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昭烈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汉昭烈帝- 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本王一路南下,见辽东处处丰收,不知是否可以向扶余援助一些粮食?”尉仇台奉承了半天,然后略有难堪地向刘备问道。

    “没问题,大汉和扶余既然是兄弟之邦,自然应当守望互助,只要是在辽东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我们都可以帮。”刘备别的没有,就是粮食多,与其把多余的粮食存起来发霉,还不如用来拉拢潜在的帮手。

    “那可真是太好了,扶余今年收成不好,本王原本还以为又要饿死不少人呢。”尉仇台脸上露出了感激的神情,“刘太守既然统领辽东和玄莵,那以后我们可以更多地互通往来,若是有用得上扶余人的,只管差遣便是。”

    “包括与高句丽人作战?”

    “包括与高句丽人作战!”尉仇台斩钉截铁地回答道。

    于是张焕开口,把刚才众人商议的事情重复了一遍,听说大汉终于下了决心,要将高句丽彻底击垮,尉仇台可是欣喜不已。

    扶余与高句丽本是同宗,但因为祖先之间的仇怨,双方的征战持续了百年之久,时至今日还经常发生小规模的摩擦,若是汉朝愿意出兵消灭高句丽,那对扶余来说也是解决了大问题。

    张焕最后讲到众人的疑虑,就是假如高句丽人放弃土地躲进深山,汉军在陌生的环境下难以追击,听到这个问题,一直在认真倾听的尉仇台抬起手来,打断了他的话语。

    “这位将军所说的确实是实情,汉军勇猛彪悍、武器精良,正面作战所向披靡,只是不擅长在山林中作战,即使击败高句丽人的军队,也难以将其斩草除根。但是——”尉仇台目光灼灼地分析起来,随后话锋一转,“有了扶余人,情况就不一样了。”

    扶余人和高句丽人都是天生的猎手,同根同源且相互争斗了太长时间,对彼此的作战方式都极为熟悉,甚至可以说,他们之间的战斗就是左手打右手,只是扶余国的人口不如高句丽人,所以在这种镜像战斗中总是落到下风。

    “如果大汉出动军队征讨高句丽,我扶余愿意举全国之兵相助,只要汉军击败高句丽的主力部队,扶余人就有信心在山林中展开追杀,将他们斩尽杀绝。”

    勇猛无敌的汉军负责正面作战,擅长山林作战的扶余人负责追杀,这种组合可以取长补短,听起来倒是不错。

    只是,扶余人到底可靠不可靠?

    消灭了高句丽人之后,扶余一家独大,他们会不会野心膨胀,成为新的祸患?

    不光是刘备,在座这些将领们都是头脑清晰的人,他们同样想到了刘备心中的疑虑,屋内的气氛一时间变得微妙起来。

    尉仇台也感受到了这种尴尬的沉默氛围,他默默垂下了头,双拳紧握了又松开。如此往复几次,尉仇台长长呼出一口浊气,再次开口说道:“各位心中在担心什么我都明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个道理我也懂。”

    刘备讪讪地笑着,也不知道该怎么接话。

    “扶余与大汉世代通好,扶余人也和汉人一样爱好和平,我之所以主动请求共同出兵,不是贪图高句丽的土地和人口,而是希望用一代人的鲜血,换取后人的安宁,诸位,扶余人渴望安宁的生活!”

