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回去之后,咱们便来做一做,大唐失其鹿,四国分之,但这一次,我们要让大燕的鹰旗高高飘扬,现在的大陆,不是四国纷争,而是五国争霸了。”
“那就要辛劳万师了,万师,这雨下得烦人,您身子骨弱,咱们还是回去吧。您可不能有点闪失,我是宁失千军,绝不愿失去您的。”慕容宏道。
万全微笑起来:“放心吧,破罐子经熬,别看我一副随时都有可能倒毙在那里的模样,可真要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我还要看着大燕鹰旗纵横四方,威震天下呢!”
两人对视一眼,都是大笑起来。
转身,慕容宏扶着万全,二人慢慢的步行而回,在他们的身后,一队队的燕国骑卒缓缓的策马,距离二人十数步跟随着而去。
久战不下,慕容宏已经不得不退兵了。慈济方向,大明帝国撼山营一部,已经在向着慈济进军,由秦风率领的矿工营,敢死营,以及厚土营也正在向江浩坤逼近,要是江浩坤守不住宁远,那对于整个局势来讲,可就是灾难性的了。
宁远不保,抚远便难守了。慕容宏就算击败了眼前的敌人,打到了越京城下,但在越京城,现在还有明军的精锐军队,到了那个时候,没有击败敌人,自己却有可能没有了退路,被秦风切断与身后大山之间的联系,真要是那样的话,大燕可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根之木,要成为一支游寇了。
退回去,先将抚远四郡经营牢固,再寻机会与明帝国一决雌雄吧。江浩坤请神容易送神难,大燕的脚步既然已经踏出了大山,可就没有准备再灰溜溜的回去了。江浩坤要是识相的话,老老实实给自己打下手,赏他一碗饭吃也不是不行,自己还是有容人之量的,要是想与自己争夺主导权,那可就抱歉了,阎罗殿中就要多上一个人了。
中军大帐,慕容靖坐在椅子上,**着上身,一名随军医师正在小心的替他一个个取出身上的箭头以及各种各样的暗器,脚下的地面之上,已经大大小小取出了十好几种各式各样花样翻新的暗器。
慕容靖这一次很憋曲,自从被瑛姑缀上之后,为了引开这个煞神,自己抛开大队伍,一路勾着对方,免得她追上了主力,对于这位传说之中的女宗师,慕容靖起初并不觉得自己会比她差多少,但那一战之后,他终于认识到了自己与宗师之间的差距,差一点点,就那么一点点,自己就交待了。
好不容易逃出了生天,但付出的代价却是重伤。以至于在接下来的逃亡之中,不管什么阿猫阿狗都敢上来欺负自己一下。那个女宗师瑛姑似乎没有一战杀死自己,便失去了对自己动手的兴趣,居然扬长而去了。要是她还继续穷追不舍的话,自己能不能回来,还真是两说。
宗师的脾气,当真是古怪得紧,完全是率性而为,也难怪在各个国家之中,宗师几乎都是不受任何管束的存在。想来就来,想去就去。
可虽然如此,但大燕如今在顶级战力方面,的确是差强人意,连一位宗师也没有,这一次自己侥幸从瑛姑手下逃出生天,这种经验极是难得。慕容靖已经下定决心,回来之后便要闭关修练,冲一冲那一个关口,如果自己能成为宗师,那么以后在战场之上再与对方宗师相遇,便不是没有一搏之力了。
要知道,明国除了一个瑛姑,还有另一个杀伤力更大的贺人屠,其它诸如霍光之类,距离宗师也不过一步之遥。
“叔叔,你还好吧?”帐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慕容宏一个箭步跨进了大帐,看着慕容靖血肉模糊的身体以及地上的那些小玩意儿,脸上微微变色。
“放心,陛下,死不了。”慕容靖叹息了一声:“只可惜,我们在越京城中多年经营的谍子网络,这一战之后,荡然无存了。”
“无妨!”慕容宏道:“谍子网络没有了,我们还可以再建,只要叔叔没事儿就好。”
“也不知道现在那吴京究竟怎么样了?”慕容靖苦笑一声:“自从与他们半道分开之后,我就再也没有了他们的任何消息,希望拓拔燕能够不负我所托,能够保护吴京逃出去,不然,这一次我们的牺牲就毫无价值了。”
“拓拔燕?”慕容宏微微一愕,“是我们的一个谍子?”
