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纵横之凉州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纵横之凉州辞- 第2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长安的东面之敌,一夕之间,已经烟消云散了。

    刘协聚精会神地听着杨琦讲述战事,期间更是几度激动得紧紧攥住了拳头,待到听完了胜仗的全部过程后,他才堪堪回味过来,继而又是拊掌赞叹。

    朝廷许诺张绣的官职、爵位,这桩事情,刘协不知不觉已经忽略过去,他现下最想要了解的,就是西面的战事,可又有捷报传来了。

    得了东面大胜叛军的捷报之后,刘协已经恢复了不少信心,他此时也更加急切地期盼着,西面的杨定、董承同样能够给他送来大败李傕的捷报。

    种辑看着少年天子脸上的关切之色,他笑了笑,早有准备地说道:

    “西方兵事,陛下无需多虑。杨、董二君,皆是沙场宿将,又原为西凉军中将校,熟知敌情,筑砦固守,军报已经多次击退叛军进攻,相信得了东方捷报之后,军中定然士气大振,兵卒踊跃求战,待汇合了东面得胜之军后,破贼定矣!”

    刘协听了种辑的话,脸上难掩喜悦之情,他脑海中仿佛又看到了自己中兴汉室的一幕幕,忍不住喃喃自语道:

    “那就好,那就好,若是如此,汉室中兴有望了!”

    ···

    站在宣室殿门口的君臣欢欣之余,他们并不知道,这看似能够扭转强弱局面的东方捷报,已经将原本岌岌可危的长安朝廷拉入到了万劫深渊之中。

    东方的捷报除了往长安城露布报捷外,同时也发往杨定、董承两人的军中。

    在天子刘协得到了这一封捷报不久后,身处军帐中的杨定、董承也拿到了东方的捷报。

    不过他们可没有像少年天子那样欢欣雀跃,而是各自陷入到了沉默之中。

    宋果、伏完领军,抵挡的虽是军力稍弱的左冯翊叛军,可是他们统领的,也是以新募的士卒为主,比起杨、董二人对阵李傕所面临的劣势,也是不遑多让。

    但是,他们却利用了张绣的反正,成功击败了左冯翊的叛军,还阵斩了李恒、李暹等人。

    这几乎就是一场压倒性的大胜,相信无需两三日,宋果、伏完他们就能够肃清残敌,带着一支大军,西进和他们共同对付李傕的右扶风大军了。

    可是,这对于杨、董二人而言,却显然是忧多于喜。

    杨、董、宋三人之中,本来就是宋果的军力、权势最弱,朝堂之上,凡有兵事,天子朝臣都要依仗他们二人御敌。

    现在宋果借着破敌大功,眼看着就要跃居二人之上,再加上有了军功,还领着兵马的外戚伏完,这两个军中新贵冉冉升起的地位,正好就是用来取代他们二人位置的。

    杨、董二人,不约而同地陷入到了焦躁和不安之中。

    焦躁的是,手中没有显赫的军功,日后就算诸将合力破了李傕,论功行赏时,二人依旧不如宋果、伏完功高。

    不安的是,随着这种新旧代替的趋势的加强,杨、董二人实在难以放心,长安朝廷不会旧怨重提,追究二人在董营之时,犯下的重重罪行。

    杨定原是董卓麾下屈指可数的重将之一,董承则是攀附牛辅的董氏疏族。

    因此,有很大可能,在解决了李傕的外患之后,长安朝廷会重用少有罪行的宋果以及贵为外戚的伏完,趁势打压自己二人,更有甚者,朝廷直接翻脸,利用宋果、伏完二人的兵马来诛灭自己二人。

    越想越多,越想越惊的杨定、董承交换了一下心思之后,很快就决定,不能够再这样坐以待毙下去了。

    必须有所作为!

