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孺子帝- 第2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韩息又一次磕头,随后昂首道:“臣未立功,乃是因为朝廷不肯用臣;臣无过人之处,乃是因为身处庸碌之中,无由显露。臣请陛下试用,必立不世之功。”

    此人的确胆子够大,而且狂妄。

    刘介等人都皱起眉头,韩孺子却露出微笑,“先说说你能做什么吧?”

    “臣请出使极西之地,为陛下一探敌人究竟,万死无悔,若能侥幸生还,恳请陛下封侯。”

    韩孺子自己都没想这么远,一位落魄的宗室子弟想到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四章 热闹的新年() 
一名宗室子弟主动申请出使西方,这是一件大事,韩孺子没法立刻做出决定,让韩息先回去,今后以散骑常侍的身份来侯府报到。

    至于韩息的出现对皇帝来说是有所得,还是一场小小的闹剧,韩孺子很难确定。

    中司监刘介只希望皇帝尽快回宫,好给慈宁太后一个交待。

    倦侯府里终究无事可做,韩孺子只得起驾回宫,连马都不能骑,一切仪仗都要按规矩来。

    即便是皇帝,也要为不辞而行付出代价。

    慈宁太后率领全体后妃,包括怀孕的佟青娥,一块跪在泰安宫的庭院里,声泪俱下地质问皇帝为何如此轻贱自身,“陛下不在乎母亲、不在乎后妃,难道连尚未降生的皇子也不在乎吗?”

    慈宁太后说得多些,皇后等人以劝慰为主,同时也要表现出同仇敌忾,谁也不敢在这时站在皇帝一边。

    韩孺子急忙上前,亲自搀扶母亲,母亲不起,他也跪下,慈宁太后这才起身,到了屋子里,仍不停数落,韩孺子只好保证今后再不会不辞而别,并将今天的行为全归咎于喝酒。

    慈宁太后渐渐平静下来,淑妃邓芸胆子大些,讲了几个笑话,气氛才算恢复正常。

    待众人离开,慈宁太后收起笑容,看着皇帝,摇摇头,叹息一声。

    韩孺子恭谨地站在母亲面前,还跟小时候一样,那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他最害怕的事情就是惹母亲伤心,每当母亲生气或是落泪,他都不知所措。

    “还记得吗?五岁的时候你曾经偷跑过一次。”

    韩孺子想了一会,摇摇头,五岁该是记事的年纪,他却没有任何印象。

    “那是一个下午,我在屋子里打个盹儿,丫环一眼照顾不到,你就跑出院子,那时咱们还住在王府里,我真是吓坏了,怕你被人看到,怕你不小心惹怒什么人。我与丫环四处寻找,但是不能走得太远,那一个时辰,是我一生中最恐惧的时刻。”

    “朕年幼无知,让太后操心。”

    “你那时还是孩子,哪懂这些?一个时辰之后,你自己回来了,浑身泥巴,高高兴兴向我讲述外面的花花草草,我本想严厉地惩罚你,却不下得手,唉,大概就因为如此,你才记不得往事。”

    韩孺子脸色微红,向前一步,说:“母亲,外面真有广大的世界,只是坐在皇宫里,朕永远也无法成为真正的天下之主。”

    “难道这世上只有你一个皇帝?历朝历代的皇帝是怎么做的?”

    “历代皇帝大都在太子时期开拓眼界、培养亲信大臣,而且少有大楚今日之危机,母亲,就算宫里也能感受到外面的变化吧?”

