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明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宗明天下- 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207章 ‘西征’与‘东征’() 
允熥见到他们来了。对他们说道:“几位大师,请坐。”

    少林的方正大师赶忙说道:“不敢当陛下的‘请’字。”然后行了一礼坐在蒲团上。其他人也先后推让之后才坐下。

    允熥又和方正大师、广元大师等人寒暄一阵,权当开场白。

    然后允熥清了清嗓子。允熥现在清嗓子成为了一个习惯了,表明他要说正事儿了。这些人也都打听清楚了他的这一个习惯,所以也都直起身子,认真的倾听起来。

    允熥说道:“今日几位高僧、道长前来,主要是有件大喜事要和各位说。”

    “朕知道,西域万里之地,原来都是佛国,但是现在很多都变成了真神教的国家。”

    “朕欲支持中原的寺庙,去西域弘扬佛法,再造万里佛国。方正大师,你为天下高僧之中最有名望的之一,对此如何看?”

    方正还能怎么看?这对于佛家当然是大好事!方正说了一声佛号,说道:“陛下此举,从此之后天下的僧众都会赞颂陛下的仁德!”如果说昨日被逼着替朱元璋弘扬还会有人反对,那今日就无人反对了。

    允熥说道:“那好,几位大师可有其它的看法?”

    谁也不敢有其他的看法,所以都是连连支持。并且他们也确实很支持。

    允熥接着说道:“那好。朕以为,传教之事还是让你们自己来办的好。朕欲设兰州为向西传教的根本之地。少林为当今天下第一大寺,方正大师若是自己不方便,请派少林的其它得到高僧到兰州主持。”

    “化城寺、广济寺、华藏寺也是当世大寺,都要派人参与这次传教盛事。”

    “甘州地处西北,有地主之谊,甘州两个大佛寺的主持也都要参与这次传教盛事。依朕看,你二寺都称为大佛寺,不如合二为一,共襄盛举。”两个大佛寺的主持都挤出笑容来。允熥支持传教的事情传出来,天下的佛教徒都会赞颂允熥,他们怎敢不答应?还不被当成反对向西传教的典型给办了。

    少林方丈此生已经已经位及中原佛教的顶峰了,如果能够在向西传教中留下一笔,那声望会再上升的,所以对此很热衷。但是他也知道传教的困难。

    所以他问道:“陛下,那这传教的花销?”

    允熥奇怪的看着他说道:“既然是佛教盛事,少林寺身为中原第一大寺,难道不付出什么?”

    方正让他噎了一把,但是也还是说道:“陛下,少林虽大,但是也承担不起传教的开销啊?”

    允熥早知道要让他们出钱一定是推三阻四的,所以说道:“当年达摩大师从印度而来,难道是带着一车又一车的金银来到了中原?”

    允熥扫视在场的年轻僧人,接着说道:“难道我中原的大寺,就没有如达摩大师一般愿意为我佛的荣光献身之人?”

    年轻的和尚与老成精的和尚不同,一个个的还是很有理想的,顿时不少人说道:“不需一文钱,只要陛下给予通关文书,贫僧愿意一路西行去弘扬佛法。”

    几位主持顿时亚历山大。今日在场的年轻僧众不多,每寺不过二三人,但是在寺内还有不少的类似的年轻僧人呢。朱元璋时期对于僧人、道长的考核很严,度牒也很少,所以能有真正度牒的都是优中选优的僧人。

    但是这些僧人往往对于佛法也很信奉,所以很容易被弘扬佛法的事情所蛊惑。

    几位主持顿时无奈了,允熥这是软刀子割人那!相比于直接没收寺庙的土地,更加糅合,但是同样可以消耗寺庙的财产,僧人还不会抗议。

    看来要钱是没戏了,但是政策还是要要的。华藏寺的渡厄大师说道:“既然是陛下弘扬佛法支持法家西传,可否公开下旨,让地方官府给予支持?”

