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燕王- 第4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于是,完颜亮一边命令封锁兴仁府至汴京城的大小道路,封锁消息,一边派驻守在兰阳县的军队镇压兴仁府叛军。

    不想兴仁府叛军夺城之后,大肆宣扬归顺者免除三年税赋,短时间内响应、投奔者众,不到十天时间,便有数万人加入乱军。

    加之,城内百姓也有四五万人,有百姓相助,兰阳军队几番进攻不利,未能顺利镇压叛乱,没能在最短时间内夺回兴仁府。

    等完颜亮准备下令济州金军回援,一起镇压叛乱,夺回兴仁府时,却听闻一个足以让他睡不着觉的消息。

    四五万宋军忽然出现在嘉祥、巨野,回援兴仁府的一万五千精锐金军,在巨野城下遭遇埋伏宋军围攻,几乎全军覆没,只有数百人逃回济州城!

    五万宋军入兴仁府,这个消息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归德府未丢,有五万大军驻守,济州也有五万军队,他们是从哪里来到巨野、嘉祥的?难道是从天上不成?

    完颜亮的疑惑很快从归德府的战报中得到解决。

    归德府战报中说,宿州、亳州、陈州驻守的宋军忽然对下邑、柘城发动进攻,进攻非常猛烈,不似小打小闹,好像是要继续北伐,攻陷归德府!

    看到归德府战报,完颜亮便明白巨野、嘉祥的宋军来自何处,必是一直驻守在宿州、亳州的杨丛义大军无疑,他们肯定是骗过归德府守军,从边缘之地,孤军北上,奇袭巨野、嘉祥。

    再联想到兴仁府叛军,完颜亮顿时想通了他们为何在此时叛乱,定然与杨丛义有关,孤军北上,若无城可驻,便是找死,但如果提前拿下兴仁府,据城坚守,便自保无虞。

    想通兴仁府叛乱与杨丛义悄悄率军北上的关系,完颜亮当即命令兰阳守军据城坚守,未得命令,不得出城进攻!

    同时给济州金军下令,让他们尽量避开杨丛义的大军,不要硬碰硬,保存军力,静待命令!

