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燕王- 第2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438章 再拉一人() 
“选将?”沈缙听闻此事,心下一惊。

    “这是殿前司常规职责,本是由兵案负责的选官换换官,只不过今年略有不同,专门设立了选将营进行挑选而已。沈兄可有兴趣?”杨丛义笑问。

    沈缙看了江恺一眼,回道:“这等大事,我倒是想试试,之前在军中也呆过一段时间,要是能帮到大人自然最好。不过江兄也邀了我去办一件朝廷的差事,时间上不知道会不会有冲突。”

    杨丛义一听此话,忙向江恺道喜:“恭喜江兄!朝廷果然给你授官派差,当真是值得庆贺之事!”

    江恺笑道:“同喜同喜,我也不曾想到朝廷这么快便给我派了官,对我来说,实在是意外之喜。”

    道过喜后,杨丛义马上问道:“方才听沈兄说江兄邀他去办一件朝廷的差事,不知是何差事?可方便透露?”

    江恺稍稍有些犹豫,没有立即回答,坐在一旁的沈缙说道:“远洋回易,江兄接的差事就是督造回易,船队明年冬天出海。”

    “原来是远洋回易啊,这对朝廷来说可是一件大事,江兄出过海,来办这件差事最合适不过。”杨丛义笑言,而后问道:“明年冬天出海,不必现在就开始督造吧?”

    江恺脸上神色微微有些变化,不知是羞愧还是谦卑,只听他回道:“黄大人也是前天才找到我,要把回易交予我督造。黄大人只说了船队出发时间,至于何时开始督造,并未言明。听黄大人的意思,应当还有其他官员与我一起督造回易。”

    “是黄大人把此事交你办理的?”杨丛义不禁惊问,上次在殿前司署衙见他,可没听说要远洋回易。

    不过既然远洋回易赚钱,哪有不继续回易的道理。

    至于人选问题,毫不客气说,若说督造回易,他与汤鷽应该是不二人选,但他如今在殿前司任职,身份与以往大不相同,很难再掺合到朝廷的远洋回易中去,而汤鷽远在琼州,她被调往那里任职,多半也是因为私带的七船货出了问题,被人抓到把柄,才被远放琼州,此次回易自然不会再让她参与。

    江恺回道:“正是,那日我与几名同科进士,前往吏部打听授官与差遣之事,才知道黄大人已经跟吏部打过招呼,前天黄大人找到我,便将督造回易之事交我办理。”

    杨丛义忽然笑道:“正好,督造回易正是很锻炼人的差事,等你把此事办成,以后很多事做起来就会很轻松。时间很充裕,江兄好好干,若有需要我帮忙的地方只管找我便是。”

    “多谢大人。”江恺点头道谢。

    “大人,不知选将之事,几时开始,几时结束?江兄督造回易恐怕年前并不着急,若是可以,我倒想跟大人再到军中走一遭。”沈缙忽然插话问道。

    “非常欢迎,沈兄如果能来,自然最好不过了!”

    表达过心里的兴奋之情后,杨丛义马上解释道:“其实选将之事已经开始,前期筹备事宜做了一部分,而后天就要去婺州具体营造实施,按既定章程来看,前后五六个月完全够了,年前就能返回临安,应当不会耽误沈兄协助江兄督造回易之事。”

    沈缙一听此话很是高兴,若能同时参与两件朝廷大事,对他来说自然大有好处,于是立即问道:“江兄你看呢?督造回易估计还要一段时间才能开始,我先去婺州协助大人选将,年前回来再找江兄如何?到时一定全心全意,协助江兄督造回易。”

    江恺稍稍犹豫了一下,而后迅速回道:“好,反正回易还早,沈兄只管去帮大人选将,等回来之后再说。”

    “多谢江兄体谅!”沈缙十分兴奋,而后又向杨丛义道:“大人,那我后天就随大人去一趟婺州。”

