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纵横之凉州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纵横之凉州辞- 第2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郭嘉听了王必的话,脸上的笑容不减,只是继续问道:

    “长史以为,阎骠骑何人也?”

    王必因为曹操的临行叮嘱,加上郭嘉又开门见山,直言为要事而来,所以刚刚他也没有隐瞒心事,将自己探知的朝堂内情说了出来与郭嘉分享,并且还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结果,郭嘉不言其他,反而问了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

    自己又不是臧否人物的月旦评的许家兄弟,也不是那些愤愤不得志、好针砭时政的落魄士人,担任骠骑将军的阎行与自己的名位有云泥之别,自己怎么会去妄自评判一个执掌朝堂的权臣呢。

    王必眼睛死死盯着郭嘉,想要确认他是不是还醉酒未醒,意识还处在半迷糊半清醒的状态,才会大胆跑到自己的寝室来和自己瞎掰胡侃,嘴巴紧紧地抿了起来,却是不愿意再向郭嘉透露半个字。

    郭嘉自讨了个无趣,但他也不恼,自顾自地说道:

    “也是,长史不知内情,确实也不好评论,这样吧,我再加上一个人物。长史以为,如今朝堂的阎骠骑与邺城的袁公相比之下,如何?”

    “疯了疯了,这竖子到底在胡言乱语什么?”

    王必看到郭嘉不依不饶,还继续想要让自己评论阎行,甚至还搬出了一个袁绍进来,内心更加不悦。

    心想这竖子是不是醉酒后神志不清,装作清醒跑到自己这里胡闹来了。

    王必有心想要召来吏士,将郭嘉架回他自己的寝室歇息,待到明日再做分说,可以又怕因此惊动了驿馆里面阎行一方安插的眼线,于是只好敷衍着说道:

    “这不是明摆着的事情吗?袁车骑四世三公,家声遍布海内,士民无不敬仰,治下地跨四州,地广兵强、士民殷富,兖州几次危难,都是需要冀州相助的。至于阎骠骑,虽有迎护天子之功,坐拥三河之地,位极人臣,执掌朝政,可究其家声、实力,不如袁车骑远矣!”

    王必虽是敷衍出声,但说到最后,自己也觉得自己说得在理,不料郭嘉却是摇摇头,否认了王必的看法,开口说道:

    “不然,我以为阎胜于袁!”

    “为何?”

    王必眉头一挑,径直问答。原本听到郭嘉连这种明摆着的事情都要反驳辩论,他内心更加笃定郭嘉是喝醉酒了,只是被郭嘉深夜这么一搅合,他再给曹操书信密禀的心情也乱了,干脆将手头的事情向后推一推,也和言出惊人的郭嘉辩论起来。

    只听见郭嘉开始说道:

    “袁车骑假借家声,收拢人心,这才能够从韩文节这等庸人手中赚的冀州,除了最初与公孙瓒争夺冀州外,其余灭于毒、击张燕、收幽州、败孔融,无不是以强凌弱、以大压下。”

    “反观阎骠骑则不然,其人辗转一郡之地,征战四方,东灭张杨,西败李傕,南破张济,北服匈奴,多是以弱胜强、以小取大,明主智勇兼资,良臣猛将无不奋力,方才能够坐拥三河之地,奉迎天子,以至位极人臣,执掌朝政。”

    “两者相较之下,嘉以为,阎胜于袁!”

    听了郭嘉的话,王必可没有惊叹不已的感觉,他虽然觉得郭嘉的话说得有些道理,可内心却还带着一些不屑。心想着,这不过只是你郭奉孝个人的臆断,只怕全天下,会跟你想到一块儿的,没有几个人。

    郭嘉也注意到了王必脸部有些不以为然,他并不气馁,又继续跟王必说道:

    “嘉以为阎胜于袁,还因为阎骠骑今日之胜,乃是‘治胜’,而袁车骑今日之胜,乃是‘人胜’。当今天下,‘治胜’强于‘人胜’,能够平定乱世的,必定是‘治胜’。”

    讲到这里,郭嘉看到王必还是不信自己的判断,于是他开始搜罗全身,掏出了几张纸张出来,口中说道:

    “河东能够屡屡击破强敌,以弱胜强,个中的秘密,就在这里面,这些都是嘉白日在市井与贩夫走卒、商贾士民有意无意地攀谈,从中择机抄录下来的河东政令、军令!”

