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考察船厂()
造船场有些破败,木料杂物堆放的很凌乱,工匠们也是不紧不慢,慢慢悠悠,提不起精神,造船场内死气沉沉,看着毫无生气。
幸好杨丛义方才问过老史,不然会对这个船厂信心全无。
不多时来到海边,便见到一艘尖底大船放在岸边,不算桅杆,一丈多高,尚未下水。
老史指着那船道:“大人,这艘船接近一千料,算是现在比较大的船,可以出海。”
杨丛义看看那船,长十丈有余,看着十分高大,不知道船里面是什么样,能装多少东西,这种船他还从未见过。
“能上去看看吗?”
老史回道:“自然可以。”带着杨丛义绕到另外一边。
只见有木梯架在船上,供人上下。
老吏在前,当先爬上去,等他上去之后,杨丛义这才登船。
上船一看,甲板铺好,船尾舵楼也建好,船上已经收拾的干净,似乎已经造好。
船中立有三条桅杆,抬眼一看,不知有多高,三张帆,只要风力足够,此船的速度应当不慢。
老史很自觉的讲解道:“大人,这艘船也是做海上贸易用的,去倭国高丽,只要风向没问题,一个月就能到,能装载布匹绸缎三万匹,瓷器六万件,舱内空间比较大,能住的人也多,不说一百人,六七十人还是很轻松的。”
杨丛义听着没有说话。
老史又道:“最关键的是,我们建造的海船坚固耐用,不怕碰撞,不会渗水,除非在海上遇台风,不然龙骨也不会轻易断裂,出海很安全。”
接着有指着船头上的大锚道:“这个锚重五百斤,在近海,一般的风浪完全可以抵御。”
见杨丛义还是不言不语,又道:“尾舵长三丈,可保海船在海里随时掉头,调整方向。”
杨丛义笑道:“好,这船的动力就是这三张帆吗?无风、逆风怎么办?”
老吏道:“大人,老练的水手在海上会借风,顺风、逆风、侧风都能航行,进港的时候没有风也不怕,船上装有四十条大桨,还可以划动。”
杨丛义不懂翻船,问了不专业的问题,不过也没什么,不懂就要问,也没什么错。
接着又问道:“你们这里的海船,船底是用水密封隔舱吗?”水密舱法,这是后世听说的唐宋造船技巧。
老史笑道:“大人见识广博,这用水密封舱底的方法,我们也是近些年才在海船用。像我们脚下这船,有六个隔舱,船下水之后,装满河水密封,船就能入水五尺,遇到风浪也不会轻易翻船。”
杨丛义道:“如此就好。”
从甲板走到尾楼,那尾楼高两丈,视野十分开阔。
又下到甲板之下,下面有两层,上面一层有隔间,是休息之所,下面一层是仓库,存放物资的地方,船舱两侧留有桨洞,以备不时之需。
看完之后,杨丛义对这船还是比较满意的,甲板开阔,舱内空间较大,能生活能储存,出海回易完全够用。
看脚下这艘完船后,杨丛义已经对一千料的船有了大致的了解,两千料船想来应该大上许多。
“你们这里除了能建造这种海船,还有其他样式和用途的船吗?”
老吏回道:“远洋回易,一般不会只用一种船,我们这个造船厂,什么常见的船都能造,平底江船,尖底海船,各种战船、车船,大人想要什么船我们都能造。”
“战船车船?你说说。”杨丛义顿时来了兴趣,这个看着不怎么样的造船厂还能造战船?
老吏回道:“是,大人。我们这里的战船都是平底战船,空间大,载人多,船上装有拍杆,可投掷石弹和引火弹,船头有特种硬木,可撞击敌船,一艘两千料战船,可载人五百,顺风张帆速度也很快。而车船是在船两侧安装水轮替换木浆,以人力踩踏,掉头便利,进退自如,非常灵活,就是水轮容易损坏,在水上不好修理。”
杨丛义大失所望,宋朝不是已经有*了吗,靖康之乱,保卫汴京城不是用的震天雷吗,怎么船上怎么还用石弹?去南洋西洋回易,路上强国不少,少不得会遇到麻烦,没有足够的武装力量,再多的财富也会运不回来,说不定有些国家见财忘义,直接打劫船队都说不定。
但想到他们只是工匠,便释然了。不管是石弹还是震天雷,用什么,船厂管不着,他们只造船,至于怎么用,那是朝廷的事。
“车船既然这么好用,为什么不用坚固的水轮?”
老吏道:“再坚硬的木头,在水里泡时间长了也会变软,水轮滚动快了就会断裂,还没有办法解决。”
杨丛义觉得奇怪:“你们为什么不用钢铁制造水轮呢?”
老史道:“大人有所不知,我们造船的都是木匠,什么样的木头我都有办法做成想要的模样,但那铁,我们真没办法,况且水轮构件很多,铁匠也打不出来。”
杨丛义默然不语,如果远洋船队带上几艘车船,那最好不过,发生什么紧急情况也可及时应对。
“战船能造成尖底的吗?最大能造多大的?”
