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抢救大明朝- 第1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要略低于三妹和茶姑,但是所享所用,都是一样的。三妹即便做了皇后,也必须要管你们两个叫一声:姐姐!茶姑也是一样。三妹,茶姑,你们愿意吗?”

    “愿意。。。。。。”

    “奴奴愿意。”

    “好!”朱慈烺拿起“婚书”,轻轻挥了挥,“刚才本宫说得事情,都写在婚书上了。。。。。。如果你们没有异议,我们一起签了。从现在开始,我们五人就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了!”

第320章 挟天子 睡太后的狠人() 
夜色已经非常深了,整个北京紫禁城一片宁静,只有圣母皇太后布木布泰大妈的炕上,还有个大胡子的男人睁着眼珠子睡不着。这个睡在太后炕上的男人,当然就是如今大清的第一狠人,挟天子,睡太后的摄政王多尔衮了。他双手枕在自己脑后,定定地望着房梁。身边的布木布泰大妈也醒了过来,她发现自己的小叔子兼老情人还在为国家大事操心,就把一只手搭了过来,抚摸着多尔衮的大胡子,低声问道:“咋还不睡呢?白天那么老辛苦了,刚才又出了那么多气力,不好好歇着,明天可就没精神上朝了。”

    布木布泰大妈现在说的是满语,她的汉语非常糟糕——她本身是蒙古人,嫁给了一个满洲皇帝,还和一个满洲摄政王勾搭在一起,基本上接触不到汉人,所以也不大能说汉语。

    另外她也不怎么漂亮,她本来就是作为哲哲大妃的代孕妈妈送进皇太极宫中当侧福晋的。不过因为长相平平,得不到皇太极的宠爱,一开始是二福晋,后来不断降级变成了五福晋。。。。。。地位甚至不如从林丹汗那里跳槽过来的四福晋巴特玛璪(她是多尔衮的岳母),姿色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布木布泰大妈色诱洪承畴的传言,绝对是子虚乌有的。就洪承畴那小身板要遇上布木布泰这个蒙古大妈,真不知道是被色诱还是被强推了?真要干了,估计洪承畴就宁死不降大清了。。。。。。

    而且布木布泰大妈也不大会说汉语,和一福建人怎么交流啊?

    不过皇太极不喜欢的女人,多尔衮却当个宝!皇太极死了没多久,他就勾搭上了布木布泰,过上了挟天子、睡太后的幸福生活。

    多尔衮侧过了头,对着布木布泰的那张圆滚滚,肥嘟嘟的大妈脸就是深情一笑,叹道:“睡不着啊。。。。。。心里总是想着那个朱慈烺。。。。。。豪格在黄河岸边呆的都不耐烦了,隔三差五就一奏章送上来,说要南下去打河南,打山东!可是南朝的太子朱慈烺也不是省油的灯,小小年纪就能劫持崇祯,率兵从北京突围,又在大沽口暗算了多隆率领的八旗劲旅。现在又在南京整出一大堆幺蛾子,天天诬蔑咱大清,真他n的坏透了!”

    布木布泰大妈有点吃惊地看着多尔衮,心说:这朱慈烺是什么人啊?能让你多尔衮都觉得坏透了。。。。。。还骂上娘了,这得多坏啊!

    大妈问:“那你咋还想把东莪那丫头嫁过去?就不怕她吃亏?”

    “嗨。。。。。。”多尔衮叹了一声,“他人要不坏,就叫本王给害了,还怎么娶东莪?这世道就是人善被人欺啊,能配得上东莪的,压根就没好人!”

    布木布泰大妈想了想,似乎也是这个理儿。自己不也和东莪一个命?不论是皇太极还是多尔衮,都是杀人不眨眼的主儿!她再想想,又觉得不对了。

    “孩子他叔,”布木布泰大妈眯着迷人的小眼睛(多尔衮就喜欢小眼睛),“你晚上不睡觉,难道是担心豪格被朱慈烺暗算?”

    “哼!”多尔衮冷哼道,“本王会担心豪格?本王是担心他麾下的五万大军。。。。。。这五万大军中一小半是真满洲啊!我们满洲人少,要是损耗太多,是会伤元气的!”

