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纵横之凉州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纵横之凉州辞- 第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拉拢了丁原之后,袁绍等人就挽回了兵力上的相对弱势,而党人之中行事更为激进的鲍信刚刚从老家泰山募兵回来,他看到了这种情况之后,直接就跟袁绍商议,想要再次汇合雒阳城中的兵马,共同攻灭董卓。

    可惜袁绍先前因为带兵无诏擅自进攻两宫,在舆论上就已经处于弱势,他准备先韬光养晦,争取在兵马上和董卓抗衡,在朝廷上寻求突破,利用党人更有把握和熟稔的政争手段来排挤董卓这个毫无根基的武夫,所以没有采纳鲍信的建议。

    袁绍这一边有所顾忌,出手的同时还留了一步,而董卓这一边很快就反应过来,下手却是如同行兵打仗,毫不留情。

    董卓先是使用兵马诈术,让自己的骑兵利用机动性,夜出昼归,做出自己有大批兵马不断从河东赶来的迹象,迷惑雒阳城中人心。紧接着,又双管齐下,一面通过董旻牵桥搭线,不惜财货金帛拉拢了何进、何苗两兄弟留下来的残兵,一面诱使丁原的主簿五原人吕布,杀害了丁原,董卓和吕布约为父子,成功通过吕布又兼并了并州的兵马。

    至此,袁绍想要在兵马上和董卓抗衡的计划全部破产,而董卓也朝着自己的下一步迈进了。他在兵马彻底压倒袁家兄弟之后,又开始布局朝堂之上了。他以上天久雨为由,上奏朝廷罢免了司空刘弘的职务,改由有救驾之功的自己接任。

    这种以天灾异变来罢免三公的做法源于前汉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学说,这一学说在赋予天子是“受命于天”的神圣地位的同时,也通过“天意”来限制皇帝的一举一动。但是这种限制的方式双方实力不对等,显然是有很大缺陷,刚开始皇帝还常常需要因为天灾人祸下罪己诏,但是到了后面,就变成了只是弹劾三公的形式了。

    这也是汉朝廷上各方争斗的一种惯用手段,董卓利用这种政争手段,跻身三公之位,而有了司空这一层身份,很快他就招揽了像尚书丁宫、尚书周毖等身处要职的朝官,又征辟了一批如贾诩之类的凉州名士,并开始上表请求征辟一些海内闻名的党人、士大夫为官,其中就包括了蔡邕、荀爽、陈纪、韩融、申屠蟠等一大批名士。

    一时之间,来自外镇的董卓就像是一股新鲜的血液一样灌入到病入膏肓的汉朝廷之中,让汉帝国这个垂垂老矣的老人竟出人意外地展现出一丝生机。

    而董卓想要的还远远不止这一些,他在兵马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和在朝廷上形成了自己一套势力之后,开始谋划自己的新政了,而新政的首先第一步,就是废立皇帝。

    废立皇帝是一件攸关天下的大事,董卓之所以想要这么做,并不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虽然跻身三公之位在朝廷之上站稳了脚步,还吸引聚拢其他朝官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朝堂势力,但三公之位远远不能满足董卓想要大刀阔斧改革朝政、执掌朝廷的雄心壮志,且不论他的司空之位接下来也有可能会受到其他朝臣利用天灾人祸的变数弹劾而去职,单单就地位而言,司空一职还压不住朝臣之首、位居三公之上的上公——太傅袁隗。

    所以只有通过废立皇帝,董卓才能形成自己的绝对权威和威势。皇子协的亲生母亲王美人早逝,他是由董太后抚养长大的,人称董侯,而如今的母族董家在何进执掌朝政之后,就被一举铲除了,所以如果拥立董侯、皇子协为帝,在姓氏上跟亲近的皇子协的董卓转身一变,就变成了像何进一样的外戚身份,那他再来执掌朝政,依照汉家故事,就真的是名正言顺,也不怕其他人的弹劾了。

    因此,虽然知道废立天子事关重大,但已经尝试过朝廷中枢权力甜头的董卓如何愿意放弃这执掌朝堂的机会,废立天子势在必行,哪怕没有合适的名义董卓也要硬生生地造成一个来。

    当然,在废立之前,董卓也需要摸清一下朝堂之上,其他人的意见,所以他第一个找的人就是党人的新晋领袖、在此次宫廷大乱之中带着一班人马力挽狂澜、铲除宦官的袁绍袁本初。

    skbshge

第163章 新政2() 
董卓私下找到袁绍谈的时候,表面上态度还算是和蔼的,他对袁绍说道:

    “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董侯似可,今欲立之,为能胜史侯否?”