    “如此甚好。那就这么定了,后天一早我让人来客栈接你,我们在城外清波门会合。”杨丛义不由得笑道,能拉到沈缙相助,选将营之事又能轻松一分。

    “大人,天色不早了,若无其他事,我想先回去休息,晚上多吃了几杯酒,有些撑不住了,望大人海涵。”江恺红着脸,摇摇晃晃起身。

    杨丛义道:“没关系,倦了就先回去早些歇息。”说完起身相送。

    江恺连连摆手道:“大人请留步,我自己还能走。”

    沈缙随后起身道:“夜深了,我就不打扰大人休息了,大人早些歇息。”

    杨丛义笑道:“好,有事明天再说不迟。”

    将尚未完全清醒的二人送出屋外,看着他们各自推门入屋,关上房门,杨丛义这才回到屋内。

    此番前来东悦客栈看来还是有些收获,若今天没有在此留宿,以他们之前乱醉的模样,明日一早恐怕又会将他的留信忘到九霄云外。况且黄大人已经联系了江恺,派下了差遣,那么授官也就是这几天的事了,若他今天不来,沈缙怕是就要留在临安了。

    选将营规模庞大,多一个参军便多一份力,少一人,做起事来便要困难一分。

    跟当初督造回易一样,若没有找到合适的帮手,他与汤鷽两人根本不可能督造回易,将那么大一摊子事办好理顺。

    现在选将营也是一样,从某一方面来说,甚至比督造回易更困难,一是因为时间短,二是参与的人太多,三是要解决的全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历来就是最难解决的,若是没有足够多的帮手,此事难成,难如愿。

    不过幸好,今天先是拉来了陆游,又拉来沈缙,有他二人加入,选将营便不再是他孤身一人。再加上苏仲、潘诚等人,对选将之事,杨丛义此时信心大增。

    可选将事关两万余人,若有更多的参军加入其中,杨丛义会更加高兴,只是时间不多,在临安他也没有那么多认识的人,继续寻找帮手之念,只能就此放下。

    实话说,能找到两人,他便很知足了。

    一夜无梦,月隐日升。

    杨丛义一早去了署衙,便拿着整理好的资料向杨存中汇报选将营营造准备之事。

    资料很齐全,看起来也很细致,杨存中粗略看过之后也不多问,将所有资料交还杨丛义,口中道:“杨副使,看得出来你很用心,准备也很充足,把选将之事交到你手里,我相信你能做好。放开手脚去做,若有事不能解决,可派人回殿前司来。”

    “是,大人。”杨丛义拿着资料应承道。

    “你准备何时出发?”杨存中笑问。

    “明日一早就走,下官打算在年前把此事办完。”杨丛义回道。

    其实大约什么时间能完成选将,之前他们就已经有过讨论,只是没有定数。

    “早些办成此事也好。你可还有事要我协助?”杨存中又问,他明白杨丛义来说选将准备之事,当不仅仅只是让他看看所作的准备。

    “大人,确实还有些事需要大人协助。其中最关键,下官又无法办到的,便是挑选在军中资历较深的选将评价人,按下官设想,至少需要三名公正公允的评价人。下官在军中时日尚浅,实在挑不出人来,此事还需大人援手。”杨丛义没有隐瞒,整个选将过程是不是公允,其实最终要看的是评价人,因为在他的设想中,评价人对选将成败至关重要,能不能选出真正优秀的将校,权力其实是在他们手中。

    整个选将章程,杨存中之前仔细看过,知道评价人在选将中的重要性,选将之事说是交给杨丛义全权负责,其实真正选拨出将校的人便是评价人,选将评价人需要什么资历,在章程里也说有描述,而评价人杨丛义不可能单独选定,正因为如此他才敢把此事交付给杨丛义。

    是故,听杨丛义这么一说,杨存中笑道:“杨副使放心去营造选将营,你需要的人我会尽快挑选出来,到时候与普安郡王一道赶赴婺州选将营。”

