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那代表着多大的利益,允熥可是非常清楚。不过现在不适合提,还得再等等。
哎!这不是有了一个和齐泰说话的正当的理由了吗?允熥拿着资料,对齐泰说:“齐大人,我看咱们大明的军制还有专门的备倭军,这是怎么回事?难道现在的倭寇很多?”
齐泰正在处理巴蜀、雲南(含貴州省)二省军队要求调派军粮的文件。这二年川滇一带叛乱不少,调兵甚多,军粮的调拨压力可不小,从哪个粮仓调粮食要仔细考虑。
听到了允熥的话,齐泰停下手头的工作,解释道:“回禀殿下,自元末大乱以来,本来作海贸生意的商人,很多都改行当了海盗,并且东瀛国家,地小民穷,元末大乱之时,无人顾及沿海百姓,使得海盗劫掠百姓十分容易,东瀛四面环海,百姓多通水性,见状,纷纷来当海盗荼毒我大明海边之民。不过自我大明一统天下以来,积极备倭,又数次晓喻东瀛国王使其约束百姓,所以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倭寇了,备倭军也裁剪了不少,剩下的不过是用来有备无患。”
允熥一听就明白了,大乱的时候海商很难从内地拿到货物,即使拿到价格也高,再对外销售挣不到几个钱。一般的小海商承受不起,只能抢了。
不过他最惊喜的是齐泰的观点,他竟然从成本的角度(抢劫成本)考虑为什么有倭寇,而不是像一些读书读傻了的人一样从什么民族性格上考虑。后世的允熥作为一名经济学相关专业毕业的人,认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事情之所以发生都是可以从经济的角度解释的,绝大多数的事情的起因都是因为利益,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而不是什么民族性格。
允熥又随便问了两个问题,齐泰一一作答。允熥又没话了,只能又找了一份资料看。就这样,允熥一直在兵部,具体来说是职方司,待到快到宫门落锁的时间,齐泰也要下班的时候,才启程往回赶,正好在东华门遇到了允炆。
晚上回去,允熥开始想老朱把自己派到兵部是为什么,昨天净忙着兴奋了,没考虑这个问题。今天冷静下来,注意到:为什么把允炆派到了户部,而把我派到了兵部呢?
不过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大多数人都看透了老朱的想法。允熥当然也想到了。看来老朱对于蓝玉等人非常忌惮啊。允熥这样想着。
常遇春都死了二十多年了,允熥的亲妈常妃也死了快十年了,之后允熥一直没有见过常茂(已死),常升或蓝玉,但朱元璋竟然还在怕允熥偏向他们。可见常家当年在军中的势力有多大。而徐达地位还在常遇春之上,又到洪武十七年才死,徐家更应该是深不可测,是不是因为这样,徐达的女儿才不能嫁给老大老二和老三?
允熥发现自己又跑题了,连忙正回来,但发现也没什么可以想的了,又看会儿书睡觉了。
第14章 允炆和蔼,允熥发威()
第二天流程还差不多,允熥是继续骚扰齐泰,允炆是下班与好基友私会。第三天,八月十九日,他俩终于都有差事了。
户部尚书赵勉不知道朱元璋到底要考验允炆什么,本着不让允炆出京的原则,决定把允炆派到巴蜀司管上林苑和京城附近各个钞关(相当于现在高速收费站)的工作人员的工资统计、发放工作。允炆自己第一次独自工作,什么都好奇,也不挑工作。黄子澄觉得这个工作不好,但是既然已经分配了,也只能这样,他可没有能影响户部尚书的能力。
