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孺子帝- 第2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淑妃邓芸几乎天天过来陪伴,今天也不例外,一看到皇帝,她兴奋地说:“今天又有御医预测说会是男孩儿。”

    “来过多少御医了?”韩孺子问,向佟青娥微笑一下,两人见面多了,佟青娥的确不再那么紧张,也回以微笑。

    “十一个。”邓芸记得清清楚楚,“七人预测为男,三人预测为女,还有一个含糊其辞,等于什么都没说。”

    韩孺子并不当真,那些御医为了讨好太后,什么好听说什么。

    聊了一会,韩孺子又去给两位太后请安。

    慈宁太后自有寝宫,但是每天早晚都要去慈顺宫陪伴上官太后,也方便皇帝,他不用两边跑了。

    规矩就是规矩,韩孺子与上官太后都对见面不感兴趣,甚至心存抗拒,却不得不遵守。

    上官太后正在迅速变老,就连经常见面的韩孺子都能感觉到。

    请安很快结束,慈宁太后告辞,出门之后请皇帝一块去慈宁宫,她有话要说。

    皇帝最近一直留在宫里,而且时常去看望惠妃佟青娥,慈宁太后对此非常满意,但是仍觉得不够。

    “佟妃腹中尚不知男女,陛下仍需努力啊,十多位嫔妃,不至于只有一个人能怀上。”慈宁太后毫不隐讳自己的想法。

    韩孺子颇觉尴尬,“是,朕会努力。”

    慈宁太后点点头,“陛下也不要只对皇后一人努力。”

    韩孺子更觉尴尬,“是,太后。”

    “你身边的那个孟娥……”

    “她怎么了?”

    慈宁太后若有所思,“让御医看看她是不是怀上了。”

    韩孺子愣了一下,随后笑道:“太后想多了,她只是宫女,平白无故地怎么会怀孕?”

    慈宁太后轻叹一声,“陛下就是侍女的孩子,陛下若能让任何一名宫女怀孕,都是喜事,没有什么‘只是宫女’。”

    韩孺子马上躬身回道:“是,朕明白。”

    “陛下得将皇宫当成自己的家。”慈宁太后说了不少,大意是劝皇帝不要只恋皇后一人,怀孕的宫人越多越好。

    韩孺子听得头大,灵机一动,正好趁机试探一下母亲的口风,于是道:“不只是宫里,还有金贵妃呢,她在塞外,或许朕可以去看看。”

    慈宁太后反应倒快,立刻严厉地说:“陛下绝不可再次离京,晋城之困才过去多久,陛下这就忘了吗?”

    “没忘。”韩孺子不想现在与母亲争执,赵若素说得对,等到有合适的宰相和至少一位皇子时,问题才会变得简单一些。

    “陛下也说过,金贵妃不是真正的贵妃,她若怀上孩子,现在都快生出来了,怎么一声不吭,连点消息都没有?陛下若是真的关心,就派人去看望一下,用不着自己去。金贵妃既然要当匈奴人,陛下无需记挂在心。”

    母子二人又聊了一会,韩孺子告辞,走向寝宫的时候,越发坚定了继续巡狩的决心。

    皇宫充满恶意的时候,他受到重重束缚,当皇宫改为释放善意,他仍感到束手束脚,必须想办法挣脱。(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一章 诸王之宴() 
函谷关接连发现企图蒙混入关的云梦泽刺客,当场格杀十余人,活捉三人,全都送至京城。

    除此之外,天下太平,无论这一年过得好还是差,所有人都在准备迎接新的一年。

    韩孺子没有改变年号,用的还是“功成”二字,明年比较特殊,正月里将举行十年一次的太庙大祭,从太祖以降,历代皇帝的牌位都能得到最高规格的祭祀,相应的太后、皇后,以及重要的诸侯王、公主等,也都有资格陪祭。

    各地宗室子弟年前陆续到京,多达五百余人,代表天下十几万韩氏后人,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真正见到当今皇帝。

