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官员提出了一直压在辛弃疾心头的问题,若金人的真正目的是奇袭亳州城,分兵以后亳州丢失,归德府、兴仁府粮道将被切断,消息传开,北伐大军几天之内就得撤退,到时候北伐失败,这个责任谁能负得起?
杨丛义当初找他单独谈话,就是让他无论如何也要守在亳州,守住亳州,绝不能让金人再占据亳州,不然北伐必败。
亳州城不能丢,百姓也必须要救,处在两难之境的辛弃疾,再众人劝说之中,迟迟下不了决心。
守亳州,鹿邑四万百姓和军属营地七万军属便只能自求多福,可他们是手无寸铁的百姓,如何能从凶残的金人手中逃脱性命?即使能逃脱性命,他们多年积攒下来的财富也将全部丢失,这与杀了他们又有什么区别?
若任由金人在亳州境内肆虐,兵灾一起,流民遍地,亳州便不再是能为归德府、兴仁府提供粮草物资的后方基地,亳州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可若是不全力守亳州城,一旦金人袭来,亳州城丢失,他如何跟杨丛义交代,如何跟几十万北伐大军交代,如何跟朝廷交代?
“章统制,你镇守亳州城!无论城外发生何事,你都不可以离城,务必要保住亳州城!亳州在,北伐才能成功!”
“是!”章统制见对方被说服,当即应命。
而后只见辛弃疾起身,大步朝门外走去。
“辛大人要去何处?”
章统制猛然想起城南那近万溃兵,心中一颤,马上起身发问。
“支援鹿邑!”辛弃疾吐出四字。
“大人,不可冒险,亳州城离不开你!”
“只要能守住亳州城,辛某便无足轻重。诸位,亳州之事,拜托了!”
辛弃疾说完,大步流星而去,只留一众目瞪口呆的官吏在屋内。
“他这是要干嘛?出城送死?”
“辛大人有大志,我不如。”
“各位大人,章某先走一步。”
章统制说完匆匆离去。
城南军营内,辛弃疾召集六名新近提拔的亳州军统领,向他们通报金人袭击亳州之事,而后下达阻击命令。
“各位,金人长途奔袭两三百里,所图甚大,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之前你们在通许丢掉的面子和尊严,现在有这个讨回来的机会,你们说,去还是不去?”
“去!为什么不去!之前几仗打的憋屈,不找金人实实在在干一仗,我是没脸回前线,更没脸回家。他们敢来,我们就敢打!”
“大人,我们六个也没个主,也没有独自领过兵,守城估计还行,要是出城阻击,恐怕力不从心。”
“金人此时应该在西边四十里外的鹿邑,也许已经在攻打鹿邑县城,那里有四五万百姓,我们必须去救他们,而亳州城也不能不守,所以亳州守军要留在亳州,章统制也不能离开,救援鹿邑,阻击敌军,只能靠我们了。我先前在山东忠义军中待过一段时间,对军中事也有些了解,我跟你们一起去。”
“大人,这恐怕不妥吧!你怎么能离开亳州城!打仗是我们的事,吃着朝廷给的粮食,就应该我们去拼命。”
“不必争,新军刚刚组建,军心尚且不稳,此时让你们出城阻击金人,我不放心,将士心里也会犯嘀咕,甚至可能会有其他想法,我同去,应当能消除部分顾虑。”时间紧迫,辛弃疾马上制止争论。
而后接道:“鹿邑危急,时不我待。亳州军半个时辰之内,全军出动。出城之后,兵分左、中、右三路,每路军之间相距三里,齐头并进,必须以最快时间支援鹿邑,阻击敌军!”
