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大寨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水浒大寨主- 第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阮小二十分关注山寨发展,一听王伦这话问道:“哥哥可是有什么谋划!”

    王伦并没有回答阮小二,而是指着山下赶来的山夜叉孙元和张青说道:“稍后再说!”

    不多时,孙元和张青已经来到王伦等人跟前。几人互相见礼已必,张青当先张口问道:“哥哥差人唤我可是有事?”

    王伦就在田垄中站定,伸手将梁山大片田地一扫,说道:“这土地的产出更甚于金子,而这屯田军已经初步组建,倒是要问兄弟有何想法?”

    听得王伦这话,张青灵机一动,慨然说道:“但凭哥哥吩咐!”

    见得张青如此,王伦也不卖关子,直接说道:“这屯田之事,我意欲交给兄弟执掌,四百余屯田军一并统带!”

    张青本在孟州道光明寺种菜,也有许多年的经验,还有武艺傍身。这屯田和带领屯田兵的事情,舍他其谁!还有吴老爹作为王伦管家似的,王伦俨然就成了地主。

    不曾想自己得了这么一个职事,虽然张青有妻管严的毛病。可是这时他想也不想,直接答应,“多谢哥哥信任,小弟定然不负众望!”

    不怪张青头热,要知道梁山如今战兵两千多人,可是山寨三十多位头领,每个人带领的也就那么多。就是强如石宝和阮氏兄弟,每人也不多百多号人。屯田军虽然比不得正兵,但是人多势众,也不可小看。何况这屯田之事,是山寨的第一等大事,这以后他在山寨的话语权就多了些。

    一旁阮氏兄弟见张青得了这个差事,也很是满意。阮小五是知道张青的本事的,不住地点头,“不错!哥哥用人得当!”

    阮小七最是活泼,还喜好杯中之物,直接说道:“张青兄弟有寨主哥哥青睐,得了美差,今日可要请咱酒吃!”

    张青欣喜非常,在旁笑着道:“好好好!到时候人人有份!”

    不理众人热闹,王伦转身朝着孙元一礼,又说道:“张青兄弟执掌屯田,酒店的事情倒是要劳累叔父!”说完,王伦又是一礼。

    孙元虽然年长,算起来是王伦的长辈,但是也不受王伦这礼。不着痕迹的躲开,爽朗一笑,“若是没有寨主,哪有我家的今日!小婿得了寨主的重任,小老儿只有高兴!”

    张青知道自己的本事,怕一时之间,任事不利。一抱拳,向王伦问道:“小弟初经此职,不知哥哥可有定计?”

    “屯田军暂且不管,主要还在田地上!”说完这句,王伦沉吟起来。然后回首对张青和吴老爹道,“我有一法,意欲将山寨所有土地,全部承租给百姓。采取就近原则,二十年之内土地归百姓所有。所打粮草,不管天时,不管多收少收,只收取十二分之一。其余所有产出,全归自家所有。”

    阮氏兄弟听闻此言,不由一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吴老爹倒是个明白人,思索了一会说道:“这倒是新的田产承包制,如此一来,庄户便可多产多得,人人雀跃!”

    “十二税一,倒也不错了!”孙元把烟袋拿了出来,一边裝烟一边说道:“就是大唐盛世也不过十五税一!”

    那边张青则沉吟起来,过了半晌才道:“如此法子好是好,可是在二十年内百姓买卖转租土地,又当如何?”张青钟情于农家之事,当下看出了一些端倪。

    王伦不假思索的答道:“私下买卖、转租当然不行。若是不承租了,便可退还。”

    其实王伦这个方法,不过是后世的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被他拿来卖弄。当即他说了土地承包制的几项事情,阮氏兄弟、孙元等人听得点头不已。

    张青点头道:“如此一来,山寨百姓捆绑在土地上,倒是省却了许多事情。而此法推行,利国利民,城镇百姓自然踊跃耕种,咱们山寨的群众基础也建立了。一举多得,此法甚妙!”

