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独断大明- 第3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胸脯道:“夫人放心,只要你跟了我,你的生意我帮你打理!”

    苏沫儿脸色微变,这个人还真不知死活,居然还憋着人才两得,或者说,他本就打这个主意!

    真是瞎了狗眼,不知死活的东西!

    布木布泰没有生气,表情始终平静,转头看向苏沫儿道:“你带他去应天府走一趟,就说我需要一个管事的。”

    苏沫儿与布木布泰是十多年的姐妹,只是楞了下,旋即就明白了。

    布木布泰虽然还没有入宫,可怀了龙嗣那就是‘娘娘’,娘娘身边怎么可能有正常的男人做管事,这‘管事’只能是宫里的内监!

    “是!”苏沫儿压着笑应了声,然后看向年轻人道:“跟我走吧。”

    “哎,好好,”年轻人不知道为什么要去一趟应天府,可还是大喜,看着布木布泰满脸的痴情与坚定,道:“夫人,你等着我,我很快就回来”

    布木布泰难得的露出笑容,端起身前的燕窝。

    年轻人顿时就更加魂不守舍了,双眼全都是绿光。

    “今后,应该清净了”布木布泰吃了口燕窝,摸着小腹,轻声自语道。

    吃了几口,布木布泰就将燕窝放到一边,又拿起算盘啪啦啪啦的打起来。

    金银村花了不少银子,都算是‘借’,是要归还的,现在虽然有了不少收项,可离还债还远远不够,外加朱栩对金银村给予了厚望,布木布泰不能令朱栩失望。

第七百七十四章 不党而党() 
内阁现在只有左右次辅两人,面对庞大的国家,哪怕有六部尚书辅助,还是忙的喘不过气来。【。aiyoushenm】

    尤其是朱栩南下这一路,不止地方,还外带着收回了大片的领土,里面的复杂程度远超想象,单以人事这一块就足够他们头疼,现在又加上要增补内阁辅臣,更是让京城风云动荡,滚动不休。

    孙承宗是武将一系,与兵部一直在商讨着从科尔沁,朝鲜,萨摩藩,琉球,再到吕宋,旧港,安南一大片的军事布置。虽然朱栩已经安排了大框架,可里面的细节还得他们来推敲,补充。

    毕自严算是首辅,他的政务就更多更复杂,从南到北,从内到外,都快令他愁白了头。

    这天晚上,两人还在内阁,点着灯商议。

    毕自严喝了口凉茶,道:“科尔沁,朝鲜,琉球都已经安排好了,萨摩藩皇上不让动,暂且没管,南海上两个宣慰司,吏部那边已经列了名单,我还在斟酌,安南那边也在加紧,月底之前应该能抽调出人手来”

    孙承宗听着点头,道:“嗯,兵部那边也在从各处抽调兵马,应该能尽快入驻,现在关键的是钱粮的问题。”

    毕自严放下茶杯,心里琢磨了一会儿,道:“惠通商行,十大粮仓这些,我已经与皇上商讨过,会陆续的交给内阁,不过用还是要慎重,一时半会钱粮也还不成问题,只是不能再如过去一样流水般花出去,要想办法缩减支出”

    孙承宗没有说话,面露思忖。每年的军费就千万白银以上,还不包括其他粮食等补贴,军器局也是耗钱无数的地方,外加赈灾,各种工程等等,最近这三年的支出比整个天启年间加起来都多出好几倍。

    毕自严拿起毛巾擦了下头上的汗,道:“今年的灾情更重了,这雨都集中在这几天,全国都是大旱,秋粮再减少两成是可以预计的,不管是惠通商行还是十大粮仓,储备都是有限,真要再继续几年,国库就真的空了,还必须再想其他办法”

    灾情日渐加重,不断叠加之下,不止是朝廷税务减少,会体现在大明的各个方面,商业会减弱,物价会上涨,对比的是支出会大幅增加,朝廷的税收本来就在减少,即便有皇帝多年的筹备与积累,也扛不住几年。

