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静悄悄地来洛阳,静悄悄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
诸葛亮随意地询问了一下管事之人,问是否一切已准备妥当,收拾仔细完毕。管事的不敢怠慢,一一汇报。诸葛亮听了甚觉满意。
“管家,你把我们带来的剩下的黄金万两分成两部分,拿一份给绪兄,作为绪兄此次路上盘缠之用,出门在外,总不能被钱财所急,有备无患,多预少愁。”诸葛亮想了想,准备把钱财一分为二,一半给诸葛绪,自己留下一半,已然足够回泰山了。
“阿亮,不用了,来洛阳的时候,我就带了不少钱财,现在还有近万两呢,你剩下的这些就带着吧,泰山路远,钱财给你多留些,你用得着。”一旁的诸葛绪却是不干了,坚持要诸葛亮把钱财全部带走,并挥了挥手,让管事按诸葛绪说的办。
“一家人不说二家话,那我就不客气地收下了。多谢绪兄了。”诸葛亮见管事的都被诸葛绪给赶走了,只好无奈地苦笑了笑,接受收下这笔钱财,向诸葛绪道谢,作了个悌礼。
“这就对了,阿亮,我看时辰不早了,是不是该启程了?”诸葛绪害怕诸葛亮将财物跟他一分为二,推来推去,便开始顾左右而言其他。
“是该启程了。走吧,出发。”闻言,诸葛亮事不宜迟,发号施令,牵起诸葛绪的衣袖,共同携手走出院宅,向外面直去。
待到听到指令,也拿起属于自己负责的家当,自觉排成一队,随着诸葛亮和诸葛绪缓缓走出洛阳这座住得并不算久的家。
诸葛亮和诸葛绪各自坐了一辆马车,前面于禁骑着黑马开路,在周围二边的是车队护卫,队伍井然有序,徐徐前行。
车队不快不慢,在几个时辰后,便出了洛阳城。
城门外不远,诸葛亮喊停了诸葛绪,待两人下了马车。
“绪兄,琅琊与泰山并不同路,你我兄弟两人就在此别过吧,阿亮有些东西要赠给大伯和各位兄长,还请绪兄代为转交。”诸葛亮从怀里掏出四个锦袋,递给了诸葛绪。
一黄三紫。锦袋口紧紧扎着,里面不知所放何物,有种令人想打开的一探到底的感觉。
“阿亮,这是何物?”接过锦袋的诸葛绪,一脸诧异,只好问个明白,以免回去不知如何解释。
“我唤它为锦囊妙计。绪兄回去后,给大伯黄色锦袋,诞兄和瑾兄、绪兄各得一个。待家财卖与朱县令,一切交割完毕,方可打开。”诸葛亮很喜欢预判未来,提前做出部署,以前就曾弄出了很多的锦囊妙计,往往奏效无比。
“搞得那么神秘,好吧,那我就带回去给父亲和兄长他们了。”诸葛绪听说是锦囊妙计,好奇心渐起,又听到诸葛亮的交待,只好耐住性子,准备先带回去再说。
“兄长,路途遥远,一路珍重。”诸葛亮向诸葛绪拱了拱手,作了个告别礼,便转身回了马车,又揪起了车帘,望着诸葛绪。
“阿亮,好好照顾自己,记得常回来看我们啊。”诸葛绪挥了挥手,也坐回了马车。
分道扬镳,各回各地。
心急的诸葛绪一路快速地赶回了琅琊,风风火火地找来了诸葛玄,诸葛诞和诸葛瑾,向诸葛玄三人汇报洛阳一程的经历,以及买官成功一路以来的经过。
“父亲,阿亮很厉害,总算是将买官一事办妥了,如今我们兄弟三人都是官身了。”诸葛绪喜不自禁地掏出了三份圣旨,和装着三个官印的小布锦袋。
“哦,是怎么做到的,快说来听听。”诸葛玄接过圣旨和锦袋,一一查阅。事后,也不禁感到不可思议。
第31章 偷看锦囊()
