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大寨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水浒大寨主- 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更有焦挺兄弟相扑好手,阮氏三雄水里称雄,我比不得的。”

    朱武没想到石宝这样的人物,都在山上没有排名。而王伦山中还有那许多,了不得的英雄。心道天下英雄何其多也,怎都投入了王伦麾下。一时心怀央央,觉得自己这大头领当真当得失败。

    等石宝三人出去后,大厅中一下空了起来,就剩下王伦和朱武二人。

    朱武听闻王伦要招揽自己兄弟三人,更难得王伦本领高强,山寨实力出众,也有些心动。这少华山如今内忧外患,朱武感觉压力倍增,也想摆脱现在的困境。

    不过朱武虽然对王伦的邀请有些意动,但他仍旧不动声色。虽说王伦如今声名日盛,但是是否值得自己投靠,他还要考量一番。

    向着王伦一拱手,朱武问道:“哥哥也是文武全才的人物,敢问哥哥对于如今的天下有何看法?”

    朱武也是不甘寂寞的人物,想要有番成就,开口问询的就是天下!

    王伦心知这是朱武要考校自己,当即拿出十二分的精神应对。只见王伦目光如炬,缓缓说道:“如今天下看似一片歌舞升平,不过照我看来,不出十年,怕是要天下大变了!”

    朱武也是看出了大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才合着陈达杨春落草的,没想到王伦的看法和他一致。不过听到王伦断言,大宋十年之内就要动荡不安,他倒是十分疑惑王伦为何如此肯定。

    “朱武愚钝,还望哥哥解惑?”朱武一脸的兴奋,再次发问。对于王伦的答案,他很是期待。

    见朱武再次发问,要听自己的见解。王伦指着朱武,笑着说道:“兄弟心知肚明,何必考我!”

    听了王伦如此说,朱武只是笑而不语。

    王伦怎会被朱武言语问住,站起身来,沉声说道:“如今大宋,在上昏君无能,奸臣当道。在下酷吏横行,士绅贪婪,大家有目共睹!东京修建的艮岳和东南兴起‘花石纲’就是佐证。可笑一干人等还粉饰太平,闭目塞听!”

    宋代陆运或水运的各项物资,大都编组为“纲“。如运马者称“马纲“﹐以五十匹为一纲。运米的称“米饷纲“﹐以一万石为一纲。而到了宋徽宗时期,在蔡京、朱勔等人的蛊惑下,宋徽宗为搜罗奇花异草、珍玩古董兴起‘花石纲’。南方的杭州造作局,苏州应奉局等,奉宋徽宗之命对东南地区的珍奇文物进行搜刮。

    往往是10艘船组成一“纲“,经海路或水路运往东京。由于花石船队所过之处,当地的百姓要供应钱谷和民役,致使江南百姓苦不堪言,多有家破人亡者。有的地方甚至为了让船队通过,拆毁桥梁,凿坏城郭。历朝历代唯有如此荒唐之事,简直骇人听闻。

    这些事情朱武也有所耳闻,淡淡的说了句。“却如哥哥所言!”

    王伦见朱武的神情,就看出他对自己的话不以为意。心道朱武自恃甚高啊,自己怕是要拿出真才识!

    想到此处,王伦抛出一句话来,“如今这天下看似太平,实则民不聊生,干柴遍地,一点就着!听说淮南地区已经设立括田所,巧立名目,强征民田,怕是百姓就要走投无路了。要知道自古以来,民变大多都是因为土地和生活问题。”

    果然,朱武一听王伦此话,脸色一变。问道:“哥哥怎能如此断定!”

