现拱形,大雪太大将桥的两边都盖住了,于是,整个断桥便若隐若现于湖面,于是这座桥便叫做断桥。西湖十景中的断桥残雪,指的就是我们现在走着的断桥了。不过,现在不是冬天,估计是看不到断桥残雪这种景观了。”
“哪怕是冬天也看不到。”
黄一凡摇摇头。
“为什么?”
张慧萍不解的问道。
“因为断桥在1941的时候经过改建,后面又因为年代太久经过了多次维修,早已不是当年断桥的模样了,现在已有很多人不知道断桥了,更不知道断桥残雪。”
“原来是这样。”
“所以,最新的西湖十景已经没有断桥残雪这一景。所以,你看,现在很多人都不怎么来这座断桥,哪怕是经过,也只是路过而已,不会细心观赏。”
“真可惜。”
“没什么可惜的。”
黄一凡却是微微笑道:“或许,什么时候这座断桥又会热闹起来也说不定呢。”
“呃,怎么这样说?”
“没什么,我们去对面看看吧。”
没继续说下去。
黄一凡带着张慧萍前往走去,不过,偶尔间黄一凡突然回头。
他似乎发现,在断桥那一边,有一个很熟悉很熟悉的影子却是突然走了出来。
那是白娘娘吗?
……
西湖并不大,黄一凡游玩了几天就与父母一同回去了。
不过,黄一凡等人的回去,西湖风景区却在突然人潮涌动,人流量暴涨了3倍。
这一切,与黄一凡脱不了关系。
在黄一凡写的那首诗之后,西湖风景区立即重新以这一首诗为题,全新拍了一个广告片。并且,西湖风景区一口气砸了1亿人民币重金购买了各个电视台的黄金广告时间,甚至,哪怕是互联网平台,也砸了几千万资金宣传。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暑假要去哪里旅游?
在此之前,国内5星级旅游风景区一大堆,各个都非常独特,非常诱人。
西湖虽然也不错,但是,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
不过,也许是重金的砸下,也许是这一次的广告宣传语太他喵的有境界了。
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俘虏了无数多的游客。
带着想去观看西子的面容,带着对于西湖的无限期待,西湖游客瞬间井喷。、
并且,当这一些游客到来之即,各个导游,工作人员都最会介绍各方游客前往西湖北边的一块石碑前,石碑上刻有两篇书法,书法写得非常独特,也非常有意境。不过,更为有意境的还是石碑上的这两首诗句。
第一首自动被人忽视过去了,大家看的都是第二首。
而这一首诗,便是此前各个电视台广告的宣传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不过,你以为导游仅仅只是带着游客来读一下这一首诗,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一首诗,可是大有门道呢。
“各位朋友,这一首诗据说是诗人临场即兴写的一首七绝律诗,当时已是傍晚时分,本来晴朗的天空突然下起了一点点小雨。而就在下雨的时候,诗人看了看西湖四周的风景,只见山色空濛……”
对着这一首诗,导游开始介绍。
“诗人有提到这一首诗有三重意境,每一重意境都不相同。做为导游,我只领悟到了第一重,也就“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一句中的淡妆与浓妆,想来,西湖也是与西子一样那么美丽,不管是画浓妆还是画淡妆都是非常好看相得宜章的。至于该诗的第二重与第三重意思,导游读书少,我就领导不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讨论一下,看看有谁能够破解这一首诗第二重与第三重意境。如果现场有游客能破解这首诗的三重意境,那么,将得到西湖风景区特制的超级大礼包一个。另外要说一下,诗人还说,如果要破解这一首诗的三重意境,必需来西湖现场,你才能够完全破解。如果不然,光看这一首诗,恐怕一辈子也是破不了的。”
重点就是这里。
这是一首此前游客从来没有读过的诗。
这也是一首哪怕是普通人看后也觉得无比经典的诗。
这更是一首引起无数人兴趣的诗。
诗有三重意境。
导游只是刚刚介绍,一众游客便完全被这一首诗给吸引了。
自小读书,各种类型的诗都读过,但是,这种一首诗含有三重意境的诗,还真是没碰过。
于是,一众感觉自己有点文化,甚至哪怕是自己没什么文化的游客,都是站在石碑旁,不断讨论,不断研究,不断破解开来。
诗的第一重意境很简单,就是浓妆与浓妆的意思,别说导游看懂了,其他的人同样看懂了。
可是,这首诗的第二重意思是什么呢?
不知道。
很多人想了许多,都是摇头,表示不知道。
诗的第三重意思又是什么?
这就更不用去想了,别说是第三重了,第二重都没有明白呢。
于是乎,这一首诗也越来越引起了无数人的注意力。
哪怕就是那些之前有来过西湖的朋友,甚至是当地西湖边上的居民,在这一首诗出现之后,最近也是三两成群,纷纷来到西湖边,一起交流这一首诗的三重意境。
一不小心,西湖游客又是出现了一次井喷,人流量创出了西湖千年以来最高记录。
====
PS:大家也可以参与讨论一下,这首诗的三重意境到底指的是什么?(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四章:7星作家()
要亲自到西湖才能破解这一首诗的三重境界,自然说的是假话。
这只不过是为了西湖的宣传罢了。
不过,这样的噱头却成功的引起了一众人士的兴趣。
特别是那些文人墨客,或者是有一些文化,亦或是那些文艺青年。
最近这些天的话题,那可是时不时的讨论起这一首诗。
“哥们,有谁破解了那首诗的第二重意境?”
某文艺群里,一位网友在群里冒了个泡说道。
“研究个毛线,太难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立即就有人回复说道。
“坑呀,人与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不行,一会我去买张票。”
“啊,不会吧,你要去西湖?”
“是呀,不破解出那首诗,我不回来了。再说,不是说了嘛,要破解这一首诗的三重意境,只能亲自前往西湖。我说最近一直破解不了,原来是我没去西湖呀。”
“坑,这你也相信。只要你的文学功底够高,不要去西湖也同样能破解。那个只不过是广告,吸引人去西湖而已。”
“那现在有人破解出来了吗?”
“呃,暂时没有。”
“那不就得了。总之,不管是不是骗人的,我都要去看看西湖,也看一看那位传送中写出这一首诗的诗人。”
其实,有这种想法的文艺青年不在少数。
在这一首诗出现的这些天当中,他们是每天都在不断的研究这一首诗。
当然,他们研究这一首诗除了是对这首诗感兴趣之外,更多的其实是为了展现自己的才华。
对,没错,就是为了展现自己。
正如现在整个国内都没有人能够破解这一首诗的三重意境一样,如果到时候自己破解出来,那该是何等的有面子?
于是乎,一众抱着这样想法的人士,又是去了西湖。
……
“黄一凡先生,您的100万人民币已要打入了你的帐户当中,我谨代表西湖风景区的全体成员向您表示感谢。”
西湖风景区CEO兰辛竹在即时通讯器上给黄一凡发了一句话。
“兰总太客气了,我给你们写了一首诗,你们也给了我相应的报酬,没必要如此感谢。”
“呵呵,黄一凡先生才太客气,以您的才华,100万人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