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燕王- 第1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相识一场,提前写封信,祝贺一下他吧。

    杨丛义坐下提笔就写,写了几句,又觉得不妥,忽然想起,完颜亮喜欢作诗,那就给他写首诗好了。

    思索许久,写了底稿,改了又改之后,最终写下:试忆当年路迢迢,君心望断钱塘潮,称意需得无所惧,帝乡可攀亦有期。挥手击退障眼雾,兵戈摇曳荆棘除,南望西湖柳尾堤,渡江过河如平地。北方苦寒之地,多疾病侵袭,若有不适,及时诊治,祝君安好,顺心如意,保重身体!

    写好之后,署名杨老五。将信纸装进信封,用火漆封好封口。

    做完这一切已经比较晚了,随即洗簌休息。给完颜亮的信,明天请人送去金使行馆即可,现在该想的是怎么再造五十艘船的问题。

    现在大宋有两大海港,泉州港和广州港,海港出海较多,才会造一些尖底海船,河内航运虽然发达,但用的都是平底江船,尖底船吃水深,在内河航行很容易碰撞或搁浅。要造海船,就只能再去泉州看看,看有没有其他造船厂造海船,时间够的话,还可以去一趟广州,来不及造新船,那就买旧船。

    只是路途太远,时间有限,大部分时间都要耽搁在路上,留给造船厂的时间估计不多。上次去泉州来回一个月,要是去广州来回至少得两个月,路程也不是特别远,但主要是马实在太慢,一天也只能跑两三百里。临安虽有北方好马出售,但动辄万贯、十万贯、百万贯,让人望而却步,也有百贯、千贯的草原马,但奔跑速度、耐力都有所不足。要拿万贯钱去买匹马,他还真舍不得,万贯钱都够宣威军吃一个月的。

    时间这么紧,要想完成造船差事,只能少点休息时间,多多赶路。

    第二日,汤鷽告诉杨丛义,昨晚已经连夜把两马车金锭存放进钱庄,不多不少,足足两万两。

    接着给了杨丛义一沓一百两黄金一张的纸钞。

第173章 再到泉州() 
纸钞拿在手里轻飘飘的,就跟废纸一样,完全感觉不到它有多少价值。

    拿着一万两,杨丛义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花,感觉就像身上突然多了累赘,甚至有些不知所措,放在房间里怕被偷,装在身上怕丢。

    当杨丛义为这些外财烦恼时,汤鷽又告诉他,两辆马车他也带回来了,马都是从北方带过来的,比他们之前买的马要好。

    杨丛义听到这个消息大喜,当即出门一看,发现那两匹马虽然不算特别高大,但看起来还是很健壮,马龄也不大,绝对比他骑的马要好上很多,此去泉州可算得一助力。

    两匹好马,当然是一人一匹。

    喜事说完,剩下的就是悲剧。

    四个老掌柜,早上不声不响,全都走了,房里留下了不少纸钞,全是银票,加起来也有四万多两,可见他们这几个月搜刮的钱财不少,汤鷽不相信留下的这些就是全部,他们应该也带走了一部分,但他们都算是家里人,也不能让他爹脸上挂不住,就不想再追究。

    留下的这些钱,不知道是从哪些商人那里来的,还也还不回去。两人一商量,暂列在回易督造处,当作公使钱,以备不时之需。

    马的问题解决了,杨丛义还在为万两黄金纸钞的事儿闹心,悄悄问汤鷽他准备怎么处理这些纸钞。

    汤鷽告诉他,有急用就留着,不急用就用来做生意,他的这部分准备用来做生意,现在回易督造处物资采购的也差不多了,但还有很多商贾在等待交易,他可以私人采购一批物资囤积起来,过几个月,等市场上物资短缺的时候,稍稍提点价,也能卖出去,小赚一笔。

