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明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宗明天下- 第1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梅殷说道:“臣接旨。”然后与宁国公主一起站了起来。

    王喜笑着对梅殷说道:“驸马爷,陛下好像是挺急的,驸马爷这就和我进宫吧。”

    梅殷回头看看脸上有喜色的妻子,说道:“容我换身衣服,然后到后院换衣服去了。”

    ====================================================

    王喜带着梅殷来到干清宫的时候,允正捧着一个小本子皱着眉头看着。在他的身边,还有好几册类似的小本子。

    这都是允之前几年记下的东西。允毕竟来到这里已经有六年之久了,很多前世的事情都想不起来了。幸运的是,他从过来以后不久,就开始把他想到的东西,不管是和哪方面有关的,都随时随地的记下来,然后在用简体字,或者是拼音写到小本子上。

    这几年记满了文字的这些小本子都被允精心的放置在自己的书房中,并且未得到他的允许,任何人,包括熙瑶都不得进入他的书房。日常打扫卫生的宦官都是不认识字的。幸好他开始记这些东西的时候,朱元璋已经放弃了对他暗地里的观察,并且朱元璋一次也没想过来他的书房看看,所以才一直没有暴露。

    允在继位以后更是把这些东西都搬到了干清宫来妥善保管。

    此时允正在费力的看着一段文字,不时就用笔在旁边的纸上写写画画的,甚至有时还喃喃自语:“怎么现在才想起来。”

    这时王喜走到殿阁的门口,先轻声敲了敲门,然后说道:“陛下,驸马梅殷来了。”

    允抬起头,说道:“梅殷来了,传他进来。”但是说完之后仍然低下头继续看着小本子。

    王喜出去把梅殷叫了进来。梅殷见到允之后马上跪下说道:“臣梅殷见过陛下。”

    允抬起头,笑道:“姑父何必行大礼?都是一家人。”

    梅殷知道允最近见到皇亲国戚、开国功臣,都是这一套话的。他可不敢把这个当真的。

    要说起来,梅殷也是勋贵阶层的出身。他父亲梅思祖,洪武三年加封汝南侯,也是大明的开国功臣。但是洪武二十三年他们家追坐胡惟庸余党,全家,除了他本人以及他和宁国公主生的孩子,其他人都被朱元璋杀了。

    他虽然逃得一命,但是也是从此谨小慎微的。因此仍然行完了大礼才起来。

    允又看了会儿小本子,又在另一张纸上记下了什么东西,然后才放下本子,对着梅殷。

    刚才允虽然在思考着其它事情,但是一直在用眼角的余光观察梅殷,发现他不曾露出半点不耐之色。

    允刚才也看过了梅殷家的记载,才发现他全家除了他这一小家子都被朱元璋杀了。允终于找到了一个为什么‘靖难’的时候他出工不出力的原因了:你们老朱家都没把我们当回事,想杀就杀,我说为什么给你们家卖命?谁当皇帝不一样?

    虽然这个想法只是允自己猜测的,并不一定就是梅殷的本意,但是允自己觉得肯定有这方面的原因的。

    允很难理解朱元璋为什么会信任这样一个和自己有血海深仇的人。要是搁在允自己,就算他不会杀了梅殷,也绝不会重用梅殷的。

    允说道:“梅姑父。”

    梅殷马上说道:“不敢当陛下姑父之称。”

    允笑道:“既然是姑父,怎么当不得?”梅殷只是连连推让。

    允也不纠结这个称唿问题了,说道:“那梅驸马,太祖皇帝临终之时,嘱托朕,说梅驸马身有大才,不可使之埋没。”

    “当年梅驸马曾为山东学政,成果斐然,深得太祖皇帝赞许。朕欲以梅驸马为正三品的太仆寺卿,兼中书舍人,可随时进宫面圣。梅驸马以为如何?”

    通俗的讲,太仆寺是管养马的。后来间接造成刘六、刘七起义的马政,并非是永乐朝才开始有的。洪武四年,朱元璋就在答答失里设立了群牧监,专门管理养马;后来又几经变换,现在太仆寺的衙门设在滁州,在辽东、西北、直隶诸地都设有养马之地;允又把济州岛争取了过来,现在也是大明重要的产马地。

    在骑兵如此重要的年代,最起码从表面上来说,不能说这不是对于梅殷的重用,但是允又避免了梅殷为一地的主官或者统兵大将的情况发生。毕竟,梅殷就算敢渎职,也不敢太过明显,现在大明比史上多了一个济州岛作为养马之地,怎么都不至于比史上差。

    梅殷面色并无任何变化,行礼说道:“陛下,臣遵旨。”

    允本来还想和梅殷唠唠家常的,但是见梅殷这样,又说了几句话就让他下去了。

    梅殷回到宁国公主府,宁国公主问道:“梅郎,陛下给了你什么官职?”

    梅殷说道:“陛下任命我为太仆寺卿,兼任中书舍人,可随时进宫面圣。”

    宁国公主跳起来说道:“怎么是太仆寺卿?这是什么官职!还什么兼任中书舍人,可随时进宫面圣。太仆寺的衙门在滁州,虽说离着京城不远,但是也不可能总来京城,什么‘可随时进宫面圣’的权力有个屁用!”

