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枯树山的大首领()
河南寇州东北有座小金山,小金山有座大寺院,名叫慈云寺。慈云寺的和尚吃斋念佛,戒守清规,广善好施,慈云寺成年香火旺盛。前来烧香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一派繁荣景象。
可是数月来,突然香火冷落了。慈云寺突然闯进了十几个外来凶和尚,对原来的和尚大打出手,赶出寺院。被赶出的和尚们到官府告状,官府也不敢管问。
原来这领头的和尚是曾头市曾长者的表弟郑国易,少年时得了场大病,为了好养活寄托在寺庙里。。谁知这人生性顽劣,因曾长者得势,在寺里胡作非为,被长老赶出寺院。这人突发奇想,自己何不占了一处寺庙,自己当家作主。于是纠集了些地痞无赖,有那臭味相同的和尚,一起来了慈云寺。
郑国易仗着凌州曾长者的势力,自己又有一身好武艺,一般人斗他不过,官府又不敢管问。于是他们占了慈云寺,欺男霸女,强抢民女关在密室任意淫乐。凡来寺院上香的年轻女子无一幸免,因此香火冷落。
寺院破败了,他们就到周围十里八乡抢夺财物和女子,若有反抗者,轻者将你打个鼻青脸肿,重者致残丧命。好端端的佛门圣地,变得这么龌龊,只道老天无眼。
慈云寺北有一王家镇,离小金山八里多路,这镇每五,十五,二十五逢集。只不过由于慈云寺和尚胡为,还有三十里外的枯树山强盗为患,镇上集日也有些冷清。
初五这天,从河北来了一位彪形大汉,浓眉、狮鼻、双睛暴露,锅底般黑的一张圆脸,让人望而生畏。
他从河东、河北一路走来,只是听说自己的好兄弟在这一带走动。若是在河南也找不到人,他也只好到再去山东各地了。
这大汉正想着如何解决今日的午饭,忽然街中人声喧吵,一些人闻声围了过去。人越聚越多,有的卖东西的摊子差点被踩翻。
他最是喜爱热闹,不怕事情的,三步两步上前去看热闹。原来是一个大和尚,打一个十一二的小和尚。那大和尚一阵拳打脚踢,把小和尚打得口鼻淌血,让人看了不忍。
只听那小和尚一边挣扎,一边喊道:“你为啥抢夺我化来的铜钱?“
那大和尚怒目圆阵,满脸凶相,骂道:“这小金山十里之内,不准你们外来的化缘!“
小和尚委屈无比,哭泣着说道:“你为何这么霸道,离你寺院三里远不让化缘,离你寺有十里远为何也要霸占?“却原来是小和尚带着病重的师父去慈云寺挂单,被郑国易等人赶了出来。出了慈云寺化缘,又被慈云寺的和尚阻拦。
“你小子记住了,这方圆三十里都是我们的地盘,我说不许就是不许!“
黑大汉是外地人,不清楚这和尚为什么如此嚣张,向旁边的百姓问道:“这是哪里的和尚,如此野蛮?“
那人小声回答道:“这大和尚是近几个月才来的,他们把原来慈云寺的和尚都打跑了,在这一带兴妖作怪。你看看,来赶集的无有一个年轻女子吧!如果年轻女子赶集,在光天化日之下,轻者敢当众调戏,重者就抢到寺院,当真造孽啊!“
另一个悄悄说道:“这小和尚是外来的,化缘的银钱都被他抢了去。听说他师傅病重,怕是买药的钱也没有!“
有人看出这黑大汉不似凡人,有心让他替小和尚出头,于是出言相激。“古时有朱亥、郭解那样的大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如今人心不古,那样的英雄再也不复见了!”说完,那人唏嘘不已。