老吏想了想道:“尖底的也行,稍微改造一番就成,要说能造多大,还真不好说,以前造过四千料的平底战船,改成尖底,估计就没有四千料。”
杨丛义点头,有三千料,那也很大了,载三四百人应该没有问题。
船也了解的差不多了,该去见见船厂管事的费大人,造船还得跟他谈。
问到费大人的住所,杨丛义向老吏道谢,然后催马就去找他,时间紧迫,耽搁不得。
颇费周折,终于找到造船厂的费大人,这费大人脸圆肚子也圆,怕是油水捞了不少。
进屋之后,二人相互客气一番,喝了茶,费大人才问杨丛义来意。
杨丛义道:“费大人,朝廷今年要一批出海的远洋大船,不知道你的造船厂能不能造?”
费大人一听要一批大船,顿时激动起来,立即问道:“多少?”
杨丛义笑笑,回道:“不多,五十艘两千料尖底海船,再配些战船、车船,六十艘左右吧。”
“当真?”费大人兴奋的眼睛发光,简直不敢相信,六十艘啊!
看到杨丛义点头,费大人笑的满脸开花:“杨大人放心,我这船厂什么船都能造,只要朝廷给钱,要多少就能造多少。”
杨丛义笑道:“我来之前去船厂看了,工匠不多啊。”
费大人脸色瞬间有些尴尬,喝口水,才道:“杨大人有所不知,我这造船厂以前可是红火的很,每隔几天就有船下水。这不是宋金议和了吗,朝廷不怎么造战船了,船厂就没什么事,海船要的人也不多,船厂里养不起那许多工匠,就慢慢遣散了。要是朝廷真要六十艘大船,我这船厂马上就能把人找回来,十天之内就能开工造船。”
杨丛义道:“六十艘船肯定是要的,并且是要年内要,今年十月就得全部完工。”
费大人脸色一僵,神色连变,底气不足的回道:“这都月半了,满打满算也就九个月,要造六十艘船,时间太紧了,两年还差不多。”
杨丛义笑道:“费大人,我看那造船厂规模挺大,一次建造十艘船都没问题吧。”
费大人有些为难的回道:“场地倒是够,但人手不够,船要的太急,还要多找不少人手,开销太大了。”
杨丛义笑道:“费大人不用担心,只要十月份能把船造好,朝廷多拨付一些钱也是可以的。”
听杨丛义这么一说,费大人才笑道:“不知道这次朝廷准备拨付多少钱,用来造船。”
杨丛义则问道:“不知道你们造船厂,建造一艘两千料海船要花费多少钱?”
费大人沉思了一会儿,表情严肃的回道:“不瞒杨大人,两千料大船建造起来可不简单,没有一千五百贯,怕是建不好。”
杨丛义暗骂一声“黑心”,在船厂那老吏告诉他八百贯就行了,到费大人嘴里,就翻了一倍,难怪他长的这么肥,造船厂的油水都让他吃了吧。
杨丛义忍住心底的不满,拿起茶杯,看着他,笑道:“费大人,大宋的造船场可有不少啊,不说池州、扬州、建康,就说附近的福州吧,也有好几个造船厂,战船商船也是没有不能造的。”
费大人随即十分歉意的说道:“杨大人恕罪恕罪,我记岔了,刚说的是民间报价,朝廷要船当然不会是这个价位,毕竟船厂也是官家的嘛。杨大人要的两千料大船,每艘一千两百贯就能造好,要是赶时间,每艘加三百贯,今年十月也能造好。”
杨丛义无语,这费大人完全就是一个奸商啊,哪里还有一个大宋官员该有的样子?
他喝茶不语,一千五百贯一艘,六十艘就是九万贯,超出预期太多了,造船花的钱多,其他方面可用的钱就会少,这样肯定不行,后面保不准就会出*烦。
稍微考虑一下之后,决定杀杀价钱再说。
第143章 造船大单()
“费大人,实话说吧,我来泉州之前也去其他造船厂看过了,他们给的价位可比你出的价位少了一多半,若不是看中泉州这个海港,我根本就不会到你这船厂来看,池州、建康、扬州造船厂十多个,每个造船厂造几艘,十月之前造好六十艘船不成问题。你知道他们的报价吗?六百贯!”杨丛义直接施压,费大人实在有些黑心。
费大人脸色大变,反问道:“他们真有这么低?”
杨丛义笑道:“你去问问不就知道了。”
费大人道:“北边造船厂造的船多,价位是会便宜一些,泉州真不能这么便宜,六百贯,木料人工费都不够。”
杨丛义见他有所收敛,便道:“北方造船是便宜很多,但我觉得泉州的海港很好,从这出海是不错的选择,所以才坚持来泉州造船厂看看。”
费大人咬咬牙道:“泉州港确实出海良港,杨大人,你看这样行不行,每艘船八百贯,这六十艘船我们要全接,价钱再低,真的不行了。”
听到这话,杨丛义道:“这样,也不说八百贯的话,只要你们能在今年十月把六十艘船造好,每艘船按一千贯结算。如果船的质量好,另有奖励。费大人,你看如何?”
费大人如起死回生,顿时脸上神采飞扬,咧嘴笑道:“杨大人此话当真?”