    原来这些日子多尔衮一直在往开封府的河(黄河)北部分和大名府、沧州府调派军队。

    主力两黄旗和两蓝旗的真鞑子,一共调集了将近两万人。由豪格、鳌拜、岳东、谭泰等满洲名将分统,其中豪格又奉命节制诸将。

    耿仲明、尚可喜、李率泰(李永芳之子)、刘之源等四个汉奸则率领正黄旗汉军、镶蓝旗汉军、正蓝旗汉军和镶黄旗汉军共两万人随征。

    另外,早些日子投靠大清国的刘良佐、许定国两人也率兵加入到豪格部下。这两个汉奸都抬入了八旗,刘良佐隶汉军镶黄旗,许定国隶汉军镶白旗。

    但是两人带来的军队太弱,八旗主子看不上,所以没有编入八旗,而是改编成了以绿旗为标志的绿营兵,成了没有资格当奴才的二等汉奸军。改编完成后又补充了投靠大清的土寇或小股明军,将兵力总数提升到了一万多人。

    不过在五万多人的大军陆续到位之后,多尔衮却迟迟没有下达进攻的命令。让豪格、鳌拜等人在黄河边上干等,从顺治元年末一直等到了如今的顺着二年一月,眼看天气日渐转暖,冰封的黄河、大清河也即将开冻,进攻大明或者大顺的命令依旧没有下达。

    这下不仅让伸长了脖子,就等着南下发财的豪格、鳌拜还有两黄旗、两蓝旗的八旗将士等得不耐烦,就连留守北京的八旗诸王和从彰德、卫辉二府调回来的罗洛浑统领的镶红旗将士也都焦急不已。

    而且北京城内也开始出现谣言,说多尔衮为了把独生女儿嫁给朱慈烺当大明皇后,打算放弃所有的南下作战,将山东、河南让给大明。

    “孩子他叔,”布木布泰大妈斟酌着用词,“如果没有东莪和朱家太子和亲的事儿,你还能压得住两黄旗、两红旗和两蓝旗南下的心思。可现在不少人都觉得你有私心。。。。。。”

    “哼!”多尔衮哼了一声,他都挟天子、睡太后了,怎么可能没有私心呢?他的私心大着呢,还想找机会把豪格、福临兄弟俩都弄死,自己当皇上!

    可是这一次他压着豪格、鳌拜,不让他们南下却不是为了私心,而是为了大清的北朝江山在下一盘大棋。

    “布木布泰,”多尔衮哼哼道,“你不必对我用激将法,我自有主张。。。。。。总归能让那帮天天盼着烧杀抢掠的崽子们捞到油水的!不过他们可不能着急,得沉住气,慢慢来。。。。。。我大清的敌人不少,要解决的麻烦也很多,得一个个来!豪格和鳌拜,得老老实实的在黄河边上呆着!就叫他们在黄河边上过大年吧!”

第321章 熟读三国的兵法家多尔衮() 
时近年关,北京城的天气早就下到了冰点以下,武英殿外面一片银白,积雪都有半尺厚了。所以正经的大朝也不办了,就是几个重臣到武英殿内,当着顺治小皇帝的面议个政吧,这就是所谓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因为不是大朝会,礼仪上就马虎了不少,多尔衮也没站着,而是大模大样坐在顺治小朋友身边的一把椅子上,眯着小眼睛在哪里笑着。

    “年关转眼就到了,下面的各个衙门估摸着不办什么事儿了,送上来的奏章也不多,本王都看过了,没啥紧要的。。。。。。大多都是闹贼闹灾什么的,都好办,无非就是杀死饿死!就两件事儿要和大家说一说。

    一是晋商进京,豫亲王和英亲王递了折子,说这次山西作战,多亏了范永斗、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和贾布斯一共九大晋商。除了太谷贾布斯之外,其他八大晋商,都是和咱大清往来多年的,给咱们提供了不少南军的消息和急需的物资,功不可没啊!