    “多谢大人。”杨丛义道谢。

    这件大事一定,其实需要协助的已经不多了。

    接下来杨丛义又上报了营造选将营的预算费用,杨存中也不多问,直接签字上印。

    杨存中交代一些在婺州的注意事项,二人再闲聊几句,这次离开临安前的汇报才算作罢。

    简简单单的汇报,前后不过小半个时辰,杨存中看到对方的准备,对杨丛义更加放心了。

    而杨丛义将挑选评价人的差事全部丢给杨存中,他心里也踏实了几分。这等核心之处,本就不该是他一个小小兵案秘书可以参与的,交出去以后,他才能放开手脚,做一些真正想做的事情。

    杨丛义回到选将司后,又将这几天所有准备仔细梳理一遍,所有文稿整理清楚,虽然还不够完善,但这些都是他到婺州之后营造选将营的依据。

    陆游、沈缙作为营造参军,他们真正能参谋的事情可能不多,更多时候要参与的是选将营的管理,所以最大的压力,其实还是背在杨丛义自己身上,谁让他是负责一切的选将营副帅呢!

第439章 暗流涌动() 
    垂拱殿,君臣议事。

    赵构独坐殿中,内侍陪侍一旁,下坐宰相秦桧,参知政事兼签书枢密院事余尧弼。

    只听赵构道:“秦爱卿,听说最近临安城里流言不少,可有此事?”

    秦桧略一思索,慢慢回道:“臣也略有耳闻,说是朝廷在调兵遣将,准备北上打仗,这种说法甚嚣尘上,也不知道是从哪儿传出来的。”

    赵构道:“爱卿以为,该当如何?”

    秦桧慢慢回道:“臣以为这等流言该马上扑灭,若等流言传出临安城,不管是传到北方金国,还是传到江淮一带,都对大宋和平稳定与百姓安居不利。至于如何扑灭,臣倒是有些想法,不妨借这次禁止军队经商之机,严查军队贪腐,只要抓出几个人来,大家的注意力自然就转到军中反贪反腐上来,那么调兵遣将,也在情理之中,此举不但能制止流言,稳定民心,还可以一扫军中贪腐之风,对百姓、对朝廷都是好事。”

    赵构微微点头,回应道:“爱卿所言在理,军中贪腐确实该整治一番。只是目前的时机是否合适?余爱卿怎么看?”

    余尧弼回道:“回皇上,臣以为秦相爷所言有理,临安城里各种流言、谣言,真假难辨,很多人信以为真,私下谈论传播,若不及时制止,恐会酿成祸患。借禁商之机,在军中推行反贪腐,确实是个破除流言的好办法。另外,据臣所知,大宋各军统制官已经多年没有变动,他们掌军已久,对大宋江山社稷无益,正可借此机会调整整顿一番。眼下金国刚换新主不久,正是大好时机,他们的注意力都在朝政内部,对大宋暂时不会有更多想法,我们此时在军中推行反贪腐,即使短期内引发军中震动,我们也有转圜时间,迅速将军心稳住。臣以为,此时正合适。”

    赵构点头道:“既然如此,那就由枢密院牵头,会同户部、吏部、工部、刑部、兵部和大理寺督办此事,半年之内将屯驻军和临安以外的禁军肃整一遍,该免的免,该罢的罢。”

    余尧弼马上应道:“是,皇上,臣一定在半年内办好此事。”

    赵构又道:“秦爱卿,军中反贪腐历来都是大事,为防走偏,发生不可控之事,爱卿可从旁协助一二,把握好度,朝政稳定,不发生意外,任何时候都是头等大事。”

    秦桧回道:“是,皇上,臣明白。”

    “两位爱卿,可还有其他事?”赵构微微晃晃了身子,显然坐的有些累了。

    余尧弼道:“皇上,前天收到荆湖一带的奏章,那边水患严重,良田冲毁无数,大片大片良田要绝收,今年秋季的收成恐怕不及去年十之二三,虽已在全力赈灾,今年冬天恐还有饥荒之虞。”

    赵构道:“奏章我看了。你以为有几分可信?”