    但投降李傕、反戈一击是不可能的了,他们手中已经沾了不少李家子弟的鲜血,与李傕更是不死不休的仇敌。

    这个时候就算是李傕亲自出面,承诺不会加罪,两人也不敢相信了。

    唯今之计,只有主动出击,击败李傕大军,取得大功,才能够确保二人在朝堂上的名位不失。

    可是,想要凭借弱势兵力,击败同为西凉军的李傕大军,杨定、董承二人甚感棘手。

    二人虽然久在西凉军中,熟知李傕大军的虚实,在之前的几场防御战中,凭借修筑的砦栅的坚固,加之别无出路,只有死战,同仇敌忾之下击退了李傕大军的多次进攻,甚至还有一场反击得手的小捷。

    可是这都是建立在固守营寨的基础上,所取得的战功。二人固守营盘,注定是不至于大败,也不可能创造大胜的局面。

    就在杨、董二人苦思破敌之策不得的时候,敌营之中,有降卒将二人可能获胜的战机,悄悄递了过来。

    想要反正的,是一个叫王方的军将,原为凉州叛军,跟随过王国、徐荣、樊稠、李傕多名首领。

    李傕现下的右扶风大军之中,有不少原来樊稠的旧部,他们对于刺杀他们将领的李傕的统治殊无好感,之前不过是碍于李傕势大,兼之群龙无首,才不得不屈从于李傕俯下。

    现下李傕势力大衰,又被长安朝廷指认为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他们暗中商议过后,决定联络旧部,共同推举素有勇力的王方为首,暗中联络王师,以求里应外合,击破李傕大军,戴罪立功,投诚反正。

    得到了王方的暗中投诚,杨定、董承二人宛如雪中得炭,顿时大喜过望,加上王方还遣人送来了暗中草就绘制的李傕大军的营盘布局,这就更让杨、董二人深信不疑了。

    很快,杨、董就与降卒约定好起事日期、用兵方向,积极筹备作战,准备抢先在宋果、伏完领军到来之前,利用李傕大军中的内乱,击败李傕,立下大功。

    很快,一切顺理成章。

    在沣水西岸,主动渡河作战的杨、董两军进展神速,接连攻营拔寨,打得内乱的李傕大军不断后退,大有分崩溃散之势。

    只是等到杨、董二人的兵马尽数渡过沣水,想要趁势扩大战果后,原本内乱不休、连连败退的李傕大军却突然号角震天,大批兵马翻身接战,丝毫不见了溃散逃窜的迹象。

    一场大战径直陷入到了白热化阶段。

    战场侧后方的高地上。

    原本计划起事反正的王方,站在高地上,涎着笑脸,巴结讨好着伤重未愈的李儒。而为首带着李傕那张阴戾的脸,也正对着双方士卒激战的战场

    左冯翊大军战败,李恒、李暹相继身死,被反叛的张绣所杀的噩耗已经传到了李傕的手中,只是被他压了下来,军中底层将士还不知道罢了。

    原本李傕强攻杨定、董承两人的营盘,屡屡受挫,还被逆袭击败过一阵,如今又听闻了己方左冯翊兵马覆灭的消息,心中已经起了怯意,打算趁着军心未乱之际,撤军返回扶风固守。

    遇刺重伤的李儒却激烈反对。

    在他看来,眼下的局势就像是两头牛在奋力角抵,若是一方主动露怯,撤力退开,就会给抓住空隙的另一方突破中门,开膛破肚,落得一个惨死牛角的下场。

    因此,只能够苦战求胜,绝不能够避战求存。

    随后,李儒又为李傕分析了天子朝臣、杨、董、宋军中诸将可能暗中存在的龃龉,最后果断献策,依样画葫芦,冒险重演张绣反叛之事,利用诈降之计,来引诱杨定、董承离开坚固的营寨,渡河和他们作战。

    当然,这个计策实施之后,想要奏效,除了诈降人选的表现外,还取决于杨、董二人求胜的急迫性。

    若是杨、董心如止水,不为所动,那时间一长,诈降之事必然露出马脚。

    不过就眼下看来,揣度人心的李儒献上的计策,显然是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站在高地上的李傕阴戾的脸上,终于也露出了一丝狞笑。

    杨、董二人的兵马主动脱离坚固的营地,渡河和他麾下大军作战,以弱击强,远离了河岸,现在只要他麾下士卒奋力抵抗,使得战局僵持不下,那么久攻不下的杨、董兵马就会气衰力竭,心生退意了。