    杨丛义一听,暗叹汤鷽不愧家里是做生意的,就是有头脑。回易处采购了一千两百多万的物资,准备运到海外,那么今年市场上丝绸、瓷器、茶叶等收购量大的物资必然短缺,物以稀为贵,到时候肯定会涨价,也许过不了两个月,等所有物资都往泉州运,全国各地都缺这些物资的时候,商品开始涨价的时候,有这些东西商人就可以赚一笔。

    这么多钱拿在手上不安全,也浪费,可他自己不会做生意,也没心思做生意,当即就留下二十张,共两千黄金纸钞,其他的全给汤鷽,让他帮忙保管一下,能赚钱的话,也帮忙赚点。

    汤鷽也不推辞,直接就接在手里,他了解杨丛义,既然把钱给他,那就是随他支配。

    两人就如此随意的交割了八千两黄金,也就是三十多万贯钱,没有用文字记录下只言片语。因为是两年同吃同睡的同窗,有生死相交的友情,所以彼此信任。

    能不能赚钱,杨丛义不在意,他在意的是汤鷽会替他保管好这些钱,他自己东奔西走,钱都带在身上实在不安全。

    纸钞交割完毕,汤鷽便接着去忙回易采购的事情,今天就他一人了,该做的还是要做,不能突然就停。

    杨丛义上街找了一闲人,让他把一份信送到金使行馆,然后凭送到的凭证,来领一贯钱。如此,他没去行馆,就把给完颜亮的信送了出去。

    等他半个时辰后回到回易督造处,就见黄大人已经在等候。

    宣威军建军编制情况,杨丛义跟高大人做了比较详细的汇报,军中上下军官名册也给了他一份,这些都是作为宣威军统领必须要知道的事情。

    高大人对杨丛义等人的工作十分满意,当即就是一番鼓励和表扬,军官任职之事,他没有明确表明态度,却说出海之事再正式任命。

    对于军费不足的问题,让杨丛义跟汤鷽协调,从回易经费中支取。

    之后杨丛义又将船只预估不足的问题汇报,打算再建造一批,不然到时候可能有些商品物资无法全部装船运出去。

    海船建造的费用并不算贵,多造几十艘,应该也不会有问题。高大人无异议,让他跟汤鷽商讨之后,自行处理。只是特意强调一次,船队年内必须出海,拖延不得。

    杨丛义听那意思,如过年内船队不能出海,他们不仅不会升官,估计还得受罚,收回授予的官位。他当即保证,一定竭尽全力督造回易船队,绝不会辜负高大人的信任。

    随后杨丛义提出要先支取十万贯银钱,继续用于督造海船,先前预定建造的六十艘船后续钱款要支付,再造新船也要一大笔钱。

    高大人不说二话,自然是同意支取。十万贯是小数目,账上还有多少钱,他很清楚。

    诸事办完,当天杨丛义离开临安。

    乘船过江后,催快马一路直往泉州。

    年初已经到泉州去过一次,再去已是轻车熟路,路上基本不耽搁,但遇到狂风暴雨的天气,就不得不歇在驿站里。

    天气稍好,便日夜赶路,十天之后,终于顺利抵达泉州。

    杨丛义还不休息,迫不及待的就去看造船厂,看造船进度。

    船厂里热火朝天,各种木料堆积,有的已经处理好,有的还是原木,等待加工。造船工匠各有分工,一切都还算有序,全都在忙碌。

    当即找来一个船厂老吏,询问造船信息。

    杨丛义年初来过,找他们商讨过造船的问题,老吏在场,自然认识杨丛义。

    不等杨丛义发问,老史直接汇报道:“杨大人,我们这几个月,造船进度很顺利,已经有二十艘海船建造完成,有十艘正在上油,预计六月中旬这十艘就能建成下水,有十艘船正在建造船舱,另有十艘船已经开始铺设龙骨,预计这些船在中秋之前就能建造完成。”

    看他们建造速度如此之快,杨丛义心里自然高兴。但高兴之余,却忽然想起一事,随即问道:“建好的和在建的都是什么船,有没有战船?”

