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明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宗明天下- 第4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时王喜忽然说道:“陛下,您还定下了召见李景隆呢,现在时辰也快到了。”

    “已经这个点儿了?”允熥侧头看了看刻漏,对恒实说道:“朕还有事,你就先退下吧。”

    “陛下,”恒实却并未马上告退,而是说道:“陛下,臣有一事请求陛下。臣还认得许多衣食无着的扶桑武士,若是以后还要与其他番国打仗,陛下可否允许臣招纳他们来为大明效力?”

    “这,”允熥沉吟半晌,才说道:“也罢,朕就答应你。”

    “多谢陛下。”恒实跪下说道。他没有看到,允熥刚才一闪而逝的表情。

第897章 士兵很重要啊() 
    待他退下了,允熥喝了口茶,靠在椅背上休息,吩咐王喜道:“你去把梅殷、孙恪、张温,罢了,张温现在还生着病,就算不生病等仗打完了回京也是不管事的,你把梅殷和孙恪叫来,朕有话吩咐他们。”

    王喜答应一声,就下去了;不多时,梅殷和孙恪来到,对允熥行礼说道:“臣梅殷(孙恪)见过陛下。”

    “起来吧。”允熥笑道:“朕刚才虽然算不上累,但也觉得靠着舒服些,咱们也别讲那许多礼节了,就这么着吧,你们也坐下说话。”

    梅殷和孙恪当然不会脑抽的指责允熥,那是一根筋的言官的做法,并且指证皇帝也得自己行的正坐的直才成。他们两个都没这设定,还是不讨人嫌了。

    他们二人又推让一会,半边屁股坐在了椅子上,等候允熥吩咐。

    “孙恪,朕要在京城新设立一个卫所,算在中军都督府名下,由你掌管。”

    “是,陛下。”孙恪随即问道:“不知此卫名目如何,编制几个千户?”

    “名目,就叫做百夷卫,编制未定。”

    “陛下,既然名目叫做百夷卫,那定然是许多蛮夷编入这个卫所,不会是京城本地人,那就需要安排他们的房舍;另外校场也是要预备的,不知道多少人,这些很难安排。”

    “朕也知晓,但这个卫有多少人朕也无法确定,你就先按照五千人来吧,但营地附近要留有空地,预备扩建。”

    允熥看孙恪疑惑不解的神情,又道:“虽说此卫名为百夷卫,但编入本卫的将士大多都会是扶桑人,而到底会有多少扶桑武士愿意来为大明效力朕也不知晓,所以人数定不下来。”

    “陛下可是因为平章之战中扶桑人表现神勇,起了招募他们的心思?”孙恪马上猜到了。

    允熥点点头:“正是。这扶桑武士原来这么能打仗,让他们窝在小岛上可惜了,正好朱恒实也愿意招募其余认识的人来为大明效力,所以朕就设立这么个卫所。”

    “朱恒实?”孙恪疑惑。

    “哦,朕既然打算重用他,就不能让他顶着我来也这个名字了,所以赐姓名朱恒实。”允熥解释道。

    听到允熥赐予我来也名字,孙恪忽然想到什么,说道:“陛下,这我来也虽然是扶桑人,但也委实身份不明,况且前日竟然私自杀了胡汉苍,未必能信得过。”

    “况且允许他去扶桑国内招募武士,会不会引起扶桑国君不满?也就是几千个兵而已,为了这小事让扶桑国对大明心怀不满也不好,恐怕耽误了陛下在扶桑的谋划。”

    允熥笑笑,没有答话。其一,我来也的身份他一个人知道就好,不必告诉其他人;其二,招募扶桑武士可不是小事,往小了说能够大大减少大明将士的损伤,往大了说扶桑现在国家稳定很多武士没有用武之地穷困潦倒,为了活的好一些‘下海’当海盗也正常,他这里招募一个武士就可以少一个海盗,省却了水师不少事,对构造封建主义和谐社会和大东方共荣圈有重要意义。