    允熥说道:“朕虽然支持佛法西传,但是这天下毕竟是儒家的天下,朕还是不敢太过露骨。所以不能公开下旨。”

    “但是,西安的秦王,也颇为喜好佛法,愿意公开支持佛家。”允熥拍拍手,尚炳从旁边走出来,说道:“本王喜好佛法,愿意支持佛法西传,三秦之官府,本王都会下令支持佛法西传的盛事的。”

    允熥又说道:“并且,所有愿意支持佛法西传之事的寺庙,给予年纪在四十以下的僧人度牒,并且凡是西向传佛法的僧人,度牒不算在本寺该有度牒之数内。”

    允熥给的条件当然也不错,朱元璋下令年龄在四十以下的人不许出家,不给身份,并且每寺的僧人数量限制地非常少。

    不过秦王尚炳出来表示会公开支持佛法的时候,这些高僧就已经决定投入到佛法西传的事情了。他们不傻,知道尚炳已经定了西域的国君。现在尚炳这样支持佛教,以后佛教就有可能成为西域之国的国教,他们怎么会不支持传教?

    接下来就是尚炳的主角了。说了一阵,把大体的事情定下了。

    这时允熥对觉远说道:“觉远大师。”

    觉远马上行礼说道:“贫僧不敢称为大师。”

    允熥说道:“觉远大师对佛祖的信仰极为虔诚,是朕都不得不敬佩的。觉远大师可愿为我中土的佛教西传第一人?”

    觉远听到‘第一人’的荣誉,顿时激动起来,说道:“小僧愿为!”

    允熥说道:“好!朕马上下令,给予觉远大师通关文书。”觉远获得了重任,双方都很欢喜。

    允熥和尚炳又起身送这些和尚出殿。

    等到和尚们都出去了,允熥对尚炳说道:“朕真的错了,应该一开始就是你出面的,朕不必出面。”

    尚炳说道:“不,皇兄,皇兄出面,可安他们的心,这是弟弟所做不到的。”

    允熥之后到了另一个侧殿,把韩王朱松叫过来,交待了他要说什么话,重点交待要利用全真道‘教化’东北的蛮子,然后派人把道长们都叫过来就又去处理政事了。

    允熥之前因为对于全真道心里膈应,所以打算重点扶植正一道的。但是允熥后来想起来,正一道可以结婚生孩子,所以很容易产生道士世家,世代掌控道观,如果全国都是正一道的道观,可能会威胁皇帝/国君的权力。

    而全真教中高层道长不允许结婚生孩子,这样就形不成世代掌控道观的世家,难以威胁皇帝/国君的权力。

    虽然也有可能产生像马钰、孙不二夫妻这样先结婚生孩子、再离婚出家的情况,但是毕竟是少数;并且王重阳是新开创了一派,所以他的弟子都有名。正常情况下都得从小出家的人才会继承道观成为著名真人,所以基本不必担心。

    所以允熥改变了主意,在北方还是维持全真道。

    并且全真道现在势力较大,利用全真道也能更快地在东北普及道教。

    允熥交待完毕之后,又觉得不放心,所以把尚炳留在这里帮着朱松。然后允熥去处理政事了。

    等到王喜走过来提醒允熥:“陛下,韩王殿下那里,要告终了。”的时候,允熥才返回去,走进殿内,亮了亮相,说了几句支持的话,然后也把他们都送走了。今天的要事,也就到此为止了。

第208章 用方() 
第二天上朝允熥直接在正事说完了之后就走了,文官总不能把允熥追回来,只能继续上折子。 ?

