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明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宗明天下- 第7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我适才过来的时候,听卢义说见到敏儿和文圻从你宫里出来,他们和你说什么了?可是又找你吵架?”一见到思齐,允熥马上问道。

    思齐心中顿时涌过一阵暖流,感觉暖烘烘的,笑道:“表哥你这可猜错了,敏儿与文圻是来恭贺我的。”

    “他们来恭贺你?”允熥脑海中打了个问号,但马上想起熙瑶来,正要开口说‘他们未必完全是真心实意的恭贺你’,但又一想,觉得自己不应说破,若是思齐认为他们是真心来恭贺,就能弥合他们的关系,对谁都有好处,所以只是笑着说道:“还有这样的事情?过几日我见到他们,可要问一问。”

    “表哥,当然有这样的事情,”思齐也笑着回应。

    “怎么,上次出宫前还叫我夫君,怎么又改口叫表哥了?”允熥又笑道。

    “你真坏!”思齐红着脸说道。上次只有他们两个,现下身边还有这么多服侍的下人呢,她怎么好意思将夫君两个字说出口?

    允熥笑了几声,命下人过来,行合卺礼。思齐红着脸举起酒杯,看着对面也举起酒杯的允熥,心中又浮现出不可思议之感。即使几个月前她献身给允熥,也没想过自己能够以自己的身份经过这一幕,觉得多半和杨贵妃一样要经过假死出家;可却不想允熥竟然宁愿抗住重重压力,宁愿忍受一些人对他的昏君之称,也要将她迎娶入宫,世间能有几个人为女子能做到这些呢?她想着,眼泪不禁就流了下来。

    “这是怎么了,今日大喜的日子,怎么哭了?”允熥正要与她喝交杯酒,忽然见她流下眼泪,马上问道。

    “没什么。”思齐擦擦眼泪。“妾是高兴。夫君,”她举起酒杯绕过允熥的手臂,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允熥虽然仍觉得有些奇怪,但也举起酒杯喝尽了杯中之酒。

    ‘夫君,这次敏儿与文圻来恭贺妾的心思,妾都明白。既然你愿意为妾做到与群臣对抗,妾也绝不会让夫君你为难的。’思齐看着允熥,心中又默默下定了决心。

    之后,她就被允熥抱上了床,渐渐失去了自己的思绪。

第1477章 新的左相() 
    这场婚礼结束后,皇宫内外又逐渐宁静下来。宫里熙瑶一点一点恢复了与思齐的关系,宫外,允熥不得不准了那些即使经过反复劝说仍然坚决要辞官的人。虽然他对这些人辞官有些恼怒,但也知道这次是自己先犯下‘小错’,决定对辞官之人宽厚以待,赐冠带闲居,也就是允许他们回家后继续享受辞官前品级待遇,除非犯下他错。这个做法倒是又挽回了些他在文官中的印象。

    时间以飞快的速度流逝,很快六月过去,七月过去,八月过去,九月过去,十月过去。到了十一月份。

    ……

    ……

    “终于准备好出兵的钱粮了?”

    “是,陛下,”练子宁站在允熥身前,躬身说道。

    “比原定晚了不少。”允熥低声说了一句。

    练子宁听到了这句话,但没有发言。之所以晚还不是因为陛下你执意要娶淑嫔入宫,引得朝中许多官员无心做事,后来又使得一些人辞官所导致的?可自己说出这话多半会引起陛下大怒,还是不要说的好。

    “罢了,晚就晚了吧。”允熥又道。反正印度天气炎热,即使是冬天温度也在十摄氏度以上,为将士们加一件外衣即可,不会影响打仗。而且没准正相反,冬季反而有利于将士们作战。

    “卢义,”允熥吩咐道:“你去大都督府,将蓝珍与李景隆叫来。”顿了顿,又道:“再将张辅叫来,朕有话吩咐他们。”

    “是,官家。”卢义答应一声,转身出了乾清宫。

    允熥又与练子宁说了几句话,让他退下了。又过了一会儿,蓝珍、李景隆与张辅三人走进来,对允熥行礼道:“臣见过陛下。”

    “平身。”允熥说道。又命小宦官搬几把椅子过来让他们坐。蓝珍等人又行了一礼,屁股半挨在椅子上坐下。

    “适才户部的练卿入宫来告诉朕,出兵孟加拉的钱粮已经备好。”允熥与他们略微寒暄几句后,说道。

    “陛下,可是能够出兵孟加拉了?”张辅略有些激动的问道。

    “正是。”允熥笑道。

    “真是太好了。”张辅不由得说道。

    “朕还没点将,你高兴什么?”