诸葛诞,豫州颍川郡舞阳县县令。
诸葛绪,荆州长沙郡益阳县县令。
诸葛瑾,荆州南郡襄阳县县令。
这个侄子,可真了不得。
虽然只是一介县令,但一地之父母官,也不是容易能得到的。尤其是三人尚未弱冠,举孝廉的情况。
不过既说明了诸葛亮的能力,也侧面证明了大汉真的是连根都烂透了,不由得不大乱。
“阿亮和我先是求见大将军何进,无奈求见无门,无法面见大将军何进,只好退而求其次,通过宫中的采办搭上了十常侍张让的线,向张让购买了一个郡守三个县令。”诸葛绪眉飞色舞地表述洛阳的惊险过往,引众人注目。
“大将军何进?屠户罢了。十常侍张让?权宦而已。什么,你说一个郡守三个县令?”诸葛玄虽觉得和何进、张让等人接触,有污家门,有辱家风,对不起诸葛氏士族的身份。但正如诸葛亮之前的开导,走出了琅琊,哪里还有人认识诸葛氏一门,所以诸葛玄也没什么心理压力。
倒是郡守,还有郡守。诸葛玄还是小瞧了诸葛亮。
“是啊,阿亮还给父亲您也买了交州苍梧郡郡守,不过他说父亲您肯定舍不得离开琅琊,所以他把交州苍梧郡郡守的圣旨和官印给收走了。”诸葛绪知道诸葛亮没有私心,但对诸葛亮收走交州苍梧郡郡守的任命,实在是想不通,干脆说给众人听,也好一起参详。
虽然,想不通的,不止这个,但诸葛绪好像找到了宣泄口,急切地想找人一起承担这份困惑。
“阿亮倒是挺了解为父的,无妨。为父还真舍不得离开琅琊,去那偏僻荒凉的交州,故土难离啊。”诸葛玄的野心素来比较小,或者可以说没有,向来不爱争斗。
作为诸葛氏的嫡长子,区区举孝廉可难不倒诸葛玄,况且诸葛玄的人品与才能也是有的,丝毫不成问题。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不然也不会结交医圣张仲景这一类人了,所谓臭味相投,便是如此。
向三人汇报了买官成功一路以来的经过之后,末了,诸葛绪掏出了四个锦袋,递给了诸葛玄三人。
“我和阿亮分别的时候,他又塞给了我四个锦袋,说是锦囊妙计,还嘱咐我说,让大家不得提前打开,必须待诸葛氏家业变卖与那朱县令完成之后,一切交割完毕,方能打开。”诸葛绪又变戏法地掏出了四个锦袋,而后将黄的递给诸葛玄,将紫的递给诸葛诞和诸葛瑾,自己留下一个。
“阿亮这么神神秘秘,真是人小鬼大。与那朱县令的交易便在近二日即可完成。为父可不等了,便先拆了再说,看看阿亮给为父写了些什么,是不是真的是锦囊妙计。”诸葛玄笑呵呵,不以为意,拿到锦囊就准备打开。
诸葛玄可不相信诸葛亮这么小就能给他出什么锦囊妙计,打算一睹为快,引为笑资。诸葛玄认为吃过的盐都比诸葛亮走过的路多,哪里会需要诸葛亮来出什么妙计。
诸葛玄拉开锦囊的扎绳,不是很紧,解开了活结之后,扩大了袋口,伸手往里面一掏,东西不多,很快就拿出一张小小的绢纸。
绢纸不大,四指来宽。绢纸不长,半尺有余。
饱学博识的诸葛玄两眼一扫,纸上的字便满映在脑海里:
“糜氏至,予金百万,银百万。兄赴任,有求必应,尽给之。”
短短的二十来字,诸葛玄只觉一阵眩晕。
诸葛亮,此子非池中之物啊。
年轻如此地小,既有如此地魄力,若是他日有成,前途必不可限量也。
诸葛玄虽然早已得知诸葛亮曾去过下坯,找过糜氏,谈成了诸葛氏和糜氏的合作,了解过诸葛氏有意将家财寄放于糜氏,却不知寄放于糜氏的钱财竟达如此地多。
黄金百万两,白银百万两。
恐怖如斯!
