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脸汉子见此,便收下了童子送的锦旗。
那边小童子完成使命,欢天喜地的走了。这小童子的话,让周围人想买膏药的人解除了顾虑纷纷要买。
“这么管用的膏药,原本十两现在卖一两,我买!”
“管用就好,我也来两份。”
“这么便宜,我来五份。”
顷刻之间,黄脸汉子的无人问津情况就转变了。黄脸汉子大喊道:“不要急,慢慢来,一个一个来,都有都有。”
卖了一副膏药又一副膏药,大把的铜钱和银子进了黄脸汉子的衣袋里。不一会儿,黄脸汉子的二十副膏药兜售一空。
卖完了膏药人群散去,黄脸汉子收拾了东西,看着那锦旗黄脸汉子有些出神。然后黄脸汉子拿着东西来到一家面馆,他先要把肚子填饱。
黄脸汉子刚坐下还没多久,门外进来了三个人,就来到了黄脸汉子的跟前。
为首的书生黄脸汉子不认识,但是那在他身后的小童他却认识。黄脸汉子被这三人吓了一跳,半天才挤出一句话来:“你们……你们有什么事?”
来人正是王伦和王信小灵官三人,刚刚街上的一出双簧也是为了吩咐小灵官办的。虽然有欺骗的行为在里头,但是能花一两银子买膏药都不是普通人家,再则也是这些人贪心。王伦只当是变相劫富济贫,因此心里没有愧疚。
王信看不上这人,没好气的说道:“锦旗该还我们了吧!”
黄脸汉子本以为这几人是来要钱的,不敢相信王信的话,把眼睛看向领头的王伦。
王伦看破了黄脸汉子的想法,笑着说:“放心!银子我们一分不要。”王伦说罢把手伸向黄脸汉子。
虽然还是有疑惑,不敢相信,但是黄脸汉子还是把锦旗递给了王伦。
王伦收了锦旗交给王信拿着转身就要走,忽然想起一个问题,回过来向黄脸汉子汉子问道:“不知兄台如何称呼?”
那黄脸汉子听到王伦闻自己名字,脸色不变回答道:“小人曹永!”
“哦!”听到这个名字,王伦心里有些失望,淡淡的应了声。
黄脸汉子平时吝啬惯了,这时怀揣着银子也矛盾的很,给和不给两个想法在打架。终于黄脸汉子下定了主意,说道:“我分十两银子给你们。”
一听黄脸汉子要分银子给自己,王伦有些意外,开始重新审视黄脸汉子。十两银子他是不在乎的,他只想认识认识眼前的这个人。
“不必了!江湖中人理应相互照应。”王伦拒绝了黄脸汉子给的银子。
黄脸汉子有些意外,看了王伦许久问道:“敢问这位仁兄名讳?”
“王伦!”说罢王伦就与黄脸汉子道别,出了面馆。“再会了,老兄!”
黄脸汉子看着王伦洒脱的背影,喃喃念道:“王伦!白衣秀士王伦!”一时之间心中有些后悔。
终于收拾了下心情,黄脸汉子吃饱喝足再次上路,他还要去南方走一趟。
第三十七章插翅虎()
母亲的腿伤将养了一个多月,眼见要好,王伦也没有了其他事情牵挂。距离八月州试的日子已经没有几天了,王伦这几日都在家中读书。
小灵官从外面走进来,向王伦禀报。“少爷,晁保正带着一位都头来了。”
一听晁盖到访,王伦索性放下手里的书,起身迎接。出了书房来到院子中,只见晁盖正在和王信说话,身旁跟着两位公人。
王伦当先开口向晁盖打招呼,说道:“晁哥哥到此,令寒舍蓬荜生辉。”
那晁盖见王伦说的文绉绉的,哈哈大笑道:“知道王兄弟你学识渊博,也别这么酸我啊!”