    不过可惜的是,完颜亮的命令还未传达至济州城,济州守军便已经全军北上,被姚昶率领的山东忠义军灭于大野泽之上。

    杨丛义大军入驻兴仁府后,马上分兵南下进攻归德府,这在完颜亮意料之中。

第686章 急功近利() 
随着江淮一带的宋军持续北上,归德府纵使有五万兵力也顶不住围攻,为保存军力,完颜亮下令金军向汴京方向撤退,收缩防线,便能集中兵力。

    最终金军在距离汴京几十里外的兰阳、通许县、杞县、尉氏县一线,部署成了能相互支援、策应的坚固防线。

    防线建成,宋军的进攻势头便被阻。

    张浚、成闵部被阻于杞县,吴拱部被阻于尉氏县,杨丛义部被阻于兰阳县,宋军虽有十五万大军压境,但要想攻陷汴京,目前来说基本不可能。

    以完颜亮和一众朝臣、将帅的判断,即使宋军全军压上,能将金军从汴京外围几十里逼退至汴京附近都不可能,更别说围困汴京。

    完颜亮和一些将帅虽对宋军北伐保持乐观,但朝臣们的心思却都在北方,南边不是久居之地,何况宋朝还换了年轻气盛的新皇。

    宋太祖之后,新皇登基,势必要有一番作为,才能告慰先祖,并向天下臣民证明他的确配得上皇位。

    正因为看清了宋朝的朝局,完颜亮的朝臣明知目前宋军并不能把汴京如何,但还是十分担心,因为汴京从此之后,不会再安宁,不如早些回北方去。

    但完颜亮不开口,没人敢提议将都城迁离汴京。

    于是汴京便在人心浮动中,迎来了大雪纷飞的冬季。

    张浚、吴拱率领的大宋北伐军在汴京外围杞县、尉氏、通许等地,与驻守大军的金军陷入对峙僵局,宋军不敢轻动,金军也没有冒险出击的意愿,这一僵,便不知要僵到何时。

    完颜亮和汴京朝臣已经得知完颜雍的军队被限制在河间府,不得轻动。

    自两年前起,三方对峙一年多,宋国和完颜雍先后发起的攻击,在四个多月后,随着完颜亮收缩战线退守,三方再次陷入僵局之中。

    对哪方势力有利,暂且不说,反正对张浚为首的大宋主战派来说,他们等不起,因为他们的年龄在那里摆着,若北伐军不能一鼓作气取得战果,他们就很难看到恢复中原的那一天,不能恢复中原,他们便很难在青史上留下姓名。