    口中说着话,郭嘉手中的动作却忙个不停,开始给抄录下来的河东政令、军令分类汇总,并逐条分析起来。

    “这是河东的屯田令、官盐铁令、禁酒令、劝农桑令、推行曲辕犁、翻车令,阎骠骑凭借河东一郡之地,转战四方,就是凭借屯田、官盐铁丰足军用,这才能够摧灭群逆、克破强敌。”

    “这是河东的步战令、军屯令、存恤安家令,军令中严令临战,严鼓一通,步骑悉装,再通,骑上马,步结屯;三通,以次出之,随幡所指等,军屯则是解决屯田卒日常驻军所用军需,存恤安家令则使得河东将士无后顾之忧,战不旋踵,奋勇向前。”

    “这是官吏考成令、废淫祠令、建学令、抑兼并令,河东能够政令大行、淫祠绝祀、文风兴起、豪强伏法,都离不开这些切中时弊、上下遵行的政令啊!”

    “此外还有禁鲜饰令、禁绝火令、灭蝗令等,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善政。长史能够想象得到,这些都是在河东一郡之地首倡并且已经推行数载的政令吗?”

    “···”

    被郭嘉这么一说,王必的脸色也瞬间严肃起来,他认真地拿起郭嘉抄录的河东政令、军令,虽然这些政令、军令大多都是摘自旁人之口、残缺不全的,但王必慧眼识珠,自然看得出这些政令都是字字珠玑、力重千钧的。

    “那奉孝所说的要事是?”

    看完了郭嘉带来的这些河东政令、军令,王必心中的轻蔑和偏见已经消逝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对郭嘉格外的重视。

    郭嘉笑了笑,诚恳说道:

    “嘉深夜前来面见长史的要事,就是想要说服长史,与嘉统一意见,共同上书明公,阐明当今雒阳、河东之势!”

    “哦,那奉孝以为,河东之势是?”王必想到个中关系的利害,睁大了眼睛,紧紧地盯着郭嘉。

    “河东之势,犹如潜龙在渊,腾必九天。兖州若与之为友,不过三四年,若与之为敌,则旦夕可攻,切切不能纵敌坐大!”

    王必听了郭嘉的话,深吸了一口冷气,顿时也紧张起来。

    兖州中有才智之士,他们的看法是趁着朝廷与阎行明争暗斗之际,由曹操率军西向,奉迎天子进入他们的治下,对于王必而言这并不惊奇,毕竟王必本人也是持有这种观点的。

    可郭嘉来了雒阳城一趟之后,竟然提出了阎胜于袁,将为兖州大敌的看法,甚至提出了尽早出兵,扑灭这股强敌的建议,王必顿时在心中就紧张了起来。

    “此事干系重大,奉孝慎言。河东甲兵之精,你我一路西来,这些日子也能够看到,若是兖州与河东开战,孰胜孰负,仍然难料,最怕的是,两虎相争,为他人所趁啊!”

    王必对于郭嘉的建策感到心惊胆战,感觉不能赞同郭嘉的意见,并忧心忡忡地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郭嘉却是胸有成竹,他自信地说道:

    “河东兵强马壮,嘉也是知道的,但兖州取胜河东,却未必需要胜于‘兵’,我们也可以因利乘便,取胜于‘势’!”

    “势?”王必疑惑不解,惊诧地重复了一遍。

    “对,就是势,敢问长史,此番邺城派来的使者是谁?”