    “陛下既然宣臣入宫,又是与臣和二位同知说此事,臣又不掌管卫所、军械、粮草安排之事,那定然是要臣做出兵孟加拉之将了。”张辅笑着说道。

    “张卿你呀。”允熥也笑了。

    “不错,”允熥又道:“朕要派你做出兵孟加拉之将。”

    “多谢陛下。”得到允熥的确认,张辅马上站起来行礼。

    “哈哈,这有什么可感谢朕的?”允熥笑道:“因朕认为爱卿适合统兵,才命爱卿为出兵孟加拉之统兵将领。”

    “现下臣爵位低微,陛下命臣统兵,立功后爵位或许还能升一升,如何不感谢陛下给臣立功的机会?”张辅又道。

    “哈哈。”允熥又大笑起来。不管张辅是无心还是有意,这种坦诚的态度他都很喜欢。

    “不过,张卿,你资历不算高,而且出兵孟加拉乃是出兵印度第一仗,务必要大获全胜震慑印度诸国,为求稳妥,朕不能任命你为此战的主将总兵,只是一个副将。”

    “臣岂敢奢求总兵之职?能得一副将,臣已十分高兴了。”张辅又道。自家人知自家事,他虽然也履立功劳,加封伯爵,但今年还不到四十岁,名声与蓝珍等人也差得远,又不是京城勋贵出身,做总兵肯定压服不了诸位副将,能当一个副将已经很满足了。

    允熥见他这样说话,点点头,又道:“不过除副将之职外,朕还另有一个差事要交给你。”说到这里,允熥顿了顿,继续说道:“朕要命你为未来皇长子之藩国左相。”

    “啊!陛下,这,”张辅一时间不知如何回答。

    “怎么,爱卿不愿接受朕交给你的这个差事不成?”允熥说道。

    “臣不敢。”张辅马上跪下行礼,又道:“臣只是太过惊讶,一时失言,请陛下恕罪。”

    “原来如此,这也怨不得你,平身。”

    张辅依言站起来,允熥又问道:“你可愿意接受朕交给你的这个差事?”

    “臣敢不受命!”张辅马上回答。虽然他还没想明白允熥为何要任命他为藩国左相,但这对自己算是好事,当然要马上答应。

    允熥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他任命张辅为藩国左相也是不得已,年初他本已预定陈性善为藩国右相,兼管武事,可没想到他因纳思齐之事当众进谏,自己气愤之下差点儿打他的板子,即使有蓝珍求情也将他贬到太仆寺,还只是担任少卿。虽然他事后回想当时确实有些冲动,但既然已经贬了陈性善的官职,一时半会儿也不能再任命他为藩国之相,只能另挑他人。

    可另挑他人,就得以左相为主了。陈性善在兵部多年,熟悉武事,又极为忠心,若是另挑旁的文官,允熥担心在他的领导下军队战斗力向当地人看齐,可不能让其他文官兼管武事。

    允熥之后又琢磨了很久,最终决定以张辅为左相。张辅与其他人最大的区别就是除了会打仗,还讲究政治,攻伐印度这个同华夏文明完全不同的地方政治上也非常要紧,所以就选中了他做左相。

    “爱卿定要好好辅佐皇长子。”允熥又道。

    “陛下放心,臣定然为皇长子鞠躬尽瘁。”张辅又表决心道。

    

第1478章 勠力同心() 
“陛下放心,臣定然为皇长子鞠躬尽瘁。”张辅又表决心道

    “朕不需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听到张辅这句表达自己会竭力辅佐文的话,允反而面容严肃的说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后出师表》,乃是武侯自比。此文是否为武侯亲笔所写暂且不论,但这话确实概括了武侯一生。”

