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雇工们怕新主人严衡怪罪他们懒惰,都忙问着接下来是否就开工,需要印刷什么。
而严衡则直接带着他们去了一家酒馆吃了一顿大餐,并询问了每个雇工的来历,甚至还跟这些雇工们说自己会给他们每月一两的工钱,并为自己现在缺少人手和充足的资金而不能包饭而抱歉。
不过,这些雇工们倒是感激涕零的不行,并没有因为不包饭而有半句怨言,因为已经签了死契的他们在之前唯一的指望是只要全家人能吃饱饭就行。
红楼梦中,大丫鬟即一等奴仆的月钱一般是一两银子,可以看得出,一两银子的月薪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高薪。
而如今作为新主人的严衡却给他们一个月一两银子的工钱,对于他们而言简直就是难以想象的事,都不由得他不认为眼前这个年轻小公子是一位比前一位主人还要和善的人,并因此而感激涕零。
“公子这话简直是折煞我们了,公子如此大恩大德,既请我们来吃这么多好酒好菜,又要给我们工钱,我们哪敢再贪心不足,贪心不足的人是天打五雷轰的,而且公子这里也有大厨房,我们可以自己买米买菜,也花不了多少钱,公子就放心吧。”
雇工们都这样说道。
严衡听后倒也很是感动,他实在没有想到在大明朝这种技术熟稔的老技工的要求可以这么低。
但严衡还是作了承诺说以后定会扩大铺面,给他们每户人家一栋单独的卧室和厨房。
雇工们都连忙称赞严衡体贴,都表示已经习惯了大通铺,而且大家都已经是相熟的人,没有什么大碍。
对此,严衡很满意。
而也从此刻开始,他的书店将要正式开张。
严衡给自己书名取名成“文曲书斋”,自然是为顾客求个吉利。
毕竟这年头来书铺的人基本都是举业的读书人,都想着自己是文曲星。
严衡取这书铺名就是要抓住文人们的这一点心理。
第三十三章 备战县试:精选时文三十篇()
严衡选了一位叫徐德明的雇工做掌柜,代他管理这群雇工。
看得出来,这徐德明在雇工中最年长,且也颇有威望,严衡相信他能替自己管理好这群雇工。
统计了一下这些雇工的数量后,严衡就给了这徐德明二十两银子,算是预付给十五个雇工一个月的薪酬,以及采买一些必要的纸墨等物。
有明以来,军民以从事职业不同而被分成不同籍贯,其中很多手工业者则被纳为匠籍。
而这些雇工本是属于匠籍的良民,但因为官府的盘剥,很多匠籍百姓会选择投身到大户为奴,这样可以省掉税赋与官府的役使。
同很多自耕农会投献土地到大户人家为奴以逃避税赋一样,这些工匠们自然也会投献技术到大户人家为奴。
严衡现在手里的这群雇工也是如此,所以严衡也不会担心他们会拿着银子跑掉。
这一次,采购进印刷设备和买得一批熟练的印刷工,前前后后总共花了七十两银子。
对于严衡而言,算是得了便宜的,毕竟这些设备在这个时代也算是比较先进的设备,西方用铅块活字印刷也不过是在这个世纪而已。
而且还得了一批可以长期雇佣的印刷工,另外因是严衡自己找的,没有找牙行,所以也省了一笔“中介费”。
在看了徐德明列出的需立即采购的清单并签字后,严衡就先回了家,但他没想到自己老爹对于自己开书店还一次性花掉七十两银子颇为不解。
“你居然要开书店!你老爹虽然不是商贾之人,但也知道这分宜县开书店赚不赚钱,你当这里顺天和应天两府这些地方的大县啊!
这年头买书看书的又有几个,还一次性花了七十两银子,多养十五个没什么用的人,甚至还一个月给他们一两银子!你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
严准激动地指着严衡说道。
“喂,我说老爹,要不是你自己没管住你下面那玩意儿,我能这么跑前跑后地急着开店营业吗,我做的事自然有一番道理,你就不必再插言了,好好做好你自己教书先生的本职工作,另外,我让你帮我写的时文写的怎么样了?”