    孙元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思索了一阵,也道:“农夫生产热情大增,粮产必然丰盈,百姓也富足。若是使得此法推行天下,人人踊跃生产,自然民富国强。”

    即使早就知道,王伦不能等闲视之。此时,孙元也不得重新打量王伦,此人心有大志!否则哪会有这许多奇谋妙想!

    当下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谈论如何实施这个制度。比如每户人家人口土地有多有少,田地有贫有肥,庄稼品种不一等等,都考虑进去。等到众人定下了初步章程,已经日薄西山。

    一行人沿路下山,张青大声叫嚷要请大家吃酒,众人的脚步都轻快了!

第六十章江湖纷争事() 
按下梁山一众好汉不提,且说这西北陕西渭州是西北大城,交通要路,人口众多,商旅不断。

    这一日在渭州最大的茶楼下,围拥着许多的人,有两伙江湖人在此卖艺。一伙江湖人是兄弟两个,但见年长那一个口若悬河,大声的向围观的众人道白:“来!瞧一瞧,看一看啦!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今日来到贵宝地,承老少爷们抬举。我们是初学乍练,有经师不到、学艺不精的地方诸位多包涵。假如各位看我们练得还像那么回事,请您高抬贵手,赏我们个吃饭钱、住店钱,假如哪位出门一时忘了带钱,白瞧白看我们也不生气。只求您脚下留德,站脚助威,我们也感恩不尽。”

    这人一阵吆喝,倒是聚集了不少人。这兄弟两人一个用刀,一个用棍,一会单打一会双打。招式只图好看,赢得阵阵喝彩。

    这两人在江湖行当中当属“瓜行”,“瓜行”其实应叫“挂子行”,江湖中把凭表演武术吃饭的叫“挂子”,也叫“打把式卖艺”。“瓜行”人为了赚钱,除了表演武艺,也卖些大力丸之类的江湖野药,特别讲究吆喝。

    在江湖行当里,游民江湖职业主要分为四类:巾、皮、李子、瓜。“巾行”,顾名思义,从事这一行的江湖人,大都头戴儒巾、葛巾,显示出自己出身儒道,是有文化的人,不同于打把式卖艺之流的“村蠢愚夫”。他们从事着脑力劳动,诸如相面、测字、算命、代写书信等,顶着个先生的头衔。“巾行”中人虽然是吃“文化”饭的,但有一种技能,却绝不能放下。这便是江湖伎俩——得学会揣摩客户心理,花言巧语引人入套,这才是“巾行”中人混饭吃的真“本事”。(现在的大街上也有这类人,书友们肯定也有遇见的。)

    “皮行”,这名称来源于满族人,但是在早前历朝历代也有这行人,诸如赤脚医生、江湖郎中。清代满人信奉萨满教,治病多靠巫医跳大神,一边手舞足蹈,一边敲着皮鼓。这皮鼓,在东北二人转《神调》中有使用。时间长了皮鼓成了医生的标志,满人入关后,人们便习惯称呼江湖游医这一行当为“皮行”。皮行的郎中们后来并不敲皮鼓,改成了摇铃,“如圆形,中空而有胆,作声震耳”,所以,他们的另一称呼“铃医”,倒是更形象一些。

    其余唱戏的、杂耍的、变戏法的,因为他们崇拜的祖师爷是曾在梨园召集各类艺人的唐玄宗李隆基,所以自称“李子”。在江湖上,也有称他们为彩门的,大概是因为这一行当的人在表演时,多用油彩在脸上化装的缘故。

    “啊哈!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咱爷们的表演也该开始了!”人群之中,另一位卖艺的汉子也吆喝起来。

    只见那是一位身材瘦削的黄脸汉子,脚下横七竖八摆放着刀枪剑戟等诸般的兵器。此时大汉正拿着一把大枪,风车般的抡起,只听到“呼呼”的风响之声。左右大回环,山下翻飞插花,端的好看!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那两兄弟的武艺只是一般,没有这位黄脸汉子的威风,看热闹的人倒是被他吸引不少!

