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没有!没有!不识数!不识数!我傻!我傻!不嫌!不嫌!不帮!不帮!”
三队洛阳军,人数的确不多。
分别由高宠、史进、鲁达带队,每队不过四五百人。
三队人下了御寒山,并未直接冲向负黍聚,而是远离小城一里之外,绕城而走。
城上豫州守军,搞不懂洛阳军要干什么。
有的心慌,有的大咧咧地,只要洛阳军没发起进攻,爱干啥就干啥呗。
三队洛阳军,绕过负黍聚,分别奔向环绕城池的三条河水。并在河岸边,排开队列。
史进一队,列队东面东下河。
鲁达一队,列队西面砂锅河。
高宠一队,阵列在南面,最为宽阔的颖水岸边。
城上,梁刚有些发蒙。洛阳军,到底要干什么?
突然,哨位又喊了起来:“敌人要攻城了!”
“还敢乱喊!”梁刚的巴掌又扬了起来,却僵在半空中……
御寒山上,洛阳军果然行动了!
前面,是两千弓弩手。
后面,数千洛阳步卒,全部手提刀盾,身背柴薪。有序下山,直奔负黍聚!
梁刚背后突然冒出冷汗……
不好!(未完待续。)
第0743章 烟熏火燎负黍聚()
“洛阳兵要放火烧城!快,快!出城!”
仓促之间,梁刚下达了出击命令。
可是,豫州兵刚刚冲出城门,就被洛阳兵密集的箭雨射退。
梁刚被箭雨射清醒了,出击不是办法。负黍聚城小人少,不过三千守军。而洛阳军,有七八倍之多。
“快!上城墙!滚木礌石准备!不能让他们接近!”
城外,洛阳刀盾兵,在弓弩手的掩护下,手举冲了过来!
一捆捆柴薪,被丢弃在城下。
豫州军的滚木礌石,虽然延缓了洛阳兵的速度,但是,城墙下的柴草,还是慢慢堆积成小山……
“快!准备水具!准备灭火!”
城墙上,豫州兵乱成一团。
锅碗盆罐,趁手不趁手的工具,全部端了上来。
“哗哗……”
一盆盆的水,浇了下去……
“混账!”
“啪!”
梁刚一巴掌拍在身边兵卒的后脑勺上。
“不许浇水!现在不许浇水!等敌人点了火再浇!我们没有水!省着用啊!”
……
没错,杜如晦之计,正是料定负黍聚内缺水!
刘芒杜如晦等人商量攻取负黍聚之策,杜如晦手指“南”字,刘芒楞了一下,随即领悟。
先天八卦中,南方属火。
杜如晦手指“南”字,意既用火攻!
常遇春不解火攻妙处,质疑道:“在城墙下放火?敌人岂不轻易就能浇灭?”
刘芒已理解了杜如晦火攻之妙,替杜如晦解释道:“浇灭需要用水,负黍聚内,无水!”
“没水?怎么可能?那城外,三面有河!”
“正因城外有河,所以城内定无水源!”
杜如晦虽没进过负黍聚,却能推断出来。
大城内,通常要引水源。但是,引水入城,并非易事。不仅要开挖沟渠,还要考虑渠水渗入地下,可能导致城墙和房屋塌陷等问题。
而负黍聚这样的小城,城内面积狭小,绝不可能引水进城。
况且,城外三条河流,取水十分方便,不可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引水进城。
城中,只能存有少量生活用水。这点水,对城外大火而言,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
“可是……”常遇春还是不解。“城墙也不怕烧啊……”
……
常遇春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
“咱这城墙,是砖石垒砌,又烧不坏,管他作甚?还能把咱这负黍聚烧熟了不成?”城上,一个颇有些头脑的小校如是说。
这一说法,搏得很多兵卒的支持。
梁刚也有些犹豫了。是啊,城墙又烧不坏……
可是……
大火连天,浓烟熏也能把人熏死啊!
