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不如在西域传播我大明的佛教。我大明的佛教和喇嘛教都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原本就是一个教,只不过后来变成了不同的教派而已。”
“并且,分别传播大明的佛教和喇嘛教,还可以将蒙古人分而治之,久而久之,他们就无法合为一体了。”
允熥承认尚炳说的很有道理,之前是自己疏忽了,盲目的效仿‘清修庙’了,认为每一个蒙古人聚集的地方都适合‘清修庙’,而没有考虑具体情况。
允熥拍手笑道:“尚炳王弟果然思虑周全。朕意已决,就依你为西域的国君!”
尚炳呼了一口气,躬身行礼说道:“是,陛下,臣秦王朱尚炳遵旨。”
允熥与尚炳说完了事情,让在场的唯一一个下人王喜去招呼熙瑶一起用膳。
熙瑶知道他们已经说完了,指使着下人鱼贯而入上菜,然后和允熥、尚炳一起用了一顿晚膳。
晚膳过后,允熥又留尚炳在宫中说了会儿话,商量了一下具体的细节。
商量的过程中,允熥突然问道:“王弟尚未成婚吧。”
尚炳警惕的看着允熥,说道:“臣弟确是尚未成婚,但是已经定下了王妃的人选。”
允熥哑然失笑,估计是他不许朱守谦娶正妃的后遗症。允熥笑道:“王弟放心,我并无不许你娶正妃的意思。只是感叹,王弟比我之小半年,却还未成婚。”
尚炳叹了口气。说起来他也够悲催的。就在为允熥筹备婚礼的时候,朱樉从西安来信,告知已经为尚炳选定了正妃。他本来已经预备好等着允熥大婚完了之后就回西安成婚的。
但是谁料想随后不久朱樉就死了,尚炳守孝二十七个月。可等着守孝完毕,他想表现一下自己对父亲的思念,就没有马上成婚,然后朱元璋就驾崩了,他要想成婚又得等二十七个月。
尚炳已经下定决心,等到这回守孝完毕,就马上成婚,决不拖延。
允熥调侃了尚炳一句,心情大爽,让他走了。
晚上允熥还是和熙瑶一起安歇。完事之后,熙瑶红着脸说道:“陛下今日怎么还是这般……,昨日都那般了,今日还……”
允熥笑道:“西域的国君终于决定了,放下了一桩大事,心里高兴。”
熙瑶听到是朝廷之事,顿时不在打听。
不过允熥今晚很有说话的**,和熙瑶聊起了尚炳的‘悲催不能成婚史’,惹得熙瑶笑道:“夫君真是不厚道。”。
a
第201章 定年号()
第二天秦王朱尚炳被定为西域的国君的事情,该知道的都知道了。? 燕王朱棣又气愤的摔了一个茶杯,他因为长孙出生的喜悦完全被冲散了。但是表面上却又不得不对着其他的兄弟表现出为尚炳高兴的样子来,真是憋得内伤。
而在魏国公府,也有关于此事的讨论。
徐晖祖对徐增寿、徐膺绪说道:“秦王殿下真是下手快啊,听说是毛遂自荐去的。”
“我还打算这几日去拜访安王殿下,让安王殿下去争一争这个西域的国君。安王殿下封地是平凉,虽然还未就封,但是也是靠近西域的。”
徐增寿听大哥说了,说道:“那怎么不早说?现在让秦王抢去了。”
徐膺绪说道:“增寿,怎么和大哥说话呢!并且,就算是安王殿下也去毛遂自荐,也未必能争过秦王殿下。”
徐晖祖摆手,徐膺绪不得不停下接下来要说的话。
徐晖祖继续说道:“三弟说的对,若是只有安王殿下一人去争这个西域封国的国君,那或许陛下会答应安王殿下;但是有秦王殿下去争,安王殿下多半是不能成的。”
“只是可惜了我的谋划。三妹在先帝的时候许给了安王殿下,虽然现在三妹还没有嫁,但是这门婚事是不可能不成的。”
“我原想着安王成了西域封国的国君,增寿,你有本事,去西域随了殿下开功立业,将来也是公侯之位。我徐家就有两个分宗,若是一方有事,还可保另一方平安传续,使我徐家血脉不断。”
徐晖祖虽然对大明十分的忠诚,但是自己家族也是要考虑的。吧家族分为两部分,就像三国时期诸葛家族不同的人出仕到不同的国家,不管哪国一统天下,诸葛家族都有人在朝为官不至于家族没落一样。
徐增寿听了徐晖祖是这个意思,顿时知道了大哥用心。但是他这几年和大哥的关系不好,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半晌说道:“不一定非要是安王殿下。追随其他的封国亲王也是一样能出人头地的。”
徐晖祖说道:“那倒也是。我徐家好歹是大明第一的武将世家,虽然现在不受重用,但是不至于会有亲王拒绝我徐家的好意。只不过不像安王殿下这般好罢了。”
徐膺绪说道:“说起来,陛下为何说要亲自给靖江王殿下赐婚,但是现在还没有动静,甚至连风声也无?”
徐晖祖说道:“我断陛下之意,是想把靖江王殿下封到安南去。”
这回连徐增寿都吓了一跳,说道:“封至安南?”
