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大寨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水浒大寨主- 第2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伦道:“第一批生员就定为军中下级军官,都头及以上军官都必须参加学习,只有通过最后考试,才能继续留任,否则便降级或者革职。至于众位兄弟,根据其品性也选择一些参加学习吧。”

    李助思索一阵,说道:“此事只怕不妥,若是处理不当,众兄弟难免心生嫌隙,却是不妙。”

    朱武亦道:“众兄弟上山前,多是喜爱舞枪弄棒之人,若是强制他们到武学中学习,只怕会有反弹,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两人说的很有道理,王伦略一思索便明白过来,于是道:“那就先将第一批生员选定为下级军官吧。”

    当天晚上,王伦、朱武、林冲等坐在一起商量明天军校正式成立之事,王伦便笑道:“若叫军校,听着似乎不够气派,众位哥哥却好好想想,别换个甚么名字为好?这可是我梁山千秋功业第一步,马虎不得!”

    李助便道:“我大宋神宗朝,有设立‘武学’一说,不如便叫‘武学’如何?”

    朱武摇头道:“这‘武学’二字,文气太浓,还不如寨主哥哥原來那‘军校’二字硬朗呢!”

    朱武眼珠一转,又道:“古时有天子所开学校,叫做‘大学’,诸候所开学校,叫做‘泮宫’,咱们梁山,今日也算是一方诸候,不如这新开的学校,就叫‘武泮’、‘武宫’怎么样?”

    众人听得身上鸡皮疙瘩掉了一地。王进连连摇头,林冲便道:“军师你这起的名字虽然别具一格,但文气甚深,似乎违了武人的英气。”

    王伦一直凝思不语,这时却道:“众位兄弟,我梁山开创这军校,本意是要一洗乱世之颓风,杀贪官,安黎庶,因此才整军讲武,为咱们梁山立万世之基业。依在下之浅见,不如就叫‘讲武堂’,庶可近道!”

    话音刚落,花荣便高声喝彩:“好一个讲武堂!英风凛冽,正合我意!”

    其后,众人又商议了一番,并且立下章程,记录在册。最终将山寨武学定名为讲武堂,由王伦任祭酒,李助、朱武任博士,主要教授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兵书。

    

第一二八章与赵良嗣谈话() 
梁山讲武堂一开,來自三山五岳那些桀骜不驯的喽罗们先是打心眼儿里抵触,但后來见山寨里各位头领都进去上学了,又觉得好奇起來。

    于是从正月十五开始,梁山上折腾了一个月,讲武堂从一万二千余名喽罗中,选拔出一百名出色的人尖子來,招收进讲武堂去深造。

    这些人中,或武艺出众,或头脑灵敏,或在喽罗群中有凝聚力,或以前就念过书,识过字……总之各有所长。

    寨主说了,这些讲武堂出來的喽罗们,将來都是梁山大军预备役的军官人选。喽罗们一听沸腾了,都是俩肩膀顶着一个脑袋,谁比谁次多少?凭什么那些人能当军官,咱们不行?

    于是在小喽罗们闹哄哄的要进修讲武堂的时候,山寨里头领们颁布命令了为山寨立下功劳者,或在闻先生开办的识字班里成绩优秀者,进讲武堂优待考虑。

    于是,梁山讲武堂开办后的第一堂课,不是教授这些生员兵书阵法,而成了教书识字。而这些经过数月训练培训出来的武夫,对于识字之事又毫无兴趣。是以,李助和朱武两人对此头痛万分却也毫无办法。

    最后,王伦不得不出马,为了吸引这些生员的兴趣。王伦特意拿了石秀制作的沙盘,为这些生员进行了一次沙盘战术推演。

    于是,李助和朱武发现在王伦教授了一堂课后,生员们学习的热情一下子高昂了许多。其后,王伦又制作了各种沙盘,将历史上有名的战役,特别是有那些生员们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参加的战役,一一推演讲解,如项羽的巨鹿之战,曹操的官渡之战,以及当朝杨家将参加的一些战役。更是大大刺激了生员们的热情。

    随后,王伦将这种沙盘推演战术的教学方法交给了闻焕章和朱武,让两人一边教授文字,一边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兵法谋略的战术讲解,如此一来,生员们的学习效率自是大大提高。

    ??????????????????????????????????????????????

