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纵横之凉州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纵横之凉州辞- 第4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益州刘璋派遣使者张松出使襄阳。

    虽说荆州、益州两家以往交恶,如今能够化干戈为玉帛也是一桩美事,但能够引起襄阳城士民热议的,显然不会是政治上的折冲樽俎,而是关于益州使者张松的诸多趣谈和故事。

    据说当日刘表接见张松,见益州来使其貌不扬,心中也起了几分轻视,不料这张松才学过人、能言善辩,三言两语就在经学上将刘表驳倒,蔡瑁、蒯越等人与之辩难,也相继落败,张松得理不饶人,暗讽荆州无人,惹得刘表恼怒不已,荆州才俊义愤填膺,只是为了两家结盟的颜面,这才隐忍不发,暂时搁置了。

    此后多日,在刘表的授意下,张松下榻的驿馆,每日都有荆襄的士人前往求见,为的就是与张松辩论经学,驳倒张松,讨回当日荆襄君臣失去的颜面,奈何张松才思敏锐、口齿伶俐,尽管每日辩经的人络绎不绝,可都悉数落败,根本不能够驳倒张松。

    张松由此在襄阳城中声名大噪,他与人辩经的一些经典段落也随之在街头巷尾传开了。

    就在众人以为要让这张松得意洋洋离去的时候,驿馆外却突然来了一青年士人,他衣饰简朴、貌不惊人,求见张松后旋即与之辩经驳难,两人引经据典、辩论经文。

    经过了两个时辰的辩难之后,恃才傲物的张松终于在青年士人面前败下阵来,他也不气恼,反而是心悦诚服地承认自己输了,并声称终于是在荆襄碰上了知己。

    而此事一经传出,顿时又成了襄阳城中人人争相谈论的话题,而驳倒张松,为荆襄挣回颜面的青年士人,他的身份随后也被众人获知,原来此人就是在南州享有盛名的庞统庞士元。

    最后连州府也被惊动了,刘表还特意派遣州府公车想要辟除庞统,可惜庞统却以侍奉双亲为由婉言拒绝了,不过他倒是与那益州使者张松不打不相识,两人气味相投,竟成了莫逆之交。

    ···

    襄阳城,驿馆内。

    “来来,子乔,再饮一杯,中原贫苦,哪怕是新都鄄城也比不得襄阳的富庶,你出了襄阳城,可就再喝不上这等醇酒了!”

    张松此行还要出使鄄城、朝见天子,离别在即,好友庞统来到驿馆之中相送,张松欣然设宴款待。

    两人性情相投,各自钦佩对方的才学,觥筹交错之间,不觉已经酒酣微醺了。

    酒意上涌的张松一听到庞统的话,不免得长吁短叹,他抱着酒壶,也不顾忌庞统在场,自顾自地借酒浇愁,直倒得衣衫上都是酒水,还是浑然不在意。

    庞统见状咧嘴一笑“子乔啊子乔,你这满脸愁容又为何而起,需知你身负盟约重任,朝见了天子之后必定会升官加爵,回到益州会愈发受到重用。哪像我——唉,”

    “嗤——”张松对庞统嗤了一声,“以你庞士元之才名,想要入仕求官,也不过是一两句话的事情,你不过是看出州牧刘表老迈无用,是个守户之犬,才不愿意出仕荆襄罢了。”

    说着话,张松拍打着酒壶,自言自语地说道:

    “所以我内心的愁苦,你才是最能理解的啊。以我张子乔之才,若是在英雄的麾下驱驰,则天下也不难平定,奈何我是在为庸人的手下奔走效力,这胸中的才学无从施展。日后遭受谗言,还难免落得一个尸首异处的下场啊!”

    “噫!”庞统似乎深有同感,他转动眼珠问道:

    “那子乔以为,当世之英雄,又是谁呢?”

    “关西阎彦明,中原曹孟德,是当世之英雄。”张松打了一个酒嗝,掰着手指,满口酒气地说道。

    庞统闻言呵然一笑,“子乔之言谬矣,阎艳假借关西兵甲之利,横行于世,不过一项籍耳,曹操挟持天子、大奸似忠,也是董卓李傕之流,这两人都是有名无实之人,照我看呐,这当世之英雄,当另有他人!”

