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建设不是说浮皮潦草的搞搞农田水利,免个三年两年的农业税,用君臣父子天赋神权之类的鬼话把老百姓忽悠住了就完事儿了的。
对于复兴党来说,搞建设,就是对人民群众全面的进行工业化训练,就是在土地条件好的地方建设使用工业化手段进行农业生产的国营农场,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建设工业城市,就是需要建立更多的学校、医院、工厂、住房、道路、铁路等等大规模的投入过程。
搞一个湖北,再加上山东的三分之一,东北的五分之一,复兴党用了十年的时间,现在都有点尿血了。要把整个北中国的担子担在肩膀上,大家都只有肝颤的道理,没有兴奋的道理。
甚至就是最喜欢扩张,最积极于打仗的中央军委的干部们也都对此不太积极。要知道,在前期建设的时候,都是部队方面顶在前面的。大量的地方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也是要从部队方面抽调的。
陈封主持复兴党中央政务院的工作超过十年了。这个复兴党的大管家现在在王书辉面前已经变得有一说一不再有任何的忌惮了。他直接就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北中国的陕西、山西、直隶、山东、河南这些个省份的农业建设工作,需要大量的化肥。这个化肥,现在复兴党生产不出来。
六座大型合成氨工厂,二十几座小型的合成氨工厂,分布在整个湖北根据地里。看起来似乎挺了不起的,但是现实是,这些工厂配套的化肥厂能够生产出来的化肥,刚刚能够勉强的供应湖北根据地的农业需要,并支援鲁东和辽南根据地的农业建设。
接收北中国的五六千万的人民群众,那就意味着,要为这五六千万的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负责。过去的大明王朝在自然灾害、落后的生产力和腐朽的生产关系下不能够为这五六千万的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负责,所以现在眼瞅着要灭亡了。如果复兴党想要接手整个北中国,就得能够解决这个吃饭问题。
现实已经告诉大家了,靠着农业社会那一套落后的生产力,北中国的老百姓就是过不下去的。即使消灭了落后的生产关系,落后的生产力照样会让人民群众吃不饱。
王书辉知道,普及土豆、玉米和地瓜、南瓜等高产作物可以勉强的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他同样也知道,这么做无非就是弄出个假冒伪劣的吃糠喝稀的“康熙盛世”来,并不能解决本质问题。
后世新中国的现实经验已经明确的告诉王书辉,想要让全体中国人吃饱饭,除了大规模的发展化肥工业以外别无他法。只有工业化带来的生产力进步才能解决中国人最基本的吃饭问题。
所以在复兴党中央闭门开了半个月的会议之后,复兴党的工业部门第一个接到了命令。1630年下半年到1631年上半年,复兴党的各大机械厂和冶金厂,要集中力量生产合成氨设备。
铁路建设不能停,蒸汽机生产不能停,各种机床的生产不能停,各种工业设备的生产不能停,武器制造不能停,现在还要加大对合成氨设备的生产。1630年下半年的复兴党工业系统的压力真是山大的。
合成氨生产说起来真的不是很复杂。这个技术其实是十九世纪中期,也就是一八五几年就有了的技术。
可是说一千道一万,合成氨的生产过程里有个最基本的高温高压的条件。别看这个高温高压好像不怎么起眼,但是高温指的是三四百度的高温,高压指的是几百个大气压。这可不是生产高压锅的材料就可以满足的。比较形象的说,整个设备的管路需要承受的压力,差不多是十九世纪末战列舰主炮炮管的水平。就生产材料上讲,也和战列舰主炮的炮管材料差不多。
复兴党的工业水平是什么水准呢?实事求是的说,比十九世纪末完成了洋务运动的清末水平要高的多,差不多是一战前期的日本的工业水平。但是话说回来了,完成了洋务运动的清末和一战前的日本工业水平很高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咋地。
清末中国最高的工业成就,是基本自产,但是重要零部件进口的“平远舰”。日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勉强能够生产五六千吨级的铁甲舰。主要零部件一样得进口。但是把这些军舰转化成十万吨级的合成氨生产设备的话,最多也就是五六套设备而已,勉强能够应付目前一个湖北根据地的化肥生产需要。
复兴党在海军装备上目前还没有发展铁甲舰的需要和条件。所以复兴党能够生产合成氨设备,但是不能够生产铁甲舰。
用不上是个很大的问题,用不起是个更大的问题。反倒是吃饱饭是最急切的问题。这和合成氨技术的发展历史正好反过来了。历史上合成氨技术是先应用于军事(它能生产咋药)后应用于民生。复兴党把这个过程变得正常了,合成氨工业就是以民用目的被建设起来的。
