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诸葛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诸葛天下-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职,掌管钱财文书,军旅一事,为父就是有心,也插手不上哪。”

    现在的诸葛珪就恨不得将泰山郡都尉,泰山郡郡兵,统统拉去给诸葛瑾当县尉、县兵。毕竟,望子成龙嘛。诸葛瑾要是强大了起来,说不定父凭子贵,诸葛珪到时在朝堂之上,家里也多一大助力。

    “父亲还请不要心急,大兄为官乃是长期的事,并非争一朝一夕。若是能源源不断地给大兄提供帮助,方为上策。此时开始谋划,总好过不曾想起思及,让瑾兄久生怨恨。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也。至于招兵买马一事,只要说服了郡守张举大人,则一切好办。父亲身居高位,以免事有不成,落了脸面,此事便交给孩儿吧。”

    诸葛亮主动请缨,将招兵买马一事尽揽其中。有根有据,言之有理,各方面都面面俱到,令人挑不出一丝毛病。

    念此,诸葛珪只好同意交给诸葛亮全权处理。

    招兵买马!

第43章 太守张举() 
得到诸葛珪支持的诸葛亮顿时信心大增,开始着手准备。

    通过郡丞府的权力,对整个泰山郡的各县进行了个摸底排查。尤其是重点考察各个县令、县尉、督邮等的能力。

    在得到比较全面的了解分析之后,诸葛亮将有意扩大军伍力量,招兵买马的意图告之了蔡邕,说是为了应付现在各地蜂起的山贼盗匪,加强自家的安全守卫,希望能得到老师蔡邕的同意与支持。

    蔡邕见诸葛亮所说的乃是事实,扩大私军虽为朝廷所不容,但现在哪个世家士族不偷藏私兵,无非是叫的名称不同罢了。对外可说是佃户、家奴等等,都能逃过朝廷的核查,挂在自家的户下。

    当然,现在的朝廷其实也不太管这些事,完全看各地自身的监督能力强不强。汉灵帝目前只对钱财与女人感兴趣,其他都没心思管。

    再说,诸葛家扩张了,军伍力量强大了,身为诸葛亮的老师蔡邕自然也是得益者,实在是没有什么理由可反对的。

    诸葛亮在统一自家战线后,做好几个预案,便前往太守府拜访,想争取泰山太守张举的支持,这样招兵买马就不用转为地下,可以明面上举行,还能得到官府的承认与帮助。

    虽然不知泰山太守张举对诸葛氏目前的态度,但诸葛亮认为总得试试,要是换成以前,跑去张举的面前提这个要求,百分百会被无情拒绝,如今有了蔡邕这一个大儒坐镇诸葛府,说服太守张举才有了一丝的可能性。

    “劳烦通报一下,泰山郡丞之子、大儒蔡伯喈公门生诸葛亮求见太守大人一面,在下有要求向太守大人汇报。还请大人能够网开一面,同意一见。”

    诸葛亮递上诸葛府的名帖,以及从蔡邕那讨来证明身份的书信。那看守的门房查看了一下,同时确认了来者应是诸葛珪家的公子诸葛亮,真假无误后,方回太守府自行禀报去了。

    “公子,太守有请,请随我来。”不久,那门房就奔跑出来告诉诸葛亮,太守张举愿意接见诸葛亮了。

    呵,凭着诸葛珪的身份地位与蔡邕这块大儒的敲门砖,求见太守还真不是一件太难的事。

    “多谢,还请前方带路。”诸葛亮客套了一句,便跟紧着门房走入太守府。

    太守府,外表看起来虽不奢华夺目,内里却另有乾坤。经典古韵的建筑,给人耳目一新;适到好处的假山盆景,令人心气清新;自成一景的亭院,令人赏心悦目。

    诸葛亮不得不在内心中暗暗感叹:太守张举也是一个有品味的人哪。

    待进了会客厅,诸葛亮看到厅内除了太守张举,并无他人,急忙快步走到太守张举面前见礼。

    “末学后进诸葛亮拜见太守大人,太守大人日理万机,政事繁忙,已是呕心沥血,案牍劳形,今日冒眛前来登门拜访,打扰太守大人清修,实在是罪不可恕。”

    诸葛亮未到人前,便远远地向太守张举施了个后辈见面礼,高举张举的丰功伟绩,体现太守张举忠于职守,勇于奉献的无私精神。

    “贤侄能来,本官高兴都来不及,何来打扰。不知贤侄今日前来,可有要事?令尊和令师近来可好?”

