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以前自己在接受朝廷旨意之初就辞官回乡,那么自己应该还能当上个太平乡绅。如果自己带着河南兵一路上供给充足军纪良好的话,就是自己打了败仗,最多也就是被夺官而已。可是现在的情况是,自己很可能是在劫掠了地方之后又打了败仗,这种情况,自己的罪过非常有可能会牵连到家人。
    封建官僚,不管是古代的封建官僚还是现代的脑袋里灌满了封建权力意识的官僚,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也不是去想着怎么解决问题。他们想的都是怎样去逃避问题。
    程绍发现自己是死路一条而且非常有可能牵连家人之后,他很快接受了这个现实。从个人利益和家族利益去考虑,程绍已经决定不跑到武昌去送死了。他准备死在襄阳,死在湖广巡抚姚宗文的“威逼和迫害”下。
    作为一个政客,程绍考虑自己的死亡问题仍然是站在党争的立场上的。程绍知道,自己是作为一个不能辖制士兵导致士兵劫掠,然后打了败仗被处死的巡抚。还是作为一个被阉党陷害,补给全无士兵涣散而自杀的巡抚。这两者之间是有着本质的差距的。
    这也是程绍从东林党和阉党的斗争失败上吸取的一个教训。在朝中阉党打击东林党的罪名是贪污受贿。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实际是大哥和二哥,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差距。阉党和东林党其实都贪污受贿,只不过当时是东林党执政,那么贪污这个罪名,非常轻易的使得执政的东林党人变成了靶子。
    自己立身不稳就不得不在政争中偃息旗鼓。这主要是东林党没想到贪污受贿这种潜规则,会被阉党拿到台面上来处理。
    程绍觉得,东林党后来的补救方法是很对的。东林党把自己内部为数不多的清官推出来塑典型,喊冤枉。这种做法就很好的在舆论上扭转了自己的不利地位。归根结底,东林党的做法不过还是绑架舆论的老一套而已。
    在程绍清楚的认识到自己难逃一死之后,他就已经开始全面的考虑自己怎样才能避免身败名裂的死亡方式了。在他看来,只要把自己的军事失败和党争、阉党的迫害绑在一起,那么即使自己死后,已经变成在野力量,但是仍旧把持着国家舆论的东林党同僚们,就不得不出面为自己转换名声。
    所以说,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阉党迫害的牺牲者,虽然不能改变自己死亡的最终结果,但是却可以全面的扭转自己家人的不利状况。
    自己作为一个忠良之辈,作为一个阉党的眼中钉被迫害而死,那么东林党人就一定会给自己一个好名声。有了这样一个好名声,自己的子女就变成了忠良之后,自己的亲人就变成遗孤遗属,自己的家人就可以在自己的忠臣光环下,得到保全。
    所以说,程绍在姚宗文看来非常反常的跑到他那里求救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在为自己的死亡进行铺垫。程绍就是准备从姚宗文的巡抚衙门回去后,在自己的行营中“悲愤”自杀。
    大家可以看到,封建官僚这个东西,或者说在封建权力意识影响下的古今官僚,实际上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当官员们的脑袋里是科学社会思想,以马列毛主义为信仰的时候,就是他们做错了事情,犯了错误,他们也会老老实实的接受惩罚。而当官员们的脑袋里充满了封建权力思想,一心想为了自己所属的利益集团服务,一心想要保护自己的家族利益的时候。各种坠楼事故就开始层出不穷了。
    所以说,比资本主义更落后的是封建主义,比资本主义更邪恶的是封建主义,比资本家更罪恶的是封建官僚。马老人家说资本主义比封建主义更进步的道理就在这里。这就是为什么具有封建主义性质的官僚资本主义是一定要被推翻的三座大山之一的原因。
    程绍作为大明王朝的一个利益既得集团东林党的一份子,他考虑问题,全部都是围绕着东林党这个利益集团的。无论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还是从自己的名声出发,还是从自己家人的利益出发,程绍都是从东林党的立场来考虑问题。
    在认识到只有依靠东林党的力量才能保证自己的财产的安全,才能保证自己家族利益的安全之后,程绍毫不犹豫的就把东林党的政治对手,阉党的一份子姚宗文拖下水来当自己的垫背的。
    至于程绍自己的所做作为,比如他对河南百姓搜刮和掠夺,比如他对自己从河南强征而来的民夫百姓的虐待等等。这些问题,程绍这个东林党的“大清官”,可是一点儿也不会去考虑的。
    自杀这件事情,也能分成懦夫的自杀方式和勇者的自杀方式。比如说用刀自杀,用火自杀这些,这都是一个非常疼痛的过程。一般来说,没有一定胆气的人还真的不敢用这种方式自杀。而用毒药,用绳子,从高处跳下来这些,或者是一瞬间的过程,或者是半自动的过程。使用这种手段自杀的,基本都是些懦夫。