    暴昭三人作为仅有的可以接触允熥的文官,昨日回去后,虽然他们回去的时候已经很晚了,但是还是很多的文官去他们的家里询问。

    暴昭是打了一阵的太极拳,把他们都忽悠回去了;陈性善不会说谎,又不愿‘出卖’允熥,只是反复强调允熥一定会重用儒家的;卓敬最为难,干脆什么也不说。

    三个人的表现弄得大家都一头雾水,最终只能既然探听不出情报,继续上折子了,反正允熥刚刚说过没有私心的情况下言者无罪。

    允熥当然知道了这些事情。秦松在前任锦衣卫指挥使范树润被调走之后很快掌控了锦衣卫,至少是表面上掌控了锦衣卫,谁都知道秦松是陛下眼前的亲信之人,谁也不会得罪他的。

    当然,秦松想让锦衣卫如臂使,还得花些时间才行,但是知道几个官员在家里的表现还是可以的。

    允熥对于他们的表现很满意。他还想笼络儒家学者的。

    不过除了上书进言反对他亲近佛道两教的,还有不少进谏其他事情的奏折。比如实现了允熥在位‘第一进谏成就’的原质,他总不能就一件事情反复刷,总得找些其他的事情来进谏,所以允熥面前现在就有了,作者原质,第二作者郑公智。

    这也是洪武遗风。洪武年间虽然也有科举,但是因为2对于贪腐行为处罚的十分严厉致使凭借科举的官员不足用,并且很多蒙元遗留下来的儒家学者拉不下脸来和二十上下的小年轻一同参加科举,所以2采取多种方式选官,大臣举荐‘野之遗贤’就是重要方式。

    允熥等着把眼前的折子处理完了,剩余的辅官还在草拟建议,所以打开原质的折子看看他举荐的是何人。只见原质在折子中写道:“蜀王府长史方孝孺,为当世儒学大家,……,请陛下用之。”

    该来的总会来的。允熥在心中默念了一句。前世是黄子澄举荐的方孝孺,这一世黄子澄早早的去领便当了,但是还是会有其他人来举荐方孝孺了。

    允熥在刚刚当上皇太孙的时候曾经决定绝不用方孝孺这样的腐儒,但是此一时彼一时,特别是允熥现方孝孺崇尚周礼,利用方孝孺有利于防周封国的推行,所以打算把他弄到中央给个不办实事的官职。允熥于是开始想:‘到底给个什么官职好?’

    这时暴昭拿着自己的处理的折子送到允熥面前。允熥随口问道:“暴卿,你以为给方孝孺个什么官职为好?”

    暴昭并不知道原质举荐方孝孺的事情。这种弹劾、举荐这类的奏折都是通政司分类之后直接送到皇帝面前,皇帝也不会分给大臣处置,所以暴昭第一次知道这件事。

    暴昭并非是周礼的崇尚者,和方孝孺不是一类的,但是对于方孝孺这样的大儒也是敬佩的,所以开口说道:“方希直海内名家,自当重用之。”

    陈性善听到暴昭的话,站起来说道:“陛下欲用方希直?此大善,方今天下文臣,具疑陛下,陛下用之可释儒臣之怀疑。”

    陈性善这样一说,允熥也就知道必须要用方孝孺了,就算是个牌坊也好。允熥说道:“那,以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

    陈性善说道:“陛下!以之为翰林院侍讲如何表示重用之意?就算四辅官不好安排,也当为中书舍人。”

    允熥在位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不重视翰林院的趋势大家都已经看出来了,所以允熥没法用翰林院来忽悠文臣了。相反,在洪武朝不过是跑腿的中书舍人的官职因为卓敬的实际工作,让大家都知道了很是重要。

    允熥通过锦衣卫也知道了文臣知道了他的想法,所以讪讪的笑了几声,说道:“那就以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兼任中书舍人,入直大内。”

    陈性善、暴昭、卓敬三人这才满意。卓敬说道:“陛下此举,必当使天下的士子归心。”

    不过虽然允熥让方孝孺当了中书舍人,入直大内,但是方孝孺干什么还是看允熥的安排的。允熥是不会让他处理有关实务的折子的,反正现在允熥自己分折子。

    张温和郭镇又当了一回看客。允熥自即位以来对于文官方面改变很多,相反对于军方动静很小,只不过是把部分五军都督府的都督,还有各行省都司的都指挥使换了位置,这是正常的事情,所以军方平静无事,张温除了给允熥讲些军队的事情,也没什么事情。

    中午尚炳和朱松、朱楩又来找允熥商讨封国的事情。尚炳问道:“皇兄,我要立佛教为国教吗?”