徐晖祖说道:“不错,必是安南。”
“陛下为何其他的亲王都不找,只要给靖江王殿下赐婚?必是想以后把靖江王殿下封为一国之君。”
“而陛下是以什么‘就近原则’来封。距离桂林近的地方,只有安南了。”
“陛下多半是想让靖江王殿下娶了安南的大族,或者现在的王族之女,好能更方便的平靖安南。”
徐膺绪说道:“安南可是我大明藩属国。东北的奴儿干都司诸部,和雲南的缅甸宣慰使司都是从属的土官,封之无妨;西域之地的8又一向不向我大明称臣,所以现在儒臣们没有反对封国之意。”
“若是强行进攻安南,必然会招致文官的反对啊。”
徐晖祖说道:“那我就不知道了。但是十有**陛下是要封靖江王殿下于安南。”
徐增寿说道:“大哥,那我去跟随靖江王殿下攻打安南不好吗?”
徐晖祖说道:“安南之地,早已不属于中原管辖。连元世祖都止步于安南,平靖其地很难啊。我不知为何现在还非常谨慎的陛下会想着安南,但是未必能平靖得了安南。为稳妥起见,还是不要跟随靖江王殿下为好。”
“若是想建功立业,不如去东北跟随韩王殿下。不过,还是再看看吧,反正并不着急。”
=====================================================
这一日还是和前一日一样,上午先上朝,然后回来打一趟拳,再然后处理折子。
话说允熥对于上朝很有怨念。上朝,除了少数事情以外,其实所奏的事情都不会在上朝的时候解决,效果和上折子是一样的。而这少数事情也不必每天都上朝吧?就算出现一些需要讨论的事情了,把相关的官员叫到谨身殿来讨论不是一样的?
在允熥看来,上朝最大的作用就是让皇帝认认手下的大臣长啥样子,但是也不必天天上朝吧,大臣又不会总换。即使是洪武朝,能上朝的大臣也不会十天半个月就换一批的。
之前的朝代,比如汉代、唐代,宋代,都是三日一朝或者五日一朝,国家不也管理的不错?
但是朱元璋既然定下了每日上朝的规矩,允熥还不敢违反。
不过这一日中午,允熥留四辅官吃饭完毕,想要回去躺一会儿的时候,陈性善、卓敬拦住允熥,说道:“陛下,年号久拖不决,不是好事啊。陛下宜早定年号。”
允熥一拍脑袋,自己把年号的事情已经忘了。早早地定下年号也有好处,所以允熥对陈性善、卓敬说道:“陈卿有何建议?”
陈性善说道:“臣昨日与齐尚书、练尚书等商议,觉得‘建业’一词极好。”
“语出自: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
“又出自:非德无以建业,非命无以定众。”
“陛下觉得建业如何?”
陈性善他们完全是揣摩允熥的心里来拟定的年号。所以允熥一听就觉得不错,所以说道:“你们只拟定了这一个?若是只有这一个,那就定为‘建业’吧。”
卓敬说道:“臣等只拟定了这一个。”
允熥又说道:“那其他能有‘业’字的词呢?”
陈性善说道:“臣等只有‘建业’一词查到了出处,并且孔子是圣人,汉高也是明君,寓意也好。况且京城之地,吴晋六朝之时原名建业,也相符合。”
允熥说道:“那就定为建业吧。你去拟旨,宣布明年为建业元年。”
陈性善、卓敬答道:“是,陛下。”8
第202章 小说家()
允熥打他们去拟旨了,自己一边去侧殿,一边还在想着建业一词。? 然后他想起隋炀帝杨广的年号是‘大业’,与这个年号很像。
再一深思索,隋炀帝和自己很像啊!朱元璋积累了大量的家业,隋文帝同样积累了大量的家业;自己是第二代国君,隋炀帝也是第二代国君;最重要的是,自己想建功立业,隋炀帝同样有宏图大志。
自己不会沦为隋炀帝第二吧?
