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上都是对复兴军做出了敌对性的行为。
复兴党治下采取的是一个以事实为根据的判断体系。不管是什么人,不管这个人是什么样的身份,别人对于这个人的所思所想都是没有办法真真正正的了解的。所以,复兴党判断问题的根据只能是事实。
复兴党在面对流民的时候,采取的也是这样的态度。如果流民不是通过战争的手段,而是自发的进入到复兴党的治下的话,他们会被复兴党视为普通的人民群众对待。那些流民会被复兴党安排接受专门的培训,然后在他们通过相应的考核之后,就会被复兴党安排他们可以承担的工作,成为复兴党治下的一个职工。从此过上安全平静有前途有希望的生活。
可是这些被张献忠裹挟过来作为炮灰冲击复兴党阵地的流民,就不会受到复兴党这样的待遇了。虽然复兴党上下并不认为这些在客观上确实做出了针对复兴军的敌对性举动的流民真的是复兴军的敌人,但是复兴党又必须针对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他们进行处理。
复兴党党内的法律部门是一个和政府机关平级的,受到复兴党党委直接领导的**体系。这次和王书辉一起到西平镇的随行人员中就有法律口的干部。不过在军事行动中的所有审判都是由复兴军军事法律部门承担的工作,处理流民的事情是用不上他的。
复兴军军事审判厅是复兴党法律体系内,极少数不适用人民代表制度的机构。作为接受复兴军总政治部直接领导的单位,复兴军西北第一军团的军事审判厅很快就对这次被卷进张献忠和西北第一军团的军事冲突中的近万流民进行了审判。
这近万流民被迫参与了针对复兴军的军事行动,考虑到他们的举动并非出自自愿,所以他们被判处在战俘营里承担两年的劳动改造的惩罚。
对于绝大多数的流民来说,他们并不在乎这两年的劳改惩罚。实际上,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甚至不知道复兴军组织的这场审判是什么意思。在明确了他们必须在复兴党的组织下干两年活的现实之后,他们也不是非常在意这样的事情。
能吃饱饭,能穿暖衣,这就是封建农业社会里的普通百姓最理想的生活了。
和在那种健康的,土地分布均匀的小农社会不同。在土地高度集中,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的封建末世里,只要能够吃饱饭和穿暖衣,能够安安稳稳的生存下去,这就已经是邀天之幸了。
所以,在得知今后的两年中自己还可以享受这种吃饭管够的生活之后,绝大多数的流民不是感到苦恼和愤怒,反而感到安慰和喜悦。
毕竟对于这些劳动人民出身的流民来说,给谁干活都是干活,更何况给复兴党干活是可以吃饱饭的呢。
。。。
。。。
第337章 制度这个事儿2()
实际上,和复兴党的正式职工相比较起来,张献忠裹挟而来的流民们享受的待遇和普通的复兴党的职工是一样的。两者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复兴党的正式职工是有基本工资和效益工资的。但是接受劳改的这些流民就没有任何的工资和奖金了。
复兴军内部的原则是政治挂帅。也就是说,在复兴军内部,各级指挥官和参谋等指挥员参谋员都是作为业务干部存在的。
在复兴军内部担任领导工作的主要是政治干部。比如说,在复兴军的各级单位里,政治干部比业务干部的地位要高。通俗的讲,就是说教导员班教导长排教导主任连总教导营政委营组成的军团才是各级军事单位的一把手。
除了不能在作战过程中干涉指挥员和参谋员的业务工作以外。复兴军上下的各项工作,都是在各级政治干部的领导下开展的。复兴军的最高领导就是复兴军总政委王书辉。
一般来说,战后总结的工作应该是主要围绕着业务干部展开的。可是因为复兴军到目前为止遇到的敌人都非常的弱小,所以在复兴军的战后总结中,很难总结出针对复兴军自己的可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在大部分战后总结里,反倒是政治工作经常会被拿出来讨论。
比如说这一次和张献忠部战斗后的作战总结里,复兴军西北第一军团的个别干部就提出,针对张献忠裹挟而来的流民进行法律宣判,是不是有点儿过于形式主义了。
在现代社会里,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王书辉最不耐烦的就是很多人动不动就把屎盆子尿罐子扣到制度上面。对于那些动不动的就像个文青**一样把事情怨到制度的头上的人,王书辉是相当的鄙视的。
他一直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起到主要作用的。没有好的人,就不会有好的制度。没有好的干部,就没有好的政府。没有好的党员,就没有好的政党。是人决定了制度的好坏,而不是制度决定了人的好坏。只要不存在生产力的革命性进步,那么社会生产关系的人为变动,就是非科学非理性的。
说起来,王书辉这么想问题的时候,主要还是因为王书辉本身并没有接触过实实在在的政治工作。他在现代社会承担的是业务工作。缺乏相关实践的王书辉对于制度这个东西的认识其实是非常浮于表面的。
穿越到明末的王书辉在经过了大量的实践之后发现,制度这个东西确实是个很重要的东西。虽然他仍旧坚定不移的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是王书辉也发现,相比较机械死板的制度来说,其实具体的人,具体的干部,要比这些制度不可靠的多。