    这是一次试探,只要袁绍露出一丝模棱两可的意思,董卓就要加紧拉拢这位党人的新晋领袖,可惜袁绍虽然眼下被后来居上的董卓反客为主,但有四世三公的家世做依仗,也不是董卓可以随意拉拢,他看出了董卓想要利用自己袁家为他废立天子造势之后,立即以大义断然拒绝。

    “汉家君天下四百许年,恩泽深渥,兆民戴之。今上富于春秋,未有不善宣于天下。公欲废嫡立庶,恐众不从公议也!”

    袁绍绵里藏针,暗示如果董卓想要擅自废立,朝中百官也一定会和自己一样出言反对。可惜董卓在最近的这几次朝堂争斗中屡屡获胜,也自诩已经看穿了这些徒有虚名的党人、士大夫的色厉内荏,面对袁绍的坚决不配合,董卓一贯跋扈蛮横的脾气就显露了,他一边按着腰间的宝剑,一边威吓袁绍说道:

    “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

    袁绍听到这种赤裸裸威胁的话语,他也是变色离座,横剑作揖,和董卓针锋相对说了一句“天下健者岂惟董公!”后,就告辞径直离去。

    随后,自知力不如人,也阻止不了董卓行动的袁绍从雒阳出逃,他临行前把自己司隶校尉的符节悬挂在上东门上,然后才带着自己的一帮心腹快马离开,逃奔冀州。

    这是董卓和党人新晋领袖袁绍之间的彻底决裂的大事件,虽然没有了党人的支持,但董卓还是决意尽快废立天子。他很快就重新召集百官举行朝堂宴会,做废立天子最后的政治动员。

    “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何如?”

    面对董卓突然在酒席上起座,向众人询问废立天子的意思时,原本酒酣耳热、谈笑风生的百官顿时哑然无声。这就犹如是秦末赵高在秦宫大殿上的指鹿为马,董卓和他朝中新招揽的党羽,眼光不断在百官脸上巡视,董卓看着心中戚戚、欲言又止的百官冷笑,继续施压说道:

    “昔霍光定策,延年按剑。有敢沮大议,皆以军法从事!”

    仗着兵强马壮的优势,董卓气压全场。而碍于董卓的威势,百官朝臣竟一时心惊胆战、嗫嚅不敢言。看到这种情况,尚书卢植勃然变色,起座出声:

    “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罪过千余,故有废立之事。今上富于春秋,行无失德,非前事之比也。”

    比起引经据典、引用经义来论证的能力来,十个董卓也比不上大儒名士的卢植,但是董卓也有他自己的手段,那就是直接翻脸,他也不和卢植辩论,愤然离去,准备杀鸡儆猴,诛杀卢植来震慑其他朝官,幸好还有蔡邕、彭伯等人出言搭救,才让卢植逃得一命,但卢植也因此被董卓罢官。而卢植为了逃避董卓的毒手,也不得不出逃雒阳,返回上谷了。

    随着袁绍、卢植等人出逃,废立天子一事再无其他人反对,连太傅袁隗也迫于董卓的威势,也附议了这一决定。于是有了丁宫、周毖等依附自己的朝官为自己张势,又有袁隗等士大夫的退让,董卓废立天子一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九月甲戌,天子退位,陈留王在董卓的拥立下即位,大赦天下,把年号昭宁改为永汉。在短短的数月之间,汉朝廷上的天子换了三个人。而董卓在拥立天子,很快就进位太尉,兼原先的前将军职位,并加赐代表皇帝权力的符节,以及作为仪仗的斧钺和虎贲卫士,进封为侯,彻底成为了执掌朝政的第一人。很快,董卓就效法何进,清算前天子的母族,何太后和她的母亲舞阳君接连毙命,就连死去的何苗的尸体也被下令从墓中掘出来,扔在了枳苑中。

