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有家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有家店-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鍪裁垂恚�

    “皇上,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且放宽心,没有过不去的坎。”伸手摸索着崇祯皇帝的手,周皇后轻声的安慰道。

    良久,崇祯皇帝才回过神来,事情已经这样了,还能怎么办?

    对周皇后笑着点了点头:“皇后放心,朕没事,只是一时间有些失神。大明这几年就不太平,各地灾害频发,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如今又来了如此地龙翻身,实在是苦了百姓了。”

    “皇上有这份心就难得了。”皇后看着崇祯皇帝,笑着安慰道。

    这一场推迟的王恭厂大爆炸和历史上非常的相似,给崇祯皇帝造成了大震撼的同时,也打乱了崇祯皇帝的计划,所有事情都只能向后推,赈灾成了第一要务。

    哪里都可以乱,京畿重地不可以,安抚和救灾成了第一大事。

    后世史书详细的记载了这一次事情的经过:京城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从城东北方渐至城西南角,同时有一特大火球在空中滚动。巨响声中,天空丝状、潮状的无色乱云横飞,有大而黑的蘑菇、灵芝状云像柱子那样直竖于城西南角。

    刹那间天昏地暗,尘土、火光飞集,天崩地陷,万室平沉。东自阜成门,北到刑部街,范围内木材、石块、人体、禽尸像雨点那样从天空中降下。数万间屋、两万多人都被炸成粉状,瓦砾腾空而下,衣物远飞至昌平,死者皆裸体。

    正在紫禁城内施工的匠师们,从高大脚手架上被震了下来,两千人跌成“肉袋”。为皇帝出宫准备的仪仗队中的大象,因受惊从象房中奔逃而出,满街乱窜,践踏百姓,死者无数。

    御史何迁枢、潘云翼在乾清宫被震死,住在城西南的何家、潘家全被埋在土中。由于皇宫处在爆炸区边缘,帝幸免于难。

    据《天变邸抄》记载,大爆炸猛发之时,崇祯帝正在乾清宫用早膳,突然大殿震动,皇帝扔下饭碗,起身直奔交泰殿。速度之快,惊慌的内侍们一时未来得及跟上,只有********王承恩扶着他。但行至建极殿旁,有木槛、鸳瓦自空中坠下。

    崇祯帝喘息未定跑入交泰殿,躲到大殿的一张桌子下,同时,乾清宫大殿严重损坏,一派狼藉,御座御案都翻倒在地,侍奉皇帝进早膳的太监皆殉难,无人存活。

    崇祯皇帝也曾经看到过这段记载,连自己躲在桌子底下都记载的很详细,让崇祯皇帝很无奈。

    很想把写这段的家伙找来,直接塞到桌子下面,他知道个屁,地震当然要躲在桌子下面了。只不过崇祯皇帝也不能把史官怎么样,那群家伙都是一群又臭又硬的家伙。

    从这天开始,外面的情况一日三报进入皇宫,崇祯皇帝的脸色就没好看过。

    除了中心灾区之外,其他地方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巨响传遍了整个北京城,南自河西务,东自通州,北自密云、昌平,都受到影响。

    这场巨灾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仅中心灾区,粉身碎骨的,就“人以万计”。死者有姓名的几千人,姓名不详者又不知有几千人在皇宫的工匠,因是震而坠下者约有二千人。还有一间学堂的学生,“粤西会馆路口,有蒙师开学童子三十二人,一响之后,师徒俱无踪迹。”

    看着俱无踪迹的说法,崇祯皇帝叹了口气,估计是大地裂缝,直接跌落下去了。

    让崇祯皇帝担心的事情也没跑掉,灾变后,明朝举国上下一片慌乱,人心惶惶,朝野震动,怨声沸腾。

    有些人认为这是由于奸臣贼子、阉党宦官横行霸道、倒行逆施、贪污受贿、腐败成风所招致的“天谴”,“苍天有眼惩治朱家王朝”。

    有些人认为这是由于“上天示儆天之子”,上书要求皇上“反躬修省”。

    一时间各种有识之士纷纷跳了出来,一个个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推波助澜,别有用心之人自然是跑不掉。朝廷的注意力并没有因为发生了大灾有所转变,一时间参劾魏忠贤的折子倍增。