    孙恪还要接着说什么,被梅殷轻轻拉了一下;孙恪也不傻,马上住了口。

    “梅殷,你要配合孙恪,将这些都预备好了。钱粮军械的调配可不能疏忽了。虽然扶桑人大多自己带刀,也要给他们准备许多。”允熥当做没看到他们的动作,又道。

    “是,陛下。”梅殷答应。

    允熥又对此事吩咐几句,话头一转道:“孙恪,既然你提到了朱恒实私杀我来也之事,朕就和你说一声,你回去了也告诉李坚,朕不会追究他的罪责,此事就隐瞒下来,声称胡汉苍是忧惧而死。”

    “是,陛下。”孙恪答应。

    允熥点点头,马上却又说起了另外一件事情,这也是他找来他们二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孙卿,梅尚书,这次征战安南,立功的将士很多,尤其是许多普通士卒也奋力为大明征战,朕感受颇多啊。”

    “带兵打仗,将领当然非常重要,但也要手下有士兵才成。虽然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诸葛武侯打仗并非所长,但被他多次称赞的晋宣(司马懿)面对武侯也没打过什么胜仗,可见晋宣还不如武侯。”

    “但武侯仍旧不能打败晋宣,除了晋宣用兵谨慎外,也是因为晋宣的兵比武侯要多许多,即使小败也无伤大局,而蜀汉兵少,小败就难以承受。”

    “所以普通小兵也很重要。朕觉得不能随便给几个钱就把他们打发了。要认真奖赏才好。”

    孙恪与梅殷对视一眼,说道:“陛下,此乃正理,但如何认真奖赏他们?”总不能个个都封世袭的爵位吧,即使仅仅加封试百户,二百多万人,国家也会破产的。

    “第一,从今年地方上选拔讲武堂学生,也就是明年入学的人开始,各省推荐的人必须有三名普通将士出身的,三名千百户出身的。”

    “第二,严格评定功劳之制,确定各阶武将的职责,不合职责的事情不再记功。朕举个例子,比如一个指挥使亲手杀了许多敌军就不能记功,因为亲手杀敌在大多数情形下不是指挥使的职责。”

    孙恪与梅殷点头,但也不觉得这两条会有太大的作用。之前朝代的皇帝也都做过类似的事情,重视提拔小兵、赏罚严格,但也只是因人成事,也就不免人亡政息,难以持久。

    但等到允熥将第三点说出来的时候,他们二人都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陛下,这,这样不妥啊陛下!”梅殷马上说道:“陛下,若是给了普通士卒这样的信物,民间恐怕会多事,也不好管束他们了。”

    “怎么不好管束?军法不在其列,无妨;至于民间多事,得到信物的人都是卫所将士,平日里也不许长出卫所,况且一份信物只起到一次用处,将士们也不会随意浪费的。”

    “可是,”梅殷还要再说,允熥却不想听了,说道:“朕意已决,无复多言,你们下去准备去吧。”

第898章 庆功宴(一)() 
    之后几天,允熥没什么其它事情要吩咐,与李莎儿和熙怡在南定城周围游玩,还坐船去了一趟升龙城。

    在升龙城,他点评了一番安南的王宫,看了看陈家胡家这一二百年积攒的藏书,末了吩咐道:“所有用安南人自创的汉字书写的书籍、所有记载安南历史、文化、习俗的书籍全部运走,一本不能在安南当地留存。”

    “不仅是王室的藏书,回去后传令给赞仪、李坚和陈洽,整个安南民间所藏的所有上述书籍都要收缴,烧掉其中大多数最后只剩一份送到京城,决不能在安南当地留存。”

    欲亡其国,先亡其史,允熥当初对记载蒙古人珍贵历史的《元朝秘史》都能痛下决心烧掉,更不必提安南人的历史和文化了。

    对胡季犛珍藏的书画、瓷器、铜器等物品,允熥也决定把其中记载着安南历史文化的全部毁掉,丝毫不顾及这些都是将来能在北京买一套四合院的东西;其余的,允熥挑了几件自己喜欢的要带走,其余全部留给朱赞仪。不过赞仪也不会让这些全部归了自己,他会将其中一部分珍品赏赐给文武官员。要不是等着允熥来过一遍手,他早就这样办了。