    王伦见朱武果然动容,心道不怕你不上钩,这些消息自己可是独一份。“当今官家贪婪成性,好大喜功,更有下边官吏投其所好,这扩田所怕不是要推广开来。到时候农民没有田种,种了田的课税繁重,百姓没有活路还不闹将起来。”

    说到这,王伦想起一事,又说道:“如今我在梁山已经树立了‘替天行道’的大旗,等之后再打出‘均田免粮’的口号,不怕没人响应。”

    朱武听完王伦的话,心里一阵翻江倒海。这才是做大事的人,自己与之相比就是井底之蛙。他少华山也是远近闻名的大寨,可是他只知道打家劫舍,蓄积力量,却不知道提出纲领性口号,增加号召力。

    “替天行道”偏向于草莽英雄,热衷于快意恩仇,对于天不怕地不怕的豪杰有相当的吸引力。“均田免粮”则更大众,更贴近生活,说出了全天下百姓的期望,极具吸引力。

    朱武心道盛名之下无虚士,九现神龙国人有真才实学。要说刚开始时朱武敬重的是王伦的武艺和名声,如今敬重的就是王伦的才识见解。

    “诚如哥哥所言,大宋积弊已久,我等顺应民意确实大有可为。”

    王伦看出朱武已经心折,想要再加一把火。说道:“其实还远不止此!兄弟听我细说!”

    PS:感谢茂茂大叔的打赏!

    另外有个消息要和大家分享,本书明日要上架了,这是编辑对咱的认可!

    希望各位书友帮忙冲击首订,只要进来了就请助攻一下,这关系到本书今后的发展!

    拜谢大家了!!!!

第一二三章天下事尽在指掌间() 
宋朝虽然暗弱无能,民生凋敝,眼见就要霍乱丛生。但是真正让宋朝灭亡的,却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之后的六七百年里,中原农耕文明与塞外游牧民族的融合是历史的主流,但是对立战争也不在少数。诸如金灭北宋,元灭南宋,明朝时期的瓦剌、鞑靼,明朝后期的满洲更不必说。

    这些都是朱武如今认识不到的,王伦一一对其讲解。

    “大宋立国以来,边衅不断,屡屡丧权失地。早年有辽国是心腹大患,自议和后年年纳贡,宋朝积贫积弱。而后再有西夏挑梁之辈,战和不定,耗费无数钱粮兵士。”

    王伦把眼界放开,说起大宋四周的环境,最后下了这样一个结论。“现今宋朝在内民不聊生,动荡不安,在外有异族趁势崛起,虎视眈眈,怕是亡国灭种就在眼前。”

    朱武听了王伦的话,只觉得有些骇人听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朱武说道:“西夏与大宋时战时和,互有胜负,总的来说大宋处于劣势。但大宋土地辽阔,人口众多,战略储备充足却是西夏比不了的。在小弟看来,西夏不足为虑!”

    说完西夏,朱武叹了口气。“哎!辽国全民皆兵,骁勇善战。要是像五代时期一般,举国而来,宋朝怕是真是难以抵挡。”

    早在一百多年前,五代后晋时期,契丹与后晋全面开战,曾经短暂占领了中原地区。

    王伦听了朱武的话,一摆手说道:“兄弟这话,为兄不敢苟同。在我看来辽国已近日薄西山了,与我大宋仿佛,不过我大宋还不是其对手。”

    朱武此时与别的宋人一样,只知辽国是宋朝的劲敌,没想到如今也江河日下。

    这可是个好消息,朱武紧张的问道:“哥哥此话当真?”虽然他痛恨朝廷,但是民族情节使然,他也十分在意敌国辽国的衰败。

    王伦点点头,说道:“此事千真万确,近年辽朝国内大臣、百姓叛乱不断,辽国疲于应对。我还听从辽东过来的商人说,辽东正有一支女真人悄然兴起,对辽国充满敌视。怕是辽国出现动乱,还要比我朝早呢!”

    听了这一消息,朱武一拍大腿,说道:“如此正好,也是咱们的机会!若是咱们在大宋起事,也不怕辽国来掺和!”

    朱武却是怕自己等人真造起反来,与大宋鹬蚌相争,让辽国这个渔翁得利,那样不是成了民族的千古罪人!

    见朱武松了口,王伦乘机问道:“王伦等人如今在梁山聚义,立誓要成就一番大事,救济黎民于水火,不知兄弟可愿意助我?”

