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孺子帝- 第2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已然不足三年,若是再不及时补充,就只能以今年之粮养今年之兵,万一有事,兵无现粮,如何战斗?”

    “军无三年之粮,只怕‘万一有事’,民无一日之餐,却是‘必定有事’,孰重孰轻?孰急孰缓?”瞿子晰在勤政殿上与蒋巨英争执不下。

    民为本、兵为器,皇帝哪个也不能舍弃,韩孺子要求宰相再做计算,让少府也参与进来,看看皇家能不能帮上忙。

    乔万夫已升任少府卿,对皇家财富了若指掌。

    皇帝很富有,但是放到整个天下,仍是杯水车薪。

    这年六月,盛夏之季的一件意外,解决了朝廷的大问题。

    塞外传来消息,大单于死了。

    大单于年岁已大,无疾而终,韩孺子感到一点失落,他一直想着要报晋城之仇,结果敌人却先他而去。

    边疆为此紧张了一段时间,按惯例,大单于一死,匈奴往往内乱,有时候混乱会波及到楚地。

    这回却是个例,半个月之后,塞外又传来消息,新的大单于已经产生,派出使节,愿与大楚交好。

    新任大单于没什么,新任大阏氏却是楚人。

    崔家的女儿崔昭,以平晋公主的身份嫁入匈奴,就是她的丈夫继承了大单于之位。

    匈奴人以平晋公主的名义写了一封信,向大楚示好。

    虽然匈奴人并不可信,但是楚军的压力的确小了许多,韩孺子决定冒一次险,开放三座兵仓以济天下,只留一座满仓不动。

    这是大楚今年诸多的顺利之一,不久之后,惠妃佟青娥临产,宫中又有嫔妃怀孕。

    在接二连三的喜讯之中也有一件噩耗。

    被皇帝派往云梦泽的晁鲸返京,带回来的不是活人,而是一具冷冰冰的尸体。

    杨奉在返京途中病逝。(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二章 油尽灯枯() 
杨奉从不在书信里谈及私事,韩孺子对他的身体状况一无所知,晁鲸却看到杨奉身形更加瘦削,脸色蜡黄,带着明显的病容。

    晁鲸一个月前到达云梦泽,在一座建成不久的军寨里找到了杨奉。

    云梦泽的夏季与京城截然不同,从早到晚笼罩在雾气之中,遍地的沼泽与植物像竞赛一样向外喷射水汽,几乎任何时候皮肤表面摸起来都是潮湿的,晁鲸从小在湖边渔村长大,到了这里也很难适应。

    军寨建在一座小山上,距离县城三十余里,不算太远,但是道路崎岖难行,入夏以来,植物疯长,只要一天没有马蹄践踏,地面上就会长出一片杂草,它们总想趁人不备,吞掉狭窄的小路,重新夺回失地。

    还没赶到寨子里,晁鲸就已经晕头转向,频频回望,真怕身后的道路突然间消失无踪,自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更可怕的是蚊虫,扑面而来,以一种恣意无畏的态度挑衅外来者,宣告自己才是这片沼泽的拥有者。

    “还好黄普公选在冬天开战。”晁鲸难以想象大批军队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作战。

    军寨里的士兵大都是本地人,一个个肤色黝黑、神情阴郁,对“钦差”也不讲礼貌,走过来瞧一眼,转身各忙各的,不说话、不行礼,更不会送礼。

    寨中的地面不比外面好多少,上午刚下了一场雨,地面泥泞得几乎能将鞋子粘掉。

    跟随晁鲸而来的几名随从骑在马上,东瞧西望,找不到可以下马的干净地方,晁鲸倒不在乎,直接跳下来,踩着泥浆走向一座木屋,一名军官指给他,那里就是“杨太监”的住所。

    迎面走来一名年轻人,个子不高,却很精悍,看打扮不是将士,倒像是一名误入军营的乡下人。

    “你是晁鲸?”

    “你是杜穿云?”