    听诸葛亮这么一说,张举心中颇为自得,心情也变得大好,于是放下官场架子,温和了脸色,开始和诸葛亮寒暄起来了。

    毕竟,来人是诸葛亮,泰山郡丞诸葛珪之子;前议郎大儒蔡邕的门生,给一些面子总是要的。

    “大人,家父和家师一切皆好。在下今日前来,乃是有一要事向大人汇报,还望大人能同意,以作尽早谋划,提前做好准备。”

    诸葛亮向来崇尚效率,可不喜欢和张举来官场那一套,七拐八弯,顾左右而言其他。那样一来,讲到重点,可能都要等到天黑,晚宴时分了。

    因此,直奔主题,开始掌握节奏。

    “哦,何事?贤侄但说无妨,为官洗耳恭听,必定从善如流。”张举见诸葛亮简单粗暴,不爱拉家常,也就不强行扯其他话题,套近乎了。

    张举也没必要主动与诸葛亮示好,毕竟整个郡,要论权力,显贵,当属太守大人张举了。听到诸葛亮说有事,就差直说:有事说事,没事滚蛋。

    “大人,可曾听闻近些日子来,盛兴于泰山一带的泰山山贼土匪?听坊间传言,我泰山郡多有高山,如今高山上已是贼匪蜂聚,多如牛毛。”

    诸葛亮知道作为说客,首要的是先将关注点代入对方,因此所说所举皆有依有据,乃是事实。

    “听闻过一些,如今宦官当道,外戚弄权,导致民不聊生,无以为继。因此有些人上山为贼,也是习常。不过,为官常居郡内,少有外出,却是不甚了解。”

    张举早就知道泰山郡周边的连绵山脉,快成了贼窝了。只是无法围剿,而且也没必要围剿,都是些穷苦百姓居多,逃避苛捐杂役,也就放任自流了。

    “大人,要是泰山贼匪有朝一日联合起来,攻我郡县,而我各郡县郡兵有限,郡城又相距稍远,远水救不了近火,容易被泰山贼匪一一击破,恐怕会引来兵灾,惹来祸事。”

    诸葛亮狐假虎威地夸大泰山贼匪的危害。不过这是前奏,诸葛亮知道光靠这个并不能完全打动张举。

    “哼,区区贼匪,岂敢犯我大汉天威。况且若是来攻,我等据城而守,再派一偏师,谈笑间便能将贼匪消灭殆尽。”

    张举能身为一郡之守,自不是目光短浅之辈。对付泰山贼匪的能力,张举自认还是有的,只是觉得无必要大费周章,劳师动众,还吃力不讨好。

    “大人,那可曾听闻散施符水,为人治病的太平道?泰山入此道者教众甚多,凡入此道者皆在自家大门上用白土书书“甲子”二字。更有人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风言太平道有意图不轨之事,乱我大汉根基。”

    诸葛亮又拖太平道入水,意欲展现泰山目前的境况堪忧,让张举向诸葛亮主动寻策问计。

    张举开始有点紧张起来了。

第44章 都尉一职() 
“如今疫气流行,那太平道散符施药,却是分文不取,此等义行,应是不会行那不忠不义的不轨之事,纵是造反,以那太平道教众,多是平常普通百姓人家,又有何惧。再说了,无凭无据,捕风捉影,本官也不能毫无缘故而对太平道做出限制。”

    张举开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地劝慰自己,想想也是,几个泥腿子能闹腾出什么事来。张举觉得诸葛亮有点言过其实,杞人忧天了。

    “大人,太平道发展极为迅速,更是各立渠帅,自称将军,加之如今已是众者数十万,且日渐增多,家家都侍奉大贤良师张角名字,若是他日有异心,则悔之晚矣;纵是没异心,泰山贼匪与太平道谣传之事,传回朝堂,一旦大司空张温大人听闻,恐对大人风评不好。”