    允熥说道:“那是你的国家,你以后自己决定。不过为兄的建议你在占有哈密以前不要立佛教为国教。等着打下哈密之后,除了任命王相之职,京城对你的封国概不干涉,你自己决定就好。”

    打下哈密以后凭借哈密的资源足以进军西域了,允熥打算到那时就当个甩手掌柜的了。

    朱楩又问道:“陛下,为何不让我的封国传教?”

    允熥说道:“之所以在东北、西北传教,是因为那里的蛮夷较为开化,并且当地有自己的宗教,所以用佛教、道教去更快的安靖地方。”

    “雲南崇山峻岭之中的蛮夷不开化,也不信仰宗教,以儒家去感化、以医术去引诱足已,不需宗教。”

    允熥然后沉声说道:“你们要记住,不管是宗教,还是儒家,都是治国的手段,如果国君自己对此深信不疑,不能把握平衡,那亡国之日就不远了。”

    朱松等人都是一脸受教的摸样。

    允熥这时因为提到了医术,想起了自己即位之前详细规划过的关于医术的两个政策,马上拿出纸笔把这些记下来,省的自己又忘了。

    然后允熥又和尚炳等人商量了一会儿封国的具体策略。允熥觉得封国的政策不要总拖着了,这两天就定下来最好,所以又把自己的亲信大臣,包括四辅官,齐泰、练子宁等人都叫进宫中商议。

    众人一直商议到晚上戌时才算有了初步的意见。允熥说道:“诸位爱卿,今日到这里吧。明日上朝,与其他的大臣一起商议,一人计短,二人计长,明日最终定下。”

    明日是七月初一,大明之制,每月逢三、六、九为中朝,冬至、过年等为大朝,其余都是小朝。小朝上朝的人除了科道官,其他的人都是朝廷重臣,也都有资格来商议大事。

    众人均无异议,尚炳也说道:“皇爷爷的葬礼已经过去了,许多的叔叔都想回封地了。尽早定下最好。”

    于是众人散去。8

第209章 超长的朝会() 
第二天早上的早朝,来上朝的大臣们惊讶的现在朝堂之上出现了一群身着亲王服色的人。按照朱元璋的旧制,亲王是不上朝的。不过聪明之人已经想到了什么,话说实封之国的制度还没有确定。

    允熥也不废话,先把昨日的几件事情一一吩咐下去,之后就说到:“诸位爱卿,今日,朕要定下这封国之制。”

    下边的大臣没有猜到让亲王们来干什么的,都惊讶不已。

    但是允熥没有时间来等着他们,示意春辅官张温来主持这次会议。这种很多人参与的会议,没有皇帝亲自主持的道理,都是指定一名大臣主持,不到必要时候皇帝是不会说话的。

    有几名反对实封番国的大臣再次表达了自己的反对之意,然后允熥让他们都出去了。不支持封国的人留在这里干嘛。剩下的人,都是支持,或者至少不反对的人参与讨论。

    要确定封国制度,先要确定的事情就是——礼。‘礼’的意义是定尊卑,封国与中央到底是什么关系,封国国君与帝国的皇帝是什么关系,封国国君面见皇帝行何礼等等,都包括在内。同时,‘礼’也包含以后藩属国与中央帝国的权力与义务。

    ‘礼’这一部分耗时很长,是耗时最长的一部分,因为需要制定的东西太多了。

    先确定是封国的名义。最终决定以‘尊皇攘夷’为名义,加封皇族王爵为封国国君于边地,名义上的主要责任就是教化蛮夷。

    这个旗号抄自春秋时期的齐国,之后为东方好多势力所采用,通俗易懂,所以采纳。

    同时允许封国立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之神,在华夏只有立了社稷才算是立国。并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