    慈宁太后沉默不语,儿子终归不是小孩子了,她越来越难以在言辞上争得上风。

    “大楚的官员也都希望朕留在皇宫里,将天下交给他们治理,母亲,就凭这一点,朕也得走出去,韩稠并非唯一的贪官,他们是大楚一切问题的根源。”

    “陛下要走多远?”慈宁太后问。

    换成皇帝沉默了,他要走遍天下,不想现在就吓到母亲。

    “朕要与大臣们商议之后再做决定。”韩孺子最后回道。

    慈宁太后再次长叹一声,“好吧,我不为难陛下,让外人以为我是那种不讲理的太后。”

    “母亲!”韩孺子又惊又喜。

    “但我有条件。”慈宁太后马上道。

    “母亲请说。”

    “至少五位皇子。”

    韩孺子一愣,随即明白过来,颇觉尴尬,“母亲……”

    “五位皇子,早立太子,朝廷安心,我也安心,到时候随陛下疯去吧。”

    慈宁太后是认真的,韩孺子思忖片刻,“两位皇子,视情况立不立太子。”

    慈宁太后也一愣,儿子居然跟自己讨价还价,既好气又好笑,“陛下有十几名后妃,虽不算多,但也不少了。”

    “或是生儿,或是生女,或是不生,都很难说。”

    “好吧,三位皇子,不能再少了,养儿不易,三个我都嫌太少,至于立不立太子,到时候再说吧。”

    慈宁太后也累了,叫来宫女,回自己的寝宫休息,她暂时获得胜利,至少十个月内皇帝没法随意出宫,待到皇子陆续出生,皇帝或许就会担起父亲的职责,不再想着四处乱跑了。

    韩孺子明白母亲的用意,但他不能再惹怒母亲,必须后退一步,而且皇子的确很重要,在赵若素提出的两条难题里,这是其中一条。

    其次还得有一位守成可信的宰相。

    佟青娥已经怀孕,是男是女尚不能肯定,三位皇子要什么时候才能凑齐?韩孺子终于明白,为什么皇帝的私事总是会变成公事、大事。

    将十几名后妃想了一遍,韩孺子还是去秋信宫见皇后。

    崔小君正焦急地等待皇帝,此前与太后站在一起并非权宜之计,她确实以为皇帝不该如此随意。

    “第一次没事,可是等陛下养成时不时外出的习惯,别人就会知道,并从中寻找机会,那名刺客在崔府潜藏了几个月,他们有耐心。”想起当时的事情,崔小君不寒而栗。

    韩孺子执住皇后的双手,“我也有耐心,如果几名刺客就能将我打败,皇帝还有什么意义呢?我现在最着急的事情是皇后尽快生个太子。”

    前半句还很严肃,后半句突然变化,崔小君一时没适应,随即脸红,“陛下……今天这是怎么了?做事没点正经。”

    “这是正经事,事关大楚江山稳泰的正经事。”韩孺子严肃地说。

    崔小君脸更红了,满腹的埋怨再也没法说出口。

    韩孺子遵守诺言,没再随意出宫,接下来两天难得地放松一下,奏章、韩息、大臣、天下都可以等,他在宫里举办真正的家宴,只有太后、皇后与嫔妃们能够参加,上官太后仍然置身事外,远离一切热闹。

    除夕到了,皇家的习惯与普通人家没什么区别,只是排场更大一些、更隆重一些,祭祖就用了一个时辰,大批官员赶到太庙,与皇帝一同参拜历代祖先。

    到了下午,大部分官员都可以回家了,连休三天,衙门里只留少数人轮值,皇宫当然不能松懈,但是从城外调来一部分北军与南军,与宿卫八营共同轮值,以便让将士们都能休息一下。

    这是一个热闹的除夕,韩孺子尽可能将热闹引到母亲那里,众人也明白皇帝的心意,轮番前往慈宁宫贺喜,到了正月初一,拜贺达到了高峰,宫人排成长队,宫外的大臣、勋贵也都送来自家命妇,给太后拜年。