    “但朕不需你们如同武侯般。武侯主政蜀汉,为报先主知遇之恩,且蜀汉国小力弱,不得不事无巨细尽皆操劳,使得年仅五十有四即早逝,朕何忍汝等爱卿如同武侯般英年早逝?万万不可如此操劳。”

    “陛下真乃仁德之君。”张辅马上又跪下说道,而且颇为感动。历朝历代的皇帝基本上都要吹嘘诸葛亮,不就是因为诸葛亮为蜀汉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大臣身体如何是不关心的。允竟然说出大臣不需要如同他这般操劳,以免英年早逝,真的是非常关心臣子了。不仅张辅,在场的练子宁、蓝珍、李景隆等人都十分感动。

    不过,若是一个与允接触更多、更加了解他的人肯定不会得出这个结论的。允哪里是关心臣子的寿命?分明是不愿大臣像诸葛亮一样大权独揽,酿成君臣矛盾。诸葛亮确实为蜀汉奉献一生,但也确实大权独揽,不论谁当君主,恐怕都不愿意手底下有权力这么大的大臣。在人死之前,谁能知道你到底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呢?如果不是蜀汉的特殊情况,恐怕刘禅成年后也会夺了诸葛亮的大权而非允许他继续把持朝政。若是张辅学习诸葛亮,而文也想要争权,对藩国可不是好事。当然这话不能直接说出口,只能隐晦的提点一句。

    说过此事,允抬起头看向蓝珍:“蓝卿,大都督府的诸般军械可都已经预备好了?”

    “启禀陛下,足够十万人马使用的军械早已备好,数十万斤火药、数万炮弹也都已齐备,可以随时起运,送到印度。”蓝珍道。

    “另外,这些年总装备部又对原本火炮、火铳进行改进,射程更远、携带更加方便。若陛下愿意观瞻,臣返回后就下令他们预备。”他又说道。

    “观瞻暂且不必预备。”允说道:“朕最近恐怕抽不出时间去瞧上一瞧。不过大都督府有二位爱卿掌管,朕也不需担心。”

    “既然兵马钱粮都已准备齐备,那么也该正式出兵印度了。我大明当行堂堂正正之兵,决不能学习宵小之国。是以需马上派出大臣出使孟加拉国。”

    “卢义,你去礼部找到黄爱卿,告诉他派出使者出使孟加拉,训斥其国不义之举,盼其能幡然悔悟。”允又吩咐道。

    卢义答应一声退下。张辅有些担忧的问道:“若是其国幡然悔悟,向朝廷称臣,那岂不是不必出兵了?”

    “爱卿放心,其国十分自大,必定不会认错称臣的。”允十分坚定的说道。

    听到允这么说话,张辅虽然仍有些不解,但也没有再说什么。允又道:“蓝卿,李卿,要派出的几个卫所都已经挑选完毕,即可先后将他们派去。将几个卫所分别派到蒲藩与苏藩的封地驻屯。”

    “陛下,现下已是十一月,再有十多天就是腊月,可否等到年后再将将士们派去征战?”蓝珍道。

    “不。”允马上拒绝了。如果要等到过年,那之后的正月也不可能将他们派出去,这就得耽误超过两个月。因为之前的事情,本就已经耽误了至少两三个月,他可不愿意再耽误两个多月。

    “告诉所有攻伐孟加拉的将士,腊月与正月发双俸,年终的奖赏也双倍发放。”允宁愿多给钱,也不愿再拖延时间。

    “是,陛下。”见允已经决定,李景隆和蓝珍马上答应道。

    这时允端起茶杯喝了口茶,又从椅子上站起来。蓝珍等人马上更加集中精神。按照他们总结的规律,说话说到一半允忽然站起来或喝茶都表示之后要说十分重要的事情,必须更加注意。