“将军多虑了。”小校指指城上旌旗,“浓烟虽能熏人,但正值夏季,南风频繁,山风一吹,烟就散了嘛!”
对哦!
有道理!
薪柴总有烧尽的时候,等到火熄烟散,负黍聚还是负黍聚,只不过是被烟熏火燎一番罢了。
梁刚不再担心,吩咐兵卒,将城内宝贵的水,全部集中在各处城门。只要大火不把城门烧毁,负黍聚便无危险。
只不过,这负黍聚城虽小,城门却多。
这城,只为防野兽和贼盗,并非军事用途。为了方便百姓取水、商队进出,足足开了五个城门。
梁刚挨个城门检查,提醒手下,一定要节约用水。
现在,城内守军终于明白了,城外三队洛阳兵,不是来攻城的,而是看水源的!
被困在城里的滋味,不好受。
援军迟迟没有消息,被困孤城,更难受。
而城外堆着一点就着的干柴,更是让人提心吊胆。
不过,梁刚还存着一丝幻想。
城外,洛阳军只堆积了柴草,而迟迟没有放火。难不成,他们也意识到了,城墙烧不坏,浓烟一吹就散?
梁刚不清楚对手为何还不放火,但是,不放火,总比放火好。
更让梁刚费解的是,洛阳兵又在城外忙活起来。
十余组士兵工匠,在全副武装洛阳兵保护下,在距离城墙二三十丈处,搭着奇怪的东西。
几根树干,搭起架子,很像刚刚开始出现的投石车。结构却比投石车简单了很多,也单薄了很多。
袁术有扩张之心,也曾命豫州军械营,试制投石车。
但投石车这东西,极其笨重。带着行军,十分困难。原地建造,费时费力。且投石准度极差,远没有传言所说的威力巨大。
洛阳军搭建这东西,想干啥?
梁刚绞尽脑汁,想不透也就懒得想了。紧张了几天,赶紧趁敌人还没发动进攻,好好睡一觉吧……
……
深夜,梁刚从睡梦中惊醒!
外面,叫喊声不绝于耳。
梁刚大惊!
还没反应过来,却先闻到刺鼻的烟味!
掩住口鼻,翻身下地,欲取兵刃,却被地上杂物险些绊个跟头!
梁刚这才发现,屋里,满是浓烟!
洛阳军,终于放火了!
可是,并没想豫州军所设想,浓烟,并没被南风吹散!
准确地说,根本就没有风!
为军谋者,需下晓地理,上通天文。
杜如晦根据地理,断定负黍聚中没有水源。而凭借对风势、云层的观察,断定这阵南风即将吹过。
此时,正值伏天,无风闷热天气,并不罕见。
而负黍聚,四面环山,呈盆地形状。有风时,气候还好。无风时,却因地势,较平原更加闷热潮湿。
而洛阳军堆积的,是刻意选择的半干半湿的柴草,其中还掺杂了硫磺。
火一起,立刻弥漫出呛人的浓烟。
盆地气压低,无大风吹过,浓烟像掉到地上的乌云,弥漫在地处,久久不散……
梁刚抓了衣服,掩住口鼻。但是,干干的衣服,根本挡不住呛人的浓烟。
“水!水!”
梁刚好不容易,摸到半盆水,浸湿了衣服,系住口鼻。
城里,浓烟弥漫在一人来高的位置,豫州兵卒,都在不停地咳嗽,四处寻找着水。
五座城门上,存的水早已倾倒在下面的薪柴上。
城门附近的火势虽然被压制,但水浇上去,浓烟更盛。
而城外,高宠史进鲁达三队洛阳兵,早有准备。每个士兵,都备有毛巾,身后是取之不尽的水源,浸湿毛巾,系在脸上,悠闲地欣赏着城墙下的大火。
而梁刚,站在城墙上,透过弥漫的浓烟,终于弄清了,洛阳军搭建木架的用途……(未完待续。)
第0744章 收获颍北第一胜()
洛阳军搭建的,是投掷架!