    这是慈宁太后的新年,苦熬多年以后,她终于等来此刻,即便如此,她仍未得意忘形,一大早就先去慈顺宫拜贺,下午又带领大批命妇再次前往拜贺。

    皇家也要互赠礼物,全由少府承担,乔万夫送来细表,韩孺子看过之后吓了一跳,仅仅除夕和正月头三天,他要送出去的金银布帛就足够北军的一年军饷。

    好在还能收回来一些礼物,算来算去,大概价值送出去的不到一半。

    “怪不得大家都喜欢给皇帝送礼,原来是有利可图。”韩孺子对礼单很满意,未做调整。

    “大家都以为皇帝富有天下,却不知皇帝也有手紧的时候。”乔万夫笑道,这个年他过得很开心,商人的欠条都已毁掉,少府省下一大批钱,足以应付接下来一段时间里的支出。

    宫里也要互赠礼物,皇帝送给宫人的主要是衣物与金银,太监和宫女则凑份子,送一些特别的小物件,皇帝送给后妃的是珠定首饰,后妃还赠的则是笔墨纸砚等物,只有淑妃邓芸与众不同,送给皇帝一口宝刀。

    “燕赵之地多壮士,自然也多利器,这口刀可不普通,最早属于前赵王庄垂,在他手中杀人无数,后来辗转多人之手,染血更多,我们家在代国的时候搜寻到此刀,珍藏多年,今天献给陛下。”

    韩孺子不是很相信邓芸的故事,但是承认那真是一口好刀,入手沉甸甸的,刀刃上有几个小缺口,但是依然锋利,吹发立断。

    慈宁太后不喜欢这件礼物,以为是凶器,立刻让人带走,妥善收藏。

    韩孺子与皇后共同送给两位太后一个小戏班,这是崔家早就采办好的,培养了多半年,戏子都是十来岁的孩子,以为宫中解闷。

    慈宁太后送给皇帝的是一身手缝长袍,送给皇后与崔家的则是金银布帛,没有特异之物。慈顺太后的还礼都由女官负责,她本人什么都不管。

    一连几天,宫里宫外新年气氛浓郁,大梦又有了几分太平气象,韩孺子与母亲也终于感受到真正的宫中生活。

    初五起大祭,由太祖开始,每天一位皇帝的牌位巡行全城,最后再送回太庙,按惯例,勋贵世家以及各衙门的府前都要搭彩棚,争奇斗艳,吸引大批百姓围观,堪比正月十五的灯会。

    韩孺子觉得自己没做什么,却忙个不停,直到正月十六之后,终于闲下来,又能正常批阅奏章了。

    奏章积累得不算太多,只有一份值得注意。

    西域的官员上报,从极西方来了一队使节,自称代表神鬼大单于,要来拜见大楚皇帝,官员按惯例护送至楚界,由楚地官员接管。

    韩孺子大致算了一下,这队使节两天前应该到京城了,他却没得到通报。(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五章 西方的通牒() 
极西方的使者的确到达了京城,却因为不合规矩而被拒之城外。

    按惯例,各方使者夏末到京,经过一两月的“训练”之后,才能在秋天集中朝见皇帝,送上贡物,然后领取赏赐,来年春天之前陆续离开,一切井然有序,既能彰显大楚天威,又能令远方的使者满意而归。

    有资格向大楚进贡的国家全都记录在案,如果新旧朝交替,必须及时向大楚说明情况,才能继承相应的资格。

    神鬼大单于的使者违背了几乎所有规矩,首先到来的时间不对,其次这是一个新国家,却迟迟不肯说明本国的来历。

    按道理,西域那边就不该将使者送进大楚地界,可他们不知为何却公然违背规矩,大楚官员一时糊涂,沿途送来,等到礼部发现问题,使者已到城外。

    礼部掌管外国使者的迎送往来,反应倒快,既然使者来了,不能撵走,就让他们住在城外的驿馆里,然后责成西域官员补充相应的材料,一切忙完,大概也就到夏天了,神鬼大单于的使者可以与其他国家的使者一块受训,等候秋天的晋见。

    这是礼部的计划,根本没想过要与皇帝商量,因为这本是他们的日常职责之一,连礼部尚书元九鼎都没有在意此事,直接交给下属的某司解决。

    西域送来的信函却没有通过礼部上交,而是送到了兵部,皇帝因此才能见到此信。

    韩孺子很想见一见使者,元九鼎坚决反对。

    礼部尚书平时是个老好人,在勤政殿的职责就是附和其他大臣,对皇帝更是从无违逆之举,唯独说到礼仪,他绝不退让。

    “这个西方的所谓‘神鬼’从来没人听说过,是真是假也不知道,没准是西方商人假冒的,在调查清楚之前,陛下不可接见,以免坠了天威。”

