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路扫荡真可谓摧古拉朽之势,横扫婆罗洲。。。。。。
;
第一百四十三章不同的结果()
现在,婆罗洲幸存的土着人对尼西人恨之入骨,因为在这场战争中尼西人在婆罗洲从西到东虐杀了无数马来人。无数的家庭离散,无数的亲人死于这一场灾难,仇恨已经深深地扎下了根。
现在,尼西人的侵略行动失败了,他们正在逃亡,愤怒的马来土着人坚决要求参加抵抗组织,他们要为死去的亲人和同袍报仇雪恨。
这个要求不为过,抵抗组织很乐意有人当炮灰便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于是从缴获的武器中抽出一部分装备武装了这些土着人,让他们加入抵抗组织的反攻行列中当开路先锋。
这场反攻从婆罗洲的东北角开始,一路上追赶着残兵往西南方向推进,刚好与尼西人进军的方向相反。
土着人的队伍被安排在最前面,他们身后是雇佣军。
遇到大股敌人他们会避开,让雇佣军负责消灭敌军。
土着人只想报复尼西人,散落的残兵以及尼西人落在他们手里只会生不如死。
婆罗洲上尼西人的主力军已经被消灭了,这场反攻推进的速度很快,也很轻松,幸存的尼西武装力量实在是不多。
刚刚还是种族灭绝的对象,被尼西人从西到东一路屠杀,几乎要绝种的马来土着,转眼间成了婆罗洲的刽子手,肆意屠杀尼西人。
随着抵抗组织数万大军不断地前进,加入抵抗组织的土着人越来越多,走到沙巴州的中部位置的时候队伍扩大到数千人。
尼西人的角色变化可真快,转眼间变成了种族灭绝的牺牲品。
土着人一路上快意恩仇,他们的身后是雇佣军,而汉人的抵抗组织则落在整个行进行列的最后压阵。
对于前面这两种力量的所作所为抵抗组织高层知道,不过,也没有过多干涉,毕竟他们心中充满着仇恨。
婆罗洲进入了大反攻阶段,其他地方也没有闲着。
自从肥岛战事结束以后,大批的青壮男被征召,并对其进行短暂的训练。
现在,这一只武装力量正在开拔,被秘密往尼西各岛屿渗透。
初期,每个岛屿登陆的人并不多,既然是秘密行动就不能明目张胆大规模输送。
太平洋已经乱了,这些岛屿也不能让他太安宁,这也是这一批武装力量所要担负的任务。
每一路的武装力量采取的编制是汉人主导,雇佣军为主力,肥岛土着当先锋,按照1:2:3的比例编制。
太平洋被淹没在一片腥风血雨中,这场风暴可能会越来越猛烈。
马来政府已经将尼西入侵其领土的议案提交到联合国,对此,联合国也发表声明呼吁战争的双方立即停止战争,通过何谈解决双边问题。
联合国的声明并没有阻止尼西军队的前进步伐,战争还在继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以14票赞成,0票反对,1票弃权,通过了谴责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宪章,要求其撤军的第660号决议。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12个谴责和制裁伊拉克的决议。这些决议,使伊拉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处于极端孤立的地位。
其中的第678号决议,规定了伊拉克必须撤军的最后期限为1991年1月15日,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伊拉克如不撤军,决议授权联合国会员国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来执行联合国通过的各项决议。
1990年11月29日的联合国安理会第678号决议,其中设定伊拉克撤出科威特的截止日期为1991年1月15日,并授权“以一切必要手段执行第660号决议”,显然,这是一种授权动武的外交语言。
而马来政府的呼吁仅仅换来了一个声明,根本不解决问题,婆罗洲的战事依然在继续。
同样是侵略,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区别呢?