兵部尚书沈溍就好多了,允熥的母亲娘家军方背景太明显了。所以沈溍比较轻松的就决定把允熥派到司马部(武选司)负责世袭的官员的袭职工作,只不过特意等到允炆的工作分配下来了才给允熥分配工作。
当年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有很多人立下了大大小小的功劳。功劳大的,授予了公、候、伯三等爵位;这些公侯伯的爵位的世袭不由兵部负责,由吏部总部(文选司)负责,不过现在吏部负责此项工作的人没多少工作,因为超过60%的有爵位的人已经被朱元璋附赠的天堂飞机票,全家送去天国报道了,等明年蓝玉案一发,估计吏部负责此项工作的人会更清闲。
功劳小的授予了世袭指挥使等官位,有的是实职,比如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就是祖上被任命为登州卫指挥佥事;有的是虚职,这就很多了不举例子了。
这种立功小的反而大多数都能活到自然死亡。现在是洪武二十五年,早期的功臣也老死的不少,战死的也有,所以来办理袭职的人很多,并且不管是实职还是虚职,都需要考核。所以现在司马部(武选司)很忙,也适合考验允熥,因为允熥的姥爷(常遇春)和舅姥爷(蓝玉)和舅舅们的旧部很多。
允熥来干活的第一天就被这个比菜市场还乱的的地方给惊呆了。现在文武官员的地位还一样,武将们也不怕文官,特别是袭职的,量他文官也不敢弄虚作假,自认为凭借本事能过考核的人才不怕呢!所以说话声音特别大。
虽然大家看到允熥进来不自觉的就放低了音量,但是一会儿就又音量回来了。下午允熥来到场地看考核,妈蛋,这不就是耍杂技的、卖艺的嘛,武将袭职考核就考这个!百户、千户考这个也就算了,那个榆林卫的实职指挥佥事,这是正四品官吧,相当于现代副师级别的军官,也就考这个?太儿戏了吧。
允熥又了解到武举考的也是这个,顿时崩溃了,怪不得靖难的时候,考核还严格,结果中原的卫所兵打不过数量远少于他们的朱棣的边军,不光是主帅的差距,更是广大中高层军官的差距啊。
晚上回到文华殿冬暖阁,允熥还是觉得不可思议。王进和王喜以及新指派过来的王恭和王步看允熥在思考问题,也不敢说话。允熥惊讶完了,让王进拿过来纸笔,开始思考自己有没有好的改进意见。想了一会儿好像有了一点想法,但是写不出来,上好的狼毫笔在纸上瞎画着。
第二天允熥继续去上班。允熥现在负责给要参加考核的人员排考核的顺序。平时这些要袭职的人都是在屋里挤作一团,争相先把自己的资料给负责人。今天大家都老老实实的在屋外排好队一个个进去,也没人大声喧哗,有人跟允熥说话,允熥也是不说任何与工作无关的话。
所有司马部(武选司)的人都在心里默默的感激尚书沈溍把允熥派到了这里,大家都感谢着沈溍的十八辈祖宗。
不过一点声音没有,大家都觉得不适应。这时,突然又出现了吵架声,众人既觉得亲切,又好奇哪个**敢吵架,不知道三皇孙在这里吗?
过会儿进来一个人,来到允熥面前,说道:“臣花荣(真实人物)见过殿下。臣是原廣东都指挥使,广州左卫世袭指挥使花茂之子,来请袭实职。臣父曾随开平王(常遇春)北伐,多立战功,今年不幸病逝。粤东沿海多事,还请殿下早日安排我考核。”
在朱允熥附近的人听到‘随开平王北伐’这句话就知道好戏来了,看朱允熥怎么处理。
只见允熥站起身来,说道:“刚才在门外吵架的人是你吧。”花荣回到:“臣所在之广枺挛锓痹樱技庇诨厝ィ坏貌蝗绱恕3贾蠡岫云渑饫竦狼傅摹!
允熥听完他说的话,然后说道:“广枺挛锓痹樱训榔渌胤骄筒环痹恿寺穑俊彼档秸饫铮粢丫苎侠鳎鞍褪竦鹊鼗乖诖蛘蹋銝|难道也在打仗吗?既然是皇爷爷赞许的功臣之后,就不要丢先人的脸!”