    到那个时候,就是自己大军趁势反攻的时机了。

    skbshge

第454章 最是仓皇辞庙日(下)()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天子东逃的车驾,在朝臣、诸将车骑的拱卫下,急匆匆地沿着渭水南岸行进,时不时有没有坐骑代步的奴婢掉队,还有体力不济僮仆、马匹倒毙在路,亦或者损毁的轺车、辎车被抛弃在道路上······

    满道皆是衣冠权贵仓皇奔走,沿途都有妇孺老弱哀嚎之声。

    坐在金根车中的刘协,听着被抛弃在道路上的妇孺老弱的号泣之声,痛苦地缩成了一团。

    虽然不用徒步驾车,但刘协却也饱受跋涉颠簸之苦,当然,最让少年天子痛苦的,还是眼看着可以中兴的汉家社稷,再一次陷入岌岌可危的处境之中。

    三天前,杨定、董承二人的大军惨败的消息传到了长安城中,顿时引起了全城上下的阵阵恐慌。

    城中百姓恐慌出逃,奸滑之徒趁机作乱,溃军降卒蠢蠢欲动、公卿朝臣疲于应对,整座长安城已经陷入到了混乱之中。

    逃得一命、收拢了少量溃卒的杨、董二人为了掩盖擅自进军的过失,更是耸人听闻,夸大了李傕大军的人数和战力,使得天子百官都惶惶不安、束手无策。

    失去了沣水防线的长安城西面已经洞开,天子百官绝望地发现,不须半日,趁胜追击的李傕大军前锋人马,就能够兵临城下,再次围攻长安城。

    而宋果、伏完的两万新卒,只由伏完带回来了一半,另外一万士卒由宋果统帅着,还在肃清左冯翊的叛军残余。

    长安城,如何布防,是否能够挡住李傕大军的进攻?

    这两个问题,成了朝堂上君臣文武争论的焦点。

    只有少数的朝臣提议死守长安城,等待久无回音的外镇勤王兵马前来驰援,剩下的大部分朝臣,都主张弃守长安城,逃往左冯翊,避开李傕大军得胜正锐的兵锋。

    当然,为天子讳辞,朝臣不能称出逃,只能够称为出狩。

    其中,作为朝中大将的杨定、董承力主天子出狩。

    作为败军之将的杨、董二人,能从战场上逃回一条命,已经是叨天之幸,惶惶不安,心惊胆破,再无为天子死守长安之意,只盼着能够逃往左冯翊,保留一命。

    刘协无奈之下,只能够接受了大部分朝臣的意见,同意离京东狩。

    虽说是逃亡,可毕竟是近两百年正朔王朝,长安朝廷需要携带的御品珍宝、符信典策、图书卷宗数以千计,加上军队的武器辎重,还有跟随天子东狩的官吏、百姓、奴婢等人员,东狩队伍还是演变成了浩浩荡荡的车骑大潮。

    为了防止李傕军队的追击,朝臣还提议一面派出使者前往李傕军中与李傕议和,一面急召宋果、张绣率军回师护驾。

    刘协也从谏如流,一一下诏了。

    只是弄险取胜、重回长安的李傕,丝毫没有被天子的遣使议和所迷惑,休整了大军队伍之后,就又继续进军向东,追击天子的车驾。

    在李傕看来,眼下局势,自己已经被指为乱臣贼子,实力更是大不如前,又岂能够再放着少年天子这个隐患离开。

    就算天子愿意此时议和,继续敕封自己为大司马,可是难保逃过一劫的天子安顿下来后,又忌恨旧仇,下诏调集马腾、阎行等人的兵马来进剿自己了。

    所以,刘协哪怕死,都要比逃了的好。

    很快,继续向东进军的李傕,就与宋果、张绣等将发生了交战,期间虽然张绣凭借自身武勇,身先士卒,率军击退了李傕军追击的前锋人马,可挨不住李傕大军的人多势众,诸将不得不又护卫着天子继续东狩。

    左冯翊是守不住了,只能够再向东逃亡了。

    于是,就这样,一步步演变成了今日“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奔渭南”的场面。

    在车中缩成一团的刘协脑海里记得,离开长安城时,宫中近侍搀扶着面色惨白的自己在霸城门外谢城,逃亡在左冯翊官道上时,被抛弃在道路两旁的宫掖女子泣血悲啼,连呼“陛下欲弃我等于野耶?”