    张浚不能等,陈康伯不能等,他们年过六旬,精力不济,自己也知道恐怕时日无多。

    腊八过后,连晴多日,积雪融化。

    张浚得临安书信催问北伐形势,信中直言,应当在年前取得更大的战果,为皇上贺喜,给隆兴元年一个美好的结局。

    其实张浚自己也十分着急,但无奈连续几场大雪,打乱了作战计划,大宋军队没法主动出击。

    现在天晴,冰雪融化,正是出征之时。

    腊月十二,张浚与吴拱相约,让对方出三万人,他出五万人,于腊月十八两军共击通许。

    腊月十五,张浚得吴拱回复,同意率军绕道共击通许。

    腊月十八,吴拱、成闵两军会合于通许城外,金军闭城不敢出,宋军休整准备两日。

    两天后,腊月二十日,吴拱令所部攻西门,成闵令所部攻东门。

    激战两个时辰,未能破城,宋军损失惨重,鸣金收兵。

    当晚,金军派出小股部队出城,夜袭宋军营地,虽被击退,宋军将士未得安心休整。

    第二日,两军再战,攻击之势更猛。

    城内城外士兵激战数个时辰,西城门破,吴拱军攻入城内数次,均被金军击退。

    与此同时,成闵部攻城不利,伤亡惨重,攻势减弱,未能给金军城防足够压力。

    两军战至日暮,各自收兵。

    金军连夜休整西城门,重建城防。

    是夜,金军再次夜袭宋军营地,将士未袭扰所搅,一夜无眠。

    第三日再战,宋军攻势已有所减弱,交战一天,未得战果。

    同一天,尉氏、杞县各派数万金军驰援,于十里外驻军策应。

    侦知金军来援的消息,宋军底层士兵马上人心浮动,加之连日来没能得到休整,又喝风受冻,士气更加低沉,无再战之心。

    当晚,天气忽变,北风呼啸数个时辰之后,天降鹅毛大雪。

    这次攻击通许,本就是速战,全军没有携带更多粮草,最多有五天攻城时间,三天不能攻下城池,就该考虑退路。

    如今忽然天降大雪,一旦大雪封路,宋军在城下必定进退两难,后方补给也很难跟上。

    又听闻攻城不利,将士军心已失,经一众统制官鼓噪之后,成闵当即决定连夜退兵。

    未等退兵消息传开,成闵便带着亲卫部队在中军护卫下,率先离营而去。

    听闻中军护送主将撤退,各部将士当即拔营追随,全速向杞县方向的大营退走,风雪黑夜中,完全顾不得相互掩护,更别说阵型。

    城内金军侦知宋军撤退,当即派兵趁夜追击,随后掩杀。

    在宋军营地十里外策应的金军得知宋军连夜撤退,也迅速拦截追击。

    风雪中,宋军无心抵抗,只想跟着主将逃命。

    于是一场追击战在通许以东广阔的土地上展开,在单方面的攻击下,无数奔命不及的宋军士兵,命丧金军刀枪之下。

    追击战中,身负铁甲的步兵根本跑得过身垮战马的轻骑兵,这是一场单方面的杀戮。

    而在城西则是另一番光景。

    吴拱听闻成闵忽然率军撤离,当即下令前军前出一里布下防御大阵。

    黑暗中,城内金军不知城西宋军营地内情,派出数千骑兵探营,很快被宋军包围,只有数百骑趁夜逃回城内。

    而后,吴拱下令趁胜攻城,前军将士再次扑向已经修复的西城门,城内金军匆忙调兵防守,险些被宋军攻破城门。

    就在前军攻城之时,吴拱下令所部后军变前军,连夜后撤五里,中军原地布阵待命。

    待后军撤出五里,即刻传令攻城的前军部队撤退。

    城内金军眼见攻城宋军匆匆撤退,城西主将马上明白宋军攻城是假,掩护大部队连夜撤退是真,于是当即打开城门,率军随后追击。

    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刚刚追出不到三里,堪堪追上撤退的宋军,不想左右忽然冲出无数宋军将他们包围。

    风雪黑暗中,敌情不明,匆忙之间,金军主将以为中了宋军诱敌之计,为城池安全,马上又下令退兵回城。

    可风雪夜晚,视线模糊,又是满怀信心的追击,现在突遇宋军埋伏,早无阵型可言,军令也根本传不出多远,出城追击的金军马上陷入混乱之中,一部在拼命与宋军作战,一部匆忙撤退,还有一部分不知发生何事,原地打转,等待军令。

    最终,经过将近半个时辰的激战过后,尚未来得及逃出包围圈的金军被歼灭,黑夜中,不知战果几何。

    灭掉追击的金军之后,中军马上全军撤退。

    没多久,便追上在五里之外布阵等待的后军。

    而后,中军依吴拱所命,像前军一样,继续向后撤退五里,留下后军在后掩护撤退。

    原本从尉氏赶来,在吴拱部营地十里之外驻军策应的金军,探知宋军忽然撤退,打算趁乱进攻,却又不敢大举进攻,便派出千人试探,不想在黑暗中稍一接触,便被宋军击败,只有数百人逃回,于是这支不足万人的金军部队匆忙北撤五里,避开宋军撤退线路,以防被宋军包围。

    逃回通许城里的金军,刚刚返回城内,便听随后赶回来的探子回报,宋军已经大举撤退,金军主将顿时懊悔不已。

    此战过后,西城门被攻破,一定会被追责,想到此番追击又失利,城西金军主将越想越害怕,越想越生气。

    片刻之后,打定注意,必须趁宋军匆忙撤退之时,拿到足以抵罪的战功,不然等待他的恐怕不仅仅是降职、去职,现在是非常时期,一旦局势缓和,开始追责,他不但官职不保,很可能还会治罪。

    主意已定,未及通报通许大军主将,城西守将当即便率所部万余人再从西门出城,直追撤退的宋军而去。

    风愈狂,雪愈大,通许县东西两个方向的宋军和金军面临正好相反的处境。

    成闵带着亲卫军在两万中军护卫下,冒雪一路疾奔杞县东面的大营,而在他们身后是金军三千轻骑,金军顶风冒雪追击,所到之处,只需在昏暗中寻找目标,挥刀向正在地上奔跑的宋军砍去。

    轻骑紧追不舍,宋军只顾逃命,将军骑马逃,士兵只能凭借两条腿,有的马的指挥将官全都逃跑在前,后军根本无人指挥,只能闷头随大流往前拼命跑。

    随着风雪越来越大,视线越来越不清晰,成闵部被落在后面的几万士兵,被金军轻骑兵一冲,很快分散成几部分,风雪中很难睁开眼睛,根本分不清方向,只能凭感觉逃命。

    可宋军士兵能不能逃脱一命,一看自己,二看金军,三看天命,但最终靠的还是自己。

    通许县西边的宋金两军,命运不同。

    从城西追出,追了撤退宋军将近一个时辰的金军,终于追到了宋军,但等待他们的却是似乎无穷无尽的伏兵。

第687章 别无选择() 
腊月二十六日,北伐军围攻汴京外围县镇无果的消息传回临安城。

    除夕已近,北伐无果的消息并没有在临安城内普通百姓间引发多少讨论,但在朝堂上却起了激烈的争论。

    北伐久久无功,主和派马上找到了借口,立即上书,提议见好就收,应与金国议和,能维护既得成果更好,如果不能,可以把兴仁府、徐州、济州、归德府还给金国,以此换取两国和平。

    主和派依据有二,一是金国内部虽然有叛乱,但都是小疾,很快就会被平定,一旦金军重新调回南方,报复大宋,恐怕不但宿州、亳州不保,恐怕想将两国边界继续维持在淮河都不可能,到时候金军饮马长江,大宋危矣!