    “先生请进。”李忀将赵良嗣领到门前,伸手推开门便站在一旁对着赵良嗣做了一个往里请的姿势。

    赵良嗣点点头走进屋去,便见一个人正从书桌前站起身来,年约二十五六年纪,然后笑着走向自己。

    心知当面就是梁山大寨主,江湖闻名的王伦。,赵良嗣也收拾心情走了过去。一边走一边细细看着王伦,心中竟升起了一股莫名的复杂的感情。

    赵良嗣对面,王伦也与他一般无二。王伦却知道,此人的真名乃是叫作马植。

    王伦清楚的记得以前在高中学历史课时,当学到北宋这一段的历史,自己那个小眼睛的历史老师曾略带些愤怒的大骂过此人。

    之所以骂他,却既不是因为此人贪赃枉法,为非作歹,也不是因为他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而是因为正是因他的那一个“联金灭辽”的计策,才间接的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其实,马植的“联金灭辽”本该是一个伟大的计策,而在当时辽国日衰,女真崛起的背景下,确实是大宋攻取燕云,收复故地的最佳时机。

    只可惜……从小在辽国长大,满怀一腔报国热血的马植却万万没有想到——大汉军队的战斗力已经下降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程度。面对金兵时溃不成军的辽军,竟依然可以将宋军打得落花流水,金兵由此才发现了宋军战斗力的底下,继而毫无顾忌的继续南侵。

    一个伟大的报效祖国的计划,却最终加速了祖国的灭亡。

    但是……历史又是谁能说得清的呢?

    像金人那样一个富有侵略性的民族,在灭掉辽国之后,对宋国下手那是早晚的事,历史也并不会因为马植的计策而产生重大的改变!

    正思索间,赵良嗣已走到近前,他首先拱手拜道,“赵某多谢王寨主活命之恩……”

    王伦伸手托住赵良嗣,郑重道,“不,是在下要替燕云十六州的百姓,多谢赵先生才是!”

    说罢,王伦竟真的退后一步弯腰,朝着赵良嗣就是一个大礼。

    赵良嗣一愣,赶忙扶起王伦,“寨主您这是……?”

    王伦诚恳的看着赵良嗣,缓缓说道“当日劫掠先生,实在是情非得已。不过,赵先生心系幽云,矢志报国的志向,王某万分钦服!”

    说起前事,赵良嗣心情复杂,直言道“三年前我自燕地归宋之后,虽然承蒙圣恩赐了国姓,但我那计策却不知怎的,就如石沉大海一般没了动静。好不容易,陛下命我出使,却又遇到寨主偷梁换柱……”

    停顿了下,赵良嗣继续道“我本以为此事再无任何希望,却不料竟出现了此等转机!女真叛变,一胜再胜,如今已经称帝建国了!”

    虽然赵良嗣在北地是王伦的俘虏,但是王伦也让闻焕章陪着他谈心,更让李忀带着他走访北地,了解大辽与女真动向。

    王伦这回从赵良嗣嘴里听说称帝建国一事,却有了别样的想法。

    却是心中猛地一惊!

    王伦只觉心中突然升起一股异样的感觉,阿骨打不会到大宋来朝贡或者派遣使节吧!

    这回双方见礼联系,若是宋徽宗此次真的决定提前重启“联金灭辽”,那是否会对历史的进程造成什么不可预知的后果吗?

    甚至……提前造成靖康之难的发生?

    尚若真是如此……!王伦只觉心中不由一乱……!

    不行!自己必须提前加快整合梁山的步骤!再按照目前的速度,恐怕自己还没拥有属于自己的地盘,那金兵怕就便已南下!

    赵良嗣见王伦脸色变了又变,奇道“敢问寨主何事?”