    其中还有很多人含沙射影崇祯皇帝,对崇祯皇帝包庇魏忠贤大为不满,让崇祯皇帝极为火光。

第十章 寻找徐光启() 
乾清宫内,崇祯皇帝翻看着桌子上奏折,随手将一份奏折扔在桌子上,脸上的神情非常的难看。身边没有一个可用的人,让崇祯皇帝想找一个人商量都没有。

    魏忠贤虽然被羁押在宫内,可是崇祯皇帝对魏忠贤有一种抵触。

    想了很久之后,崇祯皇帝才想明白,魏忠贤掌握内外大权,自己如果想获得足够的权力,难免要搞掉魏忠贤。

    前世的崇祯皇帝搞掉魏忠贤,未必没有这种想法,可是崇祯皇帝搞定了魏忠贤却搞不定朝廷。被东林党牵着鼻子走,弄明白朝廷的局势,搞得君臣离心,最后亡国了。

    “找一个可靠的人!”崇祯皇帝摸着下巴,这个时候一定要找到一个信得过的人。

    当然也要老辣,别的可能做不到,但是帮着自己出出主意也好的。

    想了想,崇祯皇帝想到了一个人,这人自己在后世就是如雷贯耳,可以说是明末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在历史的课本上都曾提到过,他就是徐光启。

    无论是以后自己想改革农业,还是造枪造炮,全都离不开这个人。

    崇祯皇帝看了一眼身边的王承恩,缓缓的道:“朕想起来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徐光启,不知道你听说过没有?”

    听了崇祯皇帝的话,王承恩立刻就在脑海里回想这个名字,他虽然觉得这个名字耳熟,可是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在王承恩冥思苦想的时候,崇祯皇帝不由的回想起了历史上的徐光启,他是明末非常著名的一个人。在崇祯皇帝看来,徐光启的作用要比袁崇焕大得多。因为他的称号要比袁崇焕多多的多,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科学家、农学家、军事家、政治家。

    光是这些称号就能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了,只是明末党争严重,官僚集团腐败无能,让这样一位优秀的人才就这样遗之草泽,虽然后来被启用可是却已经是垂暮之年了。

    徐光启在崇祯五年就去世了,按照历史的进程这个人才还有六年好活。这六年能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况且崇祯皇帝能够去后世,以后世的医疗手段,崇祯皇帝觉得自己能让徐光启多活好几年。

    明史,崇祯本纪。

    天启七年,七月,崇祯皇帝秘密宣召徐光启进京,此事极为机密,少有人知。徐光启进京之后,便下落不明,在一次出现已经是许久之后,对自己所做之事,徐光启不曾对人提起,后人猜测徐光启为大明研发武器。

    徐光启准备进京的同时,崇祯皇帝却在发愁,因为收到了吏部尚书周应秋的辞呈。

    沉吟了很久,崇祯皇帝准备答应他,先把权力接过来,然后在算账,这也是前世崇祯皇帝采取的老办法。接下来就是任命新的吏部尚书,只是此时崇祯皇帝的心里还没有合适的人选,这一天的早朝,崇祯皇帝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大臣们。

    “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随着王承恩熟悉的喊声,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吏部尚书周周应秋昨日给朕递了辞呈,朕心中虽然不舍,可又怜惜他年老体衰,只能准了。可是吏部不能没有主事之人,不知道众位爱卿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刚一上朝,崇祯皇帝就将这个问题抛了出来,想看看我的这些大臣们会有什么样的说辞。

    这也算是崇祯皇帝的一次试探,看看这些文臣之间的斗争到底是怎么样的。

    听了崇祯皇帝的话下面陷入了短暂的安静,很多大臣顿时意识到了这件事没有这么简单。很多人已经得到了风声,崇祯皇帝两天前去了吏部,这才过去两天吏部尚书就致仕了。

    大臣们的想法不一,很多人都在想这是崇祯皇帝准备处置阉党了。现在魏忠贤被软禁,阉党群龙无首,人心惶惶,此时不收拾,更待何时?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可是对这些人来说,重要的是谁接任。

