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大明朝廷因为定都北京,对湖广、四川、闽粤这种距离较远的省份控制能力不足,所以也就调动不了那里的资源。
不过现在大明朝廷已经被朱慈烺拉到了南京,而且还组建了南明版的北府军团,并且同福建海贼头目郑芝龙结盟联姻,又组建可在长江上作战的强大水师。从而具备了依托长江布署北军,以镇压东南、湖广的能力。。。。。。这一次的湖广之役,他又借李自成的刀杀了杀湖广地主士绅的威风,对湖广的控制力也大大增强了!
纪坤叹了口气,插话道:“那么多北人攥着刀子跟着太子爷南下。。。。。。就是来江南、湖广、闽粤均贫富的!咱们这些东南的读书人,只能顺,不可逆,顺着他,许还能做些事情。”
一旁的黄宗羲却摇了摇头,低声说:“是均贫富,还是要饭吃。。。。。。现在还不好说!”
“要饭?”纪坤看着黄宗羲,“怎么说?”
黄宗羲拈着胡须,笑道:“太子殿下借李自成的刀砍了士绅田主,谋夺了湖北几千万亩好田,可同时也被李自成算计了一道。。。。。。湖广之役拖得太久,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完全了结。现在武昌这边没有多少白米可以东运,而南京、扬州、苏州、上海、杭州的米价一天比一天高,一石白米的价格已经到了四五两白银。东南的小民还能挣扎求活,而北来的流亡可没什么底子,用不了多久都得饿死!
太子殿下靠北人的刀兵掌权,能不顾他们的死活?”
纪坤拍了拍大腿,“对啊!太子殿下不能不管那些北人的死活。。。。。。可是他怎么管呢?没有粮食啊!”
“有粮食的!”王夫之道,“湖南还有粮食。”
“有多少?”纪坤随口问了一句。
王夫之居然思索了半晌,才道:“足够救急!”
“足够救急?”纪坤问,“往年湖广东运的白米不少于两千万石啊!你们湖南今年大丰收么?还能填上那么大的窟窿?”
“今年哪有那么多余粮?”王夫之笑道,“可往年还有存粮啊。。。。。。湖南哪家大户不是米粮满仓满囤的?难道你们南直隶的大户家里都不存米?”
“对啊!”纪坤一拍额头,“怎地忘记土财主爱囤米了。。。。。。”
他不是土财主,他是扬州的讼棍,虽然也是地主,但实际上不去乡下生活,都交给管家负责,自己在扬州城里逍遥,所以一时忘记地主老财都囤粮食的茬了。
黄宗羲笑道:“这可太好了!太子爷现在就是个丐帮主啊。他能清田检地,可他不能直接抄了人家家里的存粮啊。。。。。。只能讨要!”
王夫之又听不懂了,“为什么不能抄了大户家里的粮食?”
黄宗羲道:“他不会那么干!要不然他为什么要借李自成的刀整治湖北的田主?自己下刀子岂不更痛快?咱们这位太子殿下做事是有分寸的,不会胡来的!”
纪坤点点头:“对,太子虽然称不上仁德之主,但也有理、有节、有信、有义。”
朱慈烺手里有刀子不假,也有点奸诈凶残,但他并不是不讲道理,没有节制,不守信用,无情无义之辈。
他北京突围出来,这一路上奸得有理,凶得有节,而且言而有信,对追随者也有情有义。
王夫之想了想,“那么说来太子殿下是我朝少有的明君啊!”
“岂止少有,”黄宗羲笑道,“简直是绝无仅有,我辈的确是遇了明主。”
他的话只说了一半,朱慈烺是明主不假,但他毕竟是北人的明主。。。。。。黄宗羲、纪坤、王夫之他们,始终进不了朱大太子的核心圈子。
王夫之越听越糊涂,“明主就得要饭?”
纪坤和黄宗羲互相看了一眼,都点点头。他们俩跟着朱慈烺的时间不短,已经知道他的路数了。
黄宗羲说:“对,他就得要饭!”