诸葛玄开始犹豫起来了,虽然之前答应诸葛亮全权处理家族外迁,绝不插手,可一下子如此巨大的家资凭白运往糜氏,倒不是怀疑诸葛亮什么,只是对钱财有顾忌,真令人担心。
一直观察诸葛亮成长的诸葛玄知道诸葛亮不会乱来,必有深意,因此打算让诸葛诞、诸葛瑾和诸葛绪也将锦囊给拆了,以此来佐证自己的想法,给心里上多一层保险。
众人也早想知道锦囊写的是什么,便一拍即合。
诸葛诞最先拆,拿出锦囊里的绢纸,念了起来:
“赴舞阳,携徐奕;金二十万,贴招贤文;寒士勿论,投必养之。”
又是黄金二十万两,还要求贴出招贤榜文,招收有一技之长的人,不论寒门和士族,只有愿意投靠诸葛氏的,便吸收为门客和幕僚。
诸葛玄心中疑虑少去,心想果然印证了诸葛亮是个做大事的人。前后有计划,环环相紧扣。
谨慎地诸葛玄更让诸葛瑾拆开锦囊,只见纸上写着:
“至襄阳,领徐盛;金二十万,结交地强;多备舟船,多备钱粮。”
让诸葛诞去发招贤榜,寒士不论,这是知道诸葛诞的性格在招揽人才上实有不足,故才采用人才自投;让诸葛瑾去结交当地的豪强,也是相得益彰,诸葛瑾有亲和力,体止有度,也是用人颇当。
看到诸葛亮的安排,诸葛玄才发现难怪要自己对各人的赴任,有求必应,不打折扣全部满足。
这开口都是好几十万两,相对给糜氏黄金、白银各一百万两,就变得不是那么难以接受。
诸葛玄想着,全部看完再说,因此便让诸葛绪也将锦囊给拆了。诸葛绪早就等不及了,连忙抽出绢纸,速速念到:
“去益阳,带远志;金二十万,掌领县兵;伐木清道,尽建民房。”
四个锦囊妙计,都是大气魄。
至此,诸葛玄等人心中明了,疑虑全消。
虽然是一场豪赌,但诸葛亮是先祖选中的人,如此看来智计百出,心中折服。众人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反觉得热血沸腾,想大展拳脚,信心百倍。
不要怂,就是干。
第32章 巧遇蔡邕()
过了几日,诸葛氏的家业全部变卖与那朱县令,双方交割完毕。诸葛氏又增添许多的钱财,黄金共有二百二十万两,白银二百五十万两,其他珠宝财物不计。
不久,糜氏如约而至。
诸葛玄便心疼地让人将黄金百万两、白银百万两交给了糜氏,但却坚决执行,不打马虎眼。
又过一阵,诸葛诞、诸葛绪和诸葛瑾纷纷请辞,带上相应的人员,属下随从,黄金二十万两,各地赴任。
此中不表。
话说两头。
诸葛亮与诸葛绪自洛阳城门外分开后,便一直随着官道,不紧不慢地走着。
一直走了十来天,快到了豫州陈留郡附近。
此时官道变窄,走面几辆马车缓缓地走着,诸葛亮只好让人跟在这些马车后面,慢慢地前行。
突然,诸葛亮的马车,可能因为官道太窄,不知是怎么了,突然受惊,急速地往前面的马车撞去。
看到这种情形,于禁大急,想靠近拉住马缰,可惜受惊的马狂性大发,拼命地往前冲去。
马车内的诸葛亮紧紧地抓住车厢,虽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但诸葛亮素来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倒也还算是镇定。
砰!