首先,米国和西方各国正在集中精力对付萨达姆,至少目前没精力再管太平洋的事情。
再一个,汉国已经站稳了脚跟,仅就眼前来说米国人暂时把汉国当成了小弟。
米国人也希望汉国的周边乱一下,至少让汉国没有危险。等到米国处理完中东事务,回过头来再关注太平洋也不迟。
而另一个大国,苏国忙于国内事务,早就收回了关注世界的眼光。
同时,戈巴乔夫正在尽量与米国人保持和睦关系,更不会为了一个太平洋小国费心费力,最主要的是,这事情跟自己国家没多大关系。
最后一个大国是亚华国,也是五个安理会成员国,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也很暧昧。
因为,汉国的领先投资总裁顾国仁与该国的高层进行了一场密谈,并阐明了自己的态度。
汉国打出了我是汉人的旗号,赤裸裸地告诉亚华一方咱们其实是一家人。
而且,顾国仁很隐晦地表达了汉国在太平洋事务中是有所作为的。
亚华有理由相信,汉国在太平洋的一系列行动不仅限于肥岛和南蛮,至少从领先投资总裁顾国仁的话语里面不难发现。
在没有搞清楚汉国对它的近邻是什么态度之前,亚华暂时不便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无论如何,亚华是不可能将汉国再推出去的。
尤其是现阶段,双方正在紧密合作,亚华更不可能给自己找不自在,把一个潜在的盟友变成敌对关系。
尤其是汉国还是一个纯汉族的国家,双方合则两利,分则两害,这一点亚华还是拎得清楚。
于是,奇特的一幕出现了,马来的议案仅仅换来一份声明。
同样是侵略战争,尹拉克入侵科威特一事,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而尼西侵略马来一事竟然在安理会没有形成议案,咄咄怪事。
在太平洋最热闹的时候,汉国皇帝郝瀚回来了。
马来半岛突发战事不在“a”计划之内,王屏山等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郝瀚一直是他们的主心骨,如此重大的事情必须让大皇帝决定。
第一百四十四章坑()
婆罗洲的枪声还没有沉寂,马来半岛与太国边界又出现了军事摩擦,马来再也顾不上婆罗洲,转头集中精力应对北方的危机。
发生在马太边界的交火只是太国的一种试探,因为,最近一段时间太平洋地区一片混乱,从肥岛入侵汉国开始直至婆罗洲的战争,联合国竟然没有做出激烈的反应。
世界警察米国在此地也非常克制,至今也没有出兵太平洋。
太国注意到了这种变化,米国似乎对太平洋不再感兴趣。
现在,连柬寨这种弱国都能够占领一块南蛮的土地,太国也有点蠢蠢欲动。
太国的这一次军事行动其实是军方擅自挑起的,原因在于国内。
顺通·空颂蓬接替差瓦立任武装部队总司令,他是差瓦立和前总理炳·廷素拉暖的亲信,差猜·春哈旺出任总理后,多次与政府发生矛盾。
历史上的1991年2月23日指责差猜政府腐败,而与素金达将军发动军事政变,接管政府。
由于太平洋的动荡,让上台时间不长的顺通。空颂蓬看到了机会,战争会极大地让军队的权利集中。
机会来自于婆罗洲的战争,顺通。空颂蓬认为马来是个软柿子,马来已经是半个国家,这种形势下拿下半岛不成问题,而且还会通过战争大大地提高自己在国内的地位和声誉。
而且,现在的形式非常有利,米国人正在应对海湾战争。于是,枪声在半岛的两国边界响起。
边界摩擦,很难说清楚是谁先开的第一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互相指责。
太国军队声称被马来击伤数人,一人死亡。
为了讨回公道,太国的军队发动一波攻击突进到对方领土。
正如太国军方预料的一样,发生在边界上的冲突并没有引起联合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太大关注,联合国也仅仅发表一个声明了事。
虽然太国已经突进到马来一边,暂时却没有再继续深入。
马来的军队在集结,太国的军队也在集结,双方正在加紧备战。
太国政府不希望发生战争,与军方产生了矛盾。
对于发生在边界的冲突,总理差才。哈春旺忧心忡忡地说:“太国政府不希望出现战争,国家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人民也不希望把生命葬送在战场上,军队需要克制。”
对此,武装部队总司令顺通。空颂蓬早有准备,针锋相对地说:“太国不希望战争,这是所有人的意愿。
但是,不是我们不希望发生战争,战争就不会来临的。
作为军队的首脑,我要为国家负责,不能因为没有准备而丢失国土。战争能不能真正发生,我不知道,但是,军队必须做好战争前的准备,否则,那将是对国家的不负责。”
武装部队总司令顺通。空颂蓬说得有理有据,让总理差才。哈春旺无言以对。
军队仅仅是要求做好战争前的准备,如果自己坚决反对,那么,战争真正的来临之时,因为没有做好准备而丧失了国土,这个责任他负不起。
在这场较量中,武装部队总司令顺通。空颂蓬完胜,太国开始紧锣密鼓地做战前准备。
马来并不知道太国内部的事务,现在是太国侵占了马来的领土,战争已经来临。
马来的军队在向前方集结,五万军队开赴到前线。
这已经是马来军队的极限了,马来有多少军队啊?算上近两万在婆罗洲的军队总兵力才八万,当然,婆罗洲的那些军队已经不能指望了。
而太国一方集结的兵力是十万,二比一的力量对比。
马太边界火药味浓烈,战争一触即发。
马来人当然希望联合国干预,但是,一纸声明解决不了问题,马来人的心沉甸甸的。
造成这一现状的是米国人,虽说海湾战争就要爆发,米国人的精力的确在中东。
但是,强大的米国若要干预太平洋的事务却是易如反掌。
一切都源于新冒出的汉国,米国人的确对汉国的战略位置很重视,当然,也很垂涎。
上半年,汉国的总理王屏山访问米国,在米国下了五亿的军火订单,这让米国的军火商们喜笑颜开。
问题是人们的贪婪是无度的,深不见底。
军火商们希望汉国继续增加军火订单,没有钱不要紧,米国人不会吝啬贷款,只要汉国开口就行。
问题是汉国是一个小国家,要那么多军火干嘛?这玩意儿放在家里又不能吃、不能喝,除非战争需要。
现在,对南蛮的战争和对肥岛的战争已经临近尾声,双方正在谈判,战争的机会大概差不多了,随之而来的是军火也不再需要了。
婆罗洲的战事爆发,紧接着马来半岛的枪声响起,让军火商们看到了希望。
不要小看军火商,他们在政府里都有代言人,各种公关活动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米国总统是民选,不可能忽视军火商的诉求。
太平洋的局势华松顿也不是不知道,乱一点也没关系,关键在于米国人何时插手其中,这才是最重要的。
眼下最紧要的是海湾战争的准备,华松顿不可能此时分身去管太平洋事务。
在政客们的眼里,似乎太平洋越乱越好。
强大的米国军队随时都可以去收拾乱摊子,其中的关键是要获取利益最大化。
现在,军火商们要求政府尽量让汉国继续增加武器订单。
具体如何实施,华松顿有智库,让他们浪费脑细胞吧。
汉国?智库眼前一亮,有了!