纪坤笑道:“因为明主都知道要管住自己手底下的虎狼,不能由着他们把肥羊都吃干抹尽了!那些随着太子爷南来的北人权贵都是什么底子?他们在北地的时候不也一样是国之硕鼠?如果没个规矩约束他们,由着他们把东南的肥羊都圈了吃了,太子爷的日子还能过下去?”
“可是能要得着吗?”王夫之还是有点将信将疑:崇祯皇帝在北京那会儿怎么就要不着呢?难道这位太子爷要饭的手艺比他爹要好?
“要得着!”纪坤似笑非笑,“他是太祖高皇帝再世啊,当然会要饭了!”
朱元璋原来是要过饭的。。。。。。
纪坤笑道:“再想想,咱们几个一块儿替千岁爷想想,然后联名上书,给殿下指一条要饭的明路吧!”
第548章 要吃饭吗?给我们议政之权!()
“要饭的明路?”王夫之轻拈着胡须,有点哭笑不得。这个纪坤自己是个得罪人的酷吏,还敢满口胡言,就不怕有人告他一个谤君之罪吗?
谤了君还不知错的纪坤思索了一下,道:“本朝向有捐纳之例,但是捐纳所得怎么也不至于补上两千万石的亏空而且太子现在推行官绅商民一体纳粮交税,一个空头官身也没什么用处。至于实缺,也没那么许多可以卖啊!”
黄宗羲道:“可以用议政之权换米啊!太子也不是下过令旨,让各地以商税上缴数目多少为准,推荐议政官吗?”
“倒是个办法,可是”纪坤摇摇头,“光是一个议政之权怎换得到两千万石大米?按照现在南京、苏州、扬州等地的市价,那可是六千万两银子啊!”
“六千万”王夫之道,“借粮如何?以将来的田税相抵。借两千万,抵四千万!”
到底是大儒账还是算得不错的!那些米搁在家里也是发霉,借给朱太子还能抵双份田税,收益率还不错!
黄宗羲补充道:“还要设立议政之所,同治天下!”
顾绛又补充道:“不仅要议政,还要论税!只有合天下之私才能成天下之公,此乃王政之议也!”
这个顾绛的思想是很落后的,他在《日知录》中曾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这就是公开肯定自私自利啊!
大公无私什么的,顾大儒是不相信的!
所以他主张“合私为公”,也就是合议出一套符合“众人之私”的办法,就是“公”,就能天下大治了。
纪坤则道:“还是应该复封建,明法度!”
这位纪御史是半封建的卫所出身,深知半封建的弊端,同时他也觉得现在的天下碎成这样,要完全恢复郡县,立即重建中央集权是不现实的,所以只能“官府者官府之,封建者封建之”。
“不可不可,”顾绛摇摇头道,“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封建之失,其专在下。”
黄宗羲笑吟吟插话道:“宁人(顾炎武的字)兄刚才还说,只有合天下之私才能成天下之公吗?咱们家里面的些许产业是私,那些割据一方的豪强手里的军队、地盘难道不是私吗?”
黄宗羲在封建问题上的主张和纪坤类似,都认为不可能完全恢复中央集权,而且他反对还都北京,认为北地贫瘠苦寒,根本养不起诺大的首都。北京城内的人口比九边重镇的兵将加一块儿都多,为了供养他们,光是漕米每年就得运去几百万石,更别说其它各种从东南运去的消费品了。
而漕运的运力也是有限的,往北京运了几百万石,那么供养九边的物资就少了几百万石!经年累月下来,九边能不疲敝吗?
所以置九边还不如封九塞,问题只是这么让九塞封君各安其分,为国守边?
黄宗羲说:“朝廷想要收回那些人的军队、地盘,那就得兵戎相见了现在鞑虏占据中州,流寇盘踞西北扰乱四川,咱们自己再打,那不是亲者痛,仇者快了?