    怎么办?刘备目视张焕,人家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自己这边无论如何得给他个说法,行还是不行总得有个话吧。

    张焕也是拿不定主意,他又把目光投向了公孙度,人是你带来的,你也相处了几天,对这个尉仇台的了解总比我们多吧。

    感到众人的目光渐渐都对准了自己,公孙度感觉自己后背已经全是汗了,他努力平静了一下情绪,缓缓开口道:“扶余人二百年来和我大汉一直交好,其国其人始终对我大汉赤诚以待,所以下官认为,尉仇台大王的提议值得采纳。”

    尉仇台抬起头来,感激地看着公孙度,然后又将希冀的目光对准了刘备。

    “扶余有多少人口?”刘备问道,他实在是无法招架男人,还是一个大胡子男人用这种眼神看着自己。

    “全国上下共有六万户,约二十万人口。”尉仇台回答得很快。

    二十万人的国家,挺厉害了,对于汉朝这样的庞然大物,或许不算什么,但这样的势力放在东北,绝对是举足轻重的一股力量。

    换了一年以前,任何一个辽东太守都不会答应扶余人的请求,但是现在,辽东在可预知的未来,将会有百万人口,完全有底气。

    刘备想了半天,终于做出了决定,他目视尉仇台,字斟句酌地缓缓说道:“倘若高句丽没了,扶余人和辽东人的生活就都可以安稳许多,到那时我希望扶余人改变生活方式,不要固守在原有的土地上,多和汉人交流。”

    其实刘备的意思很明白,他不希望东北大地再出现一个强大的独立民族,扶余人应该逐步与汉人杂居,接受汉人的文化,最终被汉族融合,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部分,这是刘备想要看到的,扶余的未来。

    刘备说完之后,本以为尉仇台会反对,没想到他先是不敢相信,随后脸上就露出了狂喜之色,“太守说的可是真的?扶余人可以和汉人一起生活,和汉人一样生活?”

    额,什么情况?

    刘备疑惑地瞪大了眼睛。

第94章 暗涌() 
其实这就是两个人的生活轨迹,以及思维方式、思维角度的差异了。

    刘备在穿越之前,是生活在无比强大,对世界第二这个名号都不满足,一直耿耿于怀,并且拼命追赶的超级大国;穿越之后又迅速跻身到大汉王朝这个强悍帝国的上层,他已经习惯了国家的强大,也习惯了安定的生活环境。

    但是,刘备习以为常的生活,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几乎是可望不可得的梦想。

    尉仇台虽然是一国君王,但在历史上,旋起旋灭,如同昙花一现的小国家太多了,数不胜数,说句实话,他这个国王,当得没什么意思。

    扶余国位于燕山以北,大兴安岭以东的松嫩平原,属于寒温带地区,生活环境算不得好,百姓们的日子自然过得苦巴巴,一年到头的出产,连养活二十万人口都是很大的挑战了。

    比起自然环境,更让扶余人心中不安的就是强大的外部势力,就在大兴安岭西侧,广袤的蒙古高原上,无数个强大的游牧民族你来我往,相互攻伐,并且和南边的中原人打得不亦乐乎。

    东胡人灭亡了,匈奴人兴起,四处征战,哀鸿遍野。

    匈奴人西迁了,作为东胡后裔的鲜卑人和乌桓人又变得强盛,在大草原上耀武扬威。

    或许是嫌越过大兴安岭太麻烦,也或许是瞧不上扶余国那点东西,如今的草原霸主鲜卑人并没有向东扩张的意愿,但他们的存在,就是悬在扶余国二十万百姓头顶上的利剑,随时可能斩落。

    更别说南边的邻居高句丽了,高句丽人对扶余这个故国怀着刻骨的仇恨,时刻想着将他们赶尽杀绝,近二十年来,高句丽人在雄才大略的伯固王率领下,国力蒸蒸日上,不断对扶余人露出尖利的獠牙。

    若不是前有耿临,后有刘备,两次挫败伯固的野心,让他暂时安分下去,估计高句丽早就大举北上了。

    对于尉仇台来说,哪怕不能攻灭高句丽,只要能重创他们,让二十万扶余人摆脱来自南边的威胁,就能让他心满意足。

    大汉是什么?大汉是文明的缔造者、传播者,是对抗野蛮势力的桥头堡,是传播文明的灯塔。

    大汉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句话,跟着大汉的脚步,就代表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至于刘备说的,让扶余人内附,成为汉朝这个伟大帝国的一员,从此依附在汉军的羽翼庇护之下,简直就是天上掉宝石的好事,是他们几辈子都修不来的福分。

