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诸葛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诸葛天下- 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望无垠的天际,本是黑夜笼罩中的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抬头不见日月,此时突然隐隐地出现了一小点血红,然后漫漫扩散,渐渐地变大,已是肉眼可见。

    这一片猩红又开始分化,化为四部分,然后以快速得难以分辨的轨迹,向四个方向飞去。仿若红光闪闪的流星掠过,飞向到四处,没有人知道陨落到地面的是什么,或者根本就没有,只是一片霞光。

    只见,这四颗来历不明的星光,各自飞到不同的地方,然后隐没消失。一颗很快就降落,飞向幽州涿郡,第二颗也飞了一会儿,就降落在豫州沛国方位;第三颗急飞得更远,落在扬州吴郡方向。

    第四颗看方向是要飞向并州五原郡,结果尚未飞到,就在半路爆炸开了,只见火光四射,最大的一块仍是落在并州五原郡,其余小块皆隐没于四处八方,消失得不见踪影。

    这些事情,诸葛亮却是一无所知,正在军帐之中静静地呆看着人书,颇有无奈。然而,诸葛亮浑然不觉,却有人被惊动,醒了过来。

    峨嵋山川,奇险无比。山顶却有一座小小的道观,道观的人不多,仅为三五人。居山之高自是云雾缭绕,此时道观后院,有一老者原正酣睡,却是猛然被惊醒,睁开了眼睛,坐了起来。

    那老者仙风道骨,眉清目秀,白须极长,只见其举出左手,五指掐算,不一会儿,竟是眼神担忧,紧皱眉头。

    “这方世间,互发的不稳定了。紫薇移位,恐将大乱,眼前却又被来历不明之人闯入,一场腥风血雨怕是免不了。”

    “罢了,我等修道之人,游于方外,承这里的一些香火情,是得为这天下尽点心力。”

    “是时候下山了。”

    那老者像是自言自语,呢喃了几句,然后做了十分坚定的决定。于是,开口向外面呼唤道:

    “徒儿们,都进来吧。”

    房门应声而开,四人鱼贯而入,进了门后皆向老者掐了个手印,行了会师礼,齐声道:

    “拜见师尊。”

    原来,老者有四个徒弟,分别是张道陵张天师,邱弘济邱天师,葛玄(葛仙翁)葛天师和许旌阳许天师。

    葛玄年纪最小,却又最得老者的喜爱,故而也敢于大胆一些向师尊交谈。葛玄笑咪咪地出列,说道:

    “师尊,您醒了,真是太好了,这一睡可是三百年,想死徒儿了。”

    那老者仿佛就知道葛玄会如此说,笑骂了一句,回道:

    “不将一门心思好好放在修道之上,倒是练了一张油嘴滑舌,你的天赋原是四人之首,道行居末,也不嫌害臊。对了,为师交待办的事怎么样了?”

    那老者就像突然记起一事般,认真询问葛玄,大有没办妥,重重责罚之势。

    “回师尊,已遵照您的吩咐,将天书放置于一处,待有缘人遇而取之。”

    葛玄见师尊认真起来了,也收起嬉皮笑脸,严肃地回答了老者的问题。

    “如此就好。当初为师见有天雷震碎石壁,得仙书三卷,名曰《奇门遁甲》。上卷名‘天遁’,中卷名‘地遁’,下卷名‘人遁’。天遁能腾云跨风,飞升太虚;地遁能穿山透石;人遁能云游四海,藏形变身,飞剑掷刀,取人首级。”

    “此仙书顺天而现,应运而生,为师不敢据为己有,故令汝寻一处福缘洞天之地,静放以镜,待有缘之人自得其份。”

    老者回忆起了当初得到仙书的过程,已得道为仙,那仙书的内容自然学之甚易。只不过,老者不为这些天材地宝而心动,一心求道,不假外力。

    “师尊,徒儿不明,既仙书为师尊所遇,必定有缘,师尊何不亲自挑选几个资质绝佳、天命之人,将仙书传授下去,也好承其恩,领其情。”