    “颍川郭公则!”心存疑虑的王必下意识地回答说道,但随即眼中一亮,似乎想到了什么。

    郭嘉闻言,脸上的笑容更盛,他颔首说道:

    “那就是了,嘉接下来,就有必要去见一见这位邺城使者了!”

    skbshge

第475章 折冲樽俎董公仁(上)() 
王必终究不能够和郭嘉持相同意见。

    他虽然主张趁着阎行阵营与天子朝臣暗斗明争之际,出兵赴雒,再利用朝野的潜在势力,奉迎天子离雒,可像郭嘉这种视阎行阵营为大敌,主张先一举扑灭后患的建策,王必还是觉得太过激进冒险,他实在不敢苟同。

    兖州才刚刚控制了大半个豫州,淮南的袁术、荆襄的刘表依旧对豫州南部虎视眈眈,而且与曹操为敌的吕布随后袭取了徐州,兖州东面又增添了一个不稳定的因素。

    这个时候,再与阎行阵营不死不休,岂不是四面树敌,自取灭亡。

    于是,主张趁虚而入的王必与主张以“势”取阎的郭嘉,最终选择各自拟信,派遣快马送回兖州,以供曹操参详决策。

    ···

    数日后,兖州昌邑。

    王必和郭嘉的书信已经被送到了曹操的案头,头戴皂色帢帽、身着轻绡亵服的曹操端详着这两封书信,不禁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其实不仅仅是郭嘉与王必之间有争议,兖州内部的文武对于西迎天子一事,也是各有看法,甚至还会当堂争论起来。

    不看好曹操奉迎天子的文武认为,奉迎天子虽然好处很多,但与阎行阵营开战,难度和风险也太大了,加上雒阳本来就是国朝京都,又岂是说迁都就能够迁都的。

    试想一下,长安作为国朝的西京,可当年董卓想要迁都的时候压力还会那么大。

    现下兖州奉迎天子之后,想要把京都迁徙到自家的辖区,这等出格之事,天底下士民的悠悠之口,又岂能够饶过曹操,可别一着不慎,身为兖州牧的曹操被天下人指为像董卓、李傕那种乱臣贼子,那就麻烦了。

    而看好曹操奉迎天子、迁徙京都的毛玠、荀彧、程昱等人,则力主要趁着阎行控制下的雒阳朝廷立足未稳之际,趁虚而入,利用朝野的反阎势力,抢先一步将天子和朝廷都护送回到兖州的辖地。

    曹操本人绝不是泥古不化、固守常规之人,他内心也是赞同毛玠、荀彧等人的建议,只不过他还需要知道更多雒阳朝廷的内情,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好时机,出兵赴雒、奉迎天子。

    只是没想到,王必和郭嘉探查了雒阳朝廷的内情之后,分歧会如此之大。

    王必的想法和毛玠等人类同,依旧跳脱不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窠臼,但是郭嘉往河南尹走了一趟之后,敏锐毒辣的目光已经从朝堂的少年天子、衮衮诸公转到了河东的军政制度上,主张利用和河东之前有过交兵的河北势力,一同来对付、消灭河东这股蓬勃向上的新生势力。

    郭嘉的建策很大胆,也很有诱惑力,哪怕果断干练如曹操,看完了郭嘉的书信之后,也不由沉吟思索起来。

    正在曹操思索不语的时候,堂外传来了中军校尉史涣浑厚的声音。

    “明公,董都尉已至!”

    “快请他进来!”

    思索中被打断思绪的曹操一听到是挂着骑都尉头衔的董昭前来,不怒反喜,哈哈大笑,起身移步,亲自迎接。

    堂门处,一袭青衫、白面微胖的董昭一见到曹操亲自起身相迎,他脸上的肥肉顿时堆起笑容,泛出了受宠若惊的表情,趋步惶恐地向前行礼说道:

    “何劳君侯亲迎,昭内心着实惶恐!”

    “哈哈,公仁不必多礼,此次孤邀你前来,是有要事相商的,来,先入席!”

    曹操笑呵呵地拉着董昭入席,并与之并坐,谈笑之间宛如故人之交一般。

    但其实,董昭在曹操麾下的身份很是特殊。

    董昭是济阴名士,本来是投奔河北,并得到了袁绍的重用,他也在袁绍与公孙瓒争夺冀州的斗争中立下大功,只是因为董昭的弟弟董访在张邈军中,而张邈与袁绍矛盾激化,袁绍听信谗言,想要怪罪董昭,董昭见势不妙,逃离了河北,途中经过河内,被张杨强留下来为他效力。

    董昭慧眼择主,虽然遭到张杨的强留礼待,但是他已经看出张杨并非这个乱世的明主,无心为张杨效力,于是也只是为了苟全性命,才与张杨虚与委蛇,内心一直留意着天下局势的变化。