    老吏回道:“回大人,战船正在准备中,没有开始建。”

    “为什么没有?”杨丛义眉头一皱,没有战船,宣威军如何熟悉大海,练习海战,等九月十月战船造好,那留给宣威军的时间就太少。

    老吏回道:“大人息怒,战船建造需要坚固的上等木料。这种木料船厂里没有储存多少,近处也买不到,这些木料也最近才刚刚运回来不到一半,等全部运回来,也在半个月后。按我们的建造速度,三个月之内肯定能把十艘战船全部建好。”

    “那还有一艘四千料大船呢,有没有动静?”过去了五个月,只建好二十艘海船,剩余的全都没有建好,这十一艘居然还没开始动工,这让杨丛义很不满意,他现在只想让他们越早建好船越好,船造好,什么都好说,能练军,商品物资也能随时装船。

    老吏道:“大船所需的龙骨木料也是前几天才运回来,已经开始处理了,这艘大船肯定能在四个月内建好。”

    杨丛义有些头疼了,他们虽然能卡在时间点上把这些船造好,但对回易船队来说,显然进度有些慢。

    “船厂里有多少人,多招些人能加快造船进度吗?”杨丛义想起了人海战术。

    老史回道:“现在船厂里有将近八百人,勉强够用。造船很费人工,要是人多些,造船肯定快。”

    “好,那就行。”

    随后杨丛义让老吏带他去看造好的船,和在建的船。

    二十艘建好的大船已经下水,停在浅海中,用重锚固定在海岸边。在太阳照射下,整个船身散发出明晃晃的金黄色。那是刷的桐油,防水泡防虫蚀,桐油刷的次数越多,木头的颜色也明亮,也越结实耐用。

    杨丛义乘着小船来到一艘大船边,顺着软梯爬上甲板。三根桅杆,一主两副,全都放倒在船头,没有立起。

    老史也随后跟上,把船上的情况做了一番解释和介绍。

    整艘船里里外外都是全新的,船舱里生活五六十人不成问题,甲板下的空间也很大,能装不少商品物资和生活物资。这海船跟年初看过的海船想比,减少了一些东西,当然也增加了一些,全是根据要适应长时间出海,做的更改设计,年初造船之前大家一起讨论商议过,在造船时也都按当初的讨论结果施工建造。

    站在船头,看着远处那些同样造好的海船,杨丛义心里很满意,只是造好的船还是太少,让他心有忧虑。

    之后杨丛义离开船厂,找到负责造船厂的官员,费大人。

    两人坐下,没寒暄几句,费大人就开始叫苦,说船厂人多,后续造船款项迟迟没付,工匠们的薪俸已经一两个月没发了,材料钱也不够用等等。

    杨丛义当即拿出一万两银票放在桌上,笑道:“费大人,杨某这几个月一直在忙其他事情,没时间来过问造船进度。四月初你派人去临安支取了一万贯钱,所差也不过是五月份的五千贯钱而已,造船厂怎么就如此拮据了,不会吧?”

    费大人一看到桌上的银票,眼睛立马就亮了,干笑道:“杨大人有所不知啊,为了赶进度,船厂招了上千人,每月薪俸就要开支好大一部分。另外还要购买木材、桐油、铁钉等材料物资,又是好大一笔钱。之前那点钱真是不够用。”

第174章 造船招募() 
“好,我今天一次给你两万贯。”杨丛义说着就把桌上的银票推过去。

    费大人还没把钱拿到手里,杨丛义又道:“不过我还有要求。”

    “大人有什么要求只管提,只要能做到,绝不推辞。”

    “多招工匠,扩大造船厂,加快造船进度。”

    “十月份建好六十艘船已经很快了,再加快也不是不可以,但需要扩大场地,增加人手,这要不少钱呢。”

    “扩建造船厂的钱我出,但你需要至少再招五百人工匠,十艘战船八月十五之前要建好,那艘四千料大船也要在九月下旬之前建好。能做到吗?”