    其二,便是天下百姓并无北伐中原之意,此等大事要消耗军力、人力、物力不计其数,想当初大宋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前后经略百年,尚不能成功,如今若无百姓支持,仅凭朝臣一时意气,匆忙北伐,更不可能成功!

    不但如此,主和派还威胁主战派和皇帝,若不马上停止北伐,推行轻税薄赋的国策,恢复江淮农业生产,甚至有可能将大宋重新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可近两年是主战派掌握朝堂话语权,皇帝赵昚一心想要尽快成大事,建功业,搏名声,加上他原本就跟对主和派不对付,此时北伐军节节胜利,兵锋直指汴京,哪里会将主和派的话放在眼里。

    对赵昚而言,此时能让他听进去的话,除了主战派朝臣说的,就剩太上皇赵构了。

    但此时的赵构眼见北伐形势良好,也不愿多言,毕竟赵昚这个皇帝是他亲自培养,并挑选出来的,该有的声望就得给他,更何况他还是个表里如一的大孝子,所以赵构也不会拆台,让朝廷退兵。

    赵昚此时不听主和派意见,但却不能不听主战派意见,然而主战派意见并不统一。

    半年前,随着杨丛义忽然兵进兴仁府,改变北伐局势,主战派中的激进派和保守派暂时搁置争议,全力支持北伐。

    可在进入十月之后,北伐军再无任何战果,消耗粮草无数、辎重无数,却吃了两场败仗,损兵近四万人。

    九月底时,归德府张浚手中有兵力近十二万人,几乎将江淮地区的绝大部分兵力调集一空,兵强马壮,却没有取得更多更大的战果,反而损兵好几万人。

    于是朝中激进派和保守派再起争执。

    保守派主张固守兴仁府、归德府、许州、济州,三五年后,等将这些土地、城池和百姓彻底收复,民心稳定,生产恢复,再集中兵力,一举收复汴京、洛阳,甚至可以趁胜渡过黄河,收复北方更多土地。

    而激进派则主张趁金国内乱未平,一举夺回北方旧地,若等金国平息内乱,金人调集大军南下,大宋将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北伐良机,如果不能抓住个机会,恢复中原,必会被唾骂千秋万世!

    相反,若是北伐功成,定能再入史册,流传千古,永远被后人铭记!

    赵昚登基不久,又力图革新,需要北伐来凝聚臣民之心,史浩和杨存中等保守派主张的筹备三五年,再行北伐事,赵昚并不认同。

    陈康伯等力主一两年内,一举收复中原,正合赵昚心意。

    于是,在张浚北伐不利,损兵折将,面临主和派弹劾之时,赵昚明里暗里还是大力支持张浚,想要保住他北伐统帅的地位,因为放眼整个大宋江淮地区,有资历有能力聚兵十几万,统兵北伐的将帅,除了张浚,已无其他人。

    西北的吴璘虽然也是与岳飞、韩世忠、张浚同期将帅,但他也年迈,况且他要在西北川陕地区抵御西夏国和金人,根本不可能调他来江淮地区。

    整个大宋唯二的老资历将帅,目前能在江淮主持北伐之事的,便只有张浚一人。

    若他不在军中,剩下的李显忠、成闵、吴拱等人,谁能担当北伐统帅?谁能服他们统辖?

    吴拱早年一直在川陕,跟随他叔叔吴璘作战,虽然战功无数,但调住襄阳没多少年头,他与江淮地区的军将并无接触,也没在江淮地区与金人打过仗,目前来说,并不具备全权主持协调北伐之事资历和能力。

    而成闵一直统帅步军司,久居临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