    后面因为吕布袭击边邑挑起事端,轻启边衅的河内与早有准备的河东随即陷入大战,河内军队连战连败,连张杨也被河东大军围困在了野王城。

    在此期间,董昭眼见不妙,又再一次提前逃脱,跑回了兖州老家,与已经控制兖州的曹操开始有了交集。

    因为顾忌到了袁绍的存在,所以曹操虽然知道董昭的才能,却不敢堂而皇之地辟除董昭入府,只能是以礼相待,不时派遣亲信给董昭送去礼物、书信。

    后来曹操平定兖州叛乱,攻灭张邈势力的时候,也因为董昭的缘故,赦免并继续任用其弟董访。

    对待董昭,曹操并非不用,只是在静候时机,而现在,就是将这位大才派上用场的时候了。

    在交谈之中,曹操与董昭谈论了雒阳朝廷的内情,一点也不将董昭视为外人,甚至将郭嘉的书信交给董昭观看,以此来向董昭问计。

    曹操心中纠结的是,他既想出兵赴雒、奉迎天子,又不想在西面与阎行这等强敌大打出手,四面树敌,让虎视眈眈的袁术、刘表、吕布等旧地、隐患有机可乘。

    他既想要采用郭嘉的建策,利用袁绍的庞大实力来对付阎行,又怕让河北的势力过多介入,一旦袁绍临时起意,也想要奉迎天子,那曹操无力阻拦,就反而是引狼入室,辛辛苦苦穿针引线一场,却白白为他人做了嫁衣。

    因而,他想要咨询董昭的意见。董昭曾经在袁绍麾下效力,在河内时也曾与长安朝廷打过交道,对河东的阎行势力也颇有一些了解,更重要的,是董昭擅长折冲樽俎之道,在这一点上,连他麾下的荀彧、程昱都要稍逊一筹。

    毫无疑问,董昭就是曹操心中想到的破局第一人选。

    而董昭,在看完书信之后,沉吟许久,方才张着小眼睛,看向曹操问道:

    “昭心中思得‘两虎相争’之计,却不知君侯能用否?”

    曹操抚须微笑,他也是才思敏捷之人,自然听得出董昭的言下之意,两虎一是袁绍,一是阎行。

    因为董昭逃罪于袁绍,而曹操又与袁绍乃是好友、同盟,所以不仅曹操不能够明目张胆地辟用董昭,两人平日里交谈也是尽量避开袁绍这个话题。

    现下,董昭在献策之前,隐晦地提到了袁绍,就是想要试探曹操的心意,若是曹操只是想要奉迎天子,内心深处却无与袁绍相争的雄心壮志,那董昭的建策,不献也罢。

    “公仁但说无妨,孤愿闻其详!”

    得了曹操笃定的回答,董昭点点头,开始说道:

    “君侯心中所患,小者为河东,大者为邺城,故而昭以为,郭参军此计可行。袁本初行事虽曰持重,实则迟疑,一遇大事,麾下文武各言利害,袁本初难决于心,必然久拖不决。”

    “君侯不如遣使前往邺城,游说袁本初一同出兵赴雒,邺城出兵与否皆无妨,只需以河北之势分三河之势,兖州再乘便进军,抢先一步,奉迎天子,必告功成。事后再假言移驾邺城,袁本初多疑无断,必疑而缓之。”

    说到这里,董昭顿了一顿,瞧了曹操一眼,又继续说道:

    “如若袁本初疑缓,君侯再可遣人说服天子朝臣,定都于兖、豫之间,如此,则朝廷归于兖州,君侯也可奉天子以讨不臣,成就王霸之业!”

    skbshge

第476章 折冲樽俎董公仁(下)() 
“而且河东与河北原本就互有隙衅,加上两家毗邻,河北近而兖州远,有此仇怨之后,正可成‘两虎相争’之势。两虎相争,大者伤,小者死,君侯可坐收卞庄子之利,一举制服二强敌!”

    听完董昭的话,曹操却是抚须不语。虽然董昭在最后给他抛出了诱人的果实,可曹操头脑依旧清醒,没有被虚幻的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