而且现在北地中原也行了计口授田,所行之政和东南是不一样的。如果强以东南之法行北地,只怕会将北地一千数百万生民都变成仇寇!”
现在中国的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东南,而中原、西北、东北的人口比较少,所以能推行计口均田这事儿在朱慈烺看来简直是“金手指”,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其实搞过很多次。
历史上的大清朝就玩过,比如著名的“湖广填四川”其实就是一场均田,直接派兵去圈住湖广的地方的一些人口稠密的村庄,全部给押去四川分田地
现在东北没什么人不提,中原、西北的计口均田已经在搞了,等大明收复的时候,牢固的利益集团早就形成这个和湖北还不一样,湖北只是让李自成搞了几个月,即便如此朱慈烺也要承认湖北均田的现实。
所以将来必须有一个不同于东南的制度,去保护均田农户的利益,要不然一千多万人都和大明朝拼命,这麻烦就大了。
“正是如此啊!”纪坤斟酌了一下,“现如今只能官府者官府,封建者封建但一定要有个法度规矩,让封君之私,也能合入天下之公!”
顾绛点点头,“说的也是那咱们再商量一下,一块儿给太子爷写个建白书!”
“昔商汤讨桀十甲子,周武伐纣八百载,始于寒末,筚路蓝缕,教化诸夷,混同海内,牧天下生民,遂成中国。近世以降,秦汉晋隋唐宋历不过三百春秋,盛不过几十寒暑,何也?
一曰封建,一曰议政。封建者非封其君、封其国也,封其制也。
三代之封建者,封建立藩,屏弊夷夏,诸君下乃有公室、卿、大夫、士诸层,亲亲尊尊、层层建卫,各领其责。
虽犬戎东胡成其患,乃有齐桓、晋文尊攘避其祸。公室、卿、大夫、士或国君臣也,或彼此契定主从。其国为王赦命立,国君立之中,诸阶制衡,厘定本份,各尽权责,具安天命。王、国君、公室、卿、大夫、士尚武守礼,文不过祀祷,闻战喜,出征颂。
其时君制臣,臣亦制君也。既立其国,教化黎苗,拓土蛮夷,亿兆夏民,具晋、楚、齐、鲁、宋、燕、秦余者之始也。其时流民者几何?其后两千载拓进几何?
然七国八王者何焉?此汉晋无议政之肇,议政非科举之议,乃王公之议、贵人之议、贵族之议,尤重国人与三老之议也。公室、卿、大夫贵人也。士贵人庶子,贵族也。国人王民也,为国服戎,君命国基也。三老乡贤,黎苗之长,戎事之附也。
昔周武穆诸王有三老国人议政,制衡贵人于内,扫荡东方于外,国人争相效王命,以军役为荣,三老征赋于王野,用度具足,天下咸乐,虽昆仑、肃慎不敢不朝于镐。至周厉其政衰,宣、幽视国人三老如仇寇,遂有迁洛之变。
其后,此政益衰,历春秋战国,时有孔孟兴儒欲复其制,终至而亡,再未闻神州有四百年之朝代。
议政既无,封建难存,存则王祸。至本朝,太祖置塞君,高瞻远瞩,欲效商周。然塞君无封建、议政所制,王与塞君竞向敌视,遂成大乱,宣德后,此政乃亡。如此何,实刘基李善长庸人也,识皮毛而不知其理;解、胡、三杨刀笔吏尔,因噎废食,媚主求进,才不配位,具不足以称士。及至今日,数万女真蛮夷,竟无健儿可当,北地沦丧,泣兮哀兮。”
文华殿内,朱慈烺的眼睛似闭非闭,抱着胳臂坐在椅子上,听着翰林学士毕酒城一字一句朗诵着纪坤、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四人联名所上的《谏封建议政疏》。
纪坤、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四位这次一共上了两份建议书,其中一份建议书是提朱慈烺解决粮食问题的。提出了用“借粮抵赋”的办法向东南和湖南的地主筹集大米,以应对燃眉之急。而这份《谏封建议政疏》名义上则的配合“借粮”的用“议政”和“议税”(议田税)之权,作为“借粮”的保证。
同时,纪坤、黄宗羲等人,还希望用“封建议政”的办法,去议出一套封建法度可以参加议政的不仅是东南、湖广的地主,也包括其他什么人,那些拥兵据地的军阀也可以参加,大家一起商量着怎么搞好大明朝封建主义
第549章 我们不是要饭的,我们是吃大户的!()
你们这帮封建余孽还想民主?