严衡习惯了在前世那样在自己父母面前没大没小的说话,好在这严准倒也没什么脾气,只是怒其不争地拍了一下膝盖后就坐下来道:
“差不多都写好了,放在我屋里呢,你自己一会儿拿去,好好读读吧,我这几年从中县试到中院试还有科试考第一等的时文都写出来了,我还自己出了几道大题和几道小题现做了时文几篇,共有十篇,不过以你这连三字经也读不好的脑袋,估计临时抱佛脚也难,只能到时候求祖宗保佑了。”
“你就对你儿子这么没信心?”严衡不由得笑问道。
“不只是对你没信心,小严嵩这次也是够呛,刚才考察了他的学问,虽说倒也进益很大,能把论语背熟,还能读一遍四书,但到底没有时文底子,我们家到底是比不过欧阳家,听说他家的欧阳宏已经在做时文,也要参加这次县试,还要争案首呢。”
听老父亲严准在这里夸赞着别人家的孩子,严衡不由得两眼冒黑线,这从古至今,夸别人家的孩子贬低自家的还真是老传统了啊。
要不然也不会自称自己儿子为犬子了。
“县试先不管,尽人事听天命,眼下是要赶紧挣到两百两银子,不然你儿子我就要被您坑到欧阳家做奴仆了。”
严衡这么一说,喋喋不休的严准不再夸欧阳家的孩子,而不由得落寞地垂下了头:“主要还是为父不行啊。”
“不不,现在你儿子会不会去别人家为奴为婢,全靠您这位老父亲了,十篇时文不够啊,您把二十两银子拿好,去你那些同窗朋友们那里买个二十份回来,一两一份,要他们中县试的所有时文,包括律赋、策问等县试必考的内容。”
严衡将父亲严准的二十篇时文拿了出来,并又给了严准一笔银子。
自家老爹似乎习惯了家里的经济大权由严衡掌管,也没任何意见。
“不用钱,大家都巴不得把自己的文章拿出来供人拜读,哪有拿钱买这一说。”
老爹严准说后就推开了严衡递来的一包银子。
严衡倒是有些惊愕,暗叹这年头的读书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都没有,不过这样也好,自己又省得了许多成本。
果然如严准所说,从这些秀才相公们手里借银子很难,但以自家儿子要学习为名求几篇好时文却是很容易,或许也跟大家已经拒绝了借钱给严准而心有愧疚有关,总之,严准要到二十篇这些秀才们当年县试文章的确很顺利。
甚至,连后来中了解元的县案首欧阳达当年的试卷也被欧阳雪送给了严准。
不过这样一来,严准自家两个儿子要参加县试的消息也传遍了整个分宜县。
“这严家小郎五岁能背孝经,或许能滥竽充数,那严家大郎靠什么,我曾经见过他,连字都认不全呢,如今只怕给他现成的时文,也背不好吧。”
“依我看,他严家两个儿子都中不了,还是欧阳宏那小子才算神童,这严家小郎或许还有个孝名,严家大郎有什么,榆木脑袋罢了!”
“什么,严兄!你家大郎小郎都要参加县试,这举业路得一步步的来,你这是揠苗助长啊!”
严准很颓然地把要到的二十篇时文和策问、律赋等文章诗词都放在了严衡面前:“你要的程文与试帖诗策问等都在这里”。
被自己同窗朋友们说的无言以对的严准此时真想告诉自己儿子要争气,但一想到自己儿子的确一个太笨一个太小,也只能无可奈何地叹气。
但外界的嘲笑充耳不闻的严衡此时却是笑开了花,县试一般会考五场,即时文、试贴诗、经论、律赋、策问五项,而自己现在各得了二十篇,在县试之前发一笔小钱是绰绰有余了。
严衡将自己父亲写的十篇时文和父亲要来的二十篇时文按照原作者当年中县试的名次排好,自己父亲除掉县试以外的文章则放在最后,提名为压轴卷。
而当年县案首如今解元郎的欧阳达的文章则放在了中间,免得被人轻易翻到,这可是最值钱的一篇。
在印刷前,严衡将这三十篇文章整合编成题目为备战县试:精选时文三十篇,同时决定在书名下面写上“内附江西布政司壬午科乡试解元郎甲辰年县试案首欧阳达县试时文一道。”
多谢书友dingfangguo500起点币打赏,求推荐票,求收藏
第三十四章 万事俱备()
严衡从父亲严准这里打听到整个分宜县每年参加县试的儒童不下一千人。
而且随着大明百姓生活富裕程度的提升,受教育人数的增加,入学启蒙的蒙童几乎每年都在急剧增加。
因而,严衡预计今年分宜县参加县试的儒童应不少于一千五百人,这相比于江南动辄两三千人参加县试的宜兴、山阴等科举大县而言少了很多,但在全国倒也不算少。
要不然,也不会说江西乃科举大省,文风阜盛。
而今年参加县试的这些儒童都可以算是严衡“文曲书斋”的潜在客户。
也就是说,“文曲书斋”所推出的教辅资料备战县试:精选时文三十篇的市场容纳量在一千五百人以上。
严衡不是搞企业策划的,也不知道市场容量在一千五百人以上的规模下,需要提前印刷多少教辅资料,他现在只能按照人手一本的打算来要求书斋需要生产一千六百本备战县试:精选时文三十篇。
不过,严衡在确定印刷多少本之前,还向徐德明询问了如今书斋每日的印刷产量。
徐德明回答说,按照每天印刷六个时辰,每时辰八本来的话,每天只能有四十八本的产量。
但如今县试在即,卖这种教辅资料不能太晚,毕竟太晚的话,儒童们买去也没什么准备的意义。
因此,严衡不得不把计划产量压缩在五百本,并要求在十天之内必须让第一批备战县试:精选时文三十篇面世!