    更为恐怖的,是途道泥泞难行时,杨定、董承下令军士驱使黔首百姓背负柴草在前铺路。可路还没有铺完,后队人马谣传李傕大军追兵已至,人心惶惶之下,众人也不辨真伪,争先恐后地拥挤向前,加紧逃亡。

    于是行人互相推搡践踏,车骑队伍更是直接从铺路的黔首百姓身上碾了过去,那个时候,在天子车舆上颠婆起伏的刘协,除了听到嘈杂混乱的人马之声外,还隐隐约约听到了咔嚓吱呀的声音。

    事后,从混乱中重新恢复安定的刘协,才从身边近侍的口中得知,那种咔嚓吱呀的声音,就是沉重的车轮从倒地黔首身上碾过,黔首骨骼断裂粉碎所发出的声音。

    得知这一切的刘协掩面哀泣,当天再也吃不下去一口饭菜。

    号称万民之主的汉天子,为了逃命,已然乘车从黔首民众的身上碾了过去。

    这对于执念承继正统,隐隐以中兴汉室为己任的少年天子而言,不啻是一场生死考验。

    “莫非汉德已衰,天命已改,朕不复为汝等之主也!”

    一句没由的发自内心的拷问,直击刘协的灵魂深处,使他哑口无言。他不敢将这个致命的疑问宣之于口,但这个对他而言是内心拷问的东西却苦苦纠缠在他的脑海中,让他头痛欲裂,不得片刻安歇。

    突然,车驾之外再次发生了动乱,缩成一团以求减轻痛苦的刘协听到了外面道路上行人奔走呼喊、马匹嘶鸣不安的声音,没等他反应过来,金根车的庞大车舆也呻吟一声,急停在了道路之上。

    刘协被前倾的巨大惯性带得向前,撞到了车舆内部的角落里,可他却不敢贸然出声呼痛,而是紧张兮兮地挣扎挺直了还略显稚嫩的身子,警惕地听着车外的动静。

    莫非是杨定、张绣二将叛乱了?

    这是刘协,近来从部分朝臣口中听到的流言。

    天子东狩的车骑,向东奔向弘农的境内,寻求平东将军段煨的庇护,虽说可以凭借潼关之险,抵抗李傕大军的追击,可也就将众人的性命放置到了段煨的刀俎边上。

    天子百官可以无所谓,因为段煨虽然没有及时出兵救援长安,可一直以来,对外作出的,都是忠君之臣的形象。

    面对东狩至此的天子,段煨只会毕恭毕敬,断无轻辱之举。就算退一万步讲,天子朝官受到了段煨的侮辱,可活着受辱,总比留在左冯翊,被李傕的乱军凌辱杀死来得强吧。

    可杨定、张绣不一样,杨定在董营之时,就与段煨有过过节,而张绣,与段煨更是有深仇大恨,若非段煨出兵袭击陕县,他张绣,又怎会落到今时今日这个地步。

    可以说,段煨是被张绣列为仅次于河东阎行的第二大仇人。

    所以,与天子朝臣不同,与董承、宋果也不同,杨定、张绣二人激烈反对,向东逃奔弘农。

    只是不去弘农,又能够去哪里呢?

    关中以东,最近的就是河东郡和弘农郡了。难不成,还要堂堂汉家天子,逃入到上郡之地,寻求羌胡夷狄之种的庇护么?

    在李傕咄咄逼人的兵锋下,天子朝臣,西凉诸将都没得选择,只能东逃。就连激烈反对前往弘农的杨定、张绣,二人之间也都产生了分歧。

    杨定是反对去弘农,但没反对去河东,在他看来,控制天子在手中,就如同是一个绝佳的幌子,带到那里,都能够引起别人的主意,然后再趁机与别人讨价还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