    这大汉耍了一会大枪,猛然大喝一声:“喳!”大枪往那一扎,入土半寸。到也显得威风凛凛,大有几分猛将风采。

    只见大汉立好大枪,从褡裢里拿出一面小铜锣来,“当当当”敲打了几下,“光棍光棍,离不了帮衬!没有君子,不养艺人!会看的看个门道,不会看的看个热闹,来到贵地只为混口饭吃,学艺不精,还请各位海涵。”吆喝这一阵,大汉又是连敲几次响锣。

    这大汉口才不错,耍的也比那一伙兄弟好看,当即有人打赏铜钱。你一文我两文,一会铜锣便装了好些。

    正如卖艺的开场白所言“光说不练,那是嘴把式。有说有练,才是真把式!”那旁的两兄弟,没个真本事,难拢得住人,只好看那大汉收钱。

    两兄弟走南闯北,吃苦不少,学艺不精,不想今日被辱。那当弟弟的气愤不过,也拿起铜锣吆喝:“苍山高,马上飙,吃了屙尿丈多高,买一包送一包,吃不完可以打犒犒,再配上陈年老梨树根,就听到霹雳叭啦通……”

    那当哥哥的与弟弟配合默契,早就拿出了准备好的药丸,在旁帮衬弟弟。“啥子?”

    “娃娃就掉下来了!”

    却原来是这兄弟两人见武艺吸引不了人,直接卖起了蚂蚁大力丸!“各位老少爷们,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大家赏赏脸……”

    还没等这两兄弟把话说完,从茶楼里走出了一个坦胸露腹,挺着个蝈蝈般大肚子的肥胖汉子。在那粗壮汉子身后,还跟了四名打手模样的人,一看此人便有些势力。

    这几人分开人群,来到卖艺的兄弟面前。那粗壮汉子驻足不前,身后其中一个小子上前道:“哎哎,你们几个是从那里来的鸟?胆敢在这里大呼小叫的,打拳卖艺,不知道这是郑大官人的地盘么?”

    那两兄弟早见过这场面,那哥哥马上露出个笑脸,拿出收获不多的铜钱上交,“我兄弟二人初到宝地,有劳郑大官人照顾!今日收获,全额奉上!”

    等手里的铜钱被收走,这兄弟二人竟顺理成章的站在了那姓郑的身后。两人眼睛直视着另一边卖艺的黄脸汉子,他的收获怕不有两三贯!

    那黄脸汉子见此,急忙抱拳道:“常言说得好,不知者不罪!在下初来乍到,这就离去!”他却是知道强龙不压地头蛇,知道惹不起打算躲着。

    谁料那伙人却不放过,那先开口的打手一咧嘴,说道:“你当这时什么地方,你站场卖艺,两贯的份子钱必须拿出来!”

    一听要两贯钱,黄脸汉子着急说道:“这位官人,我一共也就两贯多钱拿,都给了你我那什么过活!”

    一名打手与同伙经历的如此事情多了,嘿嘿一笑道:“不交钱也可以,那可不要怪我们兄弟不客气了!”

    那姓郑的大官人也许是等的急了,一挥手,不耐烦的说道:“把他的家事都砸了!”

    若是来个江湖卖艺的就挑战他的威严,他镇关西在渭州还怎么自处!

    黄脸汉子急忙上前阻拦,拱手求告说道:“诸位……诸位不可……,我还靠着它们吃饭呢!‘”

    肥胖的汉子,哪里理会,又呼喝一声,“小了们,给我砸!”

第六十一章收徒当收史大郎() 
这些人刚要动手,就听到人群外有人大声喝道:“住手。”

    大家顺着声音看过去,只见来了一位面似银盆,浓眉大眼的英武后生。在其身后,还有一位身高八尺开外的小伙子。

    后生分开人群,看也不看那郑大官人一伙人,直接来到那黄脸汉子跟前,问道:“师父,你怎么在这里!”

    黄脸汉子一看眼前这后生,不仅觉得眼熟,在仔细一看,这不是自己在史家庄收下的大徒弟么!

    这后生身上刺着满身花绣,前胸,肩膀,后背,手臂上都刺得满满的,绣龙栩栩如生,极尽威风,一共有九条。不是九纹龙史进又是哪个?