    葛玄是真的摸不透眼前的师尊到底是什么个打算,明明得到了仙书,却又转眼将仙书放在人世某一处,白白送与有缘人,也不论得到的人是否有资质领会,习得一二。

    若是机缘巧合,为一愚钝之人碰巧得到,岂不浪费仙书的玄妙,落个暴殄天物的结局。

    “呵,你倒是想当然。天命之人皆是有大气运之辈,哪愿随我等潜心向道,静神修仙。不过,为师唤尔等前来,正是有下山之意。为师推演天机,紫薇移位,不久将世间大乱,可也与我等方外之人,学道之辈有一段机缘。”

    “故而,为师决定将亲自去风尘之中走一遭,看是否能为泱泱百姓,万千平民谋一处休养生息之地,为天下太平出一份绵薄之力。尔等四人,以道陵为首,兄弟同心,需谨慎守好门户,不可插手红尘俗事,静待为师归来。”

    那老者说完,右手轻轻地掐了个法印,未听到一句半语法术口诀,就化为一缕青姻,竟然已是身形飘渺,不见影踪,许是云游而去,说不定已到了世间任何一个角落都有可能。

    道法之玄又玄,难以一言蔽之。

    “恭送师尊,谨遵师命。”

    留下张道陵和葛玄兄弟四人,面面相觑,不由感叹师尊的道法果然了得,不知修炼到何年何月,方能达到师尊一样,运法举重若轻,化道如燃青烟。

第127章 汉末三仙皆下凡(一更)() 
南华山上,清风徐徐,晚星照耀。夜色虽浓,山顶却仍清晰可视,两眼可见。

    有一颗古老的松树,枝长叶茂,树根深藏地底,粗壮有好几尺之大,大概无声无息地一直默默地从山顶往山底潜去。在松树边,有一台平整的石桌,二只圆滑的石椅。石桌上的棋路纵横交错,棋纹金光荡漾。

    黑白的棋子早已不分你我,密密麻麻点满了整个石桌,无论是黑是白,每个棋子都散着闪闪的星光,仿佛再有片刻,就能分出胜负。

    然而,此时坐在石椅上的二人却都双双停下来了,似乎对棋局不再感兴趣,变得索然无味,被这天际边突然变幻,给惊扰得没有了心情与兴致。

    二人皆抬头,静静地看着那四处散开,如流星般的猩红,直到消失不见。良久,二人才慢慢地收回眼光,又彼此默契地对视了一眼,确认过眼神。

    “真人,这回却是你输了。”

    静坐于右边的那人先是忍不住开口了,定了输赢,却不知是在说棋局,还是顾左右而言其他,另有所指。

    此人鹤发龟背,手持白鸾尾,腰悬济世壶,一看就知养生有术,长寿无比。另一人却是自好相反,仿佛为了印证物极必反,阴阳相随。

    对坐的人手里仍紧挟着一颗白子,稚嫩的脸庞,漆黑的秀发,难以令人相信刚才的真人称呼是否为幻听。然而,一双童真的眼睛却深邃不见底,犹如见过世间变迁,沧海桑田,颇有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淡然从容。

    可谓是: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若是修仙求道之人在此,必然惊叹此人的手段竟是如此高明,已是驻颜有道,逆老还童,到达了返璞归真的境界。

    只见那人不以为意,将手中的棋子轻轻地放石桌上一放,不紧不慢,不喜不怒,平静如水,波澜不惊地款款回道:

    “弹琴石壁上,夜棋南山顶。鹿饮寒涧下,鱼归清海滨。”

    那童颜真人却是先吟了几句诗,嘴角开始有了一丝嘲讽的笑意,好像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接着,朝着那鹤发老者笑道:

    “老道,世事如棋局局新,是您着相了。缘生缘灭,因起果报,皆在人心。经书虽二易其人,却皆是书得其主,何来输赢,命也缘也,非我等可定也。”

    “那峨嵋山的左慈老道虽与我等经常意见相左,不对路,却也是一心为了这滚滚红尘与天下百姓,我虽比你们棋差一着,然而有可能歪打正着,说不定能绝地逢生,逃脱生天也不一定。”