“不错,很不错的一个年轻人。”慕容靖点头道。“如果他能回来,陛下将会多一员干将。”
“吴京能不能救出来我现在倒不太感兴趣了,现在这个局势,此人的价值已经可有可无了,倒是这个拓拔燕,能得到叔叔如此美誉,我倒真是很期待他能归来。”慕容宏微笑道。
第六百一十四章:几家欢乐几家愁()
♂
大明帝国元年八月,抚远四郡以及由蛮族建立的燕国向新生的大明帝国发起的进攻,是一场典型的虎头蛇尾的战事,八月初八开始,至九月初,声势浩大,兵力多达十万余人的叛军与燕国联军便在慈济,新化,新乡等地陆续被明军击败,损兵折将之下不得不退回到了抚远四郡。就在世人都以为明帝国皇帝秦风将针趁着大胜之余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挥全军兵力进攻抚远,剿灭江浩坤,并将由蛮人建立的燕国,终新赶回大山深处的时候,明帝国的军事攻势却戛而而止,没了下文。
明军在抚远四郡的外围,建起了一道防御线,然后,便没有然后了,想象之中的进攻没有发生,明军似乎很安于现在这种状况。
不管是楚,还是秦,齐,对于这种形式都有些不明所以,大量的探子一时之间云集抚远四周,他们所看到的,让他们再一次瞠目结舌。明军士兵不是在准备进攻,而是在大力修建一道道的栅栏,由于所有的防线之上都在进行着这种工作,看样子,用不了多长时间,明军便会修建出一道完整的将抚远四郡包起来的栅栏,看起来,似乎他们是将对方当成了圈养的猪羊一般。栅栏的这一头,便是明军的军营,那一头,数里开外,便是抚远军与燕军的营地。
不能理解明军行为的三国,最终只能将其归结于明军现在可能一是财力不足,二是急于要稳定国**政,三是考虑到如果强行进攻会引起对手的殊死抵抗,因而会出现大量的伤亡,而秦风却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
困死对手!这成了各国对于明帝国对付叛军的策略。一番考量过后,各国也不得不佩服秦风这一看似有些荒谬的决定。
江浩远的抚远军暂且不去说他,但蛮人建立的燕国,其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容小觑,双方的战争,除开第一仗慕容开山大败给黄豪的锐金营以外,其它的战场,明军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在以守为主的基础之上,与燕军打成了一个旗鼓相当之势。
如果秦风想要一鼓作气的扫除抚远四郡,那么必然要倾全国之力,一仗打下来,蛮人即便不敌,但他们还是可以窜进大山之中,剿而不灭,后患不断。更何况,新建的明帝国并不是只有国内叛军这样一股敌人,另外三国,又何尝不是在虎视眈眈呢?其中以齐国最为明目张胆,在登县,他们悍然屯集了近两万大军,只要明帝国出现了不支的情况,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向明帝国发起进攻。
在这样的内外部形式之下,秦风的决策就显得极为英明了。
抚远四郡,虽然号称有四郡之地,但四个郡加起来的经济总量,还抵不上一个正阳郡,地盘,也只不过比正阳郡大上三分之一而已,更重要的是,抚远四郡以前是防御蛮人的军事重镇,整个区域狭长,没有战略纵深的回旋余地,一旦战败,便只有远循深山一途。可以说,明帝国在与他们的对峙之中,输得起。但蛮人却输不起,输上一仗,便会输掉所有。
这种双方在战略之上的不平等,便注定了抚远四郡与燕国,必须日日枕戈以待,时间防范着明军发动的攻击,而明军却根本不在乎对手,想打便打,不想打便守。
