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抢救大明朝- 第2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之仁和张定边都是朱慈烺的心腹,由他们俩控制应天府也就是南京城的防务,再加上首辅魏藻德和兵部尚书吴襄,南京是万无一失的。

    当然了,“万无一失”的前提是朱慈烺必须把崇祯带走!

    要不然,崇祯闹腾起来,吴襄、魏藻德、王之仁、张定边这些人怎么下手?难道真的杀皇帝吗?

第422章 北伐五里() 
朱慈烺大军的出动,竟然和他在大朝会上说的一样快。北方的战局似乎危急到了极点,已经容不得朱慈烺和崇祯在南京多呆一日了。大朝会次日,崇祯皇帝就在朱慈烺的催促下,就带着十个爱妃离开了南京皇城,打着御驾亲征的旗号渡江北上。。。。。。北上了五里!

    对!就是五里!

    朱慈烺和崇祯皇帝在南京的龙江关码头一块儿登上一艘蜈蚣船,到了江北码头,上岸后骑马向北走了五里,就到了崇祯皇帝御驾亲征的目的地——江北大营。

    所谓的江北大营,其实就是一座大型棱堡。位于应天府下属的江浦县境内,和南京城隔江相望。城堡距离长江北岸码头仅仅只有五里地儿——都在红夷大炮的火力覆盖范围内!

    这座棱堡是南京阉党之乱后,朱慈烺下令兴建的。也是简易棱堡的规格,不算八个突出的铳台,城池的周长达到了3000步。城墙以圆木、泥土和沙包堆砌而成,外墙也呈斜面,高约一丈二尺。内部的空间很大,大约有一个多点平方公里。被分割成了宫城、校场、营房、库房、官舍等五个区域。

    早在朱慈烺保着崇祯皇帝抵达前,原本驻扎在南京城内的15团模范军和10个没有“模范化”的普通步兵团,就已经悄悄渡江,进驻了江北大营。

    也就是说,在江北大营等候崇祯、朱慈烺父子的兵马多达60000之众,将整个江北大营塞得满满当当的。。。。。。

    当朱慈烺和崇祯在少量侍卫和净军的保护下抵达江北大营外的时候,60000大军早就已经展开了一个个都团方阵,等候检阅了。

    “大明太祖高皇帝再世。。。。。。战无不胜!”

    “大明太祖高皇帝再世。。。。。。战无不胜!”

    震耳欲聋的口号声响了起来,从江北大营,一直卷到了长江之畔。

    江边码头上还有数十艘水师战船和数千水兵,战船都靠岸停泊着,下了锚链,水兵们都在船舷一侧列队,听见这欢呼之声,也都张开喉咙,山呼万岁。

    和朱慈烺一起抵达的崇祯皇帝也被眼前的大军给惊得有点发呆。

    他仔细打量着沿着宽阔的浦口官道展开队列的士兵,一队队、一列列,全都展现出了集群雄壮的阵容。

    队伍极为严整!横看一条线,竖看一条线,斜看。。。。。。还是一条笔直的线条!

    “997”和末位裁汰法看来是有效的,在军官们发了疯一样的督促下,克难新军步兵的阵列、行军和纪律终于过关了!

    列阵、行军和纪律是克难新军步兵的主要训练科目——朱慈烺当然知道个人勇武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小。管他满洲第几勇士,在斑鸠脚火铳跟前,都是一堆烂肉。

    在未来的二百年中,步兵主要是靠装备(燧发枪、线膛枪)、纪律和阵型,以及同炮兵、骑兵的协同去战胜敌人的。

    所以在过去的一年时间中,克难新军训练的重点,一直都是纪律、队形和体能。

    至于战斗技巧,当然也得练,但是占比并不高,而且非常强调专精——也就是士兵要精通各自所在兵种的战斗技巧,并不需要全能。

    而如何让克难新军的十几万将士拥有合适的装备,则让朱慈烺在过去一年中伤透了脑筋。

    他很清楚,造成明军战斗力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装备水平低劣!