    那童颜真人一言点明了峨嵋山上住的老道为左慈,可不愿多说南华山与峨嵋山的瓜葛纠纷,而是洋洋得意地表明自己运气爆棚,在与二人的比试之中,还是没落下风的。

    “呸,老头是医者父母心,真正地心怀天下万民,医治百病,那左慈也通医术,却是以医之名,行道之实,与你都是一个德性,不说别的,凭您化名南华老仙,给那张角小儿送去《太平要术》,我就知您没安好心。”

    那鹤发老道却是先发飙了,显然极不赞同眼前的南华老仙,也不愿与那峨嵋山的左慈为伍。

    “于老道,你也太抬举自己了。天道循环,报应不爽。若是没我将《太平要术》送与那张角,顺应天道,哪有如今的群英并起,诸雄同辉的局面。至于今晚的事,只是一个小小的意外,待我下山,顷刻部署一番,定可消弥于无形。”

    “那《太平要术》本是得其主,天时地理人和已是居二,然而人心难测,仙书有灵,故而另寻新主,也算是功德一件。此次大乱将启,汉室倾颓,作为仙书引缘之人,理应再送去一场造化。老道,要不与我一起下山?以你之能,定可使这天下太平早日实现。”

    南华老仙极为自信,笑眯眯地好像三四岁小孩童般,为自己的失误找借口,好像怕自家长辈责罚似的,连连辩护。末了,还顺便忽悠邀请对面坐着的老道。

    “下山,自是要下山的。这混乱世道,百姓多苦,正是救死扶伤,治病医人的好机会。不过,我于吉可不想和南华老仙你混在一起,怕被你卖了还帮你数钱呢。”

    “虽说你身为南华山得道天仙,一身道法惊天,不过以老道看来,你的眼光却是水得很,每次所挑选之人,尽皆被俗世所污,名利所变。不与你同道而行,还能提高眼力,免得看走眼,可就吃大亏了。”

    于吉反而落井下石,将南华老仙的糗事一说再说,势将嘲笑全力反弹,尽数送还给南华老仙。

    可惜,南华老仙却不以为意,已是活过了不知多少年头的人,自然不会对片言只语而中激将之计,被引起任何不适。甚至,南华老仙心静如水,无论是什么话,还是什么事,皆是淡然处之,似乎没有什么事情能引起他的内心一丝波动。

    南华老仙仍是笑了笑,道:

    “枉我用南华山千年之清茶请你喝了,纵是那水,也是取自于悬崖峭壁,非百年之晨露寒泉不用,你倒好,一句好话都没有,仍是一股臭脾气,真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也罢,世间百万道,一道三千人。既不同行,那我等就再比一比,看谁找的弟子或传人在这东汉表现优异,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南华老仙嘴里说着计较,实则只是有心开玩笑,似乎插科打诨已成习惯。言语之间,对于吉愿意下山之事,也是感到欣喜。

    于吉说的没错,南华老仙喜欢清净,素来与人少打交道,虽然道术精深,可眼力却并不老辣,比之于吉这种救人治病,游走于万千人世的仙人来比,自是不如。

    因此南华老仙做事,素来看重天道,顺天道而为,而少测人心。这一点,就颇为把柄,常被于吉和左慈二人诟病。

    南华老仙、左慈、于吉,被众多的弟子与徒儿合称为“汉末三仙”。

    道有不同,人情皆通。三人多多少少都有些感情,是能够互相理解的好友。

    “哪里还用比,每次都是你垫底,你就好好准备好茶与仙果,待天下太平,百姓思安之时,看我和左老道不吃穷你才怪。”

    于吉也知南华老仙的性子,收敛了火爆的脾气,不和南华老仙争执。于吉爱和人争执,可这南华老仙就像块呆愣石头,无论你怎么激将,或是言语轻挑,皆是不中计,不上当。

    于吉久了,也倒学了些修心养性。

    “走也。”