    韩孺子登基的时候,一些王侯曾来京朝见,但那是正式场合,皇帝高高在上,众人拜伏在下,谁也看不清谁,这一次,趁着新年与大祭,韩孺子要认认亲,宗室也要认认皇帝。

    一连三天,皇帝在宫里宴请同族,第一天请的是诸侯与宗室长老,第二天主要是列侯,第三天是宗室的年轻人,或文或武,总有一项突出之处,宗正府提前一个月拟定名单,确保万无一失。

    韩孺子发现自家的官儿真不少,至少三成以上的郡守以及两成左右的县令都由韩氏子孙担任,武将更多,但大都是闲职,每次选将的时候,极少会被兵部列入推荐名单。

    第一天的宴会开始之前,韩孺子拿着名单对提前到来的东海王说:“朕一直觉得各地世袭的官员太多,现在才明白,最多的世袭者来自皇家啊。”

    东海王笑道:“当初太祖辛辛苦苦打天下,为的不就是这个吗?”

    韩孺子打量了东海王几眼。

    东海王莫名其妙,低头看看自己,官服一尘不染,没有问题,突然明白过来,笑而不语。

    “想到什么就说。”韩孺子命令道。

    “陛下是不是觉得诸侯都像我这样就好了,老老实实地待在京城,能随陛下出征,也能留守后方,但是绝不惹麻烦。”

    韩孺子笑了一声,东海王的“老老实实”只是最近的事,可他的确说中了皇帝的心事。

    “先代皇帝分封诸侯、任命宗室子弟,是为了稳固大楚江山,现在看来,用处好像不大。”

    “我能说实话吗?”东海王笑着问。

    “说。”

    “嘿嘿,所谓的稳固江山只是表面上的说辞,真实的原因是人人皆有所亲,皇帝也不例外。陛下很快就要有皇子,以后还会更多,陛下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受苦,当然要分封,又不希望他们以后被无故废除,就只能保护好现在的这些王侯,让以后的皇帝效仿,一代一代下来,自然就成了规矩,则陛下的子孙无忧矣。”

    韩孺子不语,东海王笑道:“陛下可不要多想,我不是为自己或是为他人求情,只是实话实说。”

    韩孺子点头道:“你说得很对。”突然转过念头,“求情?你是指代王的事吧?”

    前些天,十位诸侯王联名为代王求情,韩孺子向赵若素咨询过,知道这是诸侯的试探,他还一直没有给出回复,今天一听到“求情”两字,立刻想了起来。

    东海王笑着点点头。

    “十王求情的时候,你怎么没有参加?”

    “他们的确找过我,我说‘陛下自有分寸,用不着咱们操心,代王只是小孩子,陛下不会与他一般见识’,可他们不听,非要弄这一出,真是可笑。”东海王将自己摘出去,随便也为代王说了一句好话。

    韩孺子一听就明白,“你现在就是在为代王求情。”

    东海王正色道:“我这不叫‘求情’,而是‘实话’,我常在陛下身边,了解陛下,知道陛下外严内宽。韩稠勾结刺客,陛下甚至不肯株连其家人与普通百姓,怎么会想到报复一位还不能自己做主的小孩子呢?”

    “你说得倒是没错。”韩孺子微笑道。

    东海王嘿嘿地笑,隐约觉得皇帝似乎“另有用心”,他一时间猜不透。

    诸王之宴设在同玄殿后面的一座大殿里,客人近百,其中诸侯王二十一人,宗室长老十人,其他人则是诸侯王的世子嫡孙与保傅。

    皇帝到的时候,众人已经入席,共分为四排,左右各两排,按地位与辈分排序,同辈人则按与当今皇帝的亲疏远近分出尊卑。

    一开始气氛比较拘谨,好在宗正府礼官主持一切,诸侯王一一上前拜见并向皇帝祝酒,说的是万寿无疆一类的套话。

    韩孺子保持天子的威严,点下头,拿起酒杯意思一下就可以,不用真喝酒,事实上,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只空杯,里面一滴酒也没有,以免皇帝握不稳杯子一时失态,或是喝酒呛到。