复兴党也是在王书辉的生拉硬拽下才勉强的具备了生产合成氨设备的能力的。就是能够生产合成氨设备,复兴党的生产能力也是做出十套来,里面最多能够有三四套是合格的。所以突然间让大家突击生产这么多合成氨生产设备,其实也不怎么现实。
按照王书辉的估计,累死复兴党的工业系统,能完成六分之一的生产目标也就不错了。缺少的那些设备,只能是他回到现代社会定制去了。
除了在生活物资和生产物资方面的准备之外,复兴党最急缺的还是人才。从目前的情况上来看,即使从湖北、鲁东和辽南调出人来,在总体上也仍旧不够。
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王书辉不得不强忍着不舍,从各地的少年军中抽调十五岁以上的年轻人。
与此同时,王书辉也准备把自己手里的大杀器放出一批来。
要说复兴党最神秘的地方,极少数的复兴党高层可能知道,有个叫西山基地的地方是复兴党最神秘的地方。
西山基地,位于复兴党最早的兴起地枝江县西部的一个丘陵地带。整个基地被高高的围墙和在本时空的复兴党治下也很难见到的高压电网包围着。
从某种以上说,复兴党的西山基地,和一些幻想家幻想出来的美国五十一区差不多。在西山基地里面应用的技术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和外星科技也差不太多。
西山基地是王书辉一手打造的用现代化的手段,高效的、专业化的、工业化的培养和教育专门人才的培训基地。也是王书辉将大量的现代科学知识不断灌输给这个时代的人的机构。
西山基地的建设是从1620年就开始了的。从一千多名经过专门培训可以使用现代化的各种工程器械的人开始,工程建设人员一直在不断的扩充和补充。
在1623年基地基本完工之后,这里就成了一个王书辉对一群十周岁左右的孤儿进行工厂式灌输式教育的地方。
用一年时间对十周岁左右的儿童进行小学基础知识教育之后,这些孤儿们就开始接受封闭式的多媒体教育。
上千的孤儿,被王书辉按照现代智囊团提供的基础知识图谱分门别类的进行专门化的灌输。
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孤儿被送到西山基地里来。越来越多的孤儿开始接受这种灌输式的教育。复兴党在整个湖北根据地各地区建立的初级少年军里的小学教官和三年后的中级少年军里的中级教官,就是这样一批一批的被教育出来,输送过去的。
让古代人的成年人接受电影这种东西都不是很容易。没有个两三年的长期适应,复兴党搞的电影教学一直还让这些人大惊小怪呢。
但是,少年儿童就不一样了。给他们安排电影教育之后,再让他们接受电视教育,然后再让他们接受电脑教育,这都是非常顺利的自然而然的过程。少年儿童因为不受刻板印象的影响他们接受什么都非常的快。从现代社会的小学生只用几天的时间就能把手机和电脑玩的很顺手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彻底的集体生活,每天都在一对一的电脑教学中渡过,除了体育锻炼以外没有任何的放假和休息的时间。在这种现代人看起来非常残忍的,完全牺牲一切童年的欢乐和美好的工业化封闭式灌输教育下,从1626年开始,西山基地就开始能够每年向给地区输送一千人以上受过初级中学教育的教育人才。
除了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以外,复兴党的工业企业能够从1625年开始爆发出更大的生产力来,也是因为西山基地向各个工厂输送了各种接受了专门教育的技术人才的原因。
王书辉最初建立西山基地的原因很简单。他需要在明朝末年把整个现代社会的一整套基础科学体系建立起来,为未来没有王书辉的中国提供继续发展的智力支持。要是光靠着王书辉一个人的话,在他有生之年,连近代化的大学都别想在中国见到。最多也就是个技校遍地的情况。
从1620年开始一直到1630年,王书辉在西山基地里才最终培养出来了六七百个具备非常单一的知识结构的大专水平的科技人才还有上千个高中生来。倒是初中生的培养成果相对丰富一些,差不多存下来三四千人。
王书辉原本的想法是,用这三四千初中生,上千高中生和六七百大专生在复兴党治下复制出一个近现代的从小学到大专的正规教育体系来。从而在明代中国建立一个类似于现代社会的专业化的各学科齐全的研究性高级教育机构。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三四千的初中生恐怕是别想全留下来了,把他们配到复兴党接收后的北方各省支援地方上的学校建设和工业建设几乎成了一种必然。
不过从现在复兴党的教育发展程度来说,挺过目前这几年,大批量的接受过初级中学教育,完成中专水平的工业培训的中学生就会涌现出来。到了那个时候,就是没有这三四千正规的初中生,王书辉新建成的高级中学和大专学校也会有足够的学生。遍布湖广各地的中级少年军体系会培养出足够的可以接受高级中学教育的学生的。
充分的考虑完了这方面的问题之后,王书辉就决定立即用那六七百缩水的大专生和一千来个高中生建立起一座大专学校和一座高级中学来。
对于这两所学校,王书辉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不管使用什么办法,这两所学校都要成为一个孵化器。在未来的几年里,这两所学校必须要能复制出几所、十几所甚至几十所同等水平的学校出来。