    “没问题,只要钱到位就行。船厂边上有不少空地,扩建一点倒是不花多少时间,就是费钱。”

    “要多少钱?”

    “怎么着也的七八百上千贯吧。”

    “也不说一千贯了,我给你两千贯,能扩多大就扩多大。我要你多建造一批两千料左右的海船,价钱跟之前的一样,一千贯一艘,可以是新船,也可以下水不到三年的旧船,但旧船必须保证跟新船一样无任何破损、安全,旧船要重新出水上油。”

    “没问题,多少艘?”费大人一听又下订单,十分干脆的一口答应下来。

    “至少五十艘尖底海船,两千料左右,不要太小,十月初十之前都要建好。能做到吗?”

    费大人思索了一番,回道:“五十艘太多了,泉州一带,近几年建造的海船不多,不会超过四十艘,愿意卖的不会超过十艘,扩大船厂再造新船,四个月时间最多能再多造二十艘左右,这么算下来,我这个船厂最多能再接三十艘海船的建造差事。”

    “好,既然能接那我就把这三十艘两千料海船的建造订单也交给你。钱款先付一万五千贯,中秋节我来接收战船的时候,再付一万贯。你以为如何?”

    “多谢大人对我这船厂的信任,保证完成海船建造差事。”费大人笑的很开心。

    杨丛义又交给费大人七千五百两银票。

    随后两人就造船事宜继续细谈,并签订了造船契约,签名盖印。

    还有二十艘海船没有着落,只能去一趟广州港看看,那里应该有不少海船。

    泉州造船厂的事情谈妥,杨丛义决定去一趟广州,但在去广州之前,他去了一趟市舶司,再次拜访市舶司严大人。年初请严大人帮忙招募一些舵手、水手,这次过来,自然要去看看结果。

    从市舶司出来,杨丛义脸上的神情还算轻松,已经登记的舵手、水手有一百多人,等船队真正组建起来,前来应征的会更多,招募百十名舵手,应该不成问题。

    至于让帮忙招募熟悉去大食水路的大宋商人或舵手、水手却是一个也没有,去过三佛齐国和占城的倒有一些,再往西就没人去过。虽有些大食商人远渡重洋,现在还在大宋,但他们都是乘小船沿陆地边缘行进,他们走的海路,大宋海船几乎不能行走。

    泉州没有,不知道广州有没有。

    两天之后,杨丛义启程离开泉州,催马赶往广州。

    在离开泉州前,给汤鷽写一封信,信中告诉他海船建造进度,现已有三十艘海船可用,若临安无事,可以提前来泉州,做商品物资交割的准备工作,顺便在泉州港附近建立回易督造处。

    半个月后,杨丛义顺利抵达广州。

    从泉州开始,越往南边越荒凉,路过的城镇都很小,一个县城的人口规模还不如江南,甚至连淮西的小镇也比不上,等到了广州,才稍稍好起来,城里的人多了,街市也热闹一些。

    骑马穿街而过,街市上时不时可以见到外国人,看依着打扮和肤色面相,基本也可以看出有来自南洋诸国的,天竺地区的,大食地区的,广州城里的外国明显比泉州要多。

    杨丛义先找去了市舶司,把来意说明,主管市舶司的是一个年纪很大的官员,已经连话都快听不清楚,杨丛义不得不一再提高嗓门。经过好一番折腾,才了解到一些广州港回易情况。

    广州港从唐朝起就是外商很多的南方大港,南洋诸国前来朝贡,必须要在广州港上岸,然后走陆路进京,那时候来广州的外商都由朝廷派宦官管理,跟现在有所不同。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现在来广州的外商更多,每年足有上千人,但由于路途遥远,海路不安全,来做贸易的基本都是方便操纵的小船,最大的船也不超过一千料,带来的货物有限,运走的货物也十分有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