    但是她马上回过神来,看着梅殷面色不变的脸,说道:“没什么,陛下刚刚继位,不知道你的本事,你在太仆寺卿的位置上好好干,我明年找机会向陛下进谏,把你调回京城。”

    顿了顿,宁国公主又说道:“要是你不愿意干,就辞了官吧。凭借你我的俸禄,怎么也不至于不够花的。等顺昌和景福两个孩子再大几岁,我豁出脸去找陛下,怎么都能给他们世袭的前程。”

    梅殷看着妻子宁国公主的脸,也很感动。他说道:“我怎么会辞官?虽然陛下没有把我留在京城,但是太仆寺卿也是重要官职,全国的大多数马都是太仆寺来养,万一出了问题也是国家的大事。”

    “我在太仆寺卿的位置上好好干,等着过几年掉回京。”

    又对宁国公主说道:“你在京城好好等着我。”

    宁国公主说道:“我陪你去滁州。”

    梅殷惊讶的说道:“那怎么行?”

    宁国公主说道:“怎么不行?二十二年永嘉下嫁武定侯的儿子郭铭,不也跟着他去过外地?”

    梅殷还要再说,宁国公主说道:“此事就这样定了,我马上去找陛下,让他准许就好!”

第217章 为何读书() 
允送走了梅殷,马上让常瑞江去把文,和宝庆她们三个叫过来。 更新最快

    前两天允答应抱琴亲自给文开蒙,后来想着既然如此那就把宝庆她们三个叫过来一起上学吧,所以第二天和熙瑶说了。

    熙瑶当然是不会反对的,上午和她说了,下午四个小桌子都打好了送到了干清宫。

    但是前两天不知道怎么回事,允觉得事情特多,一直没有抽出时间来,直到今天才有空。

    王喜指示小宦官把东西都摆出来。没等一会儿,四个小孩子来了。

    宝庆走进来,笑着对允说道:“大侄子,你要教我们读书吗?”

    允听到她的称唿,顿时觉得头大,他已经预感到,要是今日的讲课不成功,宝庆会是最大问题。

    事实果然是与允预料的一样。宝庆在课堂上总是打断允说话,又不时提一些与课堂上无关的问题,并且发散思维要和敏儿等人说话。思齐和文自然是不会和她说话的;敏儿一开始也不和她说话,但是后边也忍不住了。

    允又不好当着宝庆的面责罚敏儿,更不能责罚宝庆,所以一个时辰就耽误过去了。

    期间宁国公主来了一趟请求与梅殷一起去滁州,允没有多想就答应了。

    晚上允带着文来到承干宫。随口和抱琴提起今天下午给他们开蒙的事情来。

    抱琴当然对于宝庆不满,但是一个小孩子,她也没法和人家计较。还得做出不在意的表情来宽慰允。

    第二天下午,允再次召集几位小朋友来开蒙。允今日本来已经做好与宝庆长期抗战的准备了,但是今日宝庆的母亲张美人来了。

    张美人见到允之后马上就给允行礼,并且说道:“陛下,宝庆年纪小不懂事,请不要和她计较。”然后跪倒地上扣头不止。

    昨日张美人本来是不知道这件事情的。她知道宝庆在西六宫外和敏儿、思齐一起玩闹的事情,但是既然熙瑶也没有找过她,并且在她看来公主捉弄几个下人也不算什么,所以也只是稍微说几句拉倒。

    但是昨日晚上宝庆睡下以后,张美人偶尔听到服侍宝庆的宫女说起今日的事情,大惊。第二天早上宝庆刚刚起床,衣服都没有穿好,张美人就进来教训宝庆。

    张美人当时是真的非常生气。捉弄下人就算了,破坏点儿东西只要允不计较也没什么,但是在允启蒙的时候捣乱,抱琴还不恨死她?就是熙瑶也是不会高兴的。

    宝庆是挨了这辈子的头一次打,哭得惊天动地的,好在打之前张美人紧闭房门,所以其他宫殿的人没有听到。

    打完了,张美人又和宝庆讲道理,然后中午给她收拾一下,下午带着来到了干清宫。

    允见到扣头不止的张美人,就是到是怎么回事了。允笑道:“张太妃,宝庆年纪还小,朕是不在意的。太妃快起来吧。”

    张美人说道:“就算陛下不计较,臣妾也是要请罪的。”

    允又和她说了半天,张美人才站起来,又私底下嘱托了宝庆几句,然后才回自己的寝宫。

    今日开蒙,宝庆十分老实的坐在自己的蒲团上,一句话也没有说。允也知道原因,所以也不说话。

    允决定把昨日说过的再说一遍。允说道:“咱们先把读一遍。我读一句,你们跟一句。人之初,性本善。”

    四个道:“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性相近,习相远。”

    ……

    读完了一遍,允说道:“今天我来讲解一下。”

    “……,然后下一句。孟母你们知道是什么人吗?举手回答。”

    思齐举手说道:“舅舅,我知道,是孟子的母亲。”

    允说道:“对,思齐真是不错。昔孟母,择邻处。这两句是一个典故,讲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的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仉氏不再结婚。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他们又搬家至屠场附近。……,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的妈妈满意地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就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允问下边的四个道:“这下子记住了这两句了吗?”