    两人指着对方,异口同声地说出名字,同时一愣,又同时大笑。

    杜穿云知道晁鲸要来,晁鲸则是从张有才那里听说过杜穿云的许多事情,一眼看到就认了出来。

    两人寒暄几句,杜穿云道:“你来了就好,我可以走了,这个鬼地方真不是人待的。”

    “咦,为什么要走?”晁鲸诧异地问。

    “我又不是官府的人,干嘛要留在这里?大家早就走了,我看杨奉生病,照顾他几天,他还不领情,天天撵我走。太监难侍候,病太监更难侍候,现在好了,人交给你,我走了,后会有期。”

    晁鲸与杜穿云一见如故,“多留一天也好,大家坐在一起喝几杯酒。”

    杜穿云大步走开,摆摆手,大声道:“改天吧,等我去京城再说。”

    杜穿云跳上一匹马,向整个寨子喊道:“老子要走了,还有谁欠老子的赌债,痛快送来!实在没钱,也别当缩头乌龟,过来说一声‘老爷慢走’,我领你的人情,就算是还债了。”

    从四面八方呼啦涌出一大片人,像野草一样将杜穿云围起来,把京城来的客人吓了一跳,想不到小小的寨子里能塞下这么多士兵。

    “老爷慢走。”

    “老爷常来。”

    叫声此起彼付,杜穿云大为满意,呼啸一声,拍马冲出人群,离寨而去。

    晁鲸站在木屋门口,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幕,喃喃道:“回京我得向张有才认错,这家伙真是个人物啊。”

    晁鲸敲敲门,里面没有回应,他直接推门走进去。

    屋子的几扇窗户全都敞开,可是没用,还是那么的闷热。

    杨奉坐在一张竹椅上,背对门口,向窗外望去。

    这可不是久别重逢的样子,不过他们两人不算太熟,称不上朋友,晁鲸对礼节从不在乎,走过去,扭头打量杨奉,笑道:“杨公,陛下派我来看望你。”

    杨奉不是在神游物外,就是在睁眼睡觉,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眼睛也不眨动,好一会才开口道:“还是那个皇帝吗?”

    “嘿,杨公,你这是怎么说话呢?当然还是那个皇帝,没变过。”

    杨奉深吸一口气,像是从梦中慢慢醒来,随手抓起靠在腿上的一柄剑,递给晁鲸,“把这个带给陛下。”

    晁鲸接到手中,迷茫地问:“这是什么?”

    “太祖宝剑。”

    “哦。”晁鲸没敢拔出来查看,但是立刻觉得手中的剑沉重不少,“杨公找回来啦,这可是大功一件。”

    “嗯。”杨奉看上去完全没将太祖宝剑当回事。

    “太好了,我也没什么可说的,杨公跟我一块回京吧,陛下一直惦记着你呢。”

    “回去做什么?”

    “呃……杨公立下此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陛下肯定都会同意。”

    “好。”

    事情明明很顺利,晁鲸却总有一种错觉,自己好像没找对人,坐在这里的根本不是杨奉,可这的确是中常侍杨奉,一名与众不同的太监,哪怕此前只见过一面,晁鲸也不会认错。

    “那……什么时候出发?”

    “随意。”

    “从这里去往京城路程可不短,杨公身体还能受得了吧?”

    “能。”

    “那就后天吧,杨公可以收拾一下。”

    “好。”

    晁鲸实在无话可说,只好退出房间,住进隔壁的屋子里,一晚上没睡着觉,次日起来,越发头昏脑胀,后悔多等一天,早知杨奉这么好说话,今天就该出发。

    他又去见杨奉,结果发现杨奉什么都没收拾,仍然坐在那里,手中捧着一本书。

    “杨公看书呐。”晁鲸笑着说。

    杨奉还跟昨天一样,反应极其缓慢,等了一会合上书本,又等了一会开口道:“陛下一切都好吧?”

    “很好。”

    “现在没人再反对陛下了吧?”

    “当然,这么多例子摆在眼前,云梦泽就是一个,谁还敢反对皇帝啊。”晁鲸觉得杨奉说话怪里怪气的。

    “嗯,陛下该有几分自信了。”

    “几分?”晁鲸甚至觉得杨奉疯了,“陛下是我见过的最自信的皇帝。”

    “你见过几位皇帝?”