印刷行业,新书或者其他新的期刊的价格和成本是跟产量直接挂钩的。
如今只有五百本的预估产量,面对一千五百人以上的市场,每本备战县试:精选时文三十篇的定价只能以高价面世。
从购置书铺和设备以及雇工和其他杂项,为了这次买卖,严衡的成本花费已经在一百两左右。
因而严衡决定给每本备战县试:精选时文三十篇定价在二两银元一本。
这样只要能卖到一百本以上,他就能够盈利。
卖到一百五十本以上,他的文曲书斋就能在第一批资料发售时赚回两百两银子,并可以偿还掉自己父亲的风流债。
能参加县试的儒童,其家虽说不上所有人家里都是富裕家庭,但大部分家里拿出个二三两银子还是可以的。
毕竟大明现在也不是最初那几年,加上赋税向来较低,民间藏富之现象很是常见。
所以严衡相信,能拿出二两银子买资料的至少在一千人以上。
而严衡现在的目标就是让这一千人中至少有一百五十以上的儒童购买自己文曲书斋的备战县试:精选时文三十篇。
严衡首先找到了自己父亲,自己父亲现在社学先生,其中大部分分宜县七里村附近几个村的蒙童在这里读书,按照自己父亲预计,光是他所在的一处社学就预计每年有五十人会参加县试。
当然,虽然参加的人数多,淘汰率也是蛮高的,大都也不过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严衡要自己父亲先去他所在社学以他是县学廪生又是授学先生的身份建议他的学生来定购备战县试:精选时文三十篇。
同时,严衡又向自己父亲打听了是否还有其他与父亲相识的秀才或童生在各处社学蒙课。
严准倒是说出了三位,而且都是关系极好的,严衡干脆撺掇自己父亲将这三位秀才请到了家里,以父亲严准没有被大宗师革除功名为贺款待这三位秀才。
严衡也以世侄礼相见,并在酒桌上以每人二十两银子的代价,让这三位秀才答应回去后定会要求他们参加县试的学生购买备战县试:精选时文三十篇。
当然,二十两银子并不是现付。
严衡先付一半,另一半则要备战县试:精选时文三十篇销售额在三百两以上才会给。
因为,这三位秀才和自己父亲所教授的社学参加县试的共有两百人左右,若全部来定购,则有四百两左右。
严衡拿钱出来让他们帮着自己向他们的学生推销,自然也得看见效果后才会全额支付。
这三位秀才自然是欣然答应,毕竟这可是他们意想不到的外项收入,哪有不为了钱而不努力的道理。
严衡本人也放心了许多,因为至少目前可以保证两百五十本左右的数量是可以卖出的,可确定至少有三百八十两的盈利。
这样的话,拿来还债是绰绰有余,甚至还会有剩余。
既然如初,接下来的事就是只需等自己的书斋印刷出这五百本备战县试:精选时文三十篇。
印刷工匠们很辛苦,每天工作六个时辰,但好在严衡给的薪酬高,所以大家都很有积极性,而且他们也很久这么干活了,闲久了的人也巴不得这样忙一下,更何况严衡也会时常过来看他们,给他们买些好吃好喝的犒劳,这让印刷工匠们不由得不更积极。
“公子,您就放心,我们保证在十天之内给您印出五百本来,您就不必每天跑来跑去了,还是赶紧抓紧县试要紧,我们都很看好你的,都相信公子您一定能中县试,让那些小人们看看!”
徐德明把严衡推出了油墨房。
而严衡也只好回到自己家里,徐德明等人说得对,他的确要对县试有所准备了。
严衡前世对于古文还是颇有研究的,而且如今又开启了宿慧,所以他对县试还是有些信心的,除非县令熊绣出的是明清数百年没有出现过的问题,要不然浩瀚如海的题库中总有适合的。
当然即便没有,严衡也能用那他当年基于兴趣学习的技能去瞎做一下,他从小作文就极好,也对照过古人的文章,也不觉得比大明同时代的毛头小子们写的差到哪里去。
他现在唯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字。
所以,严衡决定接下来要好好练字,同时他还得给小严嵩一套资料,虽然他知道小严嵩这次参加县试只是熟悉一下考场而已。
不过,严衡发现小严嵩其实记忆力是很惊人的,自己要是给他一些现成的资料,没准他能记住,没准在县试也能瞎猫碰着死耗子。
因为在大明县试这一关,对于出题的自由度是很大的。
很多县令为了简单甚至会直接出一首诗就行,也有的干脆出自己以前出过的题。
毕竟县试考察的就是智力,不可能指望启蒙读书不过几年的儒童能做出多么锦绣文章来,能筛选出几个记忆力好和思维敏捷的便已经达到目的,至于以后的路,还需要他们以后的努力。
达到目的即可,何必要用考验进士的难度去考核最基础的儒童。
因此,严衡很强烈地要求自己弟弟小严嵩在熟读四书之余务必背熟这套资料,而这套资料不是备战县试:精选时文三十篇,是熊绣自己当年从县试到殿试写的文章精选十篇。
熊绣好歹是在明史上有传的人,严衡开启宿慧后很轻松地知道了他的相关资料,因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