朱慈烺面子上还保持着平静,心里面却早就开骂了。他当然不是反对民主了。。。。。。他在后世是70后,成长的年代正好是西方自由世界最牛逼的时代,所以他并不认为民主不好。
但是在他看来,就南明的这帮士大夫根本不配有民主!
现在已经是西历的1646年了,如果不是他朱慈烺牛逼,扬州人纪坤多半被多铎的清兵打死在扬州城了!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好一点,还在东西奔走忙着抗清,但是也没有什么卵用,最后还不是大清一统天下了?
你们连几万个八旗鞑子都砍不死,还想用两千万石大米换什么议政、议税之权。。。。。。你们这帮人啥时候能扛着火枪去和毛子排队枪毙,什么时候能驾着炮舰去和大英帝国、法兰西帝国争夺世界海权,再来说这事儿吧!
到那时候,谁当大明皇上都不敢不答应了。。。。。。
不过朱慈烺也不会治他们四个人罪,他是个讲道理的太子爷,这一点黄宗羲还看对了。
这四个封建余孽无论如何都是有资格上疏的,而且他们的上疏内容也不是一点用处没有。
首先,他们给朱慈烺提了醒——地主家还有余粮!他们要不说,朱慈烺一时还想不起来呢!
其次,《谏封建议政疏》中提出的建立封建法度,实行国人议政的办法是对的——只是东南士大夫没有资格当国人而已!但并不代表别人没有资格议政。
比如那些扛着枪去开拓殖民的人就有资格,也必须让他们当可以议政的国人。要不然殖民地怎么治理?搞总督独裁?那总督不成国王了?
搞中央集权?那也不行啊,离得太远,形势又太乱,远在南京的帝王根本没法集权。殖民地出了什么事儿,等南京这边知道说不定已经是一年后了,等朝廷开会讨论完毕,再把圣旨传去殖民地都两年了。。。。。。
另外,现在大明旗下还存在许多拥兵自重的军阀!
朱慈烺喜不喜欢他们是一回事儿,能不能灭了他们,同时又不让多尔衮和李过、张献忠他们捞一票好处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所以摆在朱大太子面前的现实选择,就是得和这帮军阀和平共处。
而要和平共处,那就得商量出一个法度,找寻到一点共同利益了!
第三,用预支田税的办法向地主老财筹粮也是个可行的办法。
“诸位,你们怎么看?”
毕学士念完了,轮到朱慈烺和颜悦色的发问了。
现在正是午朝时间,身在南京的内阁府和大元帅府的高层都在朝堂上坐着,跟朱大太子一块儿听了《谏封建议政疏》这篇奇文。
“太子殿下,臣以为有些可取之处。”首辅魏藻德最会体察上意,现在第一个开口发言,其实就试探着摸一下朱慈烺的底牌。
朱慈烺点点头。他不怕手下人试探自己,他不愿意和崇祯一样,当个不确定性太大的君主。
“其中‘封建者非封其君、封其国也,封其制也’说得甚好。”魏藻德道,“现在朝廷封了不少藩镇藩爵,但是却没有封其制。而且只封其君,并无国人,更无议政。因此封君下无所制,上必猜疑,封建亦难久存。封建难以久存,则封君和朝廷便不能齐心,犹如当年王与塞君竞向敌视,早晚必有大乱!”
现在没有一个上上下下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