黑大汉闻听这不平事,本来气就不打一处来。听这人这话,分明是给自己听的。他本性好勇斗狠,杀人如麻,哪是怕事的!当即拨开围观众人,上前抓住大和尚衣领,叫道:“你这秃驴,欺负孩子,好生霸道!“
这下可捣了马蜂窝,大和尚像被激怒的公牛一般,瞪着眼抬头看着黑大汉。恶狠狠地骂道:“你是从哪个狗洞里钻出来吃人屎拉狗粪的黑种,敢来管爷爷的闲事?“说后照黑大汉就是一拳。
只见黑大汉手疾眼快,一伸手抓住大和尚的手腕,骂道:“秃驴!爷爷好意劝你改恶从善,你却不识好人逮。惹恼了你爷爷我,把你们的鳖窝端了,将你家鸟主持的头当尿壶!“骂毕往外一推。只听“咕咚“一声,大和尚被推出数丈远,重重摔倒地上。
大和尚吭吭哧哧,爬了好大一会儿才爬了起来。心知黑大汉厉害,连身上的泥土都没拍打,跑出老远去找救兵。“好小子,有种的在这等着!“
围观的老百姓见黑大汉打了慈云寺的和尚,知道闯了杀身之祸,一个个飞也似的跑了。那被打的小和尚上前行礼,谢过救命之恩,然后劝道:“恩公你快逃吧!这些和尚都是些亡命之徒!“
刚刚出言激黑大汉出手的人,也紧张起来,连连催促说道:“我说壮士,好汉不吃眼前亏!慈云寺有好几个和尚武艺了得,尤其那个郑国易,你还是走了吧!“
那黑大汉也常在绿林中走动,手上不知有多少条人命。一摆手,说道:“我倒要见识见识这些秃驴,看他们能把我的鸟咬了不成。你们怕,快快离开这里!“
那小和尚,还要去找师傅,千恩万谢流着泪离去。街上胆小的都跑回家去,只有那胆大的还想看热闹。
过不多时,突然有人喊:“不好了!恶和尚们来了,快跑啊!“霎时人们四处乱藏。
黑大汉从石阶上起身,抬头观看,果然见气势汹汹来了五六个和尚。为首的那个身高过丈,黑煞煞地像半截黑铁塔,手握一把五尺长短,半尺宽的厚剑。
为首的正是酒肉和尚郑国易,他好几日没有近女色,今日心血来潮,到王家镇上花楼里找乐子,不想徒弟被打了。
一见黑大汉,郑国易恶狠狠骂道:“你是何处的狂徒,不知天高地厚,竟敢打我的徒弟?“
黑大汉眼中只有郑国易手中的宝剑,心中喜欢。听了这声喊,回道:“爷爷行不改姓,坐不更名,冀州姓鲍,名旭,人送外号丧门神的便是!“说道这里,鲍旭眼睛一转又道:“如今就在枯树山上安身则个!”他却是想惹了事情,让枯树山的强人背黑锅。
郑国易听到鲍旭的话,嘿嘿冷笑一声:“管你是谁!我要你的命!“说罢就听“嗖“地一声来了个“青龙扑海“,大剑直向鲍旭刺来。
鲍旭急忙来个“金蝉滚背“,躲过这一刺,右手空手入白刃,一下将大剑夺到手里。郑国易不想鲍旭如此了得,鼓起勇力,轮拳打向鲍旭。
“看我丧门剑!”鲍旭一较劲,拨过郑国易这一拳,回手只一剑便结果了郑国易的性命。郑国易跟来的四个徒儿,见师傅身亡,抡棍一齐向鲍旭打来。鲍旭用铁剑往上一架,震得四个和尚往后倒退数步。那鲍旭打得兴起,铁剑一抡,四个和尚立时身首异处。
毕竟是在闹市杀人,鲍旭心道还走为上策。于是在朝廷衙役赶来之前,出了城门。两日后,枯树山上换了一位大头领,自不必说。
(感谢麦兜兄慷慨大赏,多谢各位书友鼎力支持!)
第五十八章括田所()
日飞星驰,转眼间王伦回归梁山已经半年。如今梁山,称之为兵精粮足也不为过。
这一日王伦、朱武、李助三人视察完属下的屯田,便在山间散步。
朱武想起离山的史进,叹了口气说道:“也不知史大郎家中事如何了?”