    面对如此的诱惑,尉仇台心中暗自下了决心,就算牺牲再大,也一定要坚定地战斗,取得胜利,让大汉看到扶余人的诚意和忠心。

    “我回去之后立刻召集国内所有的战士,让他们前来辽东听候差遣。”尉仇台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之情,当即起身就要离开,看他的姿势,恨不得马上就能拉起一票人马,打到国内城去。

    公孙度也不甘落后,主动请缨道:“玄菟郡如今也有五千士卒,虽说打硬仗不行,可是作为辅兵使用是绰绰有余。”

    刘备笑着摆了摆手,示意尉仇台和公孙度先坐下,“不急这一时半会的,高句丽的王城就在那里,飞不走,咱们既然决定出兵,那就要做好完全的准备,兵力、物资、进军线路都需要认真谋划。”

    说完之后,刘备又皱起眉头,望着尉仇台说道:“此战之后,高句丽将不复存在,扶余人也将内附于辽东,到那时候,阁下是想入京享受富贵,还是出镇地方呢?”

    有时候把话说在明处,先小人后君子,大家都好做人。

    作为一名附庸国国君,按照惯例,尉仇台享受的待遇应该是郡国一级,也就是和辽东太守平级,但刘备不会允许辽东这块土地上,出现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官员。

    所以尉仇台的未来,是一个大问题。

    “我并非贪恋权势之人,平生所愿只是安享太平,做一个富家翁而已,当然,若是能够跟随名师,学习汉家典籍就更好了。”尉仇台呵呵笑道,他是被汉人祖母抚养长大的,自幼受到熏陶,对大汉的文明有着浓厚的兴趣,与之相比,权势地位,反倒不被他看重。

    刘备满意地点了点头,不管尉仇台这番话是出于真心还是逢场作戏,他能表明态度,就说明这个人不蠢,只要不蠢,就能沟通,能交往。

    高句丽人还欠了辽东好多钱呢,也是时候上门去讨债了。

    

    “启禀大王子,小人们实在是尽力了。”

    国内城的一处庭院内,拔奇正在恶狠狠地瞪着跪在眼前的老者,这名须发皆白的老者是高句丽王室的铁匠头领,在冶炼方面他说做不到的事,恐怕高句丽也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做到。

    自从春季那一场辽东城下的战斗,高句丽损失了上万士卒和几万把武器,还有所有的盔甲,拔奇就感觉自己父亲的统治有些动摇了。

    忠于国君的部队在襄平城下遭遇重创,又在返回高句丽的路途中折损了数千人,侥幸回到国内城的士卒们也大都疾病缠身,修养了好一段时间才勉强恢复健康。

    军队人数出现缺口,这个问题好解决,招募身强力壮的国民便是了,但王室的军械库变得空旷无比,这才是真正让伯固头疼的地方。

    虽说高句丽人通过向汉朝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冶炼技术,但他们缺少矿产资源,生产效率也不高,很难在短期内弥补之前的损耗。

    按照当前的速度来计算,即使王室控制下的工匠们放弃打造其他物品,将精力和资源全部投入到兵器和盔甲的打造上来,想要伯固的军队恢复之前的实力,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

    这个空档期太长,长得令人无法接受。

    高句丽国内已经有人蠢蠢欲动了。

    作为高句丽的统治集团成员,各地的实力派贵族在伯固遭遇惨败之后,心思也活络了起来。

    面对暗地里涌动的潜流,伯固当机立断,颁布了一条法令:国内城中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限期上缴武器。

    按照伯固的想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填补武器空缺,快速恢复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也能削弱贵族的势力,消除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但是,贵族们从这一道法令中,感受到了王室的虚弱,胆子更加大了。

