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也,”了几个字,张玉意识到自己是在非议皇上的圣旨,顿时不敢再,转而道:“这些教派有些田地也就罢了,竟然还有商铺,真不配做出家人。我从安南来京城的路上,听还有寺庙、道观做钱庄、当铺这种买卖,放印子钱!干这种重利盘剥的事,该断子绝孙。”
“这话可不能随便。”张辅马上道:“爹,二弟、三弟,你们一直在广西或安南那种偏远地方不知道,陛下不愿意他们占有大片田地,可鼓励这些教派做买卖。陛下还对朝中官员解释过,是教派占有田地太多,耕种自家土地的农户就会少,佃户会多,这对朝廷不利。”
“可教派又有教化百姓之功绩,不好打压,所以只能让他们去做买卖。而且陛下也鼓励工商,所以他们自然就去做买卖了。”
这番话并非是允熥亲口过的,而是张辅从允熥平时的行为中总结出来的,并且理所当然的出现了偏差。允熥其实不是特别在意武当派占有大片田地,他在意的是如同武当派这种宗教门派借助自己的特殊地位将许多农户变成半农奴。但这通过限制拥有田地数量的方式是很难起到作用的,最关键的还是推动国家制度建设,更好的保护农民。
但在朝廷官员和各寺庙道观的掌事人看来,就成了朝廷不愿意他们占有大片田地,愿意他们做买卖。又正好允熥的政策确实鼓励他们做买卖,于是许多教派都停止了扩张名下田地的行为,将手头的钱投入工商业。而且由于教派毕竟不同于民间的普通商人,也知道皇上此时还用得着他们,不用担心秋后算账,所以在投资上往往更加大胆,获利也远比一般商人丰厚得多。
尤其他们进军钱庄、当铺这种早期金融业后,因一般百姓对于教派比一般的商人,甚至有勋贵背景的商人更加相信,所以在这一行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又因为众所周知的金融业的巨大利润,使得钱庄、当铺迅速成为各家教派最主要的获利来源。
“教派有什么教化百姓的功绩!都是胡扯!”张玉大声道:“还有鼓励工商,对朝廷有什么好处?”
“爹,你话声些。”张辅忙道:“这是陛下的方略,虽然许多事情并未落在纸上,但也是陛下的方略。在家里私底下也就罢了,但在酒楼里面还是要慎言!”
听到这话,本来还想话的张玉忙住了嘴。他虽然在越藩(安南)这种比较落后的地方,而且还不是越藩的首府河内,所以对外边的变化不了解,但政治还是懂的。张辅被皇上简拔为大都督府都督同知,已经惹得许多武将嫉妒,若是他们听了去向皇上打报告,可能会引起皇上对张辅的不快和恩宠削减。张辅现在能据高位完全是因为允熥宠信,若是失了宠信后果不堪设想。把大儿子视为家族崛起的希望的张玉可不会干这样的事情。
“而且各寺庙、道观也确实有教化人心之功效。在中原与越藩还不明显,但在南洋各藩国用处不。”
“鼓励工商当然对朝廷也有好处。首先当然是税收。工商业发达就能多收税,之前对安南、对帖木儿汗国的两仗若不是两个市舶司的关税与官府多收的商税,未必能不对农户加税而撑下来。”
“而且商人多了大军出征的开销也少。大军出征,需要的粮草不计其数,掌管粮草的官员从来都没有老老实实不贪的,最后开销的钱粮总比大军需用的要多。李大人向陛下请求准许随军商人后,许多东西都可以向随军商人采买,省去了这一路的耗费,朝廷节约了一笔钱。”
“之后打下敌军的城池,城中掠获的东西也能很快变卖给商人,而不是像从前那样只能丢弃。变卖虏获得到的钱财又能赏赐给立功的将士,这样朝廷又省了一笔赏赐的钱。”
“所以鼓励工商对朝廷有好处。”
“罢了,我不过你。”张玉发现自己已经不过张辅了,而且他下意识把张辅当做了和自己等同的人,也不会动用古代做家长的特权去打压他们,所以决定转移话题,不这个了。
“文弼,你总算求得陛下答应,让我们从越藩回到中原了,这真是太好了。我都是一把老骨头了,咱们带兵打仗的人也不在意这把骨头埋在哪里,就死在越藩也没什么。”
“可你能让你的两个弟弟返回中原这真的是太好了。你的两个弟弟还年轻,可不能像我一样老死在那种地方。”
“儿子岂会置爹与两个弟弟于不顾!”张辅马上道:“即使是朝廷,也是提倡孝道的,陛下虽然批判了一些假孝道,但仍然对孝顺之人大加赞叹。若是让爹爹终老于安南,儿子绝对于心不安!”
