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回去后就收拾一下,咱们一块儿出发,就跟着太子爷的军船走!”
叶家鑫问:“跟着军船干什么?”
“收米啊!我这些日子又搞了几条五百料的船,可以运个三四千石米。”姚大桥笑道,“你不是说去岁湖北收成不错么?去年收成不错,又没有人去收租子,商路也已经断了,现在湖北农人手头一定有许多稻米,咱们赶紧收购。。。。。。如果等到今天贴在汉阳门外的告示贴遍各处,米价一定会涨上许多。咱们就去你老家京县收米!”
“对啊!”叶家鑫是个富农,当然也是奸的(富农也是商人嘛),“我怎忘了。。。。。。太子爷要让湖北的农人赎买田土,他们手中的稻米就有去处了,所以米价一定是涨的!”
姚大桥思索着道:“现在东南的米商已经把船开到武汉府了。。。。。。咱们运米回来后马上卖出去,然后就分成两路,我再去收米。你就带上点本钱去淮南购买麦种、稻种、耕牛、雇壮工!”
“买麦种、稻种、耕牛、雇壮工是为了。。。。。。租地?”
姚大桥点点头:“没错!就是租地。。。。。。如果没有太子爷的以米赎地之法,将来几年中湖北一定有不少土地会抛荒。因为李自成计口均田的办法太粗疏,许多分了田的农人可能会无力耕种。
若是没有交米买田的压力,他们未必会把田往外租。但是现在一定会租,而且租金不会太高,因为湖北刚刚乱过,人口少了许多,愿意租田耕种者一定不多。”
李自成的计口授田只有“授田”,没有分浮财——浮财都被李自成和他的老营兵们拿走了,也包括耕牛和农具(农具都是铁器,可以打造兵器,也可以给老营兵自家的田庄使用)。所以在荆州、承天、德安、汉阳四府,一定会出现土地过剩而农具、耕牛等生产工具不足的情况。
另外,一口授田四到五亩的标准也很“粗”。因为这一口到底是壮汉还是妇孺,是农民还是镇子上的居民,大顺朝廷的官员也不去过问,就胡乱授田了。
所以许多授了田的农民其实是无力耕种的,而那些善于营田,耕种了大量土地的富农,则在李自成的计口均田中损失惨重,许多还跑路了。
因此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湖北的荆州、承天、德安、汉阳四府,也许还要加上襄阳府,都会出现土地过剩的情况。
对姚大桥这样手里还有点本钱的商人来说,就是机会啊!
姚大桥盘算道:“咱们尽可能多租一些,租连片的土地,签订长约。。。。。。本钱我来出,种出来的米面我来发卖,其他都交给你了,赚了钱咱们七三分账,我七你三!”
“行啊!”叶家鑫当然乐意了,他现在两手空空,吃饭都成问题,也没资格说不啊!
不过他还是有点担心,低声问:“姚大哥,咱们跟着太子的兵船。。。。。。能行吗?让咱们跟吗?”
“行!”姚大桥拍拍胸脯,“我有路子!”
他的路子就是陈永熙,就是那个从山西跑去李自成那里出使,然后又溜达到南京的那个代王府纪善。他因为在李自成那里呆过些日子,所以就被李岩调入了行辕参军司,一起跟着来了武昌。在武昌城内又遇到了到处找门路的姚大桥,成了酒肉朋友。
不过姚大桥不会去求陈永熙帮忙,而是陈永熙倒过来求他帮忙。。。。。。帮忙买米!