    与此同时,董卓执掌朝政之后,为了维稳,也开始上奏天子,任命朝中公卿及以下官员的子弟为郎官,以填补原来由宦官担任的职务,在宫殿侍侯皇帝,达成了党人一开始诛杀宦官的目的,作为士大夫配合自己废立天子的回报,并改封太尉刘虞为大司马,进封襄贲侯,以太中大夫杨彪为司空,以豫州牧黄琬为司徒,并以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陈留孔岫为豫州刺史,东平张邈为陈留太守,颖川张咨为南阳太守。

    刘虞镇守幽州,深有名望,又手握兵马,弘农杨家与汝南袁家是关东和关西的两大世家,黄琬名臣之后,一州方伯。至于韩馥、刘岱、张邈、孔岫、张咨等人,或是汉室宗亲、或是高门名士,董卓或许他们三公高位,或授予他们大州、大郡的地方重任,就像想要弥补和党人、士大夫之前产生的裂缝,为自己营造更高的声势。为此,他还亲自率领大臣们上书,请求重新审理陈蕃、窦武以及党人的案件,一律恢复爵位,派使者去祭悼他们的坟墓,并擢用他们的子孙为官。

    在这一套朝廷权术的运作之下,除了执掌朝政的人由大将军何进换成了太尉董卓之外,新人新政,似乎一切都要变得比以前更好了,董卓也自我感觉自己会做得比何进更好,在心中还隐隐产生了天下之事尽在自己掌控之中的欣喜。

    但也有一个人知道,这种只是粉饰泥捏的安宁太平假象很快就会昙花一现,董卓进京之后,就是中原各地州郡也相继割据反叛,一场汉帝国关东关西割裂的大战正在逐渐酝酿之中。

    阎行在等待这一契机,只是在这契机到来之前,他还需要平复自己后院起火的糟糕心情。

    阎兴带人赶到临洮之后,才发现了阎行已经随李儒等人出发,所幸董黛这一次没有刻意刁难,而是派人照应阎兴等人。在养好轻伤之后,又备好马匹、干粮、路传等物,阎兴就带人再次离开前往追赶阎行等人。

    甘陵、马蔺还有从凉州赶过来的阎兴,他们这些一开始从凉州就跟随自己的老人的心情此时同样糟糕,反倒是李儒派过来的周良,作为投入阎行帐下的新人,在雒阳附近安顿了自己的妻儿之后,也察觉到了阎兴归来之后阎行帐中的沉闷气氛,他四面玲珑,劝说众人既然都来到雒阳城下了,就借机外出走走,看一看这一座位居天下之中的京师大城,看一看天子脚下的风俗人情。

    阎行也知道士气宜鼓不宜泄,于是在向徐荣告假之后,就带着众人便装出营,由已经颇为熟稔道路的周良带路,前往雒阳城出游散心。

    skbshge

第164章 雒阳见闻1() 
本朝的京都雒阳也是一座古城,因其位处洛水之北,水之北为阳,是故被名为“洛阳”,因位居天下之中,早在西周时便是名邑了,历经东周、战国、秦、前汉、本朝六代而不衰,而且历朝历代对之皆有修缮、扩建,而汉以火德,本朝继承前汉国祚,而非更替天命,所以定都洛阳后,就把“洛”字改为了“雒”字,因称“雒阳”。

    东汉建都雒阳,因为沿袭了“大都无城”的影响,所以雒阳城只有内城,没有外郭,只有在本朝初年引雒水绕雒阳城修了一道自西向东、从北邙山山麓经过的阳渠。阳渠既是雒阳的护城河,又解决了雒阳城内的供水,在外接纳谷、瀍二水,灌溉伊洛平原,至偃师复注雒水以通漕,沟通了大河、雒水的漕运。