花荣悻悻退下。允熥走出屋子,大声对所有等待的武将说道:“既然话说到这了,那就定个规律。陕、川、滇三省路途遥远,又战事较多,先办理;桂、晋、冀、鲁,俱为边省(辽东属山枺┐沃黄溆嘀钍∽詈蟆D忝亲约号乓幌滤承颍僖来谓窗炖怼!彼低昃突厝チ恕U饣鼐兔挥腥魏稳擞腥魏纹渌亩髁耍蠹依侠鲜凳蛋丛薀椎男鹿婢嘏哦印
晚上朱元璋就知道了这一事情。他看着兵部尚书沈溍,缓缓说道:“允熥真的这么说的?”
“千真万确,臣仔细询问了在场的所有兵部官员,一字不差。”沈溍回答。
老朱思考片刻,说道:“他今天安排的顺序靠前的人,确实都是陕、川、滇三省的人?”
“确实如此。”沈溍又回。
老朱又思考片刻,说道:“今天陕、川、滇三省来请考核的人,可是常遇春等人的旧部为多?”
沈溍的汗刷一下就下来了,朱元璋竟然怀疑允熥通过这种方式暗渡陈仓!
沈溍只能回道:“禀陛下,臣不清楚。”老朱也知道,知道谁是谁的旧部这种事情不是兵部尚书的工作内容,更何况沈溍上任时间不长。他说道:“名单给我。”沈溍忙把名单给了苏怀恩,苏怀恩递给朱元璋。
朱元璋看着名单,反复看了两遍,确定名单第一页的(共三页)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应该没有常遇春和蓝玉的旧部,再往下的就不知道了,不过再往下的也不重要。然后把名单递给沈溍,示意他退下。又思索一下,才开始处理奏折。
接下来几天允熥重复同样的工作,同样每天晚上老朱都会看允熥排的名单顺序。在实际工作中,允熥渐渐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来如何变革现在的考核制度了。
与此同时,允炆也在户部按部就班的工作。允炆的工作也很认真,每天都反复核对以确保税款没有错误。并且本月发工资的时候,他亲自负责了工资的发放工作,让每一个在他这里领工资的官员都热泪盈眶,回去跟自己的好友诉说允炆的平易近人,让每一个听到这话的人都深恨自己的工资怎么不是允炆来发。
只有老朱暗暗皱眉,觉得允炆的做法对官员太优待,这不是一个合格的准储君应该干的事情。允炆不仅工作认真,而且乐于团结同事,对上级友好,下级和蔼,基本上现代的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的评语都可以套在允炆身上。所有人对允炆的表现都满意,只有一个人不满意,那就是朱元璋。
与此同时,允炆每天伴晚下班后,都挤出时间与黄子澄私会,讨论问题,黄子澄也透露通过朋友得到的关于允熥在兵部的工作表现,并与允炆对比。虽然黄子澄的分析已经略微偏向于允炆了,但还是觉得允炆没有什么优势,毕竟,允熥干的也不差啊!这也使得允炆越来越焦虑。
不知不觉,八月已经过去,九月悄然来到。
第15章 赐名朝鲜()
九月初二,这天上朝的时候,朱元璋本来正和大臣们讨论如何安抚降而复叛然后又被打平地区百姓的安抚工作。这领头反叛的肯定是统统干掉,但是百姓不能都干掉啊,都干掉了谁来交税养活官员。
然后突然接到一份紧急奏折,原来是李成桂废掉了高丽国王的王位,自立为王,又怕国内人民(贵族)不服,向老朱请封为国王。
老朱看完奏折后,把奏折给大臣们传阅,然后说道:“李成桂废掉冒我大明天威的高丽王,自立为王,诸位认为该如何对待?”