在明朝末年这个全面落后的环境里,王书辉才发现,无论是制度决定论的思想还是官僚主义体系这些东西,虽然它们都有无法回避的错误性,可是这些错误思想的产生有它的合理性根源。
王书辉在复兴党成立和发展的这九年里,通过大量的实践和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如果没有硬性的制度的约束,复兴党的这些接受了工业化批量教育产生的党员们,就会在工作中出现大量的错误。哪怕是王书辉手把手的教一个干部怎么做一个工作,只要王书辉一离开了这个人,让这个人自己去实践的话,他就能把这件事情做的千奇百怪。
就说这次对于复兴军俘虏的流民进行的法律审判吧。虽然王书辉本人非常鄙视程序正义这一套狗屁不通的东西,而且他也不是个多疑的信不过别人的人。可是如果不按照复兴党的制度对这些流民进行审判,而是让下面的干部自行解决这些流民的问题的话,那就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奇葩问题。
除了会出现一些干部收受贿赂以权谋私之类的事情之外,无视中央的规划和要求,拿着鸡毛当令箭,直接把这些人划归到自己的部门和单位承担相应的工作以填补人力缺口的事情,肯定会层出不穷。
但是按照制度,对这些流民进行了法律审判之后,确定了这些人的接受劳改人员的身份之后,不管能不能从根本上避免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的问题以及各部门无视上级自行其是的事情,至少有了制度这个东西,就让复兴党对于敢于违背中央命令的人,有了进行处理的根据和规则。
复兴党上下都是王书辉的学生或者王书辉学生的学生,面对自己的这些徒子徒孙,王书辉一向是有一说一的讲实话的。
虽然听到王书辉对于制度问题的解释,大部分干部都有点不舒服,可是复兴军西北第一军团的这些干部们也都是参加复兴党已经五六年七八年的“老”党员了。现实的经历已经让他们知道,制度这个东西虽然很多时候会让人感到不方便,可是这些不方便都是对大家实实在在的起到了保护性的作用的。
当然了,理解不理解是一方面,心里舒不舒服则是另一方面了。
复兴党内部现在已经产生了这样一种风气,那就是讲资历。
这个资历虽然和参加复兴党的年头有关系,但是主要的还是按照作为王书辉的第几批的弟子来论资排辈的。复兴军西北第一军团的副政委司令员赵万里,是王书辉的第三批学生,但是复兴军西北第一军团的军团长总政委冯新民则是王书辉的第一批学生。
所以赵万里在和冯新民相处的时候,一方面对他有着出于对直接领导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有着对于自己的大前辈的尊重。
开完了经验总结会议之后,赵万里心里实实在在的感到几分不痛快。可是这几分不痛快是针对王书辉老师对于自己的不信任,还是因为被王书辉老师说中了心事而感到几分羞恼,到底主要原因是哪一方面,赵万里自己都有点搞不清楚。
所以在当天晚上,不抽烟的赵万里拿了两条自己攒下来的配给烟跑到冯新民的房间,想和自己的大前辈唠唠心里话。
政工干部,特别是优秀的政工干部,确实能让人感到一种放心的感觉。
虽然这些干部因为对于人心和人性的把握非常到位,所以经常会给人一种能够料中别人心事儿的大仙儿的感觉。但是大部分的党员干部还是愿意和政工干部们交流思想。
。。。
。。。
第338章 制度这个事儿3()
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政工”冯新民在复兴党内的外号叫冯半仙。其实在王书辉在经验总结会上发完言之后,冯新民就知道这些干部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了。所以当看到赵万里拿着香烟找到自己之后,冯新民表现的非常的淡定。
烟瘾很大的冯新民早就把自己带过来的配给烟给抽光了。作为一个老烟鬼,他迫不及待的拆开了赵万里拿来的香烟,自己先点上一根儿美美的吸了一口。过完了烟瘾之后,冯新民才悠然的对赵万里说道:
“万里同志,你别看我比你的年纪要小一岁,可是在九年前我就在老师身边工作了。说来说去,还是我们这批人对于老师的想法最了解。”
赵万里虽然在思想上有想不通的地方,可是实事求是仍旧是他的基本原则,所以他承认冯新民说的是事实。
看到赵万里点了点头,冯新民继续说道:
“在老师身边的时候,我记忆最深的事情就是,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在工作中不要妄想追求那个最好的结果,能够保证工作完成,做到能够最低限度的保证工作不出现差错就很不错了。工作了这么多年,我现在才觉得这话是真道理,硬道理。”
赵万里和冯新民的不同之处就在这里。赵万里是个希望追求完美的人。然而问题是,不管他再怎么想把工作做到最完美,可是现实却冷酷无情的教育他,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只要是工作,不管多么简单的工作,在执行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问题,那个完美的结果似乎永远也达不到。
赵万里听到了王书辉的实话感到思想上不舒服的原因就在这里。他总觉得不管事情能不能做好,至少应该积极的去希望一个好的结果,而不是应该一开始就防范各种坏的结果可能会发生。
而王书辉老师似乎就像那种永远也不放心学生的老师一样,他不会用美好的结果来鼓动大家,反而总是使用一切手段,尽可能的制定各种各样的工作手册之类的东西来保证大家不犯错误。这种永远也得不到信任的感觉,让赵万里这样的完美主义者非常的不舒服。