    各个党派的大员们都将目光投向了各自的领袖,齐浙楚党此时自然是首辅大臣施鳯来。周应秋本就是出楚党的人,如果这次不能让楚党的人继任,那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损失。

    相对于阉党心中的忐忑,东林党的人则是暗暗兴奋,如果能拿下这次的吏部尚书,那么东林党能做的事情就多了。

    单单是能够更加方便的安排东林党的官员,就让这些大员们兴奋不已。他们此时的目光都落在了兵科都给事中刘大佑的身上,朝堂上东林党人不多了,把持的官位也很少,现在韩旷就隐隐的成了朝堂上东陵党的领袖。

    看着下面的大臣互相交换眼色,崇祯皇帝的心里就是一阵哀叹,这些人第一件事想到的不是举贤,而是为自己的党派争得最大的利益。这样的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可以说是大明朝的悲哀,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是华夏民族的悲哀,是整个历史的悲哀。

    “臣有本奏。”就在崇祯皇帝胡思乱想的时候,一个人忽然站了出来,看了一眼发现并不熟悉,看来不是什么身居要位的人。明朝党争开始的时候上场的都是无关紧要的人,来试探一下皇帝的反映,如果皇帝没有什么过激的反映,那么就是大举压上的时候。

    回头看了一眼王承恩,王承恩自然明白崇祯皇帝的意思,在崇祯皇帝的耳边小声的道:“这位是户科给事中陈琦,是东林党的人。”

    看到下面的状况,崇祯皇帝突然萌生了一下想法,自似乎因该建立了一个党派资料库。不过党派利益错综复杂,很难圈定一个人是哪一个党派的,真的弄起来恐怕也是劳时费力。

    崇祯皇帝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淡淡的开口道:“既然陈爱卿有话说,那就说吧!大明并没有阻塞言路的事情。”

    “臣保举原南京吏部右侍郎钱龙锡。”陈琦见崇祯皇帝让自己说话,不由大声的道。

    钱龙锡乃是以为东林党之中很著名的一位,在东林党被清洗出朝堂之后,朝堂之上很需要东林党有一位位高权重之人,吏部尚书肯定是最好的选择,给一个内阁大学士都不换,毕竟能管着官帽子。

    崇祯皇帝摸着下巴,回想着钱龙锡这个名字,好像历史上清算阉党的案子就是钱龙锡审问的。

    当时李标为首辅,钱龙锡与刘鸿训协心辅理,审理魏忠贤逆案多半由他主持,奸党分子对他恨之入骨。

    这个还不是崇祯皇帝记住钱龙锡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钱龙锡与一位更有名的大臣有牵扯,这个人就是袁崇焕。钱龙锡极力举荐袁崇焕为东北关宁军统帅,巩固边防。等到袁崇焕杀毛文龙,他被弹劾为与袁崇焕同谋越权擅杀大臣等多罪。

    遂托病辞官归乡,当时的魏忠贤余党聚谋污蔑袁崇焕为逆首,钱龙锡等为逆党,袁崇焕被杀害后,钱龙锡因袁案受到牵连被判为死罪,经一些大臣极力向崇祯帝陈述求情,才免其死罪,但也被关押。

    结果钱龙锡被长期关押在狱,后发配戌守定海卫,福王时复官归里,不久病逝。

    这位也是很凄惨的一位,崇祯皇帝看了一眼保举钱龙锡的陈琦,想了想还是不行,不能将这个位置给钱龙锡,即便是自己真的想启用东林党的一些人,礼部尚书这个位置也不能给他。

    看着崇祯皇帝面无表情的模样,下面的大臣都不知道这位皇帝打的是什么主意,也都没有说话。有几个跃跃欲试的阉党的大臣,却都被施鳯来示意没有站出来。

    这位三朝老臣,宦海沉浮无数次,可是对于这位年轻的皇帝却很是有些看不透。虽然这位皇帝刚刚登基,心性却是沉稳的可怕。在登基之前,一副谦恭有礼的模样,登基之后,直接对魏忠贤下手,手段可谓老辣。