“只是咱们家的那些族人是救不回来了。陛下心里对于当年的叛乱仍然十分在意,对于曾参与叛乱之人都有些痛恨,不愿轻易赦免。伊吾之战结束儿子加封瓜州伯后,儿子就向陛下请求赦免爹爹的罪过,但陛下过了一年多才答应。那些族人是定然救不会来的。”
“罢了,族人救不会来就救不会来吧。”张玉叹道:“毕竟是谋反大罪,陛下没有将我们全部处死已经是宽宏大量了。”
“而且,”他又道:“留在越藩对族人来也未必是坏事。越王殿下虽然对汉人与安南人尽量一视同仁,但因不少安南人对殿下统治安南不太愿意,常有零零散散的反对之事,使得殿下十分重视军队,尤其是由中原来的汉人或安置在安南的壮家人、苗人组成的卫所。”
“这些军队既然是由汉人组成,自然就偏向汉人;再加上许多地方官不论汉人、安南人都更加在意汉人,所以汉人在越藩的地位还是高于安南饶。当然,这只是平头百姓与平头百姓相比,安南饶世家大族自然不在其粒”
“族人留在越藩,没人会在意他们罪饶身份,而且地位还比当地的安南人要高;若是回了中原,大家都会记起他们的罪人身份,活的也未必比得上在越藩。就之前在广西的时候,你的两个弟弟都不上媳妇,还是到了安南娶得媳妇,还是当地精通汉话的粮户家的女儿。”
“而且越藩因为有安南人反抗,周围还有许多番国,而且这些番国的兵也不能打,所以当兵立功的机会也多却又不危险,将来未必不能升为将领。所以他们留在越藩也不是坏事。”
“爹,既然爹起了这话,儿子有个疑问要问爹。”
张辅道:“二弟、三弟年纪都不大,既然爹安南当兵立功的机会也多,却又不危险,将来可能升为将领,为何不让他们留在安南,等立些功劳后再请求调回中原,那样一来不就即能洗刷罪饶名声,又能享受富贵?”
“首要缘故,当然是因为你的两个弟弟不成!”张玉马上道:“他们若是有你一成的本事,我也不会现在就带他们回中原。越王殿下对于能打仗的将领可是绝不吝惜赏赐与名爵的。”一边着,他还看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几眼,两个儿子忙低下头去。
张玉叹了口气,继续道:“既然他们没有本事,留在安南也就立不得大功,不过一些赏赐仨瓜俩枣的功而已,最多升到旗、总旗而已,连百户都够呛,更不用更大的官职了。所以留他们在安南也没什么用。”
“相反,回到中原他们却有撩赐名爵与官职的机会。文弼,你现在已经是伯爷了,还深受陛下宠信,以后若是有了仗打多半还会派你去。你的两个弟弟跟在你身边,从指甲缝里露一点儿对他们就是不的功劳了,封世袭指挥使恐怕不够,但加封一个世袭的千户还不容易?”