第693章 来敌覆灭()
当天下午,亳州军出动,一路急行军。
天黑后不久,赶至鹿邑城东。
可惜他们晚来一步,城内火光四起,鹿邑城破。
辛弃疾派人入城,侦知金人尚在城中之后,当即下令全军在夜色掩护下,从早已被毁掉的东西两门悄悄入城。
城内金军长途奔袭两三百里,兵力薄弱的鹿邑是他们攻击的第一个目标,也是他们提前选好的消息之所,因为此地距离亳州城不远,但也绝对不算近,骑兵一个时辰能赶过去,但步兵三个时辰都不一定能来支援,更不用说在冰天雪地里行军。
顺利攻破鹿邑的金军,准备在城里好好休息一晚,等恢复了精力体力,再办真正的大事。
然而,事情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般顺利,他们刚刚破城,热饭都没来得及吃上,便听闻城东传来喊杀之声。
亳州军乘夜入城了。
一场混战随即在昏暗摇曳的火光中拉开序幕。
辛弃疾跨马挥刀,仿佛回到了两年多前的山东义军之中。
那时候几乎每隔几天都要跟金人作战,虽然时时面临生死,但却是他感觉最快乐的时光,因为他们抗击的金人!
可惜后来出现变故,义军解散,他南渡来大宋,从此再也没能拿起他的剑,拿起他的刀,朝廷赏给他的官职全部都跟带兵打仗无关,而他心心念念就只有打仗而已。
这次金人袭击鹿邑、亳州,正是天赐良机,是他一展所望的机会,他怎么会错过?
守亳州,有章统制和那些本地官吏在就够了,何况城里还有那么多百姓,那么多粮草军械,以及坚固的高城。
所以他将所有亳州军全部带了出来,他要在城外阻击敌军,亳州已经回到宋人手中,不再是金人可以肆虐的地方,敢来侵犯,便要让他们吃些苦头。
一万宋军对五千金军,不是一万义军对五千金军,义军跟宋军不论从装备还是军事训练,都没有可比性,所以辛弃疾才敢带着刚刚组建没几天的亳州军,趁夜杀进金人藏身的鹿邑城。
昏暗火光照耀下的街道,短兵相接的混战之中,辛弃疾胯下的战马已经难以转身,他只能一往无前的冲锋,所到之处,手起刀落,左一刀右一刀,冲过来的数个敌兵倒于血泊之中。
他的英勇引起了金兵的注意,顿时便有数个金兵围了上来,奔跑中的战马已经无法止步,而他也无所畏惧,因为只有敌人才能激起他内心深处无穷的斗志。
随着近万亳州军从东西两门涌入城内,一场更为激烈的巷战在小小的鹿邑城内上演。
这群从北边溃逃回来的宋兵,一旦正面面对不能冲锋的金人骑兵,他们的胆气与热血一同上涌,步战巷战是他们的强项,面对金兵,毫无畏惧。
这是一场有进无退的死战,对由溃兵组建的亳州军是这样,对前来偷袭的金军轻骑兵也是这样,亳州军要的是找回他们丢掉的尊严,金军要的是夺取扭转整个战局的一个支点。
双方尚未接触之前,都没想过要把这个小小的鹿邑变成一个修罗场,而当两军在城内相遇,便注定是一场不死不休的战斗,没有妥协,没有投降,哪一方死绝,战斗方能结束。
两个时辰之后,城内只剩下零星的战斗。
三个时辰之后,城内已无刀兵之声,战斗彻底结束。
“有多少敌人逃脱?”辛弃疾浑身浴血,寒夜中,身上的血已经快要结冰。
“大约三五百人。”一统领回道。
“清扫战场,查清楚,到底是三百人还是五百人,如果放任他们在亳州流窜,百姓过不好年。”辛弃疾些微有些不满。
城内两门,已经全部守住,金人还明显处于弱势,如何就让他们逃了三五百人?