诸葛亮的马车撞上了前面的马车,受惊的马车总算是略缓了一阵,于禁趁机快速上前,拉住了马绳,制服了横冲乱撞的马车。
于禁急忙下了马,往马车厢内一看,待看到诸葛亮安然无恙,总算是放下心来了。还好,大惊无险。
前面的马车被这么一撞,顿时不再平衡,车厢摇晃,左右不平,便听嘎然一声,竟然被撞倒了。
随着马车倒地,车厢裂开,哗拉的一下子。
一车厢的书籍,随着散落满地。
厚厚的是经书,洁白的是字帖,折叠得到处可见的是平时的注解。
诸葛亮稳了稳心神,下了马车。看了被撞倒在地的一车厢书籍,心里暗念:摊上大事了,这回要糟糕。
能有这么多书的,肯定不是平常人物,一般的家庭能有三五本书,便算是不错了。如此多的书,恐怕撞上的是一个大人物了吧。
诸葛亮由一地的书籍,联想翩翩,心里在想怎么应对接下来的局面,但愿马车的主人是个讲道理的,不然今天这事就不好搞了。
走在前面的马车,听见了动静,也都纷纷停下来。一行人往后面走来,想一观究竟,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最前面的是一个老者,头发花白,须长脸慈,后面跟着一群家仆,倒是来势汹汹,面容不善。
老者一身的便服,难以猜测其身份,但观其举止投足之间,自带一种久在朝堂的感觉。这是长年为官的官威,诸葛亮自然熟悉这种气息。
老者虽面有不愉,但却不出言训斥,料来是性格极好,脾气温和之辈。
“老丈有礼了,还请老丈息怒,在下管教不严,以令马车冲撞了老丈,在此向老丈赔礼道歉了,这便派人将散落的书籍一一拾起,恢复原状,还请老丈多多恕罪,海涵一二。”诸葛亮不待老者开口,便先行了个晚辈礼,开口赔罪。
看到满地的书籍倒在地上,老者是心疼的,向来看书如命,但又发现始作俑者只是一个几岁小孩,便也无心责罚,正想着如何善后,沉思中的老者却被这小孩的彬彬有礼给打断了。
“此乃马车受惊,非你之过。小公子无须在意,待老夫将书捡起来便是了。”老者一直以来极重家教,家风淳朴,看着这小孩对自己作了个非常标准的拜见礼,也不好不回应,落了礼数,只收好起了心思,与这小孩谈起话来,以宽其心。
“老丈宽宏大量,实乃晚辈学习的楷模,还请受晚辈一拜。”本来诸葛亮已做好心理准备,受这老者一番责难,谁知对方竟然大度如斯,令人可敬,只好衷心地感谢,又行了谢礼。
“小公子不必如此,相逢便是缘,因书结缘,可是一大美事。如今天色已不早,我等还是先将散落在地上的书捡起再说,一来除掉泥尘,以免书籍受损;二来也好早些赶路,前往投宿。”老者心里一直记挂着掉在地上的书,想早些捡起,也好启程投宿。
毕竟,这年代,书比人珍贵。很多书,都是孤本。书不经火,又不受露,久放嘛容易发霉,常读又多磨损。因此,常常有人挑了些好天气,将书拿出来晒,以增加其使用寿命。
“老丈所言在理,是在下疏忽了。书籍乃人类进步的精神食粮,不可不重视之。在下这就去捡书,待捡完书后,再望老丈能指点一二,以便在下增长见识,受益无穷。”诸葛亮也不管不顾自己的身份,卷起衣袖,叫上于禁等人,走到倒地的车厢旁边,一本一本地仔细拾起地上散落的书。
“如今车厢已裂,纵是将书籍全部拾起,也无多余的马车可安置,这可如何是好。”老夫看这小孩倒是挺机灵聪明,也不自恃身份,竟真的动手捡起书来了,一时改观不少,印象分大涨。只是想到就算将书拾起,却也没马车可装,不禁发起愁来了,喃喃自语。
“老丈勿忧,如今车厢已裂,可将书籍放于在下的马车中,此事乃是因在下而起,在下必定将书籍完整无缺给老丈送回去。也请老丈万莫拒绝,以在下一个弥补的机会,以全在下一片心意。”诸葛亮细心地擦掉书上沾着的草屑,又吹走了书上的灰尘。听到老者的感叹,心思暗转,便生一计,一举破解地上的书无车可装,又能修补拉近与老者的关系。
“如今岂不是为难公子,公子若是没了马车,如何赶路。要是公子不嫌弃,还请公子与老夫共乘一辆,待到前面县城,重置车马,再行上路。”老者瞅了瞅自己尽是书籍的车队,唯有二辆马车没装书籍,一辆是家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