    放眼望去,韩孺子暗自叹息,二十一名诸侯,不是太老,就是太小,正值壮年者,唯有东海王等寥寥数人。

    联名求情的十王年纪都比较大,最年轻的也在五十岁以上。

    有韩稠的例子在先,众人的表现全都中规中矩,没有长跪不起、放声大哭之类的出格举止。

    宴席本身很平淡,在史书上甚至不值得书写一笔,只有一件事特别,史官不会记载,当时在场的众人日后却都印象深刻。

    离皇帝最近的右手边,空着一张桌子,那是留给英王的。

    英王是武帝幼子,流落在外,迄今没有找到,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亲来京城的诸侯还有几位,只有英王享受到虚席的待遇。

    这是韩孺子特意安排的,以此表明自己记挂宗室,而且不会因为有过竞争就加以报复。

    年幼的代王也来了,由一名宗室近亲担任保傅,拜见皇帝时说话结结巴巴,回到座位上却不太老实,拿筷子拨拉几样菜肴,吃得很少,一个人玩得很专注,全不知自己的特殊。

    在几位老王的带动下,气氛慢慢活跃起来,家族聚会,交谈内容总是离不开祖先,桓帝英年早逝,又是当今皇帝的父亲,不好掌握分寸,大家于是畅谈武帝。

    武帝在位四十余年,多次举办家宴,年轻时脾气比较急,有一回喝多了,非要在大殿里与一名诸侯王摔跤角力,史官绝不会记录这一段,当时在场的诸侯却记得清清楚楚,现在说起仍津津有味。

    “后来呢,摔跤了吗?”韩孺子也很感兴趣。

    提起这件往事的燕王回道:“诸侯怎敢与天子戏弄?那位诸侯假装喝醉,起身之后摇摇晃晃,自己摔倒了,博武帝一笑,事情也就过去了。”

    武帝故事听得越多,韩孺子越羡慕这位祖父,武帝似乎没有他这么多烦恼,很轻松地掌握了权力,剩下的问题只是如何使用而已。

    天时、地利、人和都集中在武帝一朝,韩孺子一样也比不了。

    酒过三巡,韩孺子挨个叫来年幼的诸侯以及老王的嫡孙,随口问几句,勉励一番,赠送一些小礼物。

    这是安排好的程序,每一步都很顺利,只是到了代王的时候,发生一点小意外。

    代王已经拜见过皇帝,这是第二次来到皇帝面前,回过姓名、年纪,等待接礼物的时候,突然冒出一句:“陛下这么好,为什么有人说陛下要杀我呢?”

    殿内的气氛立即降温,多少炭盆也扭转不过来,众人瞬间安静,诸侯低头不语,宗正府礼官大惊失色,却已来不及补救,陪同代王前来赴宴的保傅更是吓得脸色骤变,在席上转身跪下,被一口酒呛到,咳咳不停。

    韩孺子也没想到小孩子竟会说出这样的话,不由得一愣,想问这话是谁说的,马上又改了主意,笑道:“那是大人逗你玩的,你是不是曾经淘气,或者晚上不肯睡觉?”

    代王用力点点头。

    “所以大人用这样的话吓唬你,好让你听话。”

    “原来是这样。”代王笑了,“以后再有吓唬我,我就不怕了。”

    “但是你得听话,大人是为你好。”韩孺子稍显严肃。

    代王更用力地点头,“我听话,尤其要听陛下的话。”

    这样一句再普通不过的奉承,由小孩子嘴里说出来却有奇效,韩孺子大笑,其他诸侯也随之笑出声来,气氛一下子恢复如常,只有代王一脸疑惑,不明白大家在笑什么。

    韩孺子招手,让代王来到身边,起身携着他的手,朗声道:“代王父兄早亡,年幼失怙,朕甚怜惜,因此要为他在诸侯之中寻一位看护者,以王护王,朕心可安。”

    将一位年幼的诸侯王交给另一位诸侯王看护,这种事情很少发生,皇帝事前没有说过,殿内众人都吃了一惊,但是没人反对,几位年老的诸侯甚至开口称赞,同时小心翼翼地暗示自己太老,担不起护王的重任。