    这黄脸汉子名叫李忠,头尖骨脸似蛇形,原是史进的启蒙师傅,在江湖使枪棒卖药,人称“打虎将”。

    李忠是个使枪棒卖药的,武艺平平,是个典型的江湖小人物。只是通过耍几手枪棒功夫,为自己的膏药做宣传,绰号也是他自己起的,完全是自卖自夸。

    原本吝惜银钱,怕不要被这渭州的恶霸欺凌一顿,没想到在此见到了徒弟。心知这个史大郎是年少气盛的,最是义气不过。李忠有心拉史进为自己站脚助威,不由满脸热情,上前道:“大郎,你怎么到这里!”

    史进这是料理了史太公的后事,与堂弟史斌两个途经渭州,不想巧遇李忠。但是此时不是叙旧的时候,于是说道:“师父,一会咱们再叙旧。”

    说着史进伸手指着那个肥壮汉子,问道:“光天化日之下,强取豪夺,只道世上没有正义、公道么?”

    李忠见史进为自己出头,心中生出感激。心道当时我要有十分本事,多传授他些多好,今日怕不是逃不过一顿打!

    那肥壮的汉子看出史进不一般,但是他自恃甚高,拿着大眼扫了一眼史进,说道:“在这渭州,我镇关西的地盘还没人敢如此不规矩!”

    这镇关西是渭州的财主,如今发达了人称郑大官人。其原本是西军的健卒,后来投托在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霸占着状元桥下最好的位置卖肉,看不惯他为人的百姓都称呼他为郑屠,但是当面敢叫的却是绝无仅有。

    史进上山半载,意气风发,多想惩强除恶。一听这话,正和他本意,便道:“那好!今天我就让你这泼才学个乖!”

    一见史进要动手,镇关西冲着他的几个徒弟骂道:“你们还傻站着干什么?给我狠狠的教训教训这小子!”

    那四个家伙忽拉一下,就围了上来,把史进围在了中间。那卖艺的两兄弟,竟也站在镇关西一边,与李忠、史进为敌。

    镇关西手下的四个家伙,每日干活也有一膀子力气。更兼和镇关西学了几手军中的拳脚,在渭州中也横行霸道。这时一个个“哇哇”大叫,向史进扑了上来,想要以多取胜。

    史进如今的武艺,怎把这几人看在眼里。站原地的身子动也没动,飞起两脚踹趴下两人。回身躲过一人的拳头,顺势一肘把那人打晕了过去。剩下的那个家伙,不敢上前,跑回了镇关西身边。

    那卖艺的两兄弟知道镇关西有些势力,有心头靠在他门下。对视一眼,双双上前来战史进。

    李忠在旁早就收拾好了行囊,悄悄退后了几步,打算见势不妙就先跑路。不想见史进大发神威,瞬间就打倒了三人。一时间,想不到史进武艺怎会突飞猛进。看史进越战越勇,只道收得史进这个徒弟是一大幸事。

    “哥哥!我来助你!”跟着史进的史斌,看不惯对方以多欺少就要上前。

    史进的本事还没使出多少,游刃有余,于是说道:“兄弟为我掠阵就可!”

    那卖艺的两兄弟,一个用的是太祖长拳,招式大开大合,看似声势惊人,可是力不长久。另一个用的是江湖野路子,专门用阴招,插眼、掏裆,无所不用其极。

    镇关西一见史进难以对付,将身上的衣服脱了,露出一片护胸毛,就要来个赤膊上阵。

    这时,忽然来了一队巡逻的士兵,带头的都头大喝道:“什么人竟敢在市场聚众闹事。”

    这一声喊,把围观的人群吓散了一半。

    镇关西再渭州熟头马面,一见这都头正是与自己交好的刘大有。于是,心中有了计较,迎着刘大有走了过去。从口袋里掏出了一锭银子,悄悄塞到刘大有手里,来了个恶人先告状。“闹事的,就是这几个外地来的家伙!看着面相,说不定就是官府通缉的强人!”

    史斌知道史进的身份,怕史进身份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