    而太谷贾布斯也是功臣,平西王南下洛阳就多亏他提供粮草、军需,还帮着买开了不少城池,豫亲王在太原也得了他的相助。所以就把他和那八家并列。。。。。。一共九大皇商,过了年就叫他们来北京吧。北京这里也得有商人啊,要不就太不方便了。而且天津还有对外的海贸要经营,没有商人也不行啊!如果诸位觉得没什么问题,就这么办了。”

    没有问题才怪!贾布斯都来了,还能没问题?这个突然冒出来的第九皇商,还给吴三桂帮了大忙的,怎么会没问题?

    不过此时大殿中的诸王大臣也没听什么贾布斯的大名啊,所以也就没有人觉得不对了。

    再说了,八大皇商也好,九大皇商也罢,都是奴才而已,多一个少一个算什么?

    看到诸王大臣都没说什么,多尔衮就接着往下道:“第二就是过完年后用兵的方向了!豪格和鳌拜上了折子,说要南下。。。。。。多铎和吴三桂也上了折子,说要西进。大家议一议,是该南下,是该西进?”

    “摄政王,豪格、鳌拜提出的不是南下,而是东进。”郑亲王济尔哈朗第一个发言,“过了淮河,才是真正的南下。。。。。。豪格和鳌拜只是想夺取淮河以北而已。即便是南北二朝的格局,淮北之地也是必取的。”

    “唔,是必取的!”多尔衮笑了笑,“本王也没说不取啊!只是明春就取合适吗?”

    “摄政王,”范文程道,“奴才得到消息,南朝方面这些日子也在励精图治进行改革。克难新军已经扩充到了10万,还组建了长江水师和北洋水师。另外,南朝的太子还在抓土地,抓人口,抓商税!据说已经得到了不下5000万亩土地了。。。。。。”

    “不错,不错!”多尔衮连连点头,“是个狠角色啊!郑王爷,你觉得咱们不打垮李自成,不集中起全力,就能打败朱太子的南朝了?”

    “可李自成也不容易对付啊!”说话的是罗洛浑,他是代善的孙子,镶红旗的旗主,“山海关那一役就打得很凶,怀庆…真定那一役又打得很巧。。。。。。如果不是吴三桂抄了他们的后路,没准现在还在黄河边上折腾呢!”

    多尔衮呵呵笑着:“李自成在山海关的凶是因为他的老营兵都是久战精锐,本事是有的,而且又刚刚夺了北京,自以为得了天下,心气正高,自然不会轻易认输,所以咱们才会陷入苦战。

    而他们后来的巧,则是李自成没有根基,不敢再损兵折将的缘故!要不然,他们只要在真定府再打出一场山海关之役的硬仗,吴三桂还会那么听话?朱家太子的北伐还会虎头蛇尾?这李自成啊,已经被咱们打怕了,变成了软柿子。所以咱们就得趁他没缓过来的机会,把他彻底打垮了才行!

    而朱慈烺那小子根本不怕咱们,还敢用联姻戏弄本王,而且看他在东南的施政练兵,都颇有章法,把根基打得很牢。这才难对付,必须要先平了李自成,然后集中力量对付。

    另外,李自成现在一味求巧避战,就不排除会再次逃跑。。。。。。若是他不战而弃了关中,咱可就大有机会了!”

    “摄政王,李自成怎么可能弃关中?”济尔哈朗摇摇头,“关中可是他的老巢啊!”

    “呵呵,”多尔衮冷笑,“他也有老巢?他虽然当了皇帝,却还是流寇的做派,根本没有好生经营地盘。所以咱们更得抓住机会,趁着他还没经营起来,把他从关中撵走!”

    “撵去哪里?”济尔哈朗又问。

    “湖广!”多尔衮拈着胡须,“这是驱虎吞狼之计,三国演义里面的曹操就是这样对付刘备的!”

    多尔衮当然是熟读三国演义的军事家,不过三国演义上的兵法有时候也蛮管用的!

    “摄政王,谁去驱赶李自成?”

    “吴三桂啊!”多尔衮笑道,“肯定是以吴三桂为主,他从潼关打。同时再辅以偏师从漠南草原进军,攻打榆林、延安。”

    陕西的地形,对中原军队而言,的确是比较险要的。把住了潼关、武关这两个口中,敌人就很难从中原方向入侵。

    但是对控制了漠南、漠北蒙古的大清朝而言,把守住潼关、武关根本没用。人家可以从北线的榆林镇入侵,直接抄了李自成的后路。

    李自成如果不敢拿老本出来决一死战,那么就得弃了关中,出武关南走湖广了。

    “吴三桂肯?”