    诸葛亮祭出杀手锏了。

    泰山贼匪,你不在意,事不关己;太平乱道,你不乎,高高挂起。那涉及官职升迁,官场风评的事,你总要开始重视了吧。

    “既是如此,为了防范泰山贼匪与太平道,那依贤侄看来,该当如何?”身为幽州渔阳郡的土豪,张举耗费了无数家财,方购买到兖州泰山郡守这一官职,可不愿还没捞够钱财,却因为区区泰山贼匪和太平道的小事,便卷铺盖,走人。

    于是开始向诸葛亮妥协,问诸葛亮该怎么解决这二大问题,诸葛亮既然今天主动登门拜访,必定是有备而来,早已找到解决之道,方会前来。

    官场多年,这点小道道,张举还是懂的。

    “大人,依在下看来,当下之急,应是招兵买马,勤加训练。对外,可随时抵抗泰山贼匪之害;对内,也可监视太平道之危。若是太平道有异心,说不定能提前驱逐或做好准备。”

    诸葛亮达到目的后,立马将招兵买马提出来,希望张举能拍板,快速执行。乱世将至,能够在乱世保持屹立不倒,最终还是要靠人才撑住,早点储备,有备无患。

    “贤侄,本官倒是不反对招兵买马,只是多招兵马,钱财粮草耗费极多,奈何我泰山人少田稀,官府府库钱财有限,实难支撑,而且朝廷也尚未派都尉前来就任,主导此事。依本官看来,此事难以开展,宜从长计议。”

    张举说的也是实情。自从买下郡守之后,原为渔阳郡土豪张举的钱财已是所剩无多。一般有钱人家,或者世家士族买官都是将郡守与都尉一同买下。

    张举买完郡守,既无心腹有能力可任都尉,也不愿再举债买下都尉这个空职。没有好处,张举也不会去随意提拔各个郡县的县尉。

    因此,泰山郡都尉,一直都是空缺的。

    “大人,家父身为郡丞,理应为大人分忧,效力。若是因钱财所限,我诸葛氏虽家财不多,愿出全部兵丁所需耗费,力护泰山,安境保民,以免大人后顾之忧。至于都尉一职,眼前朝廷鬻官,无人购买,则久无任命,与其将钱财送与宦官外戚,何不送给大人,由大人亲自来任命一个都尉便是了。”

    开玩笑,好不容易谈好招兵买马一事,要是因为没人愿意掏腰包,导致变黄。这就可玩大了。

    所以,诸葛亮不仅提出诸葛氏愿意全部承担招兵买马的各项耗费,还愿意买下都尉一职,让张举小赚一笔。

    “诸葛氏乃琅琊望族,君贡又是泰山郡丞,贤侄更是大儒伯喈公的得意门生。诸葛氏一门忠烈,本官实为敬仰。既是如此,那招兵买马,护卫泰山一事,便由郡丞府负责吧。至于都尉,郡丞府考察过后,推荐与本官任命就是了。”

    其实,张举也知道,这样一来,所谓的招兵买马,扩大军伍,就变成诸葛氏一家强化地方私兵力量了。

    不过这不重要,毕竟诸葛珪是泰山郡丞,是摆在明面上的官家人物,纵是私兵变多,也不敢乱来。一个钱子儿都没出,泰山郡就平白多了一支军队,且最高领导者是自己的下属,张举觉得自己要是再拒绝,就真的对不起诸葛亮主动送上门的福利了,真是想瞌睡,就有人递来枕头。

    泰山,还是紧紧地掌握在张举这个郡守的手里的。

    “多谢大人。大人治理泰山,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实乃百姓之福,万民之幸。身在泰山的诸葛氏代表泰山郡内的所有百姓感谢大人的再造之恩,愿以黄金五千两赠予大人,聊表答谢的些许心意,还请大人勉力收下。”诸葛亮见张举同意了,现开始出价,想要买下都尉,好换上自己信任的人才。