王伦向晁盖一拱手,说道:“哪里哪里!”继而把眼睛看向晁盖身旁的人。“这位是……”
晁盖身旁之人,一身公人打扮,腰垮朴刀,身高腿长,紫棠色面皮,有一部扇圈胡须,让人一见难忘。
晁盖听到王伦问起,介绍道:“这位是郓城县步兵都头雷横。”
听到雷横这个名字,王伦面不改色,心中却翻江倒海起来。水浒中的好汉人物,自打到此他也认识几位。但是都是些小人物,最出名的恐怕就是晁盖了。今日见到的雷横是他迄今为止认识的武艺最高的好汉了,也许晁盖他俩不相伯仲。
只可惜有一样,王伦有些遗憾。这人是宋三郎的旧交,也是他的嫡系。
心思转动之间,王伦还是热情的招呼雷横。说道:“原来是大名鼎鼎的雷都头,插翅虎之名在济州无人不知。”
雷横听到王伦夸赞自己,谦虚着说道:“都是江湖上兄弟们抬爱,比不得王大官人!”
几人互相之间见礼完毕,王伦带着晁盖和雷横进入屋中。三人分主客位坐好,雷横当先说明来意。“上月有王信兄弟在枯松岗打虎除害,郓城县全体父老乡亲心中感念,今有郓城县衙门赏银三百两奉上!”
说罢雷横将身上的包袱取下来,交给王伦。
晁盖喝了一口茶后,说道:“自上次一别已经月余,我也早想过来探望兄弟。正巧昨日县里的赏银发了下来,雷兄弟送到我庄上后我俩一起给兄弟送来。”
郓城县悬赏银子打虎的事情上次晁盖就和自己说过,只是如今赏银变少了,料来是让郓城县令贪墨了。对此王伦也不以为意,看也不看银子一眼。
王伦一抱拳,向雷横道谢道:“劳烦雷都头亲自跑一趟,王某铭感五内!”
原本雷横还有些担心王伦问银子少的事情,这时见王伦只是道谢,心道白衣秀士名不虚传。
不敢当王伦的谢,雷横也回了一礼。“当不得王大官人一个谢字,今日有幸得见王大官人一面,雷某三生有幸。”
晁盖想到这次赏银也多亏了自己的一位朋友,于是向王伦说道:“王兄弟,这次赏银的事情多亏了郓城县的宋押司,否则这赏银还要被克扣不少!”
一听是宋押司,王伦马上想到这人就是宋江宋三郎。但他还是故作不知的问道:“这位宋押司是何许人也?”
晁盖捋着颌下的胡须,笑着答道:“这位宋押司与我也相交多年,与雷都头也是相交莫逆。”停顿了下,晁盖又讲起了起来。“这人原名宋江,绰号呼保义,为人急公好义,常救人于危难时刻,所以又号及时雨。”
雷横对于宋江那是钦佩不已,把晁盖没有说到的补了上来。“宋大哥,家有老父还有胞弟,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对我等多有照顾,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
对于宋江此人,王伦更加排斥,在他心中宋江就如同刘备一样只会哭。刘备还哭来了荆州与益州,他哭来的只有被招安的一众好汉。梁山好汉悲惨的结局都是他一手造成的,况且如果细细品读也不难看出宋江的虚伪与狡诈。
王伦记得自己后世看水浒时,有一章是卢俊义活捉史文恭,里边在写到卢俊义捉到史文恭宋江的反应是一喜一恼,这就说明问题了。
不过当着晁盖和雷横的面,王伦也随声附和。“郓城呼保义闻名已久,今日方知名不虚传。”
一说到这绰号,晁盖指着在旁边站着的王信说道:“不瞒王兄弟,二郎现在在郓城县也得了个诨号,叫做小元霸!就这二郎的力气,真是了得。”
王信听到这个诨号,呵呵一笑,显然心里满意。王伦见此也不置可否,只与晁盖和雷横聊些风土人情。
又过了有半个时辰左右,小灵官又来禀报说潘小七来了。王伦当着晁盖两人的面也不避嫌,直接把潘小七叫了进来。进来潘兔子带着手下给王伦探听消息,一般都是派潘小七传话。
王伦直截了当的问道:“有什么事么?”