史进族弟在今年一月中就传来消息,言说史进父亲病重。史进一听,当即动身去照看父亲,如今已经过去了一个月,全然没有消息。
王伦在旁借口说道:“史家叔父身体抱恙,史进兄弟在跟前侍奉也是应该,耽搁几个月也不妨事。”
朱武先是点点头,然后又摇摇头说道:“小弟非是怕史大郎留恋山下景色,而是怕他脾性不好,与人争执,暴露身份。”
朱武与史进英雄惺惺相惜,又同是西北人物,同生共死,最是在意不过。
王伦看书时,只记得史太公是在王进走后病死的,但是具体时间倒是不知道。不过他猜测可能就是最近几月,否则史进族弟史斌也不会派人传话。
那边李助忽然想起一事,冲着王伦一礼,然后问道:“哥哥想要联络各处英雄,共举大事,怎么偏偏抛开了青州几路人马?”
去年王伦等人决定,要四处联络各地起义军。如湖北房山廖立,是金剑先生李助的身死之交,王伦派遣李忀前去结盟。登州登云山,河北饮马川都是杨林前去联系。沧州柴进和郓城晁盖处,王伦也没有落下,有杜迁联系。
这些都是王伦的潜在盟友,太祖有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王伦改为用山寨包围城市战略。至于抱犊山文仲容崔野,金华山包道已,江西虔州摩尼教罗闲,登州海商巨贼郭药师……有的是路远,有的是没有引荐人,一时之间联络不上。
而李助问王伦的三处山寨,却是山东青州的强人。一处是桃花山,大王唤作小霸王周通。一处是二龙山宝珠寺,山势险峻,为首的是金眼虎邓龙。还有一处是清风山,为首三个头领,分别是卷毛虎燕顺,白面郎君郑天涛,矮脚虎王英。还有一个白虎山,孔明孔亮兄弟两个,时而为商时而为盗。这几处,都是王伦不曾联络的。
李助知晓这几处头领都武艺出众,更难得手下喽啰众多,敢与官府对抗,是梁山急需的助力。
“我也听闻这几处山寨的名声,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王伦看着远处风景,淡淡的说道。
去年王伦等人劫了生辰纲,可是惹下大祸。不过这黑锅,却被青州地面的三处山寨背了。青州兵马统制秦明,兵马都监黄信,征剿三山,打得三山人马偃旗息鼓。秦明得了赏赐不说,黄信还得了“镇三山”的美名。
这三路人马虽好,不过除了好色之徒,就是滥杀无辜之辈,王伦断断不会收拢的。要是事迹成熟,少不得还要替天行道!
李助听了王伦这话,想起梁山寨规也心中一凛,心道:是了,这些人算不得好汉,不可让其上山玷污了梁山威名!
三人正说话间,山下焦挺匆匆跑了上来。
不等焦挺到了跟前,王伦先问道:“你不在山下酒店,跑来何事?”
焦挺行了一礼,喘了口气后说道:“启禀三位哥哥!最近风传朝廷要把八百里水泊括为公田,百姓要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税,若有违规犯禁者,则以盗贼论处。”
括田所也是今年才建立的,起初是汝州胥吏杜公才善于察颜观色、投机取巧,为了升官讨好宋徽宗宠臣、大宦官杨戬。杜公才建议杨戬“立法索民田契”:立法令,查阅农民土地契约,甲及乙,乙及丙,直至查无田契,收为公田,度地所出,增立赋租,遇天灾也不准减租减息。连番推查,查到田契没有了为止,收为公田。
于是杨戬上书朝廷,成立了一个掌管公田的机构,名曰“西城括田所”。括田所以清理公田为名,把民间地契不全的、地契与实地方位或面积有异的,以及当权者想要的良田美地,一律指为公田。
因为大宋并没有明文规定,禁止土地兼并,百姓手中许多的田地都是辗转买卖来的,有的事出有因并没去衙门备案,还有一些则是私自开垦获得的,根本就没有田契。于是这些田地,自然而然都被朝廷没收了。