    晁鲸语塞,“嘿嘿,我肯定没有杨公见多识广。明天能出发吧?”

    “能。”

    “杨公有什么要准备的吗?我让人帮你收拾一下。”

    杨奉摇摇头。

    晁鲸等了一会,见杨奉不吱声,转身要走,杨奉突然又道:“英王还没找着。”

    “让别人找吧。”

    “英王流落在外,易为奸人所用,对陛下是个威胁。”

    晁鲸挠挠头,“现在不比从前了,就算英王自己想要造反,也不会有人支持他,如今天下太平,陛下已经坐稳了江山,谁也惹不出事,杨公尽管放一百个心。”

    杨奉这回真不开口了。

    军寨里的生活极其枯燥无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沼泽、植物与蚊虫,晁鲸找来军士赌了几把,原以为能轻松赢钱,没想到这帮家伙一个比一个手顺,晁鲸输多赢少,赔了百十两银子,扔骰子不玩了,心里更加佩服杜穿云。

    本以为能够平安返京,当天晚上却出了点事,一伙刺客潜进寨子里,一头放火,一头刺杀,目标正是杨奉。

    击败云梦泽群匪的是楚军,江湖人却更恨杨奉。

    杨奉用一场盟主大会拖住了栾半雄等人,使的是江湖手段,因此更遭嫉恨。

    寨中将士平时散漫,一遇袭击却都反应迅速,分头救火、救人。

    晁鲸大惊,一开始以为刺客的目标是“钦差”,躲在屋子里没敢出去,等到外面态势平稳,出门一问才知道这些人是来杀杨奉的。

    一共十余人,都是亡命的强盗,要为栾半雄报仇,一半当场被杀,另一半被活捉,押到杨太监屋门口。

    杨奉走出来,刺客们一看到他就破口大骂。

    杨奉没回嘴,根本就没开口,轻轻挥下手,比驱赶蚊子的动作还轻,将士们领会,手起刀落,将刺客全部诛杀。

    晁鲸心惊胆战,直到这时他才察觉到,寨中将士对杨奉极其尊重,杀人的时候抢着动手,不愿落于人后。

    晁鲸没法睡觉了,干脆找人喝酒,他在白天输了银子,人缘大增,来的人不少,一边喝酒,一边聊天,晁鲸有意将话题引向杨奉。

    将士们视杨太监为半妖半仙的人物,传得神乎其神,据说杨奉经常半夜出寨,黎明返回,来去无踪,谁也看不到,相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消息传来,某地的某某死于怪病。

    晁鲸当然不相信杨奉会妖术,但是仍极为惊讶。

    次日一早,他不想再留,命人收拾好行李,敲门去请杨奉上路。

    杨奉遵守承诺,上马出寨,五百余名将士排列两边,匍匐在地,恭送杨太监,鸦雀无声,比对“钦差”恭敬多了。

    在县城里,杨奉与京城带出来的部下汇合,共有五十余人,一同上路回京。

    杨奉的身体状况的确很差,不能走得太快,经常要停下休息,可无论是在马背上还是在床上,他总捧着一本书,看得极其认真。

    晁鲸不识字,对读书不感兴趣,因此从没问过书的内容,只是觉得杨奉是个怪人,能得到皇帝的赏识,更是不可理解。

    离京城还有三日路程,杨奉的病情突然加重,住进了驿站。

    晁鲸立刻找来郎中,郎中开了几副补药,却说不出所以然来。

    这一停就是三天,杨奉慢慢好转,他从不抱怨,也不喊疼,无论有多不舒服,都是默默忍受,即使面对郎中的反复询问,只回以“还行”二字。

    但他说自己又能上路了。

    晁鲸只盼着能将杨奉平安送到京城,当然很高兴,花钱雇来当地最好的轿子,最后一段路,要将杨公抬回去。

    次日一早,晁鲸去请杨奉,敲门没有回应,他早已习惯,径自推门进去,只见杨奉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伸手探去,已经没了鼻息。