    ···

    襄阳城外,隆中。

    诸葛家的草庐内,几个好友或老或少,手持书卷聚坐在一起,谈论着近来在襄阳城中发生的事情。

    “张松以使臣之尊,逞口舌之利,观其辩经之言,多有强词夺理之处,不过就是一个能言善辩的小人罢了。吾辈研读经书,务在济世治国,又岂能效法其人行诡辩之事。庞士元与之辩难,纵然巧言取胜,得了些许虚名,但行径已落了下等,殊为不智啊!”

    年级最大的崔州平最先开口,对近来城中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的“庞士元辩难益州使者”的事情作出了评论,他摇头叹息,认为庞统这个年轻人不顾身份,逞口舌之利,与张松这样一个小人争一时言语之长短,殊为不智,简直就是在自掉身份,看似得了一些名声,可这只会惹来其他荆襄名士更多的不齿和鄙夷。

    孟建、石韬闻言点了点头,他们也认为庞统在这件事情上看似赚到了不小的名气,可却会受到诸多荆襄名士的鄙夷。

    一旁的诸葛亮却摇了摇头,似乎并不赞同崔州平的看法。他身材伟岸、相貌俊朗,虽然一同坐在蒲席上,依然比其他人高出了半个头,此时他微微摇头,其他三人当即注意到,先后投来询问的目光,崔州平更是开口高声问道:

    “孔明,难道你觉得我评错了么?”

    诸葛亮微微一笑,说道:

    “庞士元此人,诸君都见过,志大才高,又岂会是邀一时之名的愚人,他绝非是无的放矢,此举必有深意,只是我等山野之人,无法获知其中内情罢了,诸君还是静观其变吧。”

    听了诸葛亮的话,崔州平不由也沉吟起来,孟建则再次点点头,笑着说道:

    “嗯,还是孔明看得通透,先前只想到了庞士元的巧言辩难,现下仔细想想,庞士元若是沽名趋利之徒,那州府公车辟除,他只怕早就欣喜应辟,又何必托言侍奉双亲,不肯前往呢。”

    “诶,庞士元不仕州府,未必就是真的无心功名,我看他是看出城中的刘荆州不过是叶公好龙之辈,不愿屈居其下,为其驱驰罢了。我可听说,庞士元有意前往江东呀!”

    石韬接过话题,同样羁居荆州的孟建也深怀同感,认同地说道:

    “确实,刘荆州年迈,已无四方之心,庞士元智谋之士,必不愿为其所用。江东孙氏,弟继兄位,颇有锐气,庞士元若往,或能得到重用,只是江夏黄祖恐怕从此就要寝食难安了。”

    “未必。”崔州平说道:“听山民说,左将军刘备曾经到庞家拜谒,庞士元还曾称赞同样羁居襄阳的他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若时来运转,未必不能脱颖而出,成就一方霸业呢。”

    庞统作为荆襄最具盛名的年轻才俊,他的话题难免引起了在座众人的一番讨论,诸葛亮在一旁静静听着,等他们提到了左将军刘备时,他心思动了动,突然从身旁的书册中抽出了一份书信,开口说道:

    “诸君,元直来信了。”

    “哦,快拿来我等看看。”

    作为冀州人,羁居荆襄的崔州平近来颇为关注北方的形势,一听说游学北方的徐庶竟送来了书信,顿时来了兴趣,连忙从诸葛亮手中讨得书信,率先展开阅读起来。

    说来也奇怪,崔州平看信的时候,脸色时而凝重,时而欣喜,待到最后又有些怅然若失,他将徐庶的书信移交给孟建、石韬二人,慨然说道:

    “季世再现,夷狄交侵啊,只是没想到这袁氏兄弟竟然还不思保境安民,争名夺利,手足相残,弃州中士民于不顾。唉,幸好徐庶安然无恙,且已经在并州出仕,生平所学,得以施展,士为知己者死,这也算是这乱世难得的幸事了!”