而杨戬贪得无厌,为了搜刮钱财,获得政绩,还颁布了新的测量标准。新标准尺寸要比旧尺寸小一些,因此所有百姓的田地丈量时都要比田契上的多。杨戬便把这自己多改出来的田地收回,再强租给原来的百姓耕种。
百姓种的还是原来的田地,赋税却多了一块。前后所括,共得田三万四千三百余顷。“由是破产者比屋,有朝为豪姓而暮乞丐于市者”。
杨戬通过这手段发了一笔横财,又创造一项政绩,更得宋徽宗信赖。而他也投桃报李,破格提拔杜公才为正五品的观察使。
杨戬看到杜公才在汝州查出许多田地来,便把这个苛政在京西路推广开来,现在又向山东、淮西蔓延。
梁山八百里水泊便是那些贪官污吏看上的第一个敛财之处,因为这些水泊乃黄河决口所致,不仅水泊是无主之物,凡是被水淹过的地方,贪官污吏都可以指为退滩,不认之前的田契。
杨戬更宣布将整个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为“公有”,“立租算船纳直,犯者盗执之”。根据规定,百姓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若有违规犯禁者,则以盗贼论处。
夺田有利,贪者皆馋!另一位大太监李彦,把杨戬首创的括田事业推向高潮。“凡民间美田,使他人投牒告陈,皆指为天荒,虽执印券皆不省。鲁山阖县尽括为公田,焚民故券,使田主输租佃本业,诉者辄加威刑,致死者千万。”
李助同情百姓遭遇,痛恨贪官污吏,恨声道:“可怜许多百姓,几十年辛苦都做他人衣裳!”
王伦对此却是另一种看法,淡然笑道:“似此暴政,百姓怎能不逃亡。我等在梁山树旗,百姓自然望风而来。”
看王伦风轻云淡,焦挺又说道:“哥哥,还有一事!最近听闻小弟好友丧门神鲍旭在枯树山落草,小弟情愿为哥哥说之!”
鲍旭在原著中排位六十,是步军将校第二位,作为步军随从李逵厮杀。其被称为丧门神也是嗜杀之辈,与李逵、项充、李兖称为“梁山杀手四人组”。
其本事也只寻常,梁山如今也不缺好汉,但是却需要这样能独挡一面的人才。鲍旭能独自经营枯树山,在曾头市眼皮底下栖身,与官府对抗,自然有一番能耐!
王伦当即道:“好!就劳烦兄弟一行!”
第五十九章张青接任()
只不过一个月功夫,因着官府括田所的缘故,山东一带背井离乡者不计其数。梁山附近的大小刘庄,石碣村也多了许多逃户。这些人一部分知道梁山好汉的威名,都上了梁山。还有更远的湖南、浙江等地过来的,总计也有千余人。
如今梁山人马足够,王伦并没有扩军,而是从中选了四百青壮组建屯田军。而屯田军的头领,王伦也有了人选。
石碣村的吴老爹,王伦到石碣村邀请阮氏兄弟时,就已经见过。在阮氏兄弟上山时,也被邀请过,只是吴老爹年级大了,故土难离。如今有官府逼迫,吴老爹求告无门,只好上了梁山。
梁山田地中,吴老爹满心忐忑不安,一脸希冀的看着王伦。
王伦看着面前的吴老爹,有看看他身后站在一处的阮氏兄弟,点头说道:“也好,吴大叔便在此处替我打理庄子吧!”
吴老爹有了安身之处,还有了营生,喜不自胜。吴老爹长揖一礼,对王伦说道:“多谢大寨主,小老儿敢不从命!”
“哥哥把种田的事情交给吴老爹,必然不差!”吴老爹得了差事,阮小七十分高兴,跳着脚说道。
阮氏兄弟在村中没少受吴老爹的照顾,上山之后发达了,经常反过来接济吴老爹。可是如今朝廷兴起括田所,他们兄弟力有不及,只好把吴老爹带上山来。知道吴老爹侍弄庄家是把老手,山寨又要大兴屯田,于是向王伦推荐。
王伦转头看了看田地,目光悠远的说道:“如今这土地粮食便是山寨的根本,我也想多积累些粮草,以便日后不时之需!”
阮小二十分关注山寨发展,一听王伦这话问道:“哥哥可是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