    他们想尽办法,对伯固的命令极力推诿,直到伯固在朝堂之上大发雷霆,才各自上缴了一二百把破破烂烂,满是锈迹的垃圾敷衍了事。

    面对着抱起团来消极抵抗的贵族集团,伯固只能愤怒地咆哮不已,除此之外,他也没了其他的办法。

    忠于王室、忠于伯固的的王室部队,是伯固统治的基础,可是这支部队经历了半年前的远征,如今或是化作了异乡的孤魂野鬼,或是躺在病床上半死不活,已经失去了绝对的战斗力优势。

    如今伯固就像是没了牙齿和利爪的老虎,只是依靠着多年来建立起的威望,才能镇得住那些心怀鬼胎的家伙,但想要将贵族们手中的资源夺来,王室目前已经失去了这样做的力量。

    内外交困之下,率领高句丽走上强盛的一代名王伯固病倒了,他毕竟年事已高,又遭遇了罕见的大暴雨和大败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让这个老人也支撑不住,躺倒在了床上。

    一开始他只是出现了感冒症状,但不起眼的小病久久无法治愈,最终变得越来越严重,到了秋季,伯固已经没有办法站起身来,每日里昏昏沉沉的,大小国事都交给了拔奇来处理。

    拔奇接过父亲手中传下来的权柄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召来经验丰富的工匠,询问能不能解决武器短缺的问题,

    然而结果还是一样,不行。

    明晃晃的钢刀架在脖子上,吓得这位老工匠双股战战,冷汗不断地从额头流淌下来,虽然害怕触怒面前这位新贵人物,但他也知道,即使现在打了保票,若是最后不能按期完成,还是死路一条。

    思前想后,这位老工匠还是决定实话实说,他鼓起胆子,颤声向拔奇解释起来,“铁矿深埋在地下,要经过开采、筛选、冶炼、反复锻打,才能变成堪用的铁料,期间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熟练人手。有了优质的铁料,打造刀枪还稍微容易些,但铠甲需要锻打铁片,钻眼,串连,极为耗费时间。”

    工业生产是科学,每一道工艺流程,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是经过无数人反复验证的,提升起来相当困难。

    而每一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也有极限,不可能随着大人物的要求而随意提高,作为刚刚脱离部族社会,正在迈步进入封建社会的小国家,高句丽在所有方面都很欠缺,需要漫长的时间来积累经验。

    拔奇也明白这个道理,他长长叹了一口气,挥挥手让手下人松开这位老工匠,须发皆白的老汉如蒙大赦,连忙磕了几个响头之后告退了,只留下拔奇在那里惆怅不已。

第95章 会师() 
过了片刻,又一名拔奇的手下快步走进大堂,拔奇见到此人之后精神一振,连忙起身压低了声音,“怎么样,打探到了吗?”

    “启禀大王子,据说他们为了逃避上缴,把品相好的武器都装进箱子埋在了地下。”

    这人口中的“他们”就是那些拒绝把自己家中的兵器上缴的贵族,当初伯固明明知道这些人手中有大量兵器,但仍然无计可施,拔奇眼见自己的部队迟迟不能恢复战斗力,于是又动了心思,派出密探来打听贵族们的兵器都藏在哪里,时至今日终于有了一些端倪。

    “还有什么有价值的消息吗?”拔奇强忍着内心的激动和失望,继续追问道。

    “如今国内城里不知怎么开始传起谣言,说是大王病重不能理事,在这特殊时期贵族们都减少了在外露面。”这名男子有些犹豫,因为他已经看到了拔奇阴晴不定的脸色,“不过据说好几位实力较强的贵族经常在暗地里相见,不知在密谋些什么。”

    拔奇听了之后沉默不语,缓缓转过身去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回自己的座位上,良久之后才略显疲惫地挥一挥手,“你们都下去吧,我想一个人静静。”

    他的话语声低沉无比,堂内这些忠心耿耿的手下们听了之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