“是,大人。末将已经让兄弟们抓紧清扫战场,天太黑,还要一段时间。”那统领回复。
“逃跑的敌军,我要知道他们的去向。谁能出城追击?”三五百敌军流窜,辛弃疾很不放心,不将境内敌军全部剿灭,他坐着都不能安身。
众统领相顾,谁也不敢去接这个烫手的山芋。
小股敌军趁夜逃跑,慌不择路,谁知道他们会跑去哪里,一旦去追击,追上了免不了一场恶战,追不到,白受几天苦不说,说不定还得受罚。
辛弃疾见众将不答,随即道:“谁能剿灭逃跑的那支敌军,或是将他们赶出大宋境内,授统制之职!”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统制之职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统制便意味着自己能独领一军,战时有了独立的作战指挥权力,这对打胜仗有多么重要,在场之人,无人不知。
能打胜仗,才能有更多的战功,有了足够多的战功,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光宗耀祖。
六人争抢,都想得到追击敌军的机会。
但机会只有一个,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
追击敌军,一是要勇敢,二是要善于观察心细,三是要能动脑筋。
两刻钟之后,辛弃疾亲自确定了追击敌军的人选,并立下军令状,若不能完成任务,以鹿邑之战的功劳相抵。
那统领当即立下军令状,带领属于他的三营将士连夜追出鹿邑县城。
鹿邑城内战场清扫,一个多时辰之后,也就是在天亮后,终于结束。
此战共斩杀敌军四千六百三十七人,缴获战马三千八百六十余匹,宋军伤亡两千三百五十七人。
这一战,战果丰硕,但亳州军伤亡也十分惨重,两千多人的伤亡,足以伤筋骨。
确认周边百里之内,没有其他大队金兵来袭之后,留下一支军队接管鹿邑,休整城池,其他人则在清扫掩埋完尸体后,在城内待命三天,等待去追击逃跑的那支小股金军的消息。
若有确切消息,他们将领兵支援追击,若无消息,他们将很快返回亳州城。
两天后,消息传来,那支逃跑的金军慌不择路,迷失方向,在洗劫了数个村庄抢夺粮食后,一直逃到了郸城附近,最终在郸城西北方向被奉命追击的亳州军追上,双方展开一战激战,杀死敌军二百五十多人,其余敌军再次逃脱。
追击的亳州军在郸城补充口粮后,继续追击敌军。
得知这个消息,辛弃疾方才放下心中忧虑,只要亳州军能跟上对方的脚步,死死的咬住他们,总有一天能将他们彻底消灭干净。
第二天,亳州军回到亳州城。
辛弃疾受到城中官员和百姓的热烈欢迎,因为他的名声在几天前已在亳州城内传开,有这样一个能文能武的父母官坐镇亳州城,绝对是亳州百姓之幸。
百姓们无不认为,只要新任知州大人身在亳州,不论前方战事如何,亳州定能无虞。
面对一众官员和百姓士绅的赞誉,取得胜利的辛弃疾本人更是欢欣鼓舞,信心大增,一时之间热血沸腾,暗暗发誓,此生无论如何,绝不做一个寂寂无名的书生!要做就做顶天立地的英雄!
五日之后,奉命追击逃跑的小股敌军的亳州军带着敌军主将头颅,回到亳州复命:金军在淮阳附近被全部歼灭,共四百七十余人,无一逃脱!
得此消息,辛弃疾终于彻底放下心来,当即飞马向临安报功。
鹿邑之战以后,辛弃疾在亳州城里处理政务的时间越来越少了,除了筹集粮草,他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训练亳州军上,他的将军梦,英雄梦已经在心里升起,根本束缚不住,他想带兵上北伐前线,与敌军正面厮杀,而不是躲在亳州城,做一个不能拿刀的督粮使。
他要去前线,他想去前线,可亳州迟迟不见有官员来接任知州之职,更没人来接任督粮使之职,无人接任,他根本不可能离开。
于是从隆兴二年开始,辛弃疾便开始了他的上书之路,向张浚上书,向李显忠上书,向吴拱上书,向杨丛义上书,同时也向临安朝廷上书,上书枢密院,上书皇帝,论兵事武备,论恢复中原、北伐大计,论金国、大宋军力和国力强弱,论宋金交战时机,论金国各地镇压不绝的义军,更论金国北方草原心怀异心的各部。
但整整五年过去,辛弃疾从鹿邑之战之后,再也没有得到一个领兵出战的机会,可他的官职却一直在升,从亳州督粮使升任颍州知州,一年多后又调任抚州知州,随后便在江西打转,甚至都没能到过长江以北。
他的满腔热血和斗志一点点在处理不完的公文中消磨,渐渐变得如同一口古井,只有偶尔听到北方传来的北伐消息,他才会在夜深人静时,取出早已蒙尘的宝剑,一遍又一遍的擦拭。
重上战场,再去北方的机会,会来吗?