    大楚皇帝向来慷慨,回赠外国使者的礼物都是他们需要的贵重之货,回国之后转卖,价值五倍、十倍以上,是笔暴利,因此曾有胆大的外国商人冒充使者前来进贡,实则是在经商。

    礼部绝不能让这种人见到皇帝。

    勤政殿的大臣们都赞同礼部的作法,兵部因为不小心走漏了消息,非常内疚,尚书蒋巨英全力支持元九鼎的意见,“西域那边大概也是有所怀疑,所以才向兵部递文,可是语焉不详,兵部也要调查清楚。”

    就连已经决定正月之后请辞的宰相申明志,也觉得在事情明了之前,皇帝不宜接见一群奇怪的使者。

    韩孺子于是下令,由礼部主导,尽快查明事实,三天之内给出结论,到时候再议见与不见。

    元九鼎觉得时间太少,“使者是从西域来的,理应向那边询问,信函往来,至少需要两三个月。”

    韩孺子耐着性子说:“也可以直接向使者询问。”

    元九鼎愣了一会,似乎没明白皇帝的意思,“他们……他们不会说实话的,西域有大楚的官员,他们的话更可信。”

    “是不是实话听了之后再做判断,向西域的求证正常进行,三天之内有点消息总比没有强。”

    元九鼎还在犹豫,在他的印象里,大楚皇帝实在没必要对外国使者如此在意,当今圣上显得太急迫了。

    宰相申明志道:“礼部可以先问一下使者,再向熟知西域事务的人求证一下,三天可能有点少,不如十天吧。”

    朝廷的速度就是这样,好处是极少出意外,坏处是面对突发事件时常常错失最佳时机。

    韩孺子只能接受,他对朝廷的改造才刚刚着手,急不得。

    这天下午,他在凌云阁召见新任宗正卿,此人名叫韩踵,是位老臣,担任过很长时间的宗正卿,桓帝时致仕,如今又被请出来重新掌管宗室。

    “韩息这个人,老大人有印象吗?”韩孺子私下派人仔细打听过,韩踵风评极佳,而且辈分高,值得皇帝给予尊重。

    韩踵七十余岁,获准在皇帝面前拄柺,坐在一张圆凳上,听到“韩息”的名字,立刻笑了,“当然,他居然找到陛下了?”

    “他在倦侯府外守了三个月,朕年前才看到他。”

    “呵呵,三个月,不算多,想当初他为了见老臣我,在宗正府外可是足足等了一年。到了最后,许多人都打赌他究竟能等多久,老臣输了一百两银子。”

    韩孺子笑了笑,韩踵算是临时救急,对权势没有追求,在皇帝面前反而放得开。

    “韩息还是想要回安阳侯之位吧?”韩踵问道。

    韩孺子点点头。

    “嗯,韩息为这件事奔波许多年了,可安阳侯当年是因为谋逆而被废,属于不赦之罪,朝廷当年免去其子孙的罪过,已属宽宏大量,并无恢复侯位之理。韩息这个人……怎么说呢?非常固执,认死理儿,老臣曾经对他说,只要他放弃争取侯位,可以推荐他到外地为官,做个县令什么的,或者从军,从参将做起,积功升迁,也有封侯的可能。可他不同意,非要先恢复安阳侯。我问他有什么理由,他却说不出来,只说自己任何代价都肯付出。”

    韩孺子只见过韩息一面,印象与宗正卿完全一样,那个人太固执。

    韩踵继续道:“任何代价?这可不是宗室子弟、为人臣者该说的话,于是老臣将他驱逐出府,曾有一段时间一直关注着他,希望他不要铤而走险。后来发现他也就是嘴上说大话,真需要铤而走险者的人,也看不上他。”

    桓帝之后,大楚发生过几次危机,韩孺子的确没看到过韩息的身影。

    以韩息的身份,只是一名不得志的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