    枕边放着那本书,晁鲸第一次对书感兴趣,可是打开之后,发现书只剩封皮、封底和中间三页,其余部分不翼而飞。

    他记得很清楚,杨奉在路上看的是一本厚书。(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三章 故事() 
封皮、封底是厚厚的深蓝纸张,非常旧了,边角翻卷,摸上去软塌塌的,封皮上原本无字,辗转流传的过程中,有人自作聪明,在上面歪歪扭扭地写下“淳于枭”三个大字,“枭”字缺了一点,字迹与里面的正文完全不同。

    侍卫与御医整整调查了七天,确实找不出任何毒药的痕迹,才在皇帝的催促下,将残书上交。

    在这七天里,韩孺子怅然若失。

    杨奉居然就这么走了,比那些不愿向朝廷效忠的江湖豪杰还要决绝:杜氏爷孙选择重返江湖、厨子不要命选择消失、丑王选择发配边疆,杨奉直接奔向死亡。

    韩孺子没去看遗体,身边的人都不同意,他自己也觉得没必要,杨奉给皇帝留下了话,不是通过尸体表露,而是用一本残书转达。

    韩孺子今晚没回寝宫,也没有召见任何一位嫔妃,坐在凌云阁里,秉烛夜看。

    原书的确很厚,至少有三百页,如今只剩下三页,去掉开头、结尾两段不连贯的字词,其它内容记载了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在正史、野史里都没有,作者也不给出处,以知情者的口吻写下来。

    主角是大楚太祖韩符,按圣军师所说,这本书的一多半内容都与楚、齐、赵三方争霸有关,这个小故事也是如此。

    故事直接称太祖为“韩符”。

    大意是韩符灭掉了陈齐、庄赵之后,坐拥天下,心中却不得安定,庄氏已经全灭,陈氏却有遗孤逃亡,以陈家在齐鲁一带的号召力,随时都可能卷土重来。

    韩符派出大批亲信分赴各地,监督官府四处搜寻陈氏后人的下落,与此同时,又将齐民大量外迁,充实北疆与南方郡县。

    一名亲信找到了线索。

    原来陈氏后人一直受到豪侠的保护,东躲西藏,最近的时候离京城只有不到一百里。

    韩符大怒,他本人从前是一名三四流的豪侠,遭到官府追捕时,也曾得到过诸多豪侠的帮助,但他现在是皇帝了,天下唯一的皇帝,受不得豪侠的违法行径,于是传旨,限期一个月之内,必须交出陈氏后人,否则的话,所有曾经接待过陈氏后人的豪侠,都将被处以死刑,甚至株连三族。

    到期之日,各地的七名豪侠不约而同前往本地衙门前自首,但他们不肯透露陈氏后人的下落,而是选择了自杀,这七人一死,线索再次中断。

    事隔三天,一位陈氏后人突然出现在京城街头,在大声宣告自己的身份之后,当众自杀,以谢诸豪侠的庇护之恩。

    天下民意汹汹,韩符也怕了,假惺惺地大赦,将与此有关的其他人释放,从此之后,公开追捕转为暗中调查,可是直到韩符病逝,也没有找到其他陈氏后人。

    这个故事究竟想说什么?韩孺子看完之后感到困惑。

    反复看了三遍之后,他决定寻求他人的意见。

    “孟娥,你过来看看。”

    自从住在皇宫里之后,韩孺子白天忙于处理朝政,晚上极少单独就寝,孟娥名义上仍是皇帝的贴身侍女,两人见面的机会却不多,但是没有因此产生疏离与陌生感,韩孺子随口叫她的名字,她嗯了一声,走过来,与往常一样不冷不淡。

    共有三页纸,孟娥看得很快,放下纸,看着皇帝。

    “你觉得这个故事想说什么?”

    “我觉得这个故事是假的,在义士岛的记载里,陈氏后人是被一批忠臣保护,直接逃至海上,与豪侠没有关系。”

    “这是一本教人如何造反的书,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