高丽的事是这样的。洪武二十年(西元1387年)蓝玉等出兵东北,纳哈出投降,东北平定。高丽国王知道了,提出明、高丽两国边界应以辽河为界,就是想让大明把辽东白送给他们。老朱岂是会让出自己地盘的人?当然不许。
高丽国王任命李成桂为大将,统兵四万,于洪武二十一年出兵进攻辽东。朱元璋命令刚刚在捕鱼儿海打败北元的蓝玉统兵二十万到辽东迎战。双方对峙一段时间后,李成桂左思右想,最终下定决心,杀了副将,带兵回高丽首府幽禁高丽王,并以国王的名义投降,东北的战事结束。在观察了各方反应四年以后,现在终于是要正式要篡位了。
大理寺卿李士鲁道:“高丽国王虽犯我大明天威,但毕竟为高丽国主,彼时高丽未臣服我大明,当可恕其罪。李成桂作为臣下,以下犯上,甚为罪无可恕,当驳其奏请,并发大军剿之。”
朱元璋脸色马上就黑了。他都已经说了高丽国王犯我大明天威,自认为意思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能当上大官的都是聪明人,能领会自己的意图。不料竟然让榆木脑袋的李士鲁先说话了,还没能领会自己的意图,真是就像吞了只苍蝇一样难受。并且竟然还建议还发大军征剿,你知道大军一动是多少钱粮的消耗,这笔钱你出啊!
大家看到了吧,这就是不能领会领导意图的情况,要不是老朱需要几个敢于直言的人来表现自己有容人之量,要不然估计李士鲁就要去昌平挖沙子了。各位看官不论男女,找对象一定要避免这样情商低的人哦!
在老朱脸色黑到底之前,贯会察言观色的礼部尚书任亨泰赶紧出来救场。他说道:“这李成桂虽冒犯了其国主,当定其罪,但情有可原;是其国主冒犯我大明在先,成桂此举,乃是舍小义就大义也,我大明当宽恕之,并许其称王,并赐予国名。”
任亨泰的意思就是李成桂干翻了他的国王当然是不对的,但是他这个行动是基于高丽国王先冒犯我大明,所以他的举动是忠于我大明的,是犯小错误成就大义,所以是对的。
老朱的脸色马上又恢复正常了,所以大殿上的群臣马上群起响应任亨泰的建议,各种“任大人说的对啊!”、“任大人真是神机妙算”、“任大人建议神妙”之类的话穿插其中,层出不穷。李士鲁面色变幻,甚为尴尬,呆立了片刻,退了下来。
其实朱元璋也不喜欢李成桂自立为王,怎么着李成桂都算得上是篡位,他肯定不喜欢这样的事情;但是他更不会出兵去为高丽末代国王‘讨回公道’,也就只能承认了。
吏部尚书詹微咳嗽一声,大家忙回过神来,重新眼观鼻,鼻观心的侍立起来。老朱说道:“那就依礼部任尚书之话,允其王位。他还请赐国名,各位爱卿有何好建议?”
这种问题,一般是大儒的回答时间了。刘三吾站出来,说道:“高丽其地,古有三韩之称,不如赐其名为韩国。”老朱觉得可以接受,但还不太好。
鲍恂说道:“高丽国之前为新罗国,新罗国是大唐属国,不如复其名为新罗。”老朱想要一个有创意的名字,还没有说话。
又有陆沉说道:“高丽人祖上是商王后裔萁子,萁子有同宗兄弟为周代宋国君主,可赐其名为宋国。”
然后又有其他人根据不同的理由提出各种五花八门的名字,朱元璋都不满意,并且这个事情弄得他很烦躁,连之前商议如何安抚叛民的事情都没有心情继续讨论了,挥挥手宣布下朝。
下朝可以,但是问题还得解决,名字还得想好。既然对于大臣们想的名字都不满意,老朱就得自己想。但是老朱自己想了大半天也没有好主意,下午把自己的几个儿子都叫来一块儿想。儿子们也各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但老朱还是都不满意。老朱一边想,一边批折子,结果是名字没想出来,奏折也批的慢。
晚上老朱吃过了晚饭,暂时把这事放下。想着有几天没有见到允炆和允熥了,让人把他们俩个叫来,要看看他们现状如何。
允炆和允熥没一会儿就到了,先后向老朱行个礼,找地儿坐下。老朱先唠了两句家常,就问他们道:“你们这几天在部里都干什么了?觉得有不好的地方吗?”
允炆老老实实的回答,都干了什么,没什么不好的,大家都很有善等等。
在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