    程绍这个人肯定不是那种有胆气的人物,他选择的自杀方式是悬梁自尽。
    听到程绍自杀的消息,姚宗文先是惊讶后是暴怒。
    大家都是玩政治的人,仅仅是一瞬间,姚宗文就明白了程绍事先违背常理的前来拜访和恳求自己的原因。明白了这一点,姚宗文对于东林党人的不屑情绪立即就被一种忌惮的情绪所代替了。
    哪怕是死,也要在党争上给自己的集团添砖加瓦。就单从这一点上讲,依附魏忠贤的阉党中人恐怕就做不到人家那么决绝。
    早就已经投靠了阉党的姚宗文,一时间有些担忧起自己的前途来了。毕竟,如果东林党中有三分之一像程绍这种敢于发动自杀性袭击的家伙的话,阉党的前途可就堪忧了。
    
    
。。。
。。。
第218章 马祥麟的转变1()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个道理现代人基本都知道。毕竟这是唯物主义理论最基础的观点。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的话,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道理来:不是古代中国人一个个的都非常的根深蒂固的尊崇儒家的意识形态的。古代人尊崇儒家的意识形态,把仁义礼智信作为自己的价值观,这不是说古代人主动选择了这样一种意识形态,而是因为儒家意识形态和古代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符合。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知道,一旦出现了新的生产力,一旦旧的生产关系不符合新的生产力了,那么只要有符合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和承载这种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出现的话,一切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认识世界的人,都会主动的认同和接受这种承载着新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的。
    现年二十六岁的马祥麟就是这样一个人。
    从1621年开始,复兴会就已经对石柱土司地区开始了全面的援助。到1625年,整个石柱地区的农业、养殖业、商业、工业在复兴会的影响下,全面的向近代化的方向迈进。
    在现代良种的和复兴会化肥工业的推动下,石柱地区不仅在粮食上实现了全面自给,基本能够保证年年都能获得高产丰收,而且整个石柱地区的百姓在复兴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将长毛兔养殖业全面的发展了起来。
    因为复兴会在荆州地区的毛纺织厂对石柱地区的兔毛进行定向收购,使得整个石柱地区百姓的在经济上和复兴会形成了一种原材料和生产商相紧密结合的体系。可以这样说,到了1625年,石柱地区的百姓吃不吃得饱肚子,要依靠复兴会每年不断提供的优质良种。而石柱地区的百姓每年的年收入的多少,要依靠复兴会毛纺织厂的收购。
    无论是在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农业生产上,还是在关系到贵贱贫富的养殖收入上,石柱地区的近五万百姓全都要依靠复兴会。从客观上讲,复兴会已经把整个石柱地区的百姓都融合到了自己的体系之内了。
    秦良玉作为石柱宣抚司目前的最高统治者,对于这种情况她心里是有一定的警惕的。但是,作为一个有着基本良知的人,秦良玉又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一己之念,就要把复兴会的势力驱逐出石柱地区。
    毕竟,别管复兴会是不是通过经济手段绑架了整个石柱土司的民众,但是在客观上,石柱百姓的千百年来都没过上的好日子,确实是在复兴会的帮助下实现的。
    其实秦良玉也知道,就是自己真的出面反对。就是自己真的要把复兴会的势力驱逐出石柱地区,即使石柱地区的百姓同意了,石柱土司的上层也不会同意的。
    作为石柱宣抚司的正牌子宣抚使,自己的儿子马祥麟是复兴会领袖,枝江郡王的女婿,荆州卫指挥使王书辉的弟子。自己的哥哥和弟弟秦邦屏和秦民屏,还欠着王书辉的救命之情。
    更主要的是,目前自己手下的白杆兵的装备、武器、粮食等全部供给,基本上都是王书辉的复兴会提供的。五千白杆兵的所有军饷,全都来自于复兴会帮助创办的工厂的盈利。就是自己的家族忠州秦家,也是在王书辉的复兴会的扶持下开办了好几家纺织厂、缫丝厂和玻璃厂。