    本以为崇祯皇帝扣押魏忠贤之后会有什么大动作,可是没想到却是十分的沉得住气,这让施鳯来越发的认为这位皇帝的不凡。既然崇祯皇帝准备将周应秋赶回了家,那么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还是观望一下比较好。

    还有一件事让施鳯来闻到了一丝怪异,那就是东厂和锦衣卫,原本沉寂的两个衙门现在却都是异常的忙碌。虽然没有传出来什么消息,也不知道这些人究竟在忙些什么,可是施鳯来相信肯定和这位崇祯皇帝脱不了关系。

    田尔耕是魏忠贤的心腹,自己派了几次人去摸消息,可是田尔耕全都给推掉了。

    施鳯来知道,原因肯定是出在崇祯皇帝身上,可是出在哪里,施鳯来却不知道。现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候,施鳯来也有一些手足无措,关键是摸不清崇祯皇帝的想法。

    此时的乾清宫甚是安静,所有的大臣都不说话,跪在地上的陈琦此时也是头冒冷汗。此时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崇祯皇帝的身上,都在想这这位皇帝究竟在想什么。

    看着下面的大臣,崇祯皇帝微微一笑,这应该是大明有史以来都少有的,轻轻的叹了口气,崇祯皇帝缓缓的道:“既然诸位爱卿没有其他的人选,朕就给大家时间回去商议一下,礼部尚书的官位非同小可,不可草率定夺。”

    在刚刚的瞬间,崇祯皇帝就下了决定,暂时先不认命吏部尚书。

    用这个职位扰乱一下大臣的心,让他们乱起来,自己才有机会。也转移一下大臣们的注意力,免得他们整日盯着魏忠贤,崇祯皇帝暂时不想处置魏忠贤,大臣们整日盯着,让崇祯皇帝不厌其烦。

    退朝之后,崇祯皇帝伸了一个懒腰,心情很不错。

第十一章 皇帝的刀() 
北镇抚司,这是一个让人听到就心惊胆战的衙门,很多人路过这个衙门口都是绕着走的,老百姓根本就不敢靠近,无数冤魂似乎萦绕在衙门的上空,让人为之胆寒。

    作为锦衣卫最高权限衙门,北镇抚司一直是文官恨不得拆掉的衙门。

    这一天下午,一辆马车行驶到了北镇抚司的衙门口,护卫的锦衣卫校尉骑在马上,一个个跨马横刀,凶神恶煞一般,目光看向左右都带着杀气。

    随着马车慢慢的停下来,为首的锦衣卫千户翻身下马,快速的跑到马车的进前。

    从马车的后面搬下下马蹬,径直来到马车的车辕处,将下马蹬放好,轻轻的撩开车帘,对着车里面的人说道:“徐大人,北镇抚已经到了,我们田都督在里面等你。”

    说话的人正是锦衣卫千户周正龙,此时他的脸上带着献媚的笑容,那种挤出来的笑容有些难看。

    看到这一幕人都很吃惊,在这个锦衣卫横行的年代,谁有资格让锦衣卫的人如此恭敬?难道是宫中出来的太监?可是没有东厂的番子随行啊!

    车帘被挑开,一个穿着粗布的老者从里面走了出来。

    老者身上虽然穿着粗布的衣服,可是却难掩他的气质,胡子梳得一丝不苟,半黑半白的洒在胸前,目光开合之间透着精光,只见他下车之后,望着北镇抚司的牌匾,怔怔出神。

    “徐大人,咱们该进去了,田都督还在里面等着呢!”周正龙连忙说道。

    看了一眼周忠龙,徐光启一笑:“这没想到我也有被请进北镇抚司的一天,原本以为我会被抓进去,看看这深宅大院,多少枉死的人在这里叫喊,你听到没有?”

    周正龙只能讪讪的笑了笑,却不敢开口反驳,这位他得罪不起啊!

    要知道锦衣卫都督田尔耕可是下了严令,一定要客客气气的,谁要是得罪了这位大爷,直接去锦衣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