“这,”张辅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没什么。他们毕竟是自己的亲弟弟,提携也是应该的。
“不过,爹,我看朝廷之后不会再有大战了,若是就几千上万人马打一仗,也用不到我,两个弟弟自然也就没法跟着我得功劳。我因出身燕王三卫,从前在军中不太受人待见,亲信也少,这事恐怕不好安排。”他从别的角度提出了疑问。
“你这话可就错了。”张玉得意的道:“我在安南虽然不懂京城发生了什么,但每一期的邸报都看。之后没多少大战了不假,但至少还会有一场大战。”
“不是在汉洲大陆吧?”
“当然不是,我哪里舍得让你的两个弟弟去汉洲那种地方?是在大明的西边,确切的是西南。”
“西南?”张辅一想也知道他的是什么地方了。“这,陛下会出兵那边?”
“肯定会出兵!”张玉用十分肯定的语气道:“你回去多多研究邸报,尤其是前几年的,一定能发现蛛丝马迹。”在军事方面,虽然张辅这些年的战争经验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他也知道张辅这些年的来的战功,但此时他还是把这些都忘了,对自己的想法充满自信。
“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带着你的两个弟弟回中原的缘故中的一个。越藩本来将士就不多,周围的蛮夷却又不少,恐怕不会抽调兵力向西。那样一来也就不会被你指挥,也就立不到什么功劳,甚至会将命送在那里。”
‘回去后一定要将这些年的邸报从头到尾翻看一遍。’张辅在心中道。
他忽然又想到什么。“难怪魏国公辞官回家休养后将四弟派去了南洋做王相。之前他已经在东北的永藩做过四五年的王相了,回京才两年就又派了出去,也是在为将来进兵西边预备?”
“多半是如此了。”张玉道。“但你不必效仿徐家。徐家人多可以这样做,咱们家就你一个出息的,可没有这么做的本钱。而且留在京城离皇上越近越能保证你的恩宠,绝不能轻易离京。”
“爹。”张辅又觉得他这几句话不适合在外面,声提醒道。
“知道了。”张玉自己也反应过来,忙举起酒杯道:“算了,不这些了。喝酒吃饭。”
“祝爹爹长命百岁!”张辅忙举起酒杯道。
“祝爹爹长命百岁!”张辅的两个弟弟也忙举起酒杯道。
但在心里,张辅还是对自己道:‘但愿父亲的猜测都是对的,我不至于白准备。’
readbottoe
第1312章 船与人到京()
张辅招待父亲与两个弟弟在酒楼大吃了一顿,一直吃到申时初。张玉在越藩待了四年,虽然当初打过去的时候捞了一笔,张辅也给了不少钱,但总想着为两个儿子积攒娶老婆的钱,毕竟张辅远在京城,这个年代也没电报,有事指望不上;后来两个儿子成婚了,他又想着攒钱买地盖大房子,所以他一直很节俭,不要说去城里的大酒楼吃饭,就连村子里过年的时候集资请戏班子来唱戏的钱都不愿意给。
好不容易从邸报中看到张辅在伊吾再立大功、加封世袭伯爵的消息,张玉又天天等着允许他们回中原的消息,也没心思去城里大吃大喝。一直到又过了一年多被允许离开越藩返回中原,他才在临走前请全村的人吃了三天的流水席,算是阔绰了一把。
但安南的厨子,还不是河内城里边大酒楼的厨师,如何能够与大明京城的大厨相提并论?即使他原本在朱棣麾下时也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所以这次他一尝到这么美味的饭菜,差点儿将舌头都吞进去,一点儿也不愿浪费,都要吃进肚子。还是张辅劝道“爹,儿子现在也是个伯爵了,您以后也在京城常住,还有的是机会享用美食,不必今日都非要吃个遍。”之后张玉才停下。
又在包厢里待了一会儿,张辅让两个弟弟扶着父亲回家,自己去结账。店铺的掌柜的见到他虽然态度仍然十分恭敬,但他也能感受到一丝若有若无的抵触之意。这当然很正常,谁家的酒楼平白无故两个客人打了一架,不仅没赚到钱反而向里搭钱能高兴得起来?