    在明末时期的官军当中,除了少数家丁能有一身好甲,几样趁手的兵刃,大部分的士兵顶多有一身烂甲,有几件粗制滥造的兵器。根本比不了八旗汉军,更别说装备更加精良的八旗真满洲了。

    而造成明军武器装备低劣的主要原因,首先当然是没钱。

    其次则是明军的军工系统完全朽烂。而到了朱慈烺这个抚军太子完全执政后,连完全朽烂的军工体系都已经不存在了。

    无论是工部管辖的军器局,还是内府管辖的兵仗局,又或者是各边镇自办的军工(卫所理论上也有军工),都没有整体跟随南迁,只有少数的工匠追随——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工匠们又没得什么好处,凭什么就跟随朱慈烺?朱慈烺带到南京的那些“义从工匠”,都是从天津卫拉来的,因为在两次天津卫之战中吃够了流寇的苦痛才愿意跟随的。

    靠着这些工匠,朱慈烺也只能勉强把南京造炮局和南京火铳局支撑起来。不过这两局的规模很小,产量有限,产品也非常单一。根本不足以支撑十几万大军所需。

    不得已之下,朱慈烺只好采取了一个在后世看来简直发疯一样的军械采购模式——承包采购!

    也就是由大元帅府制定出各兵种所需器械的形制规格,然后下发(图纸、规格要求和制作方法)给各团、营官长,再把所需要的经费也发给他们,由他们自行采购。

    同时,拿到经费的团长、营长们也必须为器械的质量负责!

    而器械准备情况,也列入了末位裁汰考核科目当中!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采购都会下放。比如火铳、火炮、火药这一类在南京附近没有形成大量供应的器械,就会由大元帅府负责采购——采购是通过十大皇商和葡萄牙商人洛佩斯进行的,大元帅府会向他们招标,然后签订采购合同,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

    但是大元帅府并不负责验收,火铳、火炮、火药的验收,仍然由使用它们的团营军官们负责。大元帅府则会派人对相关的团营进行检查,检查的结果,同样列入末位裁汰考核。。。。。。

    而在所有下放采购权的装具器械当中,最要紧的就是甲胄了。

    对于甲胄采购,大元帅府定了三种规格,一是拼接半身板甲——这种板甲又称板条甲,就是将条状的铁片铆接在一起,做成板甲的样子。在欧洲早就没人这么干了,他们有水力锻锤,很容易可以打出整块的甲片。

    但是在东亚这里,大家没有这个条件,就只能凑合着用板条甲了,隔壁日本的战国末期常见的板扎胴就是这种板条甲。

    而朱慈烺的大元帅府提出的拼接半身板甲的规格,可比日本的板扎胴坚固多了。

    这是因为大明这边由有一个十七世纪的东方冶铁中心佛山,可以大量生产出用来拼接板甲的条状铁片!

    南直隶这边的铁匠只需要将这些条状铁片铆接起来,就能做出半身板甲的主要部分了。

    第二种甲胄规格是拼接胸甲,就是半幅拼接半身板甲,只有正面部分,没有背后部分。这么个“偷工减料”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减轻重量。

    拼接胸甲是给轻骑兵用的。一副胸甲,一顶八瓣铁皮帽,一副护臂甲,一副拼接板条裙甲,就构成了明军轻骑兵的甲胄,总重也就十几斤。

    第三种甲胄规格则是布面铁甲,就是把铁片铆在步衣的内里,从外面看就是一件布满铁钉屁股的步甲。这是明军最常用的甲胄,防护能力也不比拼接半身板甲弱,价格其实也差不多,缺点就是比较重。。。。。。只是东南一带比较容易得到铁片,而不易得到铁板条,所以朱慈烺就把布面铁甲也列入了甲胄规格当中。

    至于买什么样的甲,除了轻骑兵营之外,都可以自行决定。

第423章 父皇,咱们比赵构可强一点了() 
因为是各团各营自行采购的甲胄,所以现在展示在崇祯皇帝和朱慈烺面前的克难新军的甲胄就不是很整齐了。

    这事儿也是大元帅府疏忽了,元帅府允许下面自行采购,却忘记规定每个团或者营应该统一!