    听了王伦这一席话,朱武深知王伦胸有沟壑,志向高远,值得追随。朱武起身离了座位,拜倒在王伦身前,说道:“朱武等呼啸山林,也是有志难展。哥哥于天下大势了如指掌,雄才伟略,朱武生平仅见。情愿鞍前马后,跟随哥哥!”

    终于说动了朱武,自己心愿得偿,又得一员大将,王伦喜不自胜。亲手将朱武扶起,王伦对朱武说道:“神机军师,韬略无双,以后还需兄弟随身参赞,时时提点!”

    此时朱武打定主意追随王伦,一抱拳,诚恳的说道:“朱武定当尽心竭力!”

    王伦也要试一试朱武的本事,当即问道:“如今天下将乱,我欲成大事,不知军师有何教我?”

    朱武此时与王伦已经有了君臣名分,屁股只坐了半边椅子。听到王伦问询,马上进入军师的角色,思考了一番。

    思考了一会,朱武说道:“但凡欲成大事,必要考量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外加上三分人谋,方有成功机会。”

    王伦听了朱武的话,细细品味,这好像与诸葛亮说的如出一辙。点点头,王伦示意朱武继续。

    朱武继续道:“所谓天时,并不是特定的时间,而是一个时机。如今大宋弊病从生,百姓生计艰难,可谓乱相已显。更有诸如大辽、西夏强敌环伺,可谓危机四伏。不过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照我看来,此时贸然起事,并不明智。而如今江南百姓苦于花石纲,淮西百姓迫于括田所,怕要日久生变。到得那时才是我等时机,此前还是蓄积力量的好。”

    朱武的这一番见解说的头头是道,对于未来的规划与王伦的举措也不谋而合。王伦心想神机军师果然不凡!对于朱武之后的话更加期待了。

    “大宋此刻乱相已生,之后怕是要狂风骤雨,风雨飘摇。哥哥占据梁山泊,官军进剿困难,也是一时之选。不过梁山泊虽好,却是四战之地,不得发展。为今之计,还要早早谋划一块地盘……”

    朱武关于梁山泊的分析当真让王伦拍案叫绝,自打上了梁山以来,还真没人说梁山地位不好。但是王伦却是知道梁山四面水泊,利于防守,不利于进攻。而即使自己从梁山占据了山东,也地势不利,三面环敌。

    王伦没有出言阻止,朱武依旧滔滔不绝。

    “依在下看来,一旦天下有变,最可能出乱子的地方四。第一是江南,此地民怨沸腾,若是有人举事,不怕不一呼百应。第二是河北,此地民风剽悍,历来多于官府作对。第三则是关中,关中四塞之地,千里沃野,是兴王取霸之所在。第四则是淮西和山东,淮西有官吏为虎作伥,山东有哥哥这般好汉蛰伏,都是容易生变之地。”

    听朱武着一番话,差不多把之后大宋造反的地方都说了出来,王伦啧啧称奇。江南方腊,淮西王庆,河北田虎,山东王伦这些是大家熟知的。还有山东史斌,太行山八字军,河北忠义社,洞庭湖钟相等等,莫不与朱武所说的地方相应。

    王伦终于坐不住了,起身问道:“那依兄弟之意,我等在何处立足最佳?”

    朱武见王伦动问,不敢怠慢,当即回答道:“若是照我看来,有两处是上上之选,一是关中,本朝太祖也有心迁都长安,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一是江南,长江天险足以自守,更兼民心可用,难能可贵。”

    对于朱武推重这两处,王伦毫不奇怪。北宋末,赵构重建宋室社稷,在选择巡幸之所时,李纲就建议道:“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南宋张俊经营川陕时,也有人建言“天下者,常山蛇势也,秦、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哉!将图恢复,必在川、陕。”

    不过王伦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只听王伦说道:“兄弟有所不知!江南之地,文风昌盛,民不习战。更有摩尼教徒遍布境内,关系错综复杂,非是我等佳地。况且千年以降,还未有立足东南,而全有天下者。”