    言罢,只见南华老仙和于吉皆双双消失,遁走于四方,神游天外。

第128章 灵觉初启() 
诸葛亮在军帐之中,并不知道整个大汉天下已是四方云动,波涛暗涌。眼前的人书,已是无法再从中窥探再多,诸葛亮也不愿继续苦闷在帐营内,就揉了揉双眼,站起了身,准备走到外面散散步,歇歇心,好修复一整夜看书的疲惫。

    诸葛亮伸了伸懒腰,缓慢地向外面走去。诸葛亮正在寻思是否应该明天将人书还给张宁,不然被张宁发现人书在他手里,就变了一个味道,不问自取谓为偷。

    如今虽是诸葛亮无意之中捡到张宁掉落的人书,却也失了正大光明,若是没有物归原主,总是觉得心里有种贼兮兮的感觉。

    诸葛亮边走边吹着凉风,欣赏着今晚美丽的夜色,可惜之前在军帐之中,对于刚刚发生的一切,却是毫无所知。毕竟,那些流星般的火花,来得快,去得也快,而且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若非有心观察之人,是不会发现天空的异变,除非是像南华老仙、于吉和左慈那样的存在,才能将世间发生的种种,明察秋毫,尽在掌握。

    于是,诸葛亮自然也没看到那一幕,所以心情愉快地散着步,就差哼着小歌,表达下捡到至宝人书的高兴了。

    夜风送爽,月明星稀,可惜这一世诸葛亮还太小,还没有结交到曾经相谈甚欢,相处得来的那些好友,只能独自一人享受这静谧的晚景。

    诸葛亮逛了一下军营,发现也实在是没有什么好去处,无聊得很。去找高堂隆、邓茂他们嘛,又怕他们不自在,去找赵琰和张宁,恐怕会被人以为胁迫过急,这都不是什么好主意。

    想不到曾经的蜀汉丞相、大军师,多少文臣武将围绕在身边的诸葛亮,居然会变到如此地寂寞,也许军旅生活就不该在这种年龄经历。

    毕竟,这么小,大概所有像诸葛亮一样大的人,要么在家中跟着先生读书识字,要么就在家里附近的田野每天到处游玩,诸葛亮觉得虽然保留了大量的家财,为家人将来能过上美好的生活,似乎又背负的太多了些。

    略略感到有一些压力,想到如此,加上刚才长时间地观看经书,劳心费神,诸葛亮突然感到有些头脑发胀,精神不佳。于是,诸葛亮结束了今晚漫无目的散游,一步一步地往回走。

    军营之中,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是高度警惕,长期有军兵巡逻的,哪怕是在深夜,也是灯火通明,军纪严明,不会有一丝的松懈与懒散。

    诸葛亮回到属于自己的军帐之前,见到几个军兵笔直地站着,守卫着他的营帐,军兵没有一点倦意与困盹,仍然保持着生龙活虎的精力,两眼炯炯有神,扫射着四处的动静,坚决排除一切危险与有害的可能。

    诸葛亮原想走进军帐,回到床上,盖上被子,蒙头就睡,好好睡一个大懒觉,这样明天就能精神倍好,神清气爽了。可今夜长时间的苦读与出去散步走了这么多的路,竟是有些口渴难奈。

    诸葛亮打算让军兵前去泡一茶水,好解解一时的口渴。只是用神过度,精力疲软,诸葛亮没有太多的精神,但素来在人前不愿示弱,总是表现得很强硬。

    诸葛亮还是强行聚集精力,凝神向帐前的军兵看望,正准备开口,叫唤军兵前去泡一杯茶水,结果一看,却是惊得诸葛亮久久难以回神,目瞪口呆,不明所已,惊心动魄。

    只见,那军兵的头顶竟然有一串白气,凝而不散,直达云霄,白气犹如晨露,犹如炊烟,诸葛亮不明白那到底是什么,该如何称呼为好。

    毕竟,以前诸葛亮从来没看见过人的头顶上,竟然会有白气缭绕,围聚于顶。向来礼敬鬼神,深信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诸葛亮自然知道桃李不言,下自成溪,事出异常必有因。

    但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