    所以元帅府只检查甲胄是否坚固,而不问形制是否统一。因此许多方阵就出现了甲胄“夹花”的情况——一个方阵中既有人穿着闪闪发亮的拼接半身板甲,也有人穿着红色面料的布面铁甲。

    队伍虽然非常整齐,可是甲胄不能统一,总是给人一种不大精锐的感觉。

    至少崇祯皇帝有这样的感觉。。。。。。

    除了甲胄有点“花”,克难新军士兵们使用的兵器也让崇祯皇帝感到担心。

    有些团队装备了半数的火铳,半数的长枪。而有些团队则没有任何一件火器。。。。。。他们就不能平均一下吗?

    “父皇,将来所有的步兵团都要照着各模范团的办法改编换装,到时候一律都是半火铳、半长枪。。。。。。现在却没有必要,火铳还是要集中使用的。”

    朱慈烺一边陪着崇祯皇帝骑马阅兵,一边笑呵呵的向他解释装备的问题,“甲胄将来也得统一成半身板甲,还不能是拼接的,得是一整块的。”

    拼接板甲的防护效果不如整块板甲好,拼接的缝隙容易被箭簇扎破,在肉搏时也容易被钝器砸坏。所以在东南军工冶铁业发展起来后,就应该全部换装整块板甲了。

    “春哥儿,那得花不少钱吧?”崇祯皇帝冷冷地说,“朕听说因为收商税的事情,不少地方都闹了事!另外,东南的小农也不安稳,千万别再大闹起来。。。。。。”

    抗税是意料之中的,这世界上总有不开眼的人!不过这事儿眼下还用不着朱慈烺出手,下面还那么多狗腿子官员呢!

    朱慈烺现在废掉了本地人不能当本地官的规矩(当然了,也不是说官员非得在本地任职),而且还实行了“幕职官制度”和“议政官制度,扩大了官僚队伍,也吸收了一部分愿意为朝廷效力的地方势力。另外,还通过地方军屯所直接掌握了大量的人口和土地。

    从而大大强化了地方的管制能力,一般的士绅商人根本闹不出什么风浪。

    不过东南“小农”不安的事情却是个麻烦。其实不安的也不是什么“小农”,而是奴仆!

    因为朱慈烺采取的打压东南士绅的政策,使得士绅的力量有所下降,开始控制不住下面的奴仆了。

    明朝上承蒙元,从开国时起就承认奴仆制。而到了“明末”(现在是不是末也不一定了),因为种种原因,江南一带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日益增多,为了生存,这些人不得不卖身为奴。同时,因为崇祯统治时期的三饷和各种摊派增多,不少贫户为了避税又投献为奴。

    所以在崇祯年间,江南富商士绅蓄奴的数量也在增加。

    而现在,压迫奴仆的士绅权力和财富的减少,大规模奴变也就不可避免了。。。。。。这事儿处置起来,可就不大容易了。

    因为朱慈烺知道,奴隶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人生自由,还有维持他们生存的生产资料。

    朱慈烺可以做一个“镣铐砸碎者”,但是却不能把奴隶主的财产分给奴隶,所以他现在并没有贸然宣布废奴。

    朱慈烺笑了笑:“父皇放心,闹不出多大事情的。。。。。。而且一旦上海、南京的铁工业发展起来,一身板甲花不了几个钱的,最多就四五两银子,有个一百万两就能打造出二十万铁甲兵了!

    到时候咱们就能北伐中原,收复祖宗陵寝了!父皇,您就能去天寿山向祖宗们一一请罪了!”

    还要请罪。。。。。。崇祯瞪了儿子一眼,心说:哪有那么多罪要请啊?请罪请多了会让臣民们误会朕是昏君的!

    “那,那现在呢?”崇祯问,“鞑虏都要打来了。。。。。。你的兵还没有练成,这可怎么办?”

    “精兵已经成了!”朱慈烺笑着,“父皇您看见的就是精兵啊。。。。。。莫说那些配备了火铳的团队,就算是持着刀矛弓箭的团,也足够和鞑子一战!”