允熥马上在心中警醒自己:推行改革,以及开疆扩土,必须量力而行,绝对不能急切。
从侧殿休息归来的允熥不等自己的辅臣说话,下令道:“徐晓辉,把这个贴到朕桌子侧面的墙上。”
几位辅官看向要贴在墙上的宣纸,等贴好以后,见到上边写着:“”。
暴昭赞道:“陛下圣明。”原来他们知道了允熥的年号定为建业之后,也马上认识到和隋炀帝的年号‘大业’类似。
虽然只是年号相似不代表皇帝的作为就一样,但是他们还是打算劝谏允熥。现在允熥自己写了这样一个对联来提醒自己,他们也就不必再行劝谏了。
允熥说道:“诸位爱卿,若是朕的政令有何不妥当之处,一定要劝谏朕,不必有所顾虑。几位爱卿回去之后也要和其他众臣告知。只要劝谏不含私心,哪怕所说有误,朕必不因言罪人!”允熥虽然还算虚心纳谏,但还是留了一个后门。
不过在场的几位辅臣即使察觉了允熥的后门,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当,儒家本来就讲究大公无私。
下午还是和昨日一样。
=====================================================
福健建阳,位于福健行省北部,武夷山南麓,又称谭城,自宋高宗南渡之后就是东南地方出书、印书最多的地方,现在仍然是大明最重要的书籍出版之地。
但是现在城中说书人流行说的评书却不是在这里出版的。城中的一处瓦市里,聚集着数百人听着同一个说书人说着评书,不时就有叫好之声,还有铜钱掉在地上“砰砰”直响的声音。
只听那说书人说道:“却说袁绍兵败而奔,沮授因被囚禁,急走不脱,为曹军所获,擒见曹操。……。操下令攻冀州。正是: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未知胜负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然后那说书人说道:“今日天色已晚,就到这里。明日午时小人再给各位大官人接着说。”然后团团一揖。之后他蹲到地上把客官打赏的钱都捡起来,然后从后台退下。
此时已经是戌时了,大家伙儿明日还得早起上工,所以都退下了。有两名穿着长衫,一看就不是劳动人民的人却未着急回去,而是慢慢地踱着步子,边走边聊。
其中一人说道:“这,当年罗本拿过来的时候我也是见过的,确实是好本子,但是刻了雕版再印的话,现在这大明没有那许多闲人,恐怕是收不回本钱来的。说书人说本子挣得再多,也就是一开始的几个说书人分给他些钱,之后的说书人谁会给他钱?”
“没想到罗本竟然能够找到人印了,又有许多说书人说书,都传到建阳来了。前几日从京城过来的陈久林拿过来的的本子,印刷字迹清晰,分明是用铜活字印的,也不知道谁舍得造出这么多铜活字来印书,莫非是从皇宫大内借出的铜活字不成?”
他是建阳城内有名的书商,是以一下子就能掂量出用什么印的。
另一人笑道:“王福老弟你还真是敢想,谁能敢用大内的铜活字来印这本子。”
王福笑道:“我也觉得是异想天开。但是吴兄你说,哪来的这许多铜活字呢?”
“若是自己造铜活字,恐怕卖出几万册都收不回本钱,而现在听陈久林所说在大江南北不过是卖出几百册,很多人都是在租书的店铺去看。这个卖出的数量就是刻雕版都收不回本钱的。真是奇怪。”
二人一路走走行行,用了许多时间才回到住所。
他们刚到住所,一名小厮就走过来对着他们二人说道:“老爷,吴先生,有人要找吴先生呢!”
吴先生名叫吴玉朝,他问道:“何人找我?是李云吗?”李云是建阳县城内的另一名大书商,而吴玉朝是东南地方小有名气的话本、剧本的写作家,所以他有此一问。
那下人说道:“吴先生,并非是李先生的人,而是操着京城口音,看起来像是当兵的人。”
“京城口音,当兵的人?”吴玉朝沉吟着说道:“我不认得这样的人啊?”
王福说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进去见一见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他二人遂走进住所。
住所内,允熥的亲随侍卫赵民正在坐着。他是当初被派出来寻找罗贯中的朋友的。一共有八个人被派出,其中有六个在杭州,一个在九江,只有他跑得最远。
到了当地,因为他是外地口音,大家都不合他说实话,他最后不得已亮出用来住在驿站的证明,找了当地的捕快才知道了吴玉朝住哪,这才找了过来。
他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了一会儿,听到有三个人的脚步声传来,赶忙睁开眼睛,就见到除了之前的下人以外,另有两个人走了进来。
前一个人看起来三十许人,生的面阔,又有些肥胖,这可不多见:后边一人大约五十多岁,面色苍老,颇为瘦削。
赵民想起临走之前罗贯中的话:‘我这几个朋友,都是五六十岁、混的不怎么样的人。’顿时猜到后边那个人是罗贯中的朋友吴玉朝。
赵民马上对后一个人说道:“后面这位老先生,可是吴玉朝?吴先生”
吴玉朝说道:“正是草民,不知道阁下找我为何?”他见这人像是官面儿上的人,所以自称草民。
赵民说道:“实不相瞒,在下是京城上直卫的世袭军官。有贵人喜爱看戏曲、话本,所以不仅优待罗贯中老先生,还让罗贯中老先生写信给他的朋友。”说着,他拿出罗贯中的亲笔信,说道:“这是罗贯中老先生给先生的亲笔信。”
吴玉朝颤抖着接过赵民递过的信,打开看了看,然后颤声说道:“确实是罗贯中的亲笔信。”
赵民说道:“殿下,哦不,贵人还想接各位擅长写话本、戏本的先生去京城。信中也有写到。”
赵民暗暗叹到侥幸。自己习惯于叫殿下,所以刚才不小心叫出的是殿下,若是叫出的是陛下,那就坏了,幸好,幸好。
王福和吴玉朝对视一眼:殿下!喜欢看戏、话本,优待罗贯中的人是位殿下!这可是再也想不到的事情。
吴玉朝再一次激动地颤抖,而王福之后用复杂的眼光看着吴玉朝,就像是一个学霸现一个学习远远比不上自己,但是却考试考了满分还并没有作弊一般。
吴玉朝好半天才平复过来,然后说道:“这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