    在王伦的印象中,占据东南,席卷天下的只有一位朱元璋。

    其实朱武也不太看好江南,只是说出来供王伦参考罢了。他最看重的却是关中,否则也不会占据这少华山。见王伦否定了江南,他倒是满脸希冀,希望王伦选择关中。

    不过王伦接下来的话,让朱武远望落空。“关中虽好,可如今也是大不如前。再加上紧靠战力强悍的西军,朝廷重视,怕是难以起事。而且此地距离我等老巢太过遥远,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见这两处王伦都不认可,朱武倒是有些心急了。“那依着哥哥要经略何地?”

    王伦凑近朱武跟前,说了一番话。

    朱武听罢,抚掌大笑。“原来哥哥早有计较,甚妙甚妙!”

    与朱武分析完这地利,王伦又向朱武请教人和的谋略。“还请兄弟再与我说说这‘人和’要如何做?”

    朱武刚刚歇息一会,这时见王伦又来考教,心道这真是六月债还的快!他考教完对方,对方便马上来考教自己。

    干咳一声,朱武继续说道:“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欲要争雄天下,人心向背至关重要。朝廷赋税繁重,百姓怨声载道,这是他将民心推给我等,自取灭亡之道。而我等反其道而行之,救济百姓,惩恶扬善,自有民心归附。在势力范围内,施行善政,爱护黎民,将势力范围经营得如铁桶一般,自然百战百胜……”

    两人原本就是义薄云天的人物,如今相谈甚欢,一问一答之间,就连明月高升也不自知。

第一章治军之道(求首订,多谢!)() 
第二日朱武便把要跟随王伦到梁山泊安身的事情,对陈达和杨春说了。两人敬重王伦的本事和义气,早就心生向往,如今能投奔梁山大寨也十分高兴。

    将少华山三杰收入囊中,王伦也为梁山的壮大感到高兴。为了不使朱武三人寒心,承诺给朱武三人每人千两银子作为后用。同时承诺给一起跟随到梁山去的兵士,每人五两银子安家。

    这时王伦也将梁山上已经有了一位军师的事情对朱武如实相告,便是金剑先生李助。朱武头一日就听石宝提到过金剑先生李助,知道是以武艺见长,因此并不以为意。反而下定决心要在梁山,大展手脚。

    这日王伦吩咐石宝、史进跟随陈达去把少华山的兵士登记造册,让张青跟随杨春清点山寨大小物资。他与朱武得了空闲,在少华山聚义厅中喝茶谈心。

    少华山如今普通兵士也有七百多人,如何把这些人也全部收为己用,是王伦现在考虑的重点。

    朱武智谋出众,兵法精通,王伦便向他请教带兵之道。

    “统兵的关键,在于威信二字。无威令不行,无信行不果。所以对带兵者的第一个考验,就是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王伦所说的,还是兵法中的内容:赏小取信。

    解试开来就是要取得下属的信任,最有效的方法是“赏小“,在一些众人不在乎或是不注意的小节上进行奖励。这样效果最明显,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哥哥说的是!“朱武喝了口茶说道,“这赏小是取信之不二法门,秦朝商鞅变法时便用了此招。传说当时商鞅担心贸然变法,百姓不会相信。于是就在城门里放了一根木桩,承诺谁扛起木桩搬到另一个城门,就赏金子。众人都觉得此事简单,不知真假,一时议论纷纷。正在大家议论的时候,有一个人大胆地扛起木桩到了另个城门,果然就得到了金子。从此,百姓对朝廷的信心就增加了,变法进展十分迅速。“

    听了朱武的话,王伦暗暗反思。他现如今能做到的还是在散财聚人的阶段,如何赏小取信还要多多学习。现今梁山头领日益增多,已经有二十多人,等将来除了梁山原本的一百零八将,还会有其他许多英雄。如何取信于人,拉拢人心,身为上位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