    允熥是玩起来了,但文武官员却仍旧忙活。马上就要开庆功宴了,允熥这次要求的庆功宴规模又是史无前例的大,操持此事的人每天忙得都没有休息的时候。

    至于不操持此事的人,也都琢磨着自己能不能那一日入庆功宴喝到陛下的庆功酒,许多人反复掂量自己立下的功劳,与旁人谈论此事;少数真的有门路的人则仍在钻营,想要那一日混上一张‘门票’。

    也有极少数人,好吧,实话说翻遍整个安南征讨军也只有这么一个人,本身有门路,自己立下的功劳也勉强够参加庆功宴,却对庆功宴没什么兴趣,但也不敢不去,只能满脸笑容地接了告牌,不得不预备那一日的行装。

    二月十三,允熥从升龙城返回,休息了一晚上,第二日一早起来,批答了几份从京城转来的奏折,看着时间也近了,带领侍卫来到宴饮之地附近专门让他休息的屋子,派人把操办之人李坚叫来,问道:“可都已经预备妥当了?”

    “启禀陛下,三千多人的宴席已经全部准备妥当,赏赐也都预备好了,陛下提前拟写的圣旨臣也一份一份数了数遍没有遗漏。”李坚答道。

    “朕说要预备的那件物品的样品呢?”允熥又问。

    “也都已经准备妥当。但是,”李坚说道:“陛下,此事还是应当慎重啊。”

    “朕意已决,无复多言。”允熥再次说道。

    李坚也不敢再劝说,见皇上再没有什么吩咐,躬身退下。

    允熥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茶,自言自语道:“朕本以为只有文臣们会反对,没想到就连武将也反对。但越是如此,朕越要施行。”

    ……

    ……

    而此时的宴饮之地,虽然离着开始还有小半个时辰的时间,但已经满满当当,到处都是人了。

    如此重大的庆功宴,大家都生怕自己来晚了,许多人吃过早饭将军营里的事情交代一下就赶了过来;更何况来早了还可以与其它的武将交谈,扩展人脉,所以大家都没有老老实实坐在座位上,而是手里端着度数很低的酒四处与够得上的人攀谈。

    “曹百户。”通事舍人贺文常找到一人,笑着攀谈道。

    “贺舍人。”曹徵勉强举起酒杯对他示意。

    “曹百户今日怎么没和同一个卫的几位大人一起过来?”贺文常没话找话道。

    “我昨夜算一个数,不觉就睡晚了,早上醒的也迟了些,他们走得早,又不敢叫醒我,只能先走了。”曹徵无所谓的说道。

    虽然这个理由很奇葩,不过贺文常倒早有准备。曹徵一向有旁人没有的奇谈怪论,心思也从来不在带兵打仗上,要不然以他的家世不可能现在仅仅是一个百户。

    所以他笑道:“曹百户还有这么奇妙的爱好。正巧,我在南定城的时候从一家人手里抄出一份天文图,还有一些天文地理的书籍,不如就送给曹百户。”

    他本以为曹徵十分喜欢天文地理,应该会高兴的接受才是;可出乎他预料的是,曹徵马上说道:“不必了,无功不受禄,咱们的交情也浅,不好接受你的东西。”

    “何况依照先帝的律令,有关天文的书籍图谱都要交给钦天监,私人不许收藏,贺舍人还是交给朝廷的好,还能得些赏赐。”

    贺文常正愣神不知接下来该说什么,忽然听到从身旁传来声音:“曹徵,我找了你半天了,还以为你睡迷了还没来,原来在这儿眯着呢。”贺文常侧过头去,就见到了已经被提拔为指挥同知的徐景昌。

    曹徵对他的态度与对贺文常完全不同:“景昌,我也对与众人四处攀谈没有兴趣,何必上前凑热闹?这个地方挺好。”