杨丛义笑道:“自然当真。”
接下来二人开始具体的商谈,除了五十艘两千料海船,还有车船和战船,各造多少,有什么特殊要求,都得一一商讨。
具体到如何造船,就不是费大人能说清楚的,二人又一起去了船厂,找到老吏,又找了几个老船匠,一起讨论了造船的问题。
杨丛义只管提要求,老史和经验丰富的造船匠人想办法解决问题,达到造船要求。
比如车船一定要用铁轮代替木轮,不能影响车船的灵便性,保证两年之内不能坏。船匠们自然拿铁没办法,这种事情只能寻求合作,找铁厂合作,定制车轮及配件。
费大人从这里看到了商机,车船水轮容易损坏,如果他们能做出带铁轮的车船,兵部再要建造车船,肯定得找他们,这就是优势,别家船厂都没有,他的造船厂造出来,以后就能成大生意。对于铁轮的问题,他很上心,直接包揽过去,他要亲自去铁厂协调。
六十艘船的建造工期紧张问题,杨丛义向他们介绍了流水线生产方式,毕竟需要的船种类不多,完全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加快生产速度,比一群人从头到尾建造一艘船,能节省很多心力和精力,老吏和船匠一听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自然信心大增。
后来,杨丛义又提出来再额外建造一艘大海船,不能低于四千料,最好能达到五千料,能造多大就造多大,作为船队指挥船,功能要齐全,外观要高大好看,下海要安全。并且告诉他们,钱不是问题,两千贯、三千贯、四千贯都行,关键是得造出这种高大威武的海船。
只要朝廷给钱,费大人来者不拒,莫说四千料五千料,就是六千料,他也能造出来,直把老吏和老船匠听的直发呆,牛皮不是这么吹的,这么大的船哪能这么容易就造出来,得找到合适的龙骨才行,能做大船龙骨的木材要到深山去采,船厂并没有那么大的木材,不知道要耗费多少时日。
一群人商量讨论了许久,最后把杨丛义提的要求,众人的讨论结果、解决方案等,全都记录在案,杨丛义这才放下心来。
至于预付造船费问题,杨丛义拿着回易督造处的文书直接去了泉州衙门,预支了两万贯钱,交割给造船厂,剩余造船费用,三个月后再付一万,之后每月支付五千贯,等船全部造好,再结算尾款。
造船的事情谈妥,只等船厂招募人手开工,而杨丛义接下来还有事情要做,招募海船舵手和出海经验丰富的水手。
泉州是沿海大港,每年出海的船只不会少,舵手水手也好招募,只是杨丛义要招募的太多,六十艘船,舵手至少就得七十个,水手更不用说,至少要两千人以上。但现在并不急着招募到位,毕竟船都没开始造,他只需要先把招募信息散播出去,只要船造出来,用不了一两个月就能招募到足够的人手。
杨丛义再次来到市舶司,找到严大人,请他帮忙扩散一下招募远洋舵手和水手的消息,市舶司人手还是很多的,他们要控制进港出港的商船,防止偷税漏税,还有就是严查走私,很多外国的商船货物,只能是市舶司买过来,然后再转手卖出去,这就叫专营,除了市舶司,谁都不能卖,权力很大,所有商船都要经过他们的检查,接触的水手舵手等从事海上回易的人肯定不会少,帮忙扩算招募一些人手,对市舶司来说易如反掌。
做完这些事情,杨丛义未做停留,当即离开泉州,策马返回临安,还有许多重要人手要招募,不回到临安办不成。
二月初,杨丛义马不停蹄的赶回了临安。
保和坊的回易督造处变了样子,院子门外挂起了牌子,看起来更像个办事处了,而不是偷偷摸摸的小作坊。
回去当天,看到回易督造处多出来的几个老先生,杨丛义知道,这应该就是汤鷽从老家找来的人,算是他的回易班底吧,杨丛义只能羡慕。
顾不得休息,他找到汤鷽,两人相互通报了各自工作的进展。他把泉州一行主要成果,原原本本相告。而汤鷽也告诉他,督造处的几个老账房先生,都是从他家抽调来的,他爹听说他得了官职,大摆三天流水宴席,广告乡里,随后就把几个得力的账房先生调来协助他,还将采购售卖药材的几个掌柜也都调来临安,他的物资采购班底算是勉强组建起来,但他家的药材生意,怕是要大不如前了。
汤鷽暂时把账房先生留在临安,而几个掌柜都已经派了出去,去各地有名的窑场、织造厂、绸缎庄、茶厂,开始前期采购接触,但还是人手太少,大宋实在太大了,州府上百,几个人一时间根本就跑不过来,他自己在临安也是干着急,帮不上什么忙。
这时杨丛义突然就想起了一个后世常见的词汇,招标。当即就把招标这个概念稍稍换了一下,告诉汤鷽,不用让掌柜们一家一家去谈,只需要他们召集人手,把需要大宗采购的消息,告诉窑场、织造厂、绸缎庄、茶厂等,甚至还可以大量印制物资采购意向文书,把要采购的物资品种种类、参考价格全都印上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