原来他在不久前又被调入了江都留守司担任粮库提举,也给刘孔昭派了动员米商的差。
所以从五月份开始,陈永熙就一直在求姚大桥帮忙。而姚大桥则是一副怕死的模样,必须要重赏来鼓励。。。。。。还狮子大开口,想要借用十条五百料的木船(他和叶家鑫说的船就是这些)和汉正街上一大块白地——他有汉口镇的地契和房契,不过汉口镇已经毁于战火,必须重建,所以地契和房契可以兑换白地,但是兑到地在哪儿,就不好说了。不一定在原来的地方了,因为汉口所有的街道都要重新设计规划。
姚大桥已经盘算好了,汉正街上的白地到手后,马上押给盐商银行,拿了钱去当定金买布租船,再用布去换米,换来了米再倒给留守司粮库,这样就能赚上一票,他就有本钱去干更大的买卖了。
原来这个奸商也给李自成折腾到了破产的边缘,只是一直努力撑着门面不倒。
“陈提举,我真不缺钱,我有的是钱,会贪什么厚利?就是帮朋友,对吧?你是朋友,还有那几个大农(不止张家鑫一个),都是我的朋友。。。。。。也不能亏待他们啊!”
在江都留守司的一间耳房里,正等着去和刘孔昭签合同的姚大桥根本没有一点喜悦的意思,只是唉声叹气的在和刚刚被他宰了一刀的陈永熙(其实挨宰的是朱慈烺)说话。
陈永熙在请示了刘孔昭后,答应了姚大桥的全部条件,现在还挺感激姚大桥的——人家那么有钱,还冒那么大的风险下乡买米,而且还签了二十万石白米的合同,真是太够意思了!
虽然陈永熙被狠宰了一回,但是请到了很靠谱的大米商,还是物有所值的,所以他算是立功了,现在心情相当不错。
“莫担心,”陈永熙说着一口山西官话,“有水师的兵船和你们一起去,还能出什么意外?而且这笔买卖稳得很,只要你在湖北有路子,就不怕赚不到。如果真能买到二十万石白米,额还可以在留守跟前保举你当官。”
“那可真是光宗耀祖了,真是太好了。。。。。。”姚大桥总算是露出了一点笑颜,官身他还是想要一个的,怎么都是护身符啊!如果能得到一个皇商身份就更好了!
第546章 很有思想的人物()
“湖广之役拖延至今,官军虽然占了上风,可是两湖之地还是被流寇蹂躏了,湖北那头搞了计口授田,官府又不肯拨乱反正,湖北的绅商算是完了没了湖北绅商,咱们都不知道找谁收米了!”
“湖南那边也好不太多,岳州、常德两个府都过了点兵火,不少地方还有小股的贼兵出没。有些地方的刁民还曾经闹事,吃大户,抢大户,烧田契,烧债契,一片乌烟瘴气”
“现在就怕湖广的乱子要波及江南啊!”
“波及江南?怎么可能?流寇在湖广这边都落了下风”
“可是咱们不也没收多少湖广米啊!没有湖广米运去江南,江南人吃什么?现在江南那边可不止江南人,还有许多流亡来的北人,一个个苦得都那样了,如果没有米吃,还不得继续闹腾?”
“江南本土还有许多奴婢也蠢蠢欲动,也都苦得很,真闹腾起来可不得啊!”
“唉,怎么办呢?收不到就是收不到往年和咱们做生意的湖广米商倒了一多半,剩下的也元气大伤,没办法替咱们收足白米了。”
“他们有什么办法?到处都是兵荒马乱的,农人也惜售”
“我看这天下还得乱啊!”
秦淮河畔的一处酒楼里,一群从湖广买米回来的米商,正聚在一起,一边吃酒,一边议论着时政。
大明的言论早就宽了多少年了,老百姓说话没什么禁忌,有什么都敢往外讲,所以消息和谣言都传得很快。
而他们这些米老板现在说的却是实实在在的情况!
湖广的乱子闹得有点大当然了,对朱慈烺而言,湖广现在的局面还是挺理想的。
湖北的士绅奸商被李自成整垮了,也就没有能力阻止朱慈烺吃下李自成留下的土改胜利果实李自成又当了回冤大头!在湖广折腾了半天,搞了个计口均田,结果都便宜朱慈烺了。
现在朱慈烺可以通过赎买政策,让湖北这边得到土地的农户在未来五年缴纳数千万石的粮食!