    “怕真是要过一段苦日子了”孙承宗心头也有些沉重,随着时间的推延,他们越来越感觉到压力,就如同皇帝说的,大明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已经到来,要有苦熬的心里准备。

    虽然这么说,孙承宗的语气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轻松,现在外部威胁已经没了,内部也相当平稳,就是捱日子罢了。

    毕自严也点点头,有时候他也异常的佩服皇帝,目光长远,非他们能及,若不是皇帝早早准备,快马加鞭,甚至不顾一切的推动新政,现在的日子怕是要艰难几十倍不止。

    两人都沉默了一会儿,毕自严又道“关于增补辅臣的事,你也收到不少举荐奏本吧”

    朱栩将这件事交给内阁,也就是等于交给他们两人,并没有刻意隐瞒,自然引得京城,甚至整个大明一番震动,不知道多少人蠢蠢欲动,或者已经动了起来。

    孙承宗看了毕自严一眼,道:“是不少,都是天启,万历年间的老人,也有些是昆党,浙党,东林,甚至是阉党旧宿。”

    “魑魅魍魉都出来了”

    毕自严微微摇头,热衷结党的人自然不可能入得了阁,稍稍沉吟的道:“我也是,不过还有几个不错的,李思诚,梁廷栋,胡应台”

    孙承宗知道,毕自严这是在试探他的态度,听着几个人的名字,心底思索起来。

    李思诚是天启年间的吏部侍郎,素有威望,不曾结党,因弹劾客氏而被罢官。

    梁廷栋是天启年间的兵部侍郎,在辽东多年,是孙承宗曾经的部下,因为与王在晋不和,相争不过而辞官。

    胡应台是天启年间,崇祯初的户部侍郎,一度要成为尚书,被傅昌宗截胡,郁郁不得志,后愤而辞官。但是有传言,他与信王的侧妃田氏是表亲,在信王主政文昭阁期间,他曾出任山东布政使,是信王不多的地方支持者之一。

    孙承宗思索了一会儿,转头看向毕自严道:“你说,皇上是不是有其他意图”

    “其他意图”毕自严微怔,有些疑惑的看着孙承宗。

    孙承宗凑近,低声道:“那几位尚书。”

    毕自严顿时醒悟,坐直身体,面露沉吟。

    皇帝行事向来出人意表,未雨绸缪,命他们甄选阁臣,还真难说没有其他的目的,可要是有的话,意味什么皇上又想要做什么

    毕自严好半晌都不得要领,看向孙承宗道“孙大人可有什么想法”

    孙承宗摇头,道:“没有,不过此番事了,皇上的注意力都将集中在内务上,新政一旦全力推动,必将会有一些大变动,提前做些准备也是正常。”

    毕自严到底是老牌官吏,在这个时候希望稳,什么事情都要稳,不希望出现大动静,听着孙承宗的话,心里直觉沉甸甸的。

    “那,从外面选五个,傅昌宗,周应秋,申用懋入阁,怎么样”毕自严道。

    这三人分别是户部,吏部,兵部尚书,职权最重,也是老资格,都属于朱栩的人。工部尚书徐大化,礼部尚书沈珣,刑部尚书张问达相对来说就差了些,也未必合皇帝心意。

    孙承宗点头,道:“我们先拟出一个名单来,然后召集六部尚书来商讨,再决定具体人选。”

    “好。”毕自严道。

    他们近来也觉得压力过重,哪怕有六部辅助也有处理不完的政务,必须要增添人手了。

    兵部尚书申用懋已经回京,现在正忙着新政中关系兵改的部分,这部分异常的复杂,需要对各地的军队数量,粮饷,将领重新梳理,根据当初的计划,要进行战区划分,将帅调配,现在的情势又有变化,从辽东,科尔沁,朝鲜,琉球,南海,安南都要重新进行考虑,而且还有因为粮饷减少,进行裁军,精简兵额等等事宜。