和投石车不同,投掷架不为投掷石块伤人,而是用来投掷柴禾的!
杜如晦的计策,严格说,不是火攻,而是烟攻。
堆积在负黍聚城墙下的柴薪,坚持不了多久,必须不断向其中添加柴草。
大火燃起,人很难靠近。洛阳军搭起木架,向火堆里投掷添加柴草!
柴禾比石头轻很多,不需要笨重坚固的投石车,简单的投掷架即可解决问题。
而且,也不需要准度。只管把捆扎的柴草,往靠近城墙的地方用力抛投就是。
洛阳再派长弓手,远远抛射点燃的火箭,引燃柴草。
杜如晦,不是要把城里守军烧死、烤死,而是要把敌人熏懵!
城内缺水,弥漫不散的浓烟,刺激着气管。
而城外久烧不熄的烈焰,远远地烘烤着身躯。
城里豫州将士的神经,以及坚守城池的决心,在浓烟和烈焰中,渐渐崩溃……
两天!
大火和浓烟,足足肆虐了两天!
守城豫州军,被折磨得不成样子。虽然没有刀枪外伤,但很多人,咳得气管都要裂了。两军尚未接触,豫州军的战斗力,已经折损大半。
而城外,洛阳军占据了有利位置。凭借数量优势,交替换防。被替换下去的洛阳将士,全避到远离负黍聚的营寨,美美地睡觉休息。
而更让豫州守军惊恐的是,五座城门中,三座已经起火!
城里的水,已全部浇在城门上。而换来的,也不过水浇在灼热的门板上,发出的滋滋声,以及迅速蒸发的水汽……
固守下去,所有人都得死!
梁刚终于崩溃了,弃城!突围!
南面,是逃回颍川腹地的通道。而且,也是火势最弱的一面。甚至城门口都没有燃烧的柴薪。
城外,有高宠带领的数百洛阳精兵,还有横亘的颖水。
但是,梁刚和他部下没有选择。
用仅剩的水,浸湿手巾,裹住口鼻。梁刚率领手下残部,打开城门,向城外冲去。
对生的渴望,使豫州将士早已被熏得通红的眼睛,瞪得冒血。扯着干涩的嗓子,发出撕裂的惨叫,扑向颍水河畔的洛阳兵。
阵列整齐的洛阳兵,像是被豫州兵嘶吼所震慑,竟然纷纷向两侧退避,让出一条通道!
突围竟如此简单?!
豫州残兵始料未及。生路就在眼前,豫州兵瞬间从发疯般冲锋,变成发疯般的逃命!
两千多残兵,争先恐后奔入颍水河里。
河水,不过腰深。只要趟过去,就可逃出生天!
就在此时,河岸边,避退的洛阳兵,重新集结到岸边。数百只长弓,发出夺命利箭,射向涉水的颍川残兵!
豫州兵身陷河中淤泥,行动迟缓,一群群地中箭,扑死在颍水河中……
此时,只要洛阳兵下水追击,或者,对面埋伏一支奇兵,豫州兵难逃被全歼的命运!
可是,仿佛上天眷顾,洛阳兵并没有下水追击,只是站在岸边,冲着仓皇奔逃的豫州残兵,大声喊叫。
并非上天眷顾,亦非刘芒的垂怜。
不斩尽杀绝负黍聚残敌,只是刘芒的攻心之法。
负黍聚,只是这场战役的开篇序曲。真正的战役大幕,尚未拉开。而决定这场战役成败的,包括一项重要因素——士气!
负黍聚守敌,经历数天烟火“洗礼”,士气早已丧尽。
负黍聚的大火和浓烟,将成为这些残兵余生的梦魇。
全歼这些守敌容易,但放他们一条生路,让他们逃回豫州腹地,却有更好的效果。
他们会充当义务宣传员!