    余尧弼犹豫了一会儿,方才回道:“臣以为奏章中也许有些夸大,但荆湖一带水患时有发生,只是每年严重程度不同,今年雨水集中,水患要比去年严重,秋季收成虽不至于只有去年二三成,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顶多有五六成。为百姓计,朝廷该减免一部分税赋,并调集一些粮食入荆湖,以防灾民变流民,流民成暴民。”

    赵构不置可否,转而问秦桧:“秦爱卿以为荆湖之事该如何处理?”

    秦桧回道:“臣以为荆湖水患连年发生,一是天灾,二是人祸,天灾自不必说,滚滚长江越荆湖而过,每年雨水又多,有水患很正常,但每年都有严重水患,这就是人祸,河道有没有疏通过,河堤有没有修?臣以为,可以派个赈灾使,去荆湖一带好好查查,该赈的灾要赈,该问责的官员要问责,该修的河堤还是要拨钱去修,若每年水患都要朝廷赈济,朝廷怕也拿不出那么多钱来。”

    赵构点头道:“秦爱卿所言有理,那就派个赈灾使去荆湖看看再说。”

    稍稍一停顿,接着问道:“谁为赈灾使,两位爱卿可有人选推荐?”

    秦桧道:“臣以为秘书省正字汤思退可担此任,此人是绍兴十五年进士,曾在福建几县担任多年知县,聪慧好学,精于政务,他入朝不久,与荆湖一带没有复杂的联系,正是合适人选。”

    赵构问道:“他是十五年进士,为官不过六年,资历尚浅,他去荆湖能担当起赈灾使职责?”

    只听余尧弼马上道:“皇上,汤思退确实资历不足,派他一人前去,恐难成大事,臣以为可由汤思退担任赈灾副使,同时再派一资历深厚之人担任正使。正使人选,臣推荐恩平郡王。荆湖水患,灾民遍野,由恩平郡王代表皇上前去赈灾,当有安抚民心之效,与此同时,有恩平郡王在后支撑,汤思退就能放手调查水患背后有多少人祸。”

    秦桧不言,赵构问道:“秦爱卿以为派遣一正一副两位赈灾使如何?”

    秦桧这才回道:“臣以为此议合适,恩平郡王可去。”

    见秦桧也同意,赵构道:“嗯,那就以恩平郡王为赈灾正使,以秘书省正字汤思退为赈灾副使,让他们即刻前往荆湖赈灾。”

    “是,皇上。”秦桧、余尧弼马上应承。

    “两位爱卿可还有其他事,若没有,今日就先议到这儿。”天气闷热,赵构有些耐不住了。

    秦桧、余尧弼一听皇上这意思,纵使心里还有事,也不好继续再,二人马上起身行礼道:“臣,告退!”

    语罢,二人退出垂拱殿。

    到了殿外,又走上一段距离之后,余尧弼道:“相爷,我这副相的位子还能坐多久?”

    秦桧回道:“现在还能在副相的位子上,就好好坐着吧,想那么多做什么。”

    余尧弼低声道:“相爷,我就想问问,心里好有个底。”

    秦桧四下看看,见周边侍卫离的较远,不会有人听见,便低声道:“巫伋从金国回来之前,你副相的位置不会动。等他回来,就说不定了,能坐几个月,就安心坐几个月吧。”

    余尧弼连忙抬手道:“多谢相爷!”

    秦桧却道:“但有一点你要记住,荆湖之事你不要再插手,为人为官贵在有度,就算副相之位只剩几个月,你也不要乱来,若晚节不保,便得不偿失。”

    听得这话,余尧弼急忙再谢:“多谢相爷相告。”

    几句聊完,二人再无他话,慢慢朝宫外走去。

    临安城西,西湖之北。

    蜿蜒曲折的石阶小路,在绿草掩映之间,时不时隐没在树荫之下,朝山上延伸,不知尽头在何处。

    一个凉亭立在路边,在树枝藤蔓攀附遮掩下,在炎热的夏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