    王伦回过神来,只觉心中一片苦涩,他本就是想要改变历史的,拯救历史。但当历史的改变真的已到眼前的时候,他却感到了一丝莫名的茫然。

    王伦!你必须要坚强……记住你的目标!救梁山好汉于朝廷奸计之下,扶华夏于靖康倾倒之前!

    稳了稳心神,王伦朝着赵良嗣一笑,“多谢赵先生关心!不过,对于您那‘联金灭辽’之策,在下有些话想说。”

    。

第一二九章推心置腹() 
照王伦所想,海上之盟又两处弊端。

    一是没有看清金国狼子野心的真正面目,与狼谋食却没有可以震慑金国的力量,反而将自己过早的在金国面前暴露出孱弱的实力。

    二是决策层在与金国的谈判中犹犹豫豫,一味退让,更是说话不经大脑,处处自缚手脚,为靖康之难埋下了诱因。

    王伦若想改变现状,出了要建立势力范围,还要在大宋、宋徽宗和赵良嗣这三点上提前下点功夫。

    王伦又沉思了一番,才说道:“大辽虽强,但这几十年却已露了衰败之像,尤其是当代辽帝耶律延禧,此人继承的本就是辽道宗留下来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却不知励精图治,回挽颓势。反而对待臣子拒谏饰非,生活穷奢极侈,更是信用谗谄,搞得纲纪废弛,人情怨怒!”

    听了王伦之言,赵良嗣点头道:“在下久居北地,对此知之甚详!”

    然后,王伦继续问道:“那你可曾见过女真族的人?他们的战力又如何?比之辽国的话。”

    赵良嗣立刻回道:“早前我也闻听过女真之名,最近跟着李将军才见识了女真勇士的厉害。辽国不同于大宋,境内除了契丹人还有很多别的种族,其中公认的最强悍之族便是女真人!这女真族人数虽少,却因世居恶劣之地,便养成了单人如虎,数人如龙,上山如猿猴,下水如水獭的本事。”

    “在下曾听一名辽国将军说起过,若是战场厮杀,一名女真族人足可抵挡三名契丹战士。这几年女真族屡次与契丹人产生摩擦,加之其族人世代被辽国压迫,各个对契丹人莫不恨之入骨。在下便断言女真反辽乃是早晚之事,所以,在下才想出了‘联金灭辽’之计,借女真之力收复燕云十六州!不想如今已然成真!”

    赵良嗣所说的李将军就是李忀,王伦安排他在北地做暗手。

    赵良嗣说得神采奕奕,显然是对自己的这一计策充满了信心,直看得王伦心底不禁为之有所动容。

    王伦直视马植的眼睛,浇上一泼凉水。“咱们大宋自建国便与辽国交斗,牺牲了无数将士的性命,才勉强用一个屈辱的’澶渊之盟’,换来这百年的太平。以大宋之军面对辽国都如此狼狈,假若女真真能灭掉辽国,便是意味着咱们大宋刚赶走了一只狼,便要重新面对一只比狼更恐怖,也更贪婪的老虎!”

    听得王伦点透,赵良嗣浑身猛地一震!只觉两腿一软,往后跌坐在座位上,呆呆的看着王伦。

    “赵先生!”王伦一声低叹,“非是王某危言耸听,赵先生为收复燕云十六州所做的一切努力和牺牲,都着实令王某钦佩不已。只是此事不但关系到能否光复燕云十六州,更是关系到我大宋的命运,请赵先生三思!也请赵先生也不要因为迫切想收回燕云十六州,而被焦急蒙蔽了双眼。”

    “女真人,不可不防呀!”

    等赵良嗣消化了一阵,王伦继续道,“辽国势衰,一败再败,女真崛起已不可避免。在这一点上王某与赵兄所见一致,咱们所能做的便是如何利用好女真的崛起。在下断言,女真必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将辽国打得满地找牙,但对咱们大宋而言,辽国可以被打伤甚至打残,但绝对不能被打死!”