    阎行带着甘陵、马蔺、阎兴、周良等人,走马沿着这条阳渠行走在雒阳城的郊外。董军大部兵马赶到之后,就驻扎在城西,城西多皇家圆苑,诸如沿袭长安的上林苑,还有修建有裸游馆的西苑,以及显阳苑、平乐观、白马寺等,都在城西近郊。他们从城西沿着阳渠走,虽然经过的地方是雒阳的城外,但所到之地也是人烟稠密之处,因为阳渠之内就相当于外郭区,所以雒阳城外散落了唐聚、上程聚、蒯乡、圉乡、士乡聚、褚氏聚等诸多乡聚,看着车马络绎不绝、行人来来往往的繁荣热闹景象,众人的心情也渐渐舒畅了一些,开始加快马速,往城北的北邙山而去。

    北邙山作为南山的余脉,崤山的支脉,位于雒阳之北、大河以南,东西横旦数百里,经渑池、新安、洛阳、孟津、偃师、巩县六县,巍峨连绵,甚是雄伟壮观,东周、本朝的帝陵多修建在这北邙山的中段和夹河段,取高屋建瓴之势,吸取日月精华,俯瞰着这天下之中的雒阳城。

    阎行带着众人驻马北邙山山上时,他也同样在俯瞰着这座矗立在伊洛平原、伴随汉帝国安享了两百多年太平日子的雒阳都城,从山上往下看,眼光可以越过巍峨雄伟的城墙门楼,望到城内的宫殿和门阙等高大建筑。远望去,明峻高耸,衔接云雾,隐隐有要与天相连的趋势。

    俯瞰全城,能与之比肩的也就只有城北几处里中修建的豪华府邸了,据说那些事昔日权势滔天的十常侍的私人府邸,他们常居宫省之中,所以得势之后也极力将自家的私人府邸营建得像皇宫宫殿一样富丽堂皇,为此据说还引发了一段宫省之中的故事。

    孝灵皇帝原先也不过是河间国世袭解渎亭侯的一个汉室宗亲,后来因为桓帝无子,他才被外戚窦家选中,从河间被迎到了雒阳即位天子。因为不是生长在宫省之中,自幼也没有接受过皇室储君的教育,所以他性格跳脱,耽误政务而喜好游玩,在西苑修建裸游馆,在宫中营造市场,活生生将宫省的的帝皇生活过成了在河间国飞鹰走犬的解渎亭侯日常。

    因为不喜宫省的拘束烦闷,孝灵皇帝原本还打算登高望远,可是诸位中常侍的私人府邸修得和皇宫的宫殿一样富丽堂皇,害怕被天子登高俯瞰全城之时一眼就能望到,所以就竭力劝说天子不要登高望远,还搬出了“天子不当登高,登高则百姓虚散”理由来劝说灵帝,灵帝因此也就不再有此打算。

    所以当阎行看到这些可以媲美皇家宫殿的私人府邸时,就想到了不久前刚刚全军覆灭的宦官一党,他们已经身败名裂,昔日苦心营建的府邸和搜刮而来的财富,不知道是流入了动手诛灭宦官的党人亦或者北军手中,还是又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董卓给搜罗一空了。

    只是这些府邸,不管他换了主人没有,或者他的新主人是权贵、富户,都终究是要覆灭在即将到来的帝国分裂之战中。阎行依稀还记得,董卓撤退雒阳,迁都长安之时,在临走前还一把火将这座都城付之一炬,也就是说这些宫殿、府邸,大多数都是转眼消逝,难逃红莲燎天的劫难。

    想到这里,阎行也再次回顾起自己未来的谋划,依附董卓进入这场群雄逐鹿的战场,再伺机吞噬轰然倒塌的董家权贵遗留下来的巨大政治、军事财富,作为自己的立身乱世之基。这说起来容易,但实施起来却是千难万难,如何借力,何时脱身,如何脱身,又如何汲取这董家遗留下来的巨大权势和财富,无不不是需要步步为营,千方百计,才能够达到的。

    他若有所思地俯瞰着山麓之下人烟稠密的乡聚人家、巍峨雄壮的城墙宫阙轮廓,还有那象征着这个时代最强权势的皇宫宫殿上方,对接下来拏风跃云、群雄并起的乱世既有期待,也有一丝隐隐不为人知的恐惧。为此他突然指着那山麓远处的宫殿上空,似乎在自问地说了一句。

    “美哉其室!将谁有此乎?”

    这一句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