    兵部主事站在申用懋身前,拿着文书道“大人,皇上与内阁那边要求,军队可以精简,但招募新兵不能停止,要加快新兵老兵轮换,也就是各地都要进行甄选,对一些老兵进行退役,总体军队要维持在六十万以上”

    申用懋抬起头,这些他早就知道,道:“西南的军队太多太重,云南那边也是,再然后是辽东,先做出一个计划来,在皇上回京之前先上呈给内阁,年后再议”

    “是。”主事道。

    申用懋刚要拿起手边的文书,突然又道:“上次皇上调集了钱粮后,我们可用的还有多少”

    兵部主事道“昨天下官去户部问过了,安南移民,西南赈灾等都需要大笔钱粮,六部的额度都被大幅缩减,在明年之前,我们兵部能用的大概就七十万两银子以及五十石稻谷。”

    申用懋皱眉,默然一会儿道:“你先去吧,我待会儿去工部,看看能不能先借一点,新兵营扩大不能停止。”

    “是。”主事道。

    朝廷的今年支出的比往年多出了很多,收入却在减少,所以内阁,六部捉襟见肘的日子比往年来的更早些。

    吏部刚刚换了新大门,看似去很新,给人一种破朽发新枝之感。

    吕大器拿着几道文书,急匆匆的进了周应秋的班房,急不可耐的道“大人,各地都来信催了,要我们吏部尽快补充人手,批复他们上呈的任命文书。”

    周应秋抬头看了他一眼,淡淡道:“是各地的参政,参议”

    吕大器站在周应秋桌前不远,道:“不止,福建巡抚的任命卡在督政院,内阁也没动静,各地的刑狱司,大理寺,还有十六道巡政御史,这些都要早作安排才行”

    这些吏部都已经在加班加点的做了,周应秋神色不动的抬头看向他,道“又有人来施压了”

    吕大器神情焦急,内心焦躁,道:“大人,哪里还用得着施压,咱们吏部就不太平,我看,还是早早想想办法吧”

    周应秋放下笔,目光若有所思。

    皇家政院的生员毕业是越来越多,除了安排在基层,还有一些安排在六部以及内阁直属的一些机构里,这些生员所学的与过往的进士们大不相同,且更有一股锐气,在现在守旧,浑浊的官场里来说很是异类,偏偏他们又自成一派,相互走动,不党而党,不止在地方上有声有色,在六部内声音也渐大,被很多人认为这是背祖忘贤,狂生妄辈,屡加打压。

    偏偏内阁,六部的一些大人物多有维护,这让很多人更加不忿,想尽办法的想要将他们都赶出去。

    这些生员起初还都小心翼翼,可随后见有人庇佑,外加毕自严公开说了句兼容并蓄,齐心而为,皇家政院毕业的生员们认为他们的院长是在支持他们,闻风而动,与之争锋相对起来。

    两者都是不党而党,在新旧之间,迅速对立,并且引起的风波是越来越大,甚至于有些不好收尾。

第七百七十五章 原来如此() 
周应秋知道了吕大器的意思,心里转动一番,道:“这样吧,轮调提前,六部内的,只要资历,能力足够的,审核一番准备外放,京外的也进行异地调任,先让他们再磨炼几年,太锋芒毕露不好……”

    吕大器倒是赞同这个办法,还是犹豫着道:“皇上那边……”

    京中的高层都知道,皇家政院是朱栩非常重视的一个地方,那些生员都是他着重培养,将来要登堂入室的人,哪一个都是宝贝疙瘩,外人轻易不能去动。

    周应秋摆手,道“这件事我会向皇上奏报,你先准备,年后开始。”