    敏儿争着说道:“原来这两句是这个意思啊,我记住了:昔孟母,择邻处。”其他三人也点头说道:“记住了:昔孟母,择邻处。”

    允又夸赞了他们一句。

    然后允又讲解了后边两句,并且把‘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四句也讲解了一遍。

    然后因为允讲解的很慢,半个时辰就过去了。允觉得这么小的小孩儿学太多了不好,就说到:“今日就到这里吧。”

    敏儿第一个站起来说道:“那父亲,我们回去了。”

    允说道:“嗯,你们回去吧。”

    敏儿拉着宝庆和思齐走了。

    允又拿出东西来写写算算,等到快吃饭了,才带着文来到抱琴的承干宫。

    第二天下了朝,允对所有的辅官和几位中书舍人说道:“朕打算给皇长子文,还有两位公主开蒙,要找一名先生。”

    “朕对于开蒙的先生是有要求的,必须是对小孩子非常有耐心,并且对于等经典书籍十分熟悉,能够把词句深入浅出的讲解出来的。”

    “还有,要能让孩子感觉亲切的,不能是面相凶恶地。……”

    “人推荐上来了,朕要亲自当面试一试。让他当着朕的面给皇子皇女讲学,不合朕意的不取。”

    “只要符合了以上要求,不论是否有功名,不论年纪大小,朕一律接受。”

    下边的人面面相觑。一开始允说了给皇子、公主找开蒙的先生,大家都是十分的高兴。现在只是给皇长子、公主讲学,要是皇帝欣赏,将来教导皇太子也是名正言顺的。

    他们正想着把自己知道的认为适合教学的人推荐上去,就听到了允的一大堆要求,然后就不知道是不是要推荐自己的朋友了。

    方孝孺说道:“陛下,不论功名、不论年纪,臣等都明白,但是为何还有其他要求?”

    允说道:“我皇家的孩子,不论男女,都不必为科举而努力,读书只为明理。”

    “要想明理,就要不仅对于书的内容记下来,更要知道书中写的文字是什么意思。”

    “但是又不需要一字一句的抠这些话的意思,能知道圣人想要说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就行了。所以要求对于等经典书籍十分熟悉,能够把词句深入浅出的讲解出来的。”

    “小孩子嘛,刚刚读书肯定有很多的问题要问,这时自然而然发生的,也并不是对于圣人说的话的怀疑。这时候,就需要先生耐心的解答,并且不能付敷衍了事,并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乱回答。”

    “另外,之所以要让孩子觉得面相亲切的,是因为面对着害怕的人,他们往往不愿问出自己的问题。请先生教孩子读书,不是为了求一个心理安慰,而是真的要让孩子明理,所以若是不成,还不如不请。”

    “要找不卑不亢的人,是因为我家毕竟是皇家,很多人都怀着害怕或者巴结的念头。不管是巴结还是害怕,都不易教好。要不是怕不好保密,我都想让他们去民间的私塾读书。”

    允又絮絮叨叨的说了许多。等着允说完了,方孝孺沉吟片刻说道:“陛下此言,深得圣人使人读书的真意,若是天下之人都能够如陛下一般读书,则天下皆是明理之人了。”言罢,方孝孺一揖到底。

    方孝孺是当世大儒,得他这样称赞,饶是允也不禁有些得意。但是没想到方孝孺起来以后马上又说道:“陛下即知读书目的如此,为何还要行科举?”

    “就算要行科举,为何行八股文,专以朱子的为正解?朱子虽为儒学大家,但是其意未必和孔圣人的本意。”方孝孺是真的尊崇周礼,并且主张遵循孔子的本意。而周代明显是没有科举制的,所以他会这样说。

    还能有什么理由?其实就是要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嘛。不过允虽然也有自己要推行的思想,但是并不是,或者并不完全是朱熹的思想。朱熹思想中也有好的地方,重合是正常的。

    所以允说道:“朕已知之。待朕有空之时,与众卿商讨。”然后不等他们再说其他的话,转到自己的正题,说道:“众卿若是有合朕刚才所说的先生,推荐给朕。”

    然后马上又开始分折子处理朝政,让还有话说的方孝孺只能退回去了。rw

第218章 从前之事() 
接近中午的时候,批阅折子也到一段落了。 更新最快允正想招待辅臣们吃饭,然后让他们就此回去,自己下午还另有安排。这时守在干清宫殿门口的道:“陛下,郑国公、常指挥使求见。”然后补充说道:“郑国公还带了一个小孩子,也不像是郑国公府的孩子。”他从前见过郑国公家的人,所以知道。

    允有些惊讶:‘常升、常森带着个小孩子来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