    崔州平说话间,孟建、石韬两人也很快地将徐庶的书信看完,原来徐庶不远千里,遣人送来书信,除了向昔日好友告知自己的近况,并为诸人说明了当今北方的形势外,还认为眼下正是众人施展济世安民之能的时候,想要邀请羁居荆州、报国无门的诸人一同北上,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

    几人读罢书信,各怀心事。他们这些羁居荆襄的北方士人,当初是因为河北、中原等地战乱不休,为了保全性命,这才背井离乡,千里迢迢逃亡荆州的,可是在荆襄,刘表只信重蔡、蒯等人,许多北方士人根本无从施展本领。

    眼看着北方的形势逐渐明朗,诸人也确实有了择选明主,辅之佐之,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的愿望,只是在最终的决断上,难免还犹豫不决,因此这才迟迟没有动身北上。

    时下袁氏兄弟内斗,崔州平的家乡难免也要遭受兵灾,他愁眉不展,抬头见到诸葛亮,心中一动,突然问道:

    “孔明,你虽在襄阳娶妻成家,但也是北州之人,元直在信中力邀你北上,许诺为你引荐,不知你可有意动?”

    孟建、石韬闻言,也将目光投向诸葛亮。诸葛亮志向远大,自比管仲、乐毅,虽然暂时得不到所有人的承认,名气也不如在荆襄土生土长的庞士元,可他们这几人却是知道他的真实才能的,此时各怀心事,当然也想要知道诸葛亮看到徐庶的书信之后可有意动,会不会也萌生了北上建功立业的心思。

    诸葛亮了解诸人的心思,哈哈一笑,摇了摇头。

    “亮躬耕隆中,懒散惯了,却是不比元直仗剑携书、建功封侯的志向,诸君若是想要北上,何须问我,只管前去便是,以君等之才,仕进可至刺史、郡守,绝非难事!”

    诸人哪里愿信,又再出言试探了几句,奈何诸葛亮守口如瓶,没有透露出半点风声,崔、孟、石三人见状只能作罢,于是各自心事重重,先后离开了诸葛家。

    待到三人走后,诸葛亮转入内室,其妻黄氏正在室中,见诸葛亮一人回转,若有所思,她虽姿色平平,却聪慧过人,当即笑问道:

    “崔、孟、石三君,不留下用膳,已经走了?”

    诸葛亮苦笑着摇摇头。

    “他们行色匆匆,我是强留无益呀。”

    黄氏心思一动,也听明白了诸葛亮的弦外之音,想到诸葛亮近来的行径,不由掩嘴笑道:

    “妾看不仅是崔、孟、石三君,就连夫君你近来都愁眉焦思,怕也被徐君的书信扰动了心思吧。”

    诸葛亮与自家妻子朝夕相处,知道她的聪慧,自己也瞒她不过,只能笑道:

    “圣人畏微,愚人畏明。亮才能不及中人,又岂能够免俗啊!”

    ···

    夤夜,月昏星疏。

    一个不速之客造访了左将军刘备在襄阳城中的府邸。

    密室中,刘备在烛光下看着对方,展颜笑道:

    “先生近来声名远扬,备虽身在行伍之中,亦常听闻先生之事,可喜可贺啊。”

    skbshge

第663章 分崩离析() 
“唉,些许虚名,何足道哉。在下此来,是来恭喜将军的。”

    不速之客正是近来在襄阳城中驳倒张松,继而声名鹊起的庞统,他显然对那点虚名不屑一顾,反过来恭喜刘备。

    刘备有些愕然,继而脸上闪过一丝惭色,黯然说道:

    “备败军之将,寄人篱下,能得刘荆州收留,苟全性命于乱世,已属侥幸,却不知喜从何来?”

    “龙脱深渊、腾于九天之上,不知可值得庆贺?”

    一听到庞统的话,刘备心中一震,他连忙问道:

    “先生此言何意?”

    “将军当知益州张松出使襄阳之事吧?”