潘小七在王伦家里往来惯了,和王伦也熟络了,脆生生的回答道:“我爹刚刚在城门口看见一队官员的依仗进了城,让我来转告一声。”
在这个时候,有官员来到济州,十有八九就是吏部的员外郎李邦彦。“知道了,你先回去吧。”
王伦看了眼晁盖二人,怕他们多想,于是解释道:“如今兄弟身上有县衙派的差事,要接待朝中来的大人,所以不得不关注下。”
没想到王伦消息还挺灵通,晁盖心想这秀才当真不一般。
晁盖知道王伦八月要参加州试,眼见天也不早了,他和雷横还要回去。于是站起身,说道:“既然王兄弟还有事,那我们就此先告辞了!”
王伦也起身相送,诚恳的说道:“本想与两位兄台饮几杯薄酒,谁想不随人愿,来日定当补过!”说罢,王伦深深一作揖。
晁盖拖住王伦的手,不受他这一礼。“等下次兄弟到为兄的庄上坐坐,咱们不醉不归。”
王伦一直把晁盖两人送到大门口,也拿出了两个包裹,说道:“兄弟也没有什么好送的,几颗虎骨聊表心意。”
晁盖大大方方的接过,雷横没想到自己与王伦初次见面也有礼物,连连道谢。
送走了晁盖二人,王伦和王信要回醉仙楼,向王杨氏告别。“今晚醉仙楼要招待几位贵客,孩儿要去照看一下。”
王杨氏这几日伤势渐好,人也精神了不少。想到自己给儿子亲手煲的汤,他恐怕喝不上。就说道:“我还特意给你煲了汤,要不过后我让小灵官给你送去?”
王伦没想到自己昨日和母亲说好久没喝母亲做的汤了,今日母亲就给自己做了。心中感念,王伦不忍心抚了母亲心意,说道:“好吧!”
于是王伦带着王伦回转醉仙楼,此时王伦没有想到,只是送这一碗汤就引发了好大事情。
第三十八章李浪子()
话说晁盖和雷横从济州回郓城,这次他俩来回都是骑马而行,因此脚程也快。走了一个多时辰,郓城县遥遥在望。两人一路行来,也少不得说些闲话,而王伦则是两人说的最多的。
晁盖稳稳当当的骑在马上,向雷横提起自家收藏的虎皮。“你不是在我家中看见过一张虎皮么,那就是上次王伦送我的。”
“哦!这王伦真是好大手笔。”雷横夸赞一声,也不由得想到王伦交给自己的包袱。王伦和他两人说包里是虎骨,可王伦在给自己包袱时特意拍了拍包袱。
想到王伦即将科考,晁盖向济州方向看了看,说道:“王兄弟也是性情中人,希望王兄弟这次一举中试吧!”
行了一段路,到了分叉口,晁盖告别雷横,打马回东溪村。
雷横驻马不前,包袱拿出来打开一看,除了两根虎骨之外还有四定银元宝。看情形恐怕晁保正是没这银子的,这次济州去的值当,雷横心满意足回转郓城去了。
而在济州,王信和王伦走在路上。王信也好奇王伦为何给雷横银子,于是问道:“大哥为何要给雷都头银子呢?”
王伦缓缓而行,看了王信一眼,高深莫测的回答道:“自然有给的用处。”
看过水浒,当然知道雷横是个爱财的人。从他放了刘唐得了晁盖十两银子的欣喜,还有为了十两银子和刘唐一场恶斗就能推断出。
王信对于王伦的话并不懂,翻了一个白眼给王伦。接着又问出了个问题,“那为何偷偷放在包袱中,而且不给晁保正呢?”
这是个难得教导王信的机会,王伦也认真了起来。“晁保正不是个爱财的人,况且身家富裕,给了银子也不会要。反而可能觉得我看轻他,适得其反反而不美。”
先是解释了为什么没送晁盖银子的事,王伦才解释为什么要背着晁盖单独给雷横银子。“送些银子给雷横,除了酬劳外也是为日后考量。这晁盖虽然是与雷横一同来的,但当他面给雷横银子雷横必不肯收。”
听到王伦的解试,王信点了点头,心想兄长做事考虑的就是周全。
看着王信似懂非懂的点点头,王伦又多解释了一句。“况且只有单独给雷横,才能让雷横感觉到我对他的重视!”