一份报告呈现在总统布施面前,其中详细分析了太平洋局势,当然,最后给出了建议。
这个建议的最关键之处是,要让汉国在太平洋发挥更大的作用,美其名曰,维护太平洋稳定。
智库解释的很清楚,分析一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战争,肥岛就不提了,是一个渣滓国家。
南蛮以前是一个地区军事强国,但是,地壳的巨变让这个国家几乎丧失了一大半的军事力量,最终让汉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现在的汉国信心极度膨胀,运气又那么好,又是米国人的小弟。
那么,下一步让汉国去面对太国这个综合实力第一的东南亚国家,它是否还能取得胜利呢?
显然,这是一个坑,华松顿要让汉国跳进坑里去。
第一百四十五章不可小觑()
其实,马太边界的第一声枪响以后,华松顿便注意到这个地区又出现了战争。
说实话,今年太平洋地区可真热闹,围绕着汉国的战争还没有停歇,婆罗洲乱了,现在,马来半岛也不会安宁了。
华松顿不在意半岛的第一枪是谁先开火,这玩意儿说不清,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先开枪。
至于动机,现在还很难判断。
按照米国以往的行为准则,华松顿早就会插手太平洋地区事务,不会像现在一样反应慢半拍。
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此次太平洋巨变让米国的太平洋舰队损失巨大,至少在短时间内太平洋舰队不能恢复到以前的建制。
第二个原因,那就是华松顿的落脚点还是放在了汉国这个关键位置。
世界很大,米国的兵力不可能胡乱布置兵力,总有它的战略考虑,华松顿会慎重地选择落脚点。
浩瀚无际这个战略要点,华松顿是不会放弃。
很可惜,当初没有注意到浩瀚无际海峡竟然是北亚通往印度洋的唯一通道。
等到华松顿知道了,肥岛莽撞地出手侵略汉国。
华松顿以为肥岛会轻松地占领汉国浩瀚无际群岛,谁知道肥岛很渣,海战失败了,而且败得一塌糊涂。
华松顿真的失算了,不得已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在南蛮大兵压境的情况下被逼无奈最终选择了汉国。
虽说汉国还比较配合,毕竟不如自己掌握这个战略要地。
如今,太平洋的局势越来越乱,华松顿一直还想算计,心底里很希望汉国一不小心陷入困境。
所以,军火商的愿望,其实也是华松顿的愿望。
从军火商的角度,他们当然希望汉国的订单越多越好。
汉国的订单取决于太平洋地区必须有战争发生,汉国如此好战,正是米**火商最喜爱的主顾。
那么,让汉国在太平洋地区充当一个合适的角色,米国不在意太平洋爆发更大的战争。
汉国能否战胜对手无所谓,只要订单源源不断,军火商的腰包会鼓起来的。
可是,华松顿却有着清醒的认识,不能让太平洋失去自己的掌控。
对于汉国的军援要适度,即要增强汉国的军事力量,有信心按照华松顿的意愿干预半岛战争,同时,又要让其在面对太国的军事力量时难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华松顿知道汉国的弱点,国家太小了,经不起长时间的消耗。
用专业的术语说,那就是战争的潜力弱爆了。
最关键的是,华松顿了解到这个国家的品行,鲁莽、胆大、不计后果,当然,运气是好一些。
这在前面的战争中可以看出来,与肥岛的战争一爆发,紧接着就宣战。
与南蛮国之间的战争也是如此,动不动就宣战,很好玩吗?
华松顿的政客们一致认为,汉国是一个冲动的国家,是一个政治上幼稚的国家。
只要华松顿给足了甜头,理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