军事上,明军占尽优势,经济之上,更是不在一个量级之上。抚远四郡因为特殊的地理和历史原因,经济一向便不发达,是典型的输入性经济,可现在他们被死死的锁在抚远四郡这个狭长的区域内,明帝国必然会对他们进行严厉的经济封锁政策,以后他们举步维艰的日子,几乎现在就可以看到。
越来越穷,穷到最后他们不得不孤独一掷的向明军发起殊死攻击,这便正好坠入到了秦风的算计之中,好整以遐的明军,将会在对手一次次的进攻之中,不断地耗尽对手的有生力量,然后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后的胜利。
这种法子,看似很笨重,耗时极长,但对于现在的明帝国来说,却是最符合他们现在实际情况的战略。
当所有人都明白了秦风的算计之后,齐国人怅然若失,他们虽然成功地挑起了越国国内的叛乱,但却远远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结果,秦风围而不打的战略,将不利影响降到了最低,也使得明帝国对齐国仍然保持着足够的威慑力。
楚国却是舒了一口气,对于他们来说,明帝国是敌是友,现在根本无法定论,但明帝国会让齐国感到不舒服,这便够了。齐楚之争,天平又开始向着齐国倾斜,罗良被齐国亲王曹云指挥的军队,再一次压回到了昆凌关附近,先前突然发动战争夺下的高湖等地盘,损失殆尽,在历时一年多的齐楚战事之中,齐楚两国损失都不是小数。但对于齐国来说,是反败为胜,而对于楚国来说,却是先胜后败,双方的士气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国内一片民怨沸腾的情况之下,闵若英招回了程务本和江涛,程务本任兵部书,江涛重回东部边国,任实权副将,这两人的重新上台,即抑制了罗良的一枝独大,也让国内的民怨和东部边军的不满得到了缓解。双方在一个轮回之后,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之上。
秦国,当然不希望明帝国大乱。齐国,楚国对于秦国,一向是秉承着经济封锁的政策,像粮食,铁器之类的战略物资,是根本不允许向秦国出口的,但新生的明帝国,却似乎根本就不担心秦国在获得这些东西之后将如虎添翼,愿意大量向秦国出口这些战略物资。
粮食的大量出口,可以缓解秦国一直以来国家的粮食短缺局面,平抑粮价,自然就能让国内政治平稳,百姓安居乐业,而铁器的出口,更会使秦国本来就很强大的军队再踏上一个新台阶。
如果明帝国乱了,秦风答应的这些东西,自然就不可能兑现,那李挚先前主导的支持秦风的政策,不免落到最后,根本得不到回报,那可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其实就算是现在,秦国朝堂上下,都恨不得直接出兵帮助明帝国灭了抚远四郡这些碍眼的家伙,但邓忠派出来的使者提出的建议,遭到了秦风的当场否决。
秦人非常慷慨大方,他们愿意派出由邓素率领的秦国唯一的一支铁甲重骑来帮助明帝国平叛,而代价,只不过是要明国提供他们作战期间的武器装备以及日常开销而已。
秦国不缺悍勇的战士,但缺钱,缺粮,缺打造盔甲武器的钢铁,只有两万铁甲重骑,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人,没有马,而是没有钱。
对于秦人的这一提议,秦风根本不予考虑,让邓忠很是遗憾。对于邓忠来说,与明帝国搞好关系,不仅仅是秦国朝堂的事情,更是他邓氏未来的事情。
秦国边军这两年风光无限,不论是对楚,还是在对越,都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在越国,他们更是拿到了秦国建国以来的第一块土地,开平郡。这可是一块膏腴之地,是粮食产区。但随之而来的,便是秦国朝堂上的合力打压,掌控在邓氏手中的西军被夺走,换成了卞氏的卞文忠,使得邓氏实力大减,接下来,又把手伸向了开平郡,居然想派人来直接接手开平郡的管辖,这一肆无忌惮的践踏邓氏的作法,终于惹恼了邓忠,派遣出来的官员,还没有踏进开平郡的土地,一行数十人便死得干干净净。再派,再死,朝廷的文官,终于被邓氏狠辣的作风给吓住了,再也没有人愿意来这块土地。