而且,由于湖北的土地比较平均了,也没有土豪劣绅去包办把持,五年后朱慈烺的朝廷依旧能收到比较多的田税。一亩征个一二斗米,光是湖北就能拿到不下一千万石!
湖南的情况当然差一点,只是被李自成撸了一遍,没来得分田分地。但是洞庭湖平原周围的土豪劣绅也都损失惨重,很难抵挡朱慈烺去清屯检地。虽然做不到湖北那么彻底,但是在长沙、岳州、常德三个府搜刮出一千几百万亩的军屯、官田是没什么问题的。
如果再加上武昌、黄州(也未被李自成占领)、汉阳三府地面上的军屯和官田,两千万亩都拿下了!这两千万亩按照东南军屯司的办法收租子,一年就又有八百万石进账(还有两百万石是“费用”)。余下的湖南州府和武昌、汉阳、黄州的私田多少还能找补一点,整个湖广未来年入两千万石都不是问题这还没算工商业的税收呢!
另外,朱慈烺还得了个江都武汉府,以后在长江中游就算有据点了。
所以湖广之役看上去“憋屈”,还让李自成假装活着,但实际上的收获可是非常巨大的。
不过这些巨大的收获都是长期的,而且还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消化可是一场粮食危机,眼看着就要在东南半壁爆发了!
在这座酒馆里面扯闲篇的都是湖广江南两头跑的米商,对于东南缺粮的问题,他们再清楚不过了。
其实东南却粮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先李自成、张献忠轮番蹂躏湖广的时候就开始缺了,在左良玉收复湖广大半后稍有缓解。
但这一次事情闹大了之前李自成和张献忠对湖广的蹂躏只是针对表面,几座大城市掠一把算完。而这一次李自成闹了土改,可算是挖了地主阶级的根,而且还挖了大半年,现在还没完呢!
所以朱慈烺的头还有的好疼呢!
南京皇城,黄江和苏生这两个大皇商这个时候也在向朱慈烺报告东南各处粮食紧张的事儿。
“千岁爷,即便有一些湖广米运到,也平抑不了东南各大城镇的米价,市面上的糙米,普遍已经涨到四到五两银子一石了,而且还在继续看涨!”
“千岁爷,真是没有办法了没有米啊!江南每年从湖广输入的白米不下两千万石,去年冬天到现在,怕是一千万石都没有。”
“是啊,是啊!今年肯定指望不了湖广米了!明年会好一些,但是也好不太多了。因为今年的春耕已经误了,秋收一定不如去岁。而且小农卖米的意愿不如士绅地主”
朱慈烺听了这话有点不明白,“怎么说来着?为什么小农卖米的意愿不如士绅?”
苏生绰号苏老米,家里原就是粮商,对这事儿再熟悉不过了。
他说:“小农种米,那是粒粒皆辛苦,士绅收租不过扒拉一下算盘珠子,两者怎能等同?而且士绅花钱的地方多,需要卖米换钱。小农节省,一个大子儿恨不得砸成几瓣儿花,所以他们宁愿把米存着。
另外,士绅家里面都存够粮食了,不怕饥荒,小农不一样,他们以往都要寅吃卯粮,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余粮,当然要存一点了。人之常情,咱们能怎么办?”
是啊,能怎么办?总不能派兵去抢粮吧?这可是官逼民反
能怎么办?
朱慈烺想着也头疼啊!
看着两个皇商都是一筹莫展的样子,朱慈烺只能挥挥手,让他们且退了。
商人没办法,那就只能找官人了。
所以朱慈烺回南京的这些日子,连和崇祯皇帝商量内禅的心情都没了,天天就和两府大佬们一块儿商量办法。
只是这吃饭的问题太大,办法也不容易想啊!