    韩孺子心中已有人选,目光扫过,落在东海王身上,微笑道:“东海王乃朕之亲弟,常随左右,最为亲密,就由你来看护代王。”

    东海王早猜到皇帝“别有用心”,一直低头,没敢应声,结果还是被点到名,当着众人的面不能反对,只好起身领命,最后以玩笑地语气说:“我自己还没儿子呢,让我看护代王,只怕心有余而力不足。”

    “无妨,代王也不用住在你的府里,你只需时时探望代王,略尽父兄之责即可。”

    东海王只好笑前上前,从皇帝手中接过代王,领到自己的座位上,与他并肩跪坐,众目睽睽,他必须表现得和蔼可亲,于是伸手在代王头上轻轻摸了两下。

    “别碰坏我的珠子。”代王歪头躲避。

    东海王一点也不喜欢这个小孩子。

    十王试探皇帝,皇帝也在试探十王,他已经对求情给出了回答,接下来要根据诸王的反应,弄清他们的底线在哪里。(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二章 劳碌命() 
一连三天,皇帝宴请了数百名宗室子弟,他将代王托付给东海王,被示为善意之举,宴会上的气氛因此一天比一天热烈,韩氏子孙终于对皇帝产生了亲近感,觉得大楚江山又属于韩家了。

    最后一天的宴会结束之后,韩孺子前去拜见太后,他这次喝了几杯真酒,脸上红扑扑的,笑容也比平时随意,甚至与几名不太熟悉的太监和宫女打招呼,询问姓名,让他们又惊又喜。

    请安之后,慈宁太后将儿子带到自己宫中,让侍女准备醒酒茶,看着他喝下去,然后屏退宫人,对皇帝说:“饮酒需有节制,以免因此伤身。”

    韩孺子并没有大醉,只是比较开心而已,真想问一声,母亲让他在喝酒上节制,却要求他对宫中后妃“努力”,难道不担心后者更“伤身”吗?

    可他忍住了,只是笑了笑,证明他的确保持了清醒,“母亲放心,有刘介在身边,他不会让朕多饮酒。”

    张有才如今专心服侍佟青娥,中司监刘介对其他太监不放心,于是亲自随侍皇帝,他是严守规矩的人,绝不会放纵皇帝做事无度。

    慈宁太后点点头,“那就好。”

    见太后仍不是特别高兴,韩孺子明白怎么回事,“母亲,朕已传旨,后日在凌云阁宴请外公与几位舅舅,母亲是否要在宫内宴请舅家的女眷?”

    慈宁太后终于露出笑容,“陛下不要误解,我并非觉得陛下偏心,陛下是韩氏子孙,当然要看重宗室,只是……只是……宗室此前没看重过陛下,无论是咱们娘俩儿偏居一处,还是陛下登基之后的头两年,以至重夺帝位期间,他们可都没露面。”

    韩孺子轻声道:“朕明白,可报复并不能用来治理天下,宗室直接掌握着大楚三分江山,虽未发声,但是保持沉默也算一种支持,朕需要更多的支持。”

    慈宁太后看着儿子,叹息道:“陛下真是长大了,想得深远,比我这个老太婆强多了,陛下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好,但是一定要提防第二个韩稠。”

    “朕会小心。”

    韩孺子告辞,去看了一眼佟青娥,然后回寝宫休息。

    看到皇帝略带醉意的脸,皇后微微一笑,“陛下难道又发现了人才?”

    韩孺子不由得大笑,还是皇后更了解他,“前两日见的都是宗室贵戚,一派老气沉沉,今日宴请的是宗室年轻子弟,或文或武,皆有所长,我与他们聊了一会,觉得其中几人真是不错,能作股肱之臣。”

    崔小君不用宫女,亲自帮皇帝更衣,笑道:“韩氏子孙这么多,哪能没有几个可用之人?我只是纳闷,既出身宗室,又有才华,怎么之前没有显露出来?”

    韩孺子坐在床边,握着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