朝廷虽然恼怒之极,但邓氏如今在国内的名声正如日中天,而邓忠辖下的数十万边军亦正在巅峰时期,最重要的,便是李挚在这一次的国内政争之中,不发一言。在参加完秦风的登基仪式之后,便回到了雍都城外的那座无名小山之上的草屋内,不曾下山半步。不管是朝廷夺去邓氏的一部分兵权,还是邓氏下狠手连接杀人,他都装聋作哑,一言不发。
但正是这种一言不发,却使得双方都心有忌惮,他们不知道李挚忍耐的最终底限是什么,双方偃旗息鼓,握手言和。
正是基于国内打压邓氏的朝堂势力大涨,邓忠不得不紧紧抓住明国,派出邓素出手,一是展示铁甲重骑的威力,二来也是进一步加深与明国的关系,只要能掌控住与明国的这一条关系到接下来多年的秦国的财富之路,邓氏便会立于不败之地。
只要与明国的交易都要通过他邓忠之手,那卞氏即便与皇室再度联起手来,邓氏也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可惜,秦风拒绝了这一建议。好在明帝国与秦国的交易,仍然是以邓氏为中介,朝廷和卞氏不是没有派出人手去游说明帝国,但据邓忠所知,他们连明帝国皇帝的面都没有见着,这让邓忠大感欣慰。
秦风,还真是一个可以交的朋友啊!
六百一十五章:吏治()
♂
外面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现在的秦风就是这样的一个策略,管里外头怎么风云变幻,勾心斗角,我现在就是一门心思的富国,强军。越国本来在四国之中实力就是最弱的,被吴鉴这些年一折腾,更是如同一个患了一个重病的羸弱不堪的人,实在经不起太多的风吹雨打了,只能小心地呵护着。慢慢地将那些明的伤,暗的疮,一点一点的养好。
国富了,兵才强,兵强了,说话才会有人听。拳头硬的人有道理,这在什么时候,都是真理。以前自己只有沙阳太平等有限的几个地方,手头里的钱感到绰绰有余,但现在,秦风才突然发觉,现在家大了,可业却不大。要养活这么大一个国家的人,想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想要富国强兵,又何尝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千头万绪,好似是一把剪不断,理还乱的乱麻,在秦风面前飞来飞去,让他心中烦燥不已。
从内库拨付到国府的上千万两银子,看似很多,但顶不住花得快啊,唯一值得庆幸的便是今年虽然打了大半年仗,但却风调雨顺,沙阳,正阳等粮食产区都是大获丰收,有粮则稳,至少粮价今年还会往下跌一些。那些陈粮,可以卖到秦国去,赚上一笔,钢铁是可以赚大钱的,可穷得叮当响的秦国,根本拿不出多少钱来。
再就是吏治改革,现在也是困难重重,越京城还好,毕竟在天子脚下,有王厚这位强势书的推动,有王月瑶在后面推波助澜,虽然有着很大的抵触情绪,但总算还是有条不紊的开始了,各大衙门开始了大规模的裁撤那些干拿薪不干活儿的混日子的官员,各大衙门的气象也是焕然一新,人人都有了危机感,干起事儿来自然就格外有劲儿,生怕那把裁撤的刀子,就挥到了自己的头上。
可也仅仅只限于越京城而已,到了地方之上,到现在为止,则根本上看不到动静,吏部发文质循,各地郡守清一色的叫苦连天,有的甚至以辞官相相要协,便连永平郡程维高,也特地给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