做出这个决定之后,王书辉立即调派人手和物资,到现代社会订购相应的设备和器材,准备在武昌郊外建立起一座复兴党高级师范学校来。
毕竟,按照王书辉对这两所学校的要求来说,这两所学校就是能够批量化的培养同等知识水平的各学科的大量教师的师范学校。
电影、电视、电脑,各种先进的教学器材和实验设备,大量的来自后世的被王书辉的智囊团整理出来的教科书,被王书辉非常疯狂的从现代社会通过时空门,一个集装箱连着一个集装箱的拉到了明朝末年。
到了这个阶段,王书辉几乎是无所顾忌了。为了快速的培养出大量的工业人才和科技人才,他一点也不怕大家会对这些外星科技级别的东西产生疑惑了。反正在复兴党内他是说一不二的。
1631年六月,随着中原地区形势的全面崩坏,一个巨大的,完全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能够想象的,充满了高楼大厦(其实最高也只有六层,但毕竟都是使用来自现代社会的钢筋混凝土材料建造的)的神奇的建筑群落,在武昌北部郊外拔地而起。
新成立的复兴党中央师范学院,开始正式从湖北根据地各地,调来完成了中级少年军教育(初中生)的大量学生。整个学校是由王书辉直接领导的复兴军中央特种警备军团进行全面的军事化管理的。
在这座完全是先进的超越时代的学校里,他们将要接受一场他们根本无法想象的教育。
但是他们到底要学什么,这座学校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只有复兴党中央常委会的部分干部才隐隐约约的知道一些。
对于这座被高达三米,厚达两米的布设了高压电网的城墙紧紧地围住了的学校,就是那些进入过这所学校的复兴党中央常委也说不太清楚里面都是些什么。
反正里面的大多数东西,他们都不能理解。对于那些私下里违反纪律偷偷询问他们的人,就是他们想说,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最后只能用一句中央保密单位敷衍过去。
。。。
。。。
第435章 复杂繁重的准备工作()
工厂化批量化灌输出来的人什么样?王书辉从地方上得到的反馈是,一个是发木,一个是发狂。
发木,指的是在为人处事方面。那些从西山基地出去的在全面的灌输,完全单调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十五六岁的年轻人,完全没有什么经验和方法。他们在西山基地里,只知道单纯的听作为他们教导员的前辈们的指示做事情。他们到了地方,到了工作岗位,就只知道听党支部书记,党支部的命令。
发狂,这主要是指在他们的个人生活上的。和接受常规的少年军教育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不同,这些在西山基地里以更高的效率和更快的速度完成教育的年轻人,因为至少都接受了三到五年的压抑的无趣的生活,到了地方上之后,突然间获得了自由的他们就会在所有能够发泄精力的活动中表现出一种近乎疯狂的态度来。
只要是对抗性的竞技类活动,最顽强,最突出,最卖命的人,肯定都是这些人。在橄榄球比赛里,在篮球比赛里,在各种田径项目上,他们的身体素质可能不是最好的,成绩可能不是最突出的,但是最拼命,最无所顾忌,最喜欢一往无前的去拼的人,肯定都是这些人。
王书辉得到这些消息后,也只是叹了口气而已。没办法,实际上他的这种西山基地式的培养方式,也是被现实的环境逼迫的。不说别的吧,光是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生物,这些基础性的教育人才吧,湖北、鲁东、辽南三个地区的需要就是非常庞大的。
按照一千个初中生的比例来配备教师的话,每五十个学生分成一个班级的话,一千个学生就是二十个班级,每种课程的教师,至少十个班级要配备一套。那么这就是十个专业教师。
当然,即使王书辉为了发展工业不太注重文史教育吧,但是思想政治课程是必须上的。历史和地理可以合成一门课,体育可以改成军训。这样下来,每一千名学生,也至少要有十四名专业教师。
复兴党目前掌握的湖北、鲁东和辽南地区的总人口是一千两百万人。按照人口比例,需要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的人口占百分之二十(农业社会存在严重的人口低龄化问题),这就是说,复兴党现在要为2400000少年儿童提供教育。
因为小学教育的内容相对简单,数学、语文、自然、思想几门课的教学都可以由一个教师承担,而且复兴党的正规教育采取的是军事化模式,所以占其中一半左右也就是一百二十万左右的小学生,并不直接挤占复兴党的教育人才,但是,为了对剩下的一百二十万初中生提供正规教育,复兴党手中就必须有四万人左右的各学科的教师。
而在事实上,复兴党的教育系统,即使从整个复兴党内的各个系统抽调有同等学力的人(复兴党的全民学习制度)成为教师,再加上王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