    “备略知一二。”

    “统从张松口中得知,关西阎艳、中原曹操都遣使入蜀,刘璋首鼠两端,想要左右逢源、从中牟利,这才有了派出两路使者,奉命前往长安、襄阳之事。将军可知此中深意?”

    “备愚钝,还请先生赐教!”

    刘备态度谦逊,没有自作聪明,而是诚恳地向庞统请教,庞统也不倨傲,他点点头,当即说道:

    “此乃合纵连横之策也。北方袁氏兄弟内斗,败亡在即,吾料分袁氏之羹者,必阎与曹也。只是阎强而曹弱,因此曹操假借朝廷之名,联合二刘,想要行合纵之策,一同对抗咄咄逼人的关西兵锋;而关西阎艳则想要利用汉中一地连横益州,降服刘璋,破坏曹操的合纵。”

    “此乃千载难逢之机,加上益州使者张松有意另择明主,将军正可因利乘便,谋取立足之基。统有意将张松引荐给将军,使其为将军所用,阴为内主,游说刘璋绝关西之交,与刘表、曹操结盟。”

    庞统见到刘备面上还带有疑惑,继续解释说道:

    “刘璋暗弱,张鲁尚且不能制,更何况是关西的兵马。如今汉中为阎艳所得,益州一旦与关西断交,必定惊恐关西发兵报复,只能够求取外援,冀图收复汉中,以庇护巴蜀之地。”

    “到时候,就是将军用兵的机会了。益州险塞,沃野千里,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现其主不能守,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刘备俨然已经心动,可是他想了想,还有些迟疑,又问道:

    “先生高见,只是刘荆州麾下人才济济,备一介外将,未必就能够引军援助蜀兵收复汉中啊。”

    庞统摇摇头,冷笑说道:

    “不然,刘表此人,乃徒有其表之人。重任将军则恐不能制,轻任将军则不为用,且其人倚蔡瑁、蒯越为谋主,以黄祖、刘磐等人为爪牙,如今蔡、黄等人各有其用,荆襄又与曹操解兵言和,故将军只能羁居襄阳。若是刘璋遣使求援,观荆襄诸将,唯有将军转战中原、收复南阳,屡抗北州强兵,可不就是引军援蜀、收复汉中的不二人选么。”

    说到这里,庞统怕刘备还踟蹰不决,又将自己今后的谋划一一展开。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那入蜀之后,只要收复汉中、建立功名,再屈己下士、总揽英雄,蜀人必能为将军所用,至于刘璋,无用之人,软硬兼施,即可轻易逐之。”

    “益州既定,又可图谋荆州。刘表年迈,膝下长幼失序,此乃内乱之源,吾料刘表一死,刘琦、刘琮必定掀起内斗,将军正可趁乱图之,派遣一上将率领兵马还定荆襄。”

    “若跨有荆、益,则基业可成。将军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氏,内修政理;不管阎、曹谁人胜出,只要北方生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听完庞统洋洋洒洒一番谋划,羁居荆襄、难以得志的刘备顿时如拨云雾,他内心激荡,在密室中激动得来回走动,过了一会才反应过来,当即不顾身份,朝庞统下拜说道: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蒙先生不弃,授以兴复汉室之策,若备能得脱桎梏、用命王事,皆先生之功也,请受备一拜!”

    庞统闻言,心中得意,却连忙谦让避开,对刘备说道:

    “将军快快请起,,,统说动张松来见,也就是这一两日了,将军可早作准备。嗯,今夜之事已了,为免引人嫌疑,统也需尽快离开,将军保重!”

    “备谨记,先生保重!”

    这一次,刘备亲自送庞统悄然离府。庞统似乎对襄阳城颇为熟悉,从暗门出去后左拐右拐,身影很快就隐入巷道之中。

    此时城中宵禁、万籁无声,行走在黑暗之中的庞统身形一顿,突然抬头,原来不知什么时候起,他头上稀疏的星星竟又变得格外耀眼了,庞统掐指计算了一下,不由咧嘴一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