    多尔衮笑道:“肯啊!豪格、鳌拜可是在黄河边上摆了五万大军,他敢不肯?现在本王不让豪格、鳌拜东进山东就是为这个!要是他们入了山东,谁去赶吴三桂这只老虎?”

    这些几个议政王大臣都服了!多尔衮这个摄政王真是掌握了三国演义精髓的兵法家,一个“驱虎吞狼”都玩出花儿来了。

第322章 不是吴死,就是顺亡(5800票加更)() 
“高点儿高点儿!他妈的,挂歪了,额自己来。。。。。。”

    刘生袖着手站在洛阳平西王府的台阶上面,瞧着几个亲兵和杂役挂灯笼,设围障,给树木缠上彩布条条。冬日萧瑟的原福王府内,就这样给妆点出一派富贵繁华的气象了。

    气象是有了一些,可是院子里面这些亲兵杂役,却一个个都拉长了脸,看着就知道没什么过大年的好心情了。不过这也难怪,每逢佳节倍思亲啊!他们这些人虽然当了汉奸,但一样会思念辽西的亲人。

    他们离开家乡出征已经好几个月了,而回家的时间却遥遥无期。临到年关的时候,军中还出现了关宁全军将移镇陕西的传闻!

    移镇陕西就意味着关宁军将士再也不能回辽西家乡了。。。。。。如果是移镇江南也就罢了,江南富,塞北穷,大不了把爷娘妻儿都接去享福。

    可移镇陕西。。。。。。陕西有啥好的?听说又穷又苦,连年闹旱灾,老百姓穷得没饭吃,就只好去当流寇了!移镇陕西还不如在辽西老家呆着呢!

    现在辽西、辽东那边多好啊,鞑子都入了关,不计其数的黑土地都撂了慌,随便种种都能丰收啊!

    天冷他们是一点也不惧,反正就是一季麦子,只要地多且肥,日子总是能好过的。

    所以大家对背井离乡去陕西发展,全都兴趣寥寥,况且陕西还有流寇啊!去了还不知道能不能活呢!

    现在李自成的实力还没折干净。。。。。。之前山海关那一役,流寇面对那么多鞑子兵还打得那么硬,可是让关宁军上下大吃一惊了。

    后来山西一役赢得也有点侥幸,如果不是王爷有奇智,抄了流寇的后路,胜负真是难说得很!

    可是这样的巧仗,肯定是不能指望的。那里可是流贼的老家啊,为了守家,流贼还不得拼命啊!

    说不定眼前这个年关过了以后,大家就得去鬼门关前走一遭了。。。。。。

    用一根长长的竹竿,将几个大红灯笼高高挂好,刘生也没什么过节的心思了,四下瞧了下,觉得还行,就想离开王府去逛个青楼,顺便和锦衣卫北镇抚司摆在洛阳的特务碰个头。刚走到王府大门口,就听见马蹄得得,然后一位守门的军官从外面进来,看见刘生就拱拱手道:“刘参将,祖二爷从北京来了。。。。。。已经入了城,就开到王府了,劳您赶紧去禀一声吧。”

    祖二爷就是祖泽溥,在大沽口之战后当了汉奸,一开始因为祖大寿的缘故,在满清那边还蛮吃香的,入了汉军正黄旗,授了一等侍卫的官衔。一度还被派到吴三桂军中任职立功,一副要重用的样子。

    不过这好日子随着祖可法死而复生,还当了“四臣”而急转直下!

    这事儿整得也太难看了,本来好好的贰臣,转眼就翻了一倍,而且之前还风光大葬过,连谥号都有了,不少八旗贵胄还随了份子。回头复活了,还当了大明的议亲使。。。。。。闹得祖家和吴家的子弟都没了脸。

    在八旗主子们瞧来,祖家和吴家的奴才全都是候补三臣,候补四臣!

    在吴三桂军中混饭吃的子弟当然没影响,在别处当汉奸的,都自己辞了差事,回家吃老米了。

    这祖泽溥祖二爷也不例外,也没脸当侍卫了,在十二月就辞了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