    “是吗?”崇祯皇帝这时正策马从一个没有装备火铳的步兵团前方通过。

    “太祖高皇帝再世。。。。。。战无不胜!”官兵们单膝下跪,高声呼喊。

    这口号。。。。。。崇祯皇帝叹了口气。朱慈烺开了个坏头,收不住了!现在的大明官兵越来越邪妄了!

    克难新军嚷嚷什么“太祖高皇帝再世,战无不胜”。

    而史可法的曲阜团练则高呼“孔圣人保佑,刀枪不入”。。。。。。这都什么事儿啊?

    “父皇,如果有谁以为这些官兵没有火器就弱,那就大错特错了!”朱慈烺看见崇祯皱着眉头,还以为他在担心没有火铳的团队不能打,笑着解释道,“他们也许打不过半火铳的模范团,但是遇上同样没有火铳的鞑子,是不会吃亏的。”

    不会吃亏?崇祯心想,等吃了亏,你就哭吧!

    。。。。。。

    就在一片欢呼声中,朱慈烺陪着一脸狐疑的崇祯皇帝草草检阅了江北大营的兵马,然后才入了大营棱堡。

    在棱堡内的宫城安顿一番后,崇祯终于忍不住在宫城大殿上等着用午饭的时候,问朱慈烺道:“春哥儿,今日时候还早,怎就不走了?”

    “走?”朱慈烺笑着问,“父皇想往哪里走?”

    崇祯皇帝脸色凝重:“我们不是要去保卫凤阳皇陵吗?”

    朱慈烺笑着:“凤阳皇陵已经有朱总戎去保护,当可万无一失,父皇不必担心。”

    其实不用朱纯臣派兵,凤阳皇陵也不会出什么纰漏——那儿早就给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他们仨刨过了,如果大明真有龙脉,也给挖断了,豪格再去那儿挖什么?

    就算还有什么可以挖的,朱慈烺也不打算去阻止!龙脉什么的,都是迷信,朱慈烺可是不会相信的。

    崇祯皱着眉头问:“那咱们接下去该往哪儿进兵?”

    “不去哪儿,”朱慈烺笑了笑,“就在这里等着!”

    “等?”崇祯愣了又愣,“那咱们为什么不在南京城等着?这里还没出应天府界吧?”

    “没有出应天府,”朱慈烺笑道,“这里属于江浦县,距离南京的龙江关还不到十里,距离长江只有五里。

    但是出了城就是御驾亲征了!而且还过了长江。。。。。。这说明父皇和儿臣不愿意偏安江左,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山河的。至少比赵构、司马睿他们要强一点!

    毕竟咱们已经北伐了,虽然只过江五里,但这也是北伐啊!”

    什么?北伐五里?崇祯皇帝心想:你这逆子还要不要脸啊?过个长江就算北伐了?而且你怎么能把朕和赵构、司马睿这样的昏君相提并论?朕比他们可强多了!

    朱慈烺看了看崇祯,他可不觉得这位爷能和赵构、司马睿比,比他们二位强的主要是本太子。

    不过这话也不能和崇祯说啊,太伤人了。朱慈烺赶紧岔开话题道:“另外,此间距离凤阳府城只有300里,淮北战事变化如何,最快五个时辰,江北大营便可以知晓了。若是在南京城内,南下的塘马还要渡个江,就得多耗两个时辰了。”

第424章 大纵深防御() 
300里和5个时辰!

    只会和人纸上谈兵的崇祯当然不明白朱慈烺在说什么了?

    这“300里”和“5个时辰”背后,实际上是大量的投入。首先是江淮之间的道路和桥梁进行了整修和布防!

    在过去的七八个月间,大元帅府、中都留守司和淮扬巡抚衙门先后雇佣了二三十万民壮,对江北大营通往凤阳府城、淮安府城、盱眙县城、寿州城和庐州府城的官道进行整修。

    沿途所有的桥梁,也得到了加固,以便12磅红夷大炮可以通过。

    另外还在重要的桥梁旁边修建了简易棱堡,驻扎了少量的诸卫军官兵,并且布署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