所以听了冯新民的话之后,赵万里表现的不动声色。
冯新民能够理解赵万里的想法,毕竟他也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可是冯新民也知道,自己能被王老师信任,能够被王老师安排到重要岗位上的原因,就是自己的思想已经经过了这个不成熟的阶段。
所以无论是从一个领导干部的角度讲,还是从一个前辈的角度讲,冯新民还是希望自己的这个副手和学弟,这个在业务上很出色,在复兴军的历次军演中都成绩优秀的赵万里能够在思想上更加的进步。
冯新民语重心长的对赵万里说道:
“万里同志啊,作为一个党员,事物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这个概念你总是有的吧。王老师以前曾经说过一句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话是什么意思,这话就是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我们只能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不断的改变自己,发展自己,让自己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里适应这个世界,做好相应的工作啊。”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农活你是干过的。一年四季,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庄稼地里的农活不一样。这个事实你是知道的吧。”
“我们干工作也是一样的道理。同样的工作,在不同的时间和阶段里是要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来应对的。就是在部队里吧,我们用复兴一式步枪的时候,那是一种训练方式,战争是针对复兴一式步枪的一种打法。我们在使用复兴二式步枪的时候,那就是另一个打法。现在我们用复兴三式步枪了,我们打仗的时候,就有复兴三式步枪的打法。步枪在发展,我们的战略战术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的。”
说起业务上的事情,赵万里还是理解的很快的,可是赵万里不明白这话和自己的想法有什么关系。
冯新民继续对他说道:
“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我们追赶这种变化,应对这种变化,那就已经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王老师就是知道这样的事情我们这些学生干起来不容易,所以王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才很低。他知道能够把工作完成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他只要求我们尽量的要把事情完成,不要犯错误就可以了。”
掐灭了香烟冯新民有些无奈的对赵万里说道:
“其实王老师早就知道,我们这些弟子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就是基本的能够把工作完成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出现错误反倒是一种经常性的现象。所以,王老师才会制定各种工作手册,在我们党内全面的完善和贯彻各种制度。”
“归根结底,这是因为王老师爱护我们,不希望我们犯错误。他是在用各种制度和原则来保护我们啊”
听到这里,赵万里一下子感到,自己好像想明白了一些事情。可是这种感觉却有些模模糊糊的不是很清楚。
在离开冯新民的房间之后,走在回宿舍的路上的赵万里一直想着,最近两年自己总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军事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上了。自己确确实实的应该好好的读一读党的理论刊物,加强一下自己的理论学习了。
在赵万里离开之后,冯新民却陷入到了思考之中。
坐在办公桌前,冯新民没有像往常一样写自己今天的日记。他拿出一叠稿纸,在抽了两支烟理清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准备写一篇文章投到《复兴日报》去。
复兴党治下,目前只有枝江和荆州地区建立了发电厂。而点灯这种东西,也不过是在枝江的部分的地区正在进行着试验性的试用。
在复兴军西北第一军团的驻地里现在当然还没有电灯。在昏黄的煤气灯的灯光下,冯新民正在奋笔疾书。
冯新民的这篇文章标题像一切复兴党的文件材料一样简单直白。就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制度是保护我们每一个人的》。
。。。
。。。
第339章 制度这个事儿4()
虽然用非化学制剂发酵出来的馒头口感就已经很好了,可是王书辉照样不喜欢吃纯白面的馒头。
作为一个现代人,王书辉不喜欢长期以来他吃的那些从市场上买来的那种使用泡打粉之类的化学制剂生产出来的馒头。可是在全面工业化的现代中国,除非能够狠下心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