    “是。”吕大器道。现在已经快十月,确实不适合大动干戈。

    刑部还在重审东林旧案,这些案子挨个审理,一旦在大理寺再判,就算是盖棺定论,今后再不会被人翻扯了。

    想要审理这些旧案,张问达也是扛着巨大的压力,有来自上面的,也有下面的,起初一些东林遗民还很高兴,可后面就高兴不起来了。

    张问达现在在家里,坐在亭子里,一边喝着酒,一边看着手上的一些书信。

    在他对面是一个中年人,白衣长袖,温文尔雅,从容微笑。

    “大人,现在愁的是什么?”中年人端着酒杯道。

    张问达放下信,摇了摇头,道:“东林的事超过我的预料,我这不是在给他们正名,是在给他们定成铁案,今后是再也翻不了身了……”

    中年人喝了口酒,点头道:“不错,大人的清名受到了不少影响,最近我在通政使司看到弹劾大人的奏本是最多的。”

    张问达没有说话,端着酒杯默然。

    这些他都不在意,现在已经不流行奏本攻势了,景正皇帝太过强势,压的言官谈不起头。他忧心的是那些原本一心为国的东林旧人,会因为他彻底成为‘邪党’,污名流传百世,洗脱不得。

    中年人很清楚张问达的担忧,摇头道:“大人现在不应该关心这个,皇上要增补内阁辅臣,难道大人就不想入阁吗?”

    张问达抬头看了中年人一眼,没有说话。

    他知道这个人来的目的,但他本就在仕途上没有多大野心,这次的复出不过是因为不放心,想要做些事情,却发现他已经跟不上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就更加无心攀爬了。

    中年人看着张问达的神色,似也看出来了,微微点头道“王大人毕竟是前朝的刑部尚书,资历,威望都足够,若是大人能举荐,再适合不过。”

    中年人嘴里的王大人,是天启年间的刑部尚书王纪,这个人是赵南星的铁杆,在天启三年就扛不住压力,致仕了,后来也不曾复出,是以七年后东林大清洗中,也没有他的名字,是东林侥幸留存下来的元老之一。

    张问达看了他一眼,道:“这件事是简在帝心,代我转告王大人,安稳可终老,莫忘前车之鉴。”

    中年人微微一笑,道:“皇上确实雄才大略,目光如炬,可也总得用人,在眼下的‘新政’中,王大人的作用不可取代。”

    张问达还是没有说话,内阁增补阁臣,显然让很多人都勾起了某些心思,京城注定要有一番暗涛汹涌了。

    礼部尚书沈珣没有张文达的烦恼,他向来给人感觉是孑然一身,不朋不党。

    这会儿正在鸿胪寺,汇集一干人,忙着修纂《景正大典》,这个大典是对明朝从开国到现在的一系列法典,祭祀,礼仪等进行梳理,要制定国家法典,明颁天下。

    有些是太过复杂,污秽,要精简,去除,有些是要上升为国家祭祀,有些是要降格给地方,有些是要全国同时祭祀,有的是要分阶段等等。

    这些法典,礼仪的根本往往来自商周时期,这也是对汉人的起源,发展过程进行的一次认真,严格的考证,明确,朔本追源。

    实际上,这也是朱栩对大明思想进行梳理的一种方式,比起四五馆编书,这种《大典》的影响力更大。

    工部现在担子相当的重,督政院,刑部,间邪司三天两头的上门查账,弄的他们心惊胆战。

    这也没办法,工部现在的银子流水只比兵部稍差,不时有贪污,工程问题,一牵扯就是一批人。

    工部侍郎王朝聘熬夜在看着各地上来的文书,有的要工部拨银子修路,有的要拨银子修桥,有的要挖河,有的要开山,总之就是要银子。

    他对这些都认真的看着,对于一眼看出来就是骗银子的,直接回复不批,实在为难的,也砍一半,然后让人送去内阁。

    他背后是一张大明的全图,上面横七竖八的有好几条厚厚的线,都是工部规划的‘官道’,要将全国串联在一起,核心就是京师,看上去就颇为浩大。

    一个主事进来,手里还拿着灯,道:“大人,尚书大人那边来信,说是河。南那边有决堤的危险,要咱们早做准备。”

    王朝聘脸色微变,道:“快拿过来。”

    主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