    “君贡高风亮节,贤侄更是聪慧机敏,想必诸葛氏将来前途不可限量,若是他日飞黄腾达,还请提携下本官,施援一二。至于都尉、招收兵马诸事,诸葛氏可全权处理。诸葛氏的为人与办事,本官都是放心的。”

    听到黄金五千两,张举心里欣喜不已,忍不住想笑,只好不断地控制情绪,顺便吹嘘一下诸葛氏,其他都不想再理,早些收到钱财才是正事。

    真是意外惊喜,横财一笔。

    “大人过奖了,无论怎么说,诸葛氏必定不会忘记大人的照顾与帮助,坚定不移地追随大人的脚步。既然大人已经运筹帷,并做好处理部署,在下这就去回禀家父家师,先行告退,不叨扰大人处理公务了。”

    诸葛亮得到张举的首肯,就不愿再逗留,想早些回去,向父亲诸葛珪汇报此事进展,并守信承诺,尽快兑现给张举的钱财,得到都尉一职,以及开始筹备招兵买马的大大小小细节、日程。

    乱世若来,军队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钱财也重要,但钱财只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原想留贤侄在府里用膳,既然贤侄尚须回禀君贡与伯喈公,那便不强留你了。贤侄,可自去。他日有闲,记得多多上府里来坐坐,与为官喝喝茶,聊聊家常,也是欢迎之至。”

    张举现在只想诸葛亮早点回去,回到家跟诸葛珪说明白,然后把钱财早日送到太守府来。因此,也就无心与诸葛亮扯八卦,打太极。

第45章 单独面试() 
诸葛亮辞别太守张举之后,便回到郡丞府,将与太守张举的一番对话,禀报给父亲诸葛珪与老师蔡邕。

    蔡邕嫌这些事太过烦琐,影响治学,也就不爱掺和。表示知道后,便不愿再过于参与之中,仍是专心治学,专注释经。

    诸葛珪得知太守张举同意招兵买马之后,也觉得诸葛亮实在是神奇。好像无论什么事,到了诸葛亮手中,都能迎刃而解,办得完美,妥善解决。诸葛珪也就放心授权给诸葛亮全力处理此事,当起了甩手掌柜。

    黄金五千两,钱财虽多,但对诸葛氏来说,却不是什么伤及根本的大事。别忘记诸葛氏寄存在下坯郡糜氏的钱财就有黄金、白银各二百万两,五千两只是九牛一毛,罢了。

    竖日,诸葛亮便派人将黄金五千两如数送至太守府,送给张举,又以张举和诸葛珪的名义行榜发文,告之各郡县,说泰山郡近来要扩张军伍,招收兵士,若有意投军,可火速前来报名。都尉一职空缺,衮州官员、各泰山郡县县令、县尉、督邮皆可报名参选。

    泰山好武,武风盛行。

    行榜发文所至之处,皆人潮蜂涌而至,争先报名,前来投军者数不尽数,全都登名造册做好备案,以便他日挑选。

    各郡县有意都尉一职的人也不少,县令、县尉、督邮等等,纷纷上表提议,更有人提前来诸葛府里打探信息,预判风向。

    但诸葛府对于都尉一事,三缄其口,并没有提前说什么。只是约定了个日期,要求各郡县提议报名的县令、县尉、督邮等人休沐一天,到泰山郡丞诸葛府内开个会。

    此次密会,将决定选出都尉的人选。故此,凡是提议报名的人,都重视不已,默默地做好准备。

    待约定之期一到,众人如期而至。

    诸葛珪坐在会客厅的主位上,只是默默地向下面坐着的衮州官员、各泰山县令、县尉、督邮等人点头问好示意,看着一群人坐着,俏首等待,两眼皆放着绿光,希望诸葛府能垂青选中。

    如今要想升迁,要么用钱财去买,要么上官任命,除此,别无他路。因此这次的机会,对于众人来说,格外珍惜。

    “各位大人,今日召集各位会于一堂,所为之事相信大家也有所耳闻。没错,泰山郡即将扩大军队,尤其是各个郡县的府兵县兵,因此需要在各位之中,选出一位忠贞干练之人,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