    秦良玉前两年领着士兵在四川贵州等地作战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可是等到她回到石柱和老家忠州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前后左右都已经被复兴会紧紧的包围了起来。更要命的是,王书辉派遣到白杆兵中作战的五百士兵和近两百名医务兵,已经和白杆兵上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战场上的生死交情。
    不过是短短的几年时间,秦良玉就发现,无论是从感情上,还是从物质上,复兴会好像一张细密结实的蜘蛛网一样,把整个石柱地区和白杆兵牢牢的网在了网中。
    近七百名的王书辉手下的官兵,不仅是白杆兵的战友,更因为他们常年不懈的在白杆兵中教大家文化,为大家排忧解难,甚至就是直接的救助大家的生命,使得秦良玉手下的这支天下强军从偏远之地的土兵,变成了在贵州和四川被百姓和官府交口称赞的秀才兵。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白杆兵从只有十分之一的部队采用火器(马祥麟的部队)到整个部队五千名白杆兵全部使用火器(复兴会专供的闪电枪即复兴会兵工厂仿制的恩菲尔德m1853)。整支部队的作战方式都是在复兴会派遣营士兵和军官们的指导下完成转换的。
    复兴会的这几百名士兵和军官,不仅教会了白杆兵新的作战方式,更教会了这些士兵基础的文化知识和简单的意识形态。复兴会的这些军官和士兵不仅仅是白杆兵的战友,也是白杆兵上下的老师。
    等到秦良玉干净利索的完成了西南平叛任务之后回到石柱的时候,她发现几年前穷困贫瘠的石柱已经大变样了。在复兴会的带领和帮助下,不仅整个石柱地区的平地上的土地变成了连成一片,基础设施完善的良田,而且原本那些不适合耕种的山地,也变成了一片片梯田。
    石柱地区的百姓从过去的以半农半猎的方式谋生,变成了以种植土豆,养蚕养兔,进厂做工的方式谋生。更令秦良玉没有想到的是,石柱地区居然建立起了一座规模不小的学校和一所口碑极佳的医院。
    经历了两年生死鏖战的白杆兵士兵回到家中的时候,他们听到的最多的就是家人对复兴会和对王大老爷的称赞。而回了一趟忠州老家的秦邦屏和秦民屏也对王家侄子赞不绝口。
    无论是作为石柱统治者的马家和秦家,还是作为被统治者的石柱百姓,都对复兴会充满了热爱。归根结底,是复兴会用发展生产的方式,全面的提高了当地的生产力水平,繁荣了当地的经济。毕竟,在过去的日子里,身处荒僻之地的石柱土司,无论是百姓还是统治者过得都非常的艰难。
    秦良玉大可讲那些大家要忠于朝廷之类的话。可是无论是石柱地区的上层还是下层,都在复兴会的帮助下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相对比从来没有给过自己任何帮助的高高在上远在天边的朝廷,很明显,复兴无论是在哪一方面都知更值得大家的拥护。
    秦良玉自己忠于朝廷,她自然也希望自己治下的子民和自己的家人也忠于朝廷。所以,即使知道可能会引起冲突,秦良玉还是准备和复兴会决裂。
    可是,秦良玉没想到的是,仅仅是在自家内部的讨论中,自己的想法就没有获得任何人支持。自己一直忠厚老实的儿子马祥麟,居然第一次和自己闹起了矛盾来了。
    
    
。。。
。。。
第219章 马祥麟的转变2()
    人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里,因为不知道可以通过火来加工食物,所以只能通过茹毛饮血的形式吃东西。可是,在人类学会了利用火来加工食物之后,想要再让人类过回那种茹毛饮血的生活,就没有可能了。
    在没有选择的时候,我们接受现实。在可以选择的时候,我们就会选择那个最有利于我们的选项。这是一个基本的规律。
    马祥麟过去不知道天底下还有复兴会这样的组织,他也不知道天底下有王书辉这样的人。他不知道火枪上上了刺刀可以有着这样巨大的威力,他也不知道装了苦味酸火药的炮弹可以烧毁城墙。
    不过,在马祥麟知道了苦味酸大炮,在知道了火枪可以有这样大的威力,在知道了天底下有复兴会这样的组织,在知道了天底下有王书辉老师这样的人之后,你想让他在重新回到那种“完全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要那样做,反正母亲大人说了要忠于朝廷那么自己就要忠于朝廷”的生活的话,这就和想让人类过回茹毛饮血的日子的想法一样不靠谱了。
    马祥麟从小受的是自己的母亲,出身忠州书香门第的秦良玉的教育。秦良玉知道自己的儿子遗传了自己的丈夫马千乘的武人脑袋,对于背书本考科举这样的事情做不来。所以,家学渊源的秦良玉对马祥麟因材施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