“哼,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此时此刻,在秦淮河畔一所颇为雅致的小楼里面,正有一个把朱大太子看得穿穿的才子,在评论着朱大太子眼下遇到的麻烦。
这才子正是跟着朱慈烺一块儿返回的左班监察御史纪坤,他刚刚在南京城内买了个宅子,准备长住。今儿正好是乔迁之喜,所以就请了几个好友一起来吃酒。来的人有黄宗羲(他虽然要去武汉任职了,但是手头还有许多交接的活要办,而且清田司的上级是兵部,也得回南京才能组建)、王夫之、顾绛(就是顾炎武)都是很有思想的人物!
他们仨之所以凑一块儿,其实是朱慈烺的安排。他不希望这些人在几角旮旯眯着,麻烦太大。同时也不希望他们成为体制外的在野派麻烦更大!
所以就给顾绛安排了南京的官职,而王夫之本是湖南人,在堵胤锡的幕府里谋了个差事,后来又被堵胤锡推荐给了左梦梅,当了楚王朱慈照的纪善。
朱慈烺在查看楚王府属官名录的时候发现了这个人,于是就把他带来了南京,在来南京的路上王夫之又结交了黄宗羲和纪坤。
听纪坤这么评论,长得有点消瘦的王夫之捋着胡须,也叹了口气:“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太子做不到均天下,却摘了李自成均天下的果子,也算是聪明之主。”
顾绛闻言笑了起来:“均天下而已?真要那么容易,李自成就该坐江山了!”
第547章 太子原来是要饭的()
王夫之当然是儒家大思想家,大大的儒,纪坤这个“法贼酷吏”在儒家思想方面是不能和他比的。不过王夫之对儒家的贡献主要在“大道”方面,比如气一元论、心物之辩、名实合一、人性论等等。是教儒家弟子怎么认识世界的——儒家不是“官家”,不仅有为官行政之道,而且也是有大道的,也就是儒家的世界观。说人话就是儒家认为的宇宙万物等等的。。。。。。王夫之主要就是搞这方面的大儒。
当然了,他也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主要就是均天下,反专制之类。现在的李自成倒是挺合适给他当明君的!
而顾绛则和黄宗羲,以及那个被逼成为酷吏的纪坤则是一个路数,都是以政治、经济、法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另外他们仨都东南人口稠密之地的读书人,当然知道人多地窄的苦处。
看着王夫之一脸的不服,顾绛笑了笑道:“而农兄只在湖广之间游历,没有去过江南,也没有去过中原,自然不知道江南人口之密,也不知道这些年来中原日益苦寒。如今天下之祸,乃是天灾、人祸和人丁滋生繁衍过多合力所致。一个均平。。。。。。呵呵,你们湖广地宽粮多,愿意拿出一些和流亡而来的北人均平吗?”
“这。。。。。。”
王夫之居然被顾绛三言两语就怼得没话说了。这个时代人们的地域观念是很浓的,哪怕对湖广的贫下中农而言,也是不肯和逃亡而来的外乡人均平的。
这均天下,只能各自在各自的家乡均。。。。。。可这样一来,人口众多或是气候极端的地区怎么办?现在闹将起来,乱了天下的,也不是地宽民安的湖广、四川、两广的百姓啊,甚至不是人多地少的东南。而是同时受到人口、气候、外患三重压力的北地中原!
这明朝的崩溃,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各地发展极度不平衡,而朝廷又缺乏调配资源和财富的能力。
如果大明朝廷能够充分调动湖广、四川、闽粤的力量,平定中原,甚至推平东虏都是可能的。
如湖广一年二百万粮税,四川一年一百万粮税,广东这些富得流油的地方一年九十九万粮税。。。。。。简直就是瞎胡闹啊,对这些地方,崇祯那点加征算个屁,必须狠狠的加,加个十倍还差不多!
而北直隶、山东、山西、陕西、河南这些省份,因为小冰河期的灾难和东虏的入侵,急需得到国家的救济,而不是没完没了的加征催逼。
可是大明朝廷因为定都北京,对湖广、四川、闽粤这种距离较远的省份控制能力不足,所以也就调动不了那里的资源。
不过现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