此时天短,两人来到醉仙楼已经天黑,只见醉仙楼内外灯火通明。进得楼来一楼有两桌子官兵和衙役在吃酒,作陪的是王伦曾经见过的杨都头。
看见王伦和王信进来,杨都头斜眼看了看,不屑的说道:“楼上有几位大人吃酒,你们小心些不要惊扰了!”
王伦不拿正眼看杨都头,自顾自的去柜台找朱贵。王信冷哼一声,抬起拳头向杨都头示威。
杨都头见此猛地站了起来,把刀出鞘,可想起楼上的大人,他又把刀收了起来。
王信吐了口吐沫,低声骂了句:“孬种!”
气的杨都头青筋蹦起,可是他还是不敢发作,惊扰了楼上的大人,他可要吃不了兜着走。
早就看见王伦进来,朱贵迎了过来,知道王伦想知道楼上的情况,朱贵当先说道:“来了好几位大人,我只认识黄县令和赵主簿,现在已经喝了四瓶酒了。”
王伦到醉仙楼也是想跟几位大人打个照面,混个脸熟,毕竟他是要参加州试的。点了点头,王伦嘱咐朱贵说道:“你警醒些,好酒好菜招待着,我上楼看书去了。”
说罢王伦带着王信上了三楼,楼下只留下朱贵照看。
醉仙楼二楼最豪华的雅间内,坐着的都是济州的实权人物。当中主位上坐着的是一位两鬓斑白的威严老者,这人正是济州知州张叔夜。不过在座的虽然以他官职最高,年龄最长,可桌子上围绕的中心人物却不是他。
张叔夜悲哀的看着通判,转运使,还有黄知县,赵主簿等人向李邦彦阿谀谄媚。他替大宋替皇上悲哀,但是他更恨这些扰乱朝廷的蛀虫小人。随即张叔夜想到自己,自己也不是被小人坑害到济州的么,自己现在也不是在与小人为伍么。想到伤心处,张叔夜喝了一杯消愁酒。
李邦彦,正是现在酒桌上的主角。他上舍身出身,如今官至吏部员外郎,字士美,自号“李浪子“。李邦彦的父亲李浦只是个银匠,却知道供他读书,而李邦彦也喜欢跟进士交游,河东举人入京都去拜访李邦彦。渐渐地几年间,李邦彦声名鹊起,而后入京补为太学生。在大观二年(1108年),徽宗赐他进士及第,授任秘书省校书郎。
李邦彦外表俊爽,美风姿,写文章敏捷而有功底,所以这次被外派到济州主考。恐怕之后还要再升官,所以一众官员竭力逢迎。李邦彦在民间长大,熟习猥鄙之事。偶尔说些乡间俚语,酒桌上的众人也争相学习。
几杯酒水下肚,李邦彦也有些头脑不清,想起东京的自在,对众人说道:“东京城潘楼樊楼佳肴美酒数不胜数,更有那曼妙陪酒佳人让人流连忘返。”
济州通判还有转运使等人都是心照不宣的哈哈一笑,只有张叔夜看不惯李邦彦酒后胡话,轻轻咳了一声。
没想到这一声咳嗽被李邦彦看到,戏谑的对张叔夜说道:“知州大人也是在东京玩耍过的,想必想起了哪位佳人所以嗓子痒!哈哈。”说完李邦彦还庞若无人的笑了起来。
济州通判怕张叔夜着恼,拉住张叔夜劝酒。其余人也怕两人当场闹翻也帮忙圆场。
有饮了几杯酒,李邦彦头脑发涨要出去透透气,黄知县乖觉也向各位大人告罪一声跟了出来。
李邦彦看见黄肱跟了出来,心下满意,这个知县会做人。打着酒嗝说道:“黄大人有心了,来日到东京尽管找我!”
拿出了五百两银子给李邦彦立竿见影,黄肱心中得意。但他还想更进一步,于是对李邦彦悄声说道:“等一会散了酒席,下官安排两个雏伺候大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