    “那你也不能坐在这儿。待会儿和我坐一起去。我那张桌子再加个人也没事。或者你去和本卫来的人坐一起。”徐景昌说。

    “好吧。等过一会儿。”曹徵道。

    徐景昌转过头看了一眼,见到贺文常已经走了,又转过头对曹徵说道:“刚才那人要送你天文地理书籍,你为什么不要?”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我曹徵虽然算不得聪明,也知道他一定有事要求我,或者求我父亲;最少也是想和我拉关系,以后等有事的时候让我抹不开面子拒绝。我既然对于仕途没什么心思,不如这样的事情一开始就不掺和。”曹徵道。

    徐景昌知道,曹徵对于当文官武将都没有丝毫兴趣,要不是父亲强逼着,他才不会来到军队中当百户。不过他还是说道:“即使你不愿意和他有关系,也是婉拒了才好,他毕竟是陛下身边的通事舍人,也不是没可能在皇上面前给你家下眼药。”

    “我可没这本事,说说的就被他绕进去,最后不得不接受,以前我也不是没干过这样的事情。所以对我来说还是直截了当的好。至于得罪人,也顾不得了。”曹徵道。

    “什么直接了当?”又有一人插进话来。他们二人忙侧头看过去,就见到是西平侯沐晟。他虽然带兵镇守太原,今日也来参加庆功宴了。

    “没什么,刚才有个人要贿赂我,被我直接了当的拒绝了。”曹徵在寒暄过后轻描淡写的说道。

    沐晟也不追问,和他们说道:“这次陛下的赏赐很丰厚,赐予爵位的就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景昌你,的父亲。你可给你父亲争脸了,等回去了可一定要羞羞他;另外,陛下今年还要赏赐一个前所未有的东西。”

    “什么东西?”徐景昌马上好奇的问道。

    “我也不知,此事是孙恪操办的,梅殷和李坚也知道,但就是不告诉我。”沐晟道。

    “啊?这么神秘?”曹徵也好奇起来:“是……”

    可他这句话还没有说完,只听响起号子声,随即许多侍者端着下酒菜和酒走上来分发。

    “咱们赶快坐回去。宴饮马上要开始了。”沐晟赶忙说道,拉着徐景昌和曹徵去了自己的宴席;曹徵本不欲和他们坐一块,但退却不得只能跟去了。

    待东西都已经齐备,人也都坐好了,李坚再次走到允熥所在的那间屋门口,说道:“陛下,臣请陛下召见立功的将士。”

    允熥答应一声,让王喜整了整衣服不至于有褶皱,昂首阔步走了出去。

    他刚一出现在宴饮之地,就听到‘哗啦啦’一片声响,在场所有人都跪下,三呼万岁。

    允熥自然让他们平身,随即说道:“诸位爱卿,今日是庆贺咱们大明平定安南、封赏有功之臣的日子。”

    “说起来,安南虽然是小国,但人口不少,气候也炎热,地形也很复杂,朕一开始是万万没想到大军能这么快平定安南。”

    “但诸位将士给了朕一个惊喜,从十月份开始算,满打满算不过四个月就攻破两都、生擒胡季犛父子,平定安南,朕心甚慰啊。”

    “攻打安南的意义,朕三个月前在海康所曾与一些将士提起过,今天就不多说了;既然诸位将士如此奋力为我大明效力,朕也绝不会亏待了诸位将士。”

    “但在正式开始封赏诸位将士前,朕希望在场的爱卿们想一想那些为了大明血染疆场的将士。为他们默哀一炷香。”说完,允熥自己微微低头开始默哀。

    在场众人面面相觑: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默哀这种形式。不过既然陛下说了,他们也就依照陛下的样子做起来。

    一炷香后,允熥抬起头,说道:“除了为他们哀悼,朕还决定,所有为大明阵亡的将士额外赏赐其子十贯钱,并且,赐予他们这样一件物品。”

    说着,允熥从王喜手中接过一个类似于徽章的东西,给他们看。

第899章 庆功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