辛弃疾不知道,但只要北方还有消息,他就愿意等。
他相信,总会有一天,他会重新跨上战马,纵情与敌军厮杀,恢复真定,恢复河间,恢复云中,恢复燕京!
第694章 老帅凋落()
隆兴二年,南金正隆九年,正月初七,通许、杞县金军合力偷袭亳州不成,损失五千精锐轻骑兵后,在大雪尚未融化之时,忽然对杞县外的宋军大营发动攻击。
宋军有备,连续进攻半日,未得战果,傍晚时分,金军撤兵退走。
宋军主将成闵,先前几番在撤退之时损兵折将,此时见金军攻城不利,准备撤退,当即决定待金军撤退之时,出城追击,找回颜面,博取战功。
是时,金军撤退半里,宋军忽然打开营门,挥军向金军杀去。
不想金军并未向之前的宋军一样,闷头逃往己方大营,反而回身与宋军展开激战。
随着混战的展开,原本就不愿在冷天中出战的宋军将士越发士气衰落,从追击变为且战且退。
混战中,不知是谁大喊一声“撤”,宋军将士虽未听闻鸣金收兵之声,此字一出,便如同一道命令,迅速在战场中传开。
宋军撤退了,近万宋军很快退往大营门口,拥挤成一团,拼命往大营内挤去,完全顾不上不远处冲杀过来的金军。
最终,只顾逃命,不知抵抗的宋兵被围在大营门前厮杀。
大营内眼见情势不对,想要关闭大门,可在蜂拥而来的大宋将士不断冲击下,根本不可能将大门关闭。
当最后营门关上,营外战死的大宋将士已达到四五千人,而此时营外仍然有近千宋军。
回不了营的将士再一次被大营抛弃,他们想要突围,但为时已晚,数千人如何在数万人围堵下突围?
城外数千大宋将士望着近在咫尺的大营,在怨念中被金军一一杀死,他们临死前的喊叫声,穿透营门,传入大营之内。
营内将士,闻言无不悲痛心寒,全军士气,一时之间,低落到尘埃之中,全无半点士气。
金军得了便宜,又见宋军大营坚固,便撤军退走。
当晚,夜深人静,一支宋军从无人值岗的后营悄然离营,向睢县方向退走。
就在那支宋军离营不久,陆陆续续又有几支军队离营而去。
在一个时辰之后,成闵听闻有士兵逃跑,急忙聚将了解详情时,方才发现军中的统制官已经消失了十之六七,不知去处。
眼见如此,成闵脸色大变,当即下令全军撤退,撤回归德府!
宋军抛弃了一切粮草辎重,只穿着身上的盔甲,拿着手里的武器,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两个时辰之后,宋军大营成了一座空营,营内留下的是来不及带走,也来不及销毁的粮草辎重。
第二天正午,当金军探子抵近侦查,发现宋军营内悄无声息,也没人影走动之后,仗着胆子翻入营内,方知宋军大营已经是一座彻底的空营,营内四五万宋军俱已消失无踪。
探子将消息带回,金军将帅起初不信,以为是宋军设下的计谋,待派出骑兵仔细搜寻周边二十里,仔细查看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