    事实证明,他们总结的规律是对的。“首先要攻打之国为孟加拉,朕打算出兵八万,其中朝廷出兵三万,皇长子之兵万余,另命苏藩、蒲藩、洛藩、岷藩、越藩、宋藩各出兵五千,暹罗等南洋番国也要出兵,每一国不少于两千,还要赞助大军粮草。”

    “虽然起初只有大约八万大军,但朕仍会派出一总兵、五副将统兵。其中一名副将朕已经应允了张卿。张卿,朕命你为前军副将,统领前军。”

    “臣领旨。”张辅站起来答应道。

    “另外四副将,以曹行为中军副将;苏王朱高煦为左军副将,苏藩左相徐增寿佐之;岷王为右军副将,岷藩左相何福佐之;以杨峰为后军副将。”

    蓝珍等人静静的听着。这几个任命没有出乎他们的预料。首先,南洋加封的这些藩王都已经就封很久了,就封最晚的蒲藩都已经十年了,也指挥藩**队打过无数仗,再从朝中派出一个副将压在他们头上他们恐怕不大愿意,而且一般人也压服不了他们。允的想法,大约是将南洋六个藩国的军队统统集中到左右两军,由藩王统兵,其他人没选上副将的藩王也没话说。但这些藩王过去打的都是小仗,而出兵印度,即使一开始打孟加拉是小仗,后来继续进兵也至少是十万人以上的军队交战,藩王的作战经验恐怕不够,所以又命左相辅佐。

    其次,曹行与杨峰都是允亲信中的亲信,杨峰还是驸马,他们之前在伊吾之战又立下战功,这次被提拔为副将也是顺理成章。

    只不过,这样一来,总兵的人选就变得狭窄了,非得资历极深的将领才能当。又考虑到朝中老将们的年纪,以及战功如何,总兵人选已经呼之欲出。

    “蓝卿,朕以你为总兵,加平西将军衔。”允说道。

    “臣领旨。”蓝珍站起来答应一声。

    李景隆略有些羡慕的瞧了他一眼,但也无话可说。蓝珍多次带兵出征立下战功,出身又是根正苗红的顶级勋贵,原本就与允有血缘关系(蓝珍的姑母是允的外祖母),今年又亲上加亲亲侄女成为现在最得宠的妃嫔,他当不上总兵才奇怪。

    ‘要是当初妹妹能够嫁给陛下做太子妃,现下我应当会比蓝珍威名更盛吧。’他在心里想着。他全然不知晓允为何很少任用他打仗。

    “以郭镇与张数为副帅,分别加征西将军,定西将军。”允说出了最后的人选。

    “练卿,你来拟旨。”他又吩咐道。不过是任命几个人选,旨意上也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就不必叫中书舍人进来了,交给练子宁拟旨即可。

    “是,陛下。”练子宁答应一声,上前拟旨。不多时,圣旨拟好,允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觉得没什么问题,递给小宦官:“待卢义回来后加盖印玺下发。”

    小宦官领命退下。允又与蓝珍等人商议了一会儿,对蓝珍说道:“蓝卿,征伐印度之战虽起初兵马不多,但爱卿也万不可懈怠,轻敌可是兵家大忌,绝对不能因孟加拉之国兵少就轻视。”

    “臣必定遵照陛下的吩咐。”蓝珍赶忙答应。他也确实不会轻敌。这次征伐印度可是他想要获得比徐晖祖,甚至徐达、常遇春等人更加显赫的威名的一战,他可不敢懈怠。尤其是征伐印度是分为几个阶段的,如果他第一阶段表现的不好,允是可以将他替换的。他就更不敢懈怠了。

    允点点头,又对李景隆说道:“李卿,朕之所以未派爱卿出征印度,一是因为爱卿年纪已大,已经年过五旬,朕担心爱卿在印度有所闪失;二则是大都督府的的将领也不能全都派去印度征战,而爱卿平日里处置大都督府的差事最为得心应手,所以朕留爱卿在京未征伐印度,爱卿不可多想。”

    “臣知晓陛下的用心。”李景隆说道。他虽然猜测的理由与允说的不一样,但岂敢说出来?只能装作相信的样子答应。

    见到李景隆躬身答应的样子,允脑海中忽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