    “否则,连辽国都能灭掉的女真人,下一个肯定也会向咱们大宋动手!所以,赵兄务必进言圣上,他日在辽国危难之际,我大宋必须出兵助辽,而出兵的代价……便是燕云十六州!”

    王伦想的却是让辽国主动割地!

    赵良嗣禁不住点点头,却又奇道,“但若辽国不肯呢?”

    王伦一笑,说道“辽国不会不肯的,在要么灭国,要么将原本属于人家的东西还给人家面前,只要不是傻子,就应该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就算他不肯,咱们也可以依照旧计攻打它,目的却不是要助金灭辽,而是要威胁他,使他腹背受敌,不怕他不肯乖乖就范!”

    “到时咱们再助辽防御女真,契丹军队虽不及女真,但也勇猛无比,再加上咱们大军相助,自保应不是问题。到时咱们再周旋于女真与辽国之间促成和谈,则此三国鼎立之势便成矣!”

    赵良嗣听罢,大喜道:“此计甚妙,若真能如此,不费一兵一卒收回燕云十六州也就并非天方夜谭了!”

    却见王伦又摇摇头,“若成此事,却还要有个坚决不能少的先决条件才行。”

    赵良嗣一愣,“还有什么条件?”

    王伦正色道,“这个条件便是咱们大宋自己的强大!自从百年前咱们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虽换来了与辽边境的百年和平,但从真宗皇帝开始,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乃至当今圣上,皆忘却了对辽的练兵备战。而用来直接防御辽国的河北军与京师军更是百年无战事,如今从上到下都是军纪散漫,武备皆失!比之百年前那两支与辽军缠斗而不落下风的大军已不可同日而语!”

    “如今放眼全国,也只有种师道麾下的西路军因常年去西夏相抗,实力未曾减弱多少!但仅靠那一路大军又怎可护卫全国?女真崛起灭辽也就这一两年的事情,时间虽然紧迫,却还来得及,赵兄一定要进言圣上,于全国抓紧练兵,尤其是京畿四面的颍昌、拱州、郑州、澶州这直接护卫东京汴梁的四路辅军,务必严整军纪,勤加操练,日后必有大用!咱们自己的军队强大了,就算到时所有的计策都是失策之计,最起码也能做到自保,甚至……直接收复燕云十六州也不在话下!”

    王伦一口气说完,便见赵良嗣愣愣的看着自己,满眼尽是震惊之色!

    照这么说,王伦要放归自己还朝,他不怕自己报复?若是朝廷训练精兵,攘外必先安内怎么办?赵良嗣只觉得头脑昏沉,一时之间想不通。王伦!你到底是怎样的山大王?

    见赵良嗣发愣,王伦轻声问道:“赵兄……你怎么了?”

    赵良嗣长舒了一口气,愣愣的看着王伦说道:“王大寨主,今时我赵良嗣才真正认识了你,知道什么是为国为民!你放心,若是收复幽云,我一定向陛下求得一份诏书,赦免梁山诸位!”

    王伦闻言顿时一愣,继而笑着道:“我等砥砺前行,且先收复幽云,复兴华夏!”

    送走李忀、赵良嗣,王伦心道:“要是收复了幽云,朝廷就是要招降,也要看他愿不愿意了!”

    幽云之地,大有可为!

    

第一三零章章奴先礼后兵() 
女真建国,阿骨打没有陶醉在当皇帝的喜庆之中,庆典之后就命令诸路勃堇厉兵秣马,准备出征。他清醒地认识到,金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对辽战争拓展自己的领地。于是,在他登基后的第五天,果断地做出攻打益州的决定,然后进兵黄龙府。

    冰封的混同江就像一条冻僵的巨蟒,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它静卧在千里荒原上。阿骨打率两万人马又一次踏过混同江,战马新挂的铁掌在冰面上发出有节奏的嚓嚓声。

    上了岸,大军奔宾州而来。遥望宾州城头已插着“金”字大旗,仆亏、黑黑二将早已出城恭候皇帝。

    在“金”字大旗下,阿骨打骑一匹赭白马,在习不失和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