张辅自己当然也能理解。所以他给了两倍的钱,还对掌柜的说了几句和软话。张辅毕竟是伯爵,屈尊降贵和他这个掌柜的说和软话,掌柜的怨气顿时就散去了。
将这个小尾巴解决后,张辅就要离开这家酒楼。但他还没走到门口,忽然面前闪出一人,这人出现的极为突然,要不是他反应快,就要撞上了。
“对不住”,那人匆匆说了一句,随即走到大厅内一张桌子前,大声对另外两人说道“你们知道了吗?又有船只从汉洲大陆返回京城了!”
“真的?”几声呼喊响起,不仅是他认识的这两个朋友,还有另外几桌的人。
“当然是真的,现在整个码头都在忙着卸货,在码头做工的苦力都忙不过来了。”
“德林,建生,咱们赶快拿着钱去码头,看看有没有什么发财的机会。上一次从汉洲返回的船上买了作物种子或者其他什么的都发财了,咱们可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赶快拿钱去码头!”其中一人马上激动的喊了起来。但另外一人问道“绍礼,这么好的事情,你怎么不独吞,还来告诉我们?”
“我才有多少身家,能独吞这个?而且刚才我在码头上也没带多少钱,回来取钱来了。正好路过这里,你们又正好坐在窗户边上被我瞧见了,就告诉你们一声,赚了钱也念我点儿好。不多说了,我也从家里把钱取回来了,咱们赶快去码头!”说完这句话,他就拉着这两个人以最快的速度结账,然后好像逃单似的跑了。
受这几个人影响,也或许只是去看热闹,酒楼内又有十来个人结账走了。
“又有从汉洲大陆返回的船了?那国库又要充盈起来了。”张辅嘀咕一句。汉洲大陆遍布金山他当然是不信的,但有很多金子、银子肯定是真的。汉洲大陆什么都没有,几位封到汉洲的王爷留着金银用处也不大,多半会送回京城,一方面是进贡,另一方面是买很多东西回去。
张辅也挺高兴。作为与国同休的世袭勋贵,当然愿意大明国库越充盈越好。不仅能够保证他们的俸禄不拖欠,还能保证军费不拖欠。
但这与他关系也不大,至少他此时认为关系不大,嘀咕几句也就不再关心,走出酒楼上了自家的马车。
马车上,张玉正躺着休息。张玉毕竟年纪大了,虽然仍旧练武不缀,但身子骨也比不上年轻人了,刚才又吃的太多,身体受不住。但他精神头还好,见张辅上了车,对他说道“结账怎么不让你的下人去?还亲自跑去?有失身份。”
“是,爹,下次不会了。”张辅答应道。他平时当然也不会自己结账,今日是因为特殊情况,但这就没有必要向父亲解释了。
“文弼,你二弟、三弟年纪也不小了,都成亲了,三弟也有孩子了,瓜州伯的世爵也是你自己挣得,让他们住在府邸里也不合适。你在京城里面找个地方,给你二弟、三弟盖几间房子住。”张玉又道。
听到这话,张輗和张軏脸上顿时显现出错愕之色,同时也带着一丝不情愿;张辅刹那间也十分惊讶,但随即明白了他的用意。
张辅与妻子李氏自从十年前他入京开始就夫妻二人一起住,早就习惯了这种生活,现下却突然多出来一个老父亲与两个已经成年的弟弟,生活习惯也差距很大——张辅在京城一直跟从皇帝引领起来的潮流,两个弟弟从前日子太苦时养成的坏习惯一时也改不掉——虽然才在一起住没几天,李氏已经私下里与他抱怨过一次了。
张輗和张軏对此一无所觉,但张玉却看在眼里。他今年这么大了还能有几年好活?若是让长子与二子、三子关系变坏,二子、三子以后可就彻底没了前途了。不如趁着还有情分的时候分开。
他这也不全是自己琢磨的。从前朱赞仪在桂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