在豫州军中,大肆传播在负黍聚噩梦般的经历。从而,将噩梦传给更多的豫州军,大大折损豫州军的士气。
……
豫州残兵逃了。
刘芒率领洛阳主力,顺利占领负黍聚。
小小的城池,到处是烟熏火燎的痕迹。
这座小城,并非战略要地。刘芒不会凭此固守,也不会急于进军颍川腹地。
刘芒的策略是,以此城为中心,构筑一个东西宽二十里,南北纵深超过三十里的防御体系。
命东面常遇春、西面张须陀两部,向负黍聚方向靠拢。在东西两侧河水对岸,构筑营寨。
而刘芒坐镇御寒山营寨。
待大风刮散残烟,三寨一城,配合四山三水,以及轘辕关方面的支援。洛阳军主力,完全有能力,抗横侯君集的豫州军颍北主力。
如果一切顺利,择机而取轮氏、阳城。
如果敌重兵来攻,洛阳军便凭险据守,设法拖住和调动更多敌军。
……
轘辕关、御寒山营寨、负黍聚,三地一线。加上东西两座军营,刘芒的洛阳军主力,其形如箭簇,牢牢插在敌颍北防线之中。
夺取负黍聚,是在敌人颍北防线上,撕开一个小小的裂缝。
虽然,这个小小的裂缝,还不足以影响颍北整体攻防态势,但毕竟会影响到侯君集的整体部署。
刘芒传令常遇春、张须陀,让他们稳固防御的同时,做好随时进攻的准备。
如果侯君集大举来攻,那么,就在这里,和敌人周旋,设法拖住侯君集的主力,为新郑王忠嗣部创造进攻良机。
而如果侯君集不发起大规模反扑,那么,就可凭借局部的兵力优势,逐渐蚕食颍北,设法夺取轮氏、阳城,彻底摧毁豫州军颍北防线。
梁刚的残部,仓皇逃回阳翟。
侯君集得报负黍聚失守的消息,并没有任何紧张不安,他甚至没有责罚,反而好言安抚梁刚。
负黍聚,有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和李助一样,侯君集甚至希望刘芒以负黍聚为据点,继续向南推进。如此,便可奇兵突发,将刘芒和他的洛阳军,截成数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顾,进而大破之!
可是,侯君集也有不舍。
他舍不得刘芒!
负黍聚一线,豫州军并无人数优势。但是,放眼整个颍北局部,侯君集手中握有的兵力,超过洛阳兵不止一倍。
侯君集虽然不幻想着擒住刘芒,彻底终结洛阳与寿春之争。但是,他不能不反复思考一种可能——利用兵力优势,大举进攻,击溃刘芒的主力,毕其功于一役!
第0745章 敌军企图难判断()
击败甚至俘获刘芒的诱惑,太大了!
侯君集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他也十分清楚,想击溃洛阳军,不容易。想抓住刘芒,更是难于上青天!
但是,在巨大的诱惑面前,纵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要倾尽全力!
破敌之计,已想了好多方案,但都不尽满意。
正在此时,宿卫通报:李助返回阳翟。
李助匆匆返回,一定和颍北前线战事有关!
和侯君集一样,李助也无时无刻不“惦记”着刘芒。
侯君集和刘芒,可谓“擦肩而过”;李助不同于侯君集,他和刘芒,是不共戴天之仇。
刘芒插手盐池,害得李助宏大的计划成为泡影。侄子虎王李懹,命丧王屋山,而李助也不得不把至宝玉玺,奉送给袁术。
虽然被袁术委以伪汉朝廷太尉,但并无实权。
李助急需要证明自己,也需要逐步培养自己的亲信和势力。两个朝廷间的战争,正是李助大机会。
他想好了攻破洛阳军之法,才匆匆赶回阳翟,劝侯君集出兵。
“侯将军,机不可失!”
侯君集正为破敌乏策而发愁,赶紧拱手道:“苦无良策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