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君临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之君临天下- 第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韩栋翻身上马,回头望了眼作坊,嘴角露出一丝诡异的笑容,喃喃自语道:“咱们走着瞧!”

    “驾!”韩栋扬起马鞭,狠狠抽在马背上,一溜烟离去。

    朱由榔对于肥皂作坊的事,也略有耳闻,不过他也没有去干涉,以免又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复旦学院的建造基本完工,教室、操场、宿舍、食堂。。。。。。一应俱全。

    复旦学院硬件设备齐全了,当然软实力也必须跟上。

    宋应星为了复旦学院,也是操碎了心,不停联络一些挚友,一封封书信被发往大明各地,邀他们前来梧州一会。

    宋应星曾游历大明,认识不少了志同道合之辈,他们收到信后,不少人,动了心思,纷纷来到了梧州。

    skbshge

第215章 齐聚一堂() 
梧州城西北,原本荒芜一片的废地,如今却是焕然一新。

    经过工匠们三个月不间断,日夜赶工,复旦学院终于拔地而起。

    复旦学院占地二十余亩,教室、食堂、宿舍等等一应俱全,俨然缩小版的大学校园。

    议事大厅内,宋应星正忙着接待远道而来的友人,从早上开始,他脸上便一直挂着笑容。

    此次应宋应星之邀而来的既有早年时的同窗好友陈弘绪、徐世博、廖邦英等人,也有他游历时结识的志同道合之辈。

    议事大厅内,来者都是宋应星的友人,自然不乏相熟之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好不开心。

    忽然,宋应星瞧见一位精神矍铄的青衫老者,在仆人的搀扶下,缓缓走进议事大厅。

    “安友兄!”宋应星失声叫道。

    宋应星快步上前,望着眼前白发苍苍,但双眼仍炯炯有神的徐骥,泪水像呜咽着的溪流似的从两人脸上的皱纹里滚滚流下。

    过了片刻,两人才止住泪水,又是相视一笑,徐骥率先开口道:“长庚,你我自上次匆匆一别,已有五年多了吧!”

    宋应星不禁回忆起五年前两人相聚时的情景,感叹道:“是呀!五年了,不过安友兄精神一如当年!”

    徐骥摆摆手,笑道:“不行了,老喽!”

    不远处,陈弘绪放下手中茶杯,望着失态的宋应星,在他印象中,还未见过宋应星如此失态,疑惑道:“徐兄,可知那老者是何人?竟令长庚如此?”

    徐世博抬头朝两人望去,思索片刻,摇头道:“我也不知!”

    一旁的廖邦英,这时开口道:“我倒是想到一人,应该是他无疑。”

    “哦?何人?”陈弘绪急道。

    廖邦英缓缓开口道:“若我没有猜错的话,那老者应当是长庚口中引为知己的徐骥。”

    “徐骥?”

    陈弘绪与徐世博两人面面相觑,不知这徐骥是何人。

    宋应星的博学多才,身为同窗的陈弘绪、徐世博自然一清二楚,能被宋应星引为知己,学识自然差不了。

    可是两人为何不曾听说过这个徐骥是何许人。

    廖邦英若不是这几年时常和宋应星探讨学问,可能也会和两人一样,不知徐骥是何许人物。

    廖邦英看着还在苦思冥想的两人,提醒道:“两位可能不知徐骥,但是他的父亲,你们一定知晓,宋兄可是对他父亲推崇备至。”

    宋应星一生推崇的人不多,少年时推崇北宋关学的张载,后来因为《本草纲目》一书,对李时珍也是敬佩有加。

    这两人显然与徐骥不相干,再联想到徐骥的姓,陈弘绪与徐世博同时脱口而出道:“玄扈公!”

    廖邦英点头道:“不错,徐骥正是徐少保之子。”

    陈弘绪和徐世博显然想不到,在他们印象中籍籍无名的徐骥竟然会是大名鼎鼎的徐光启之子。

    “不对呀!”陈弘绪从震惊中回过神,疑虑道:“徐骥既然是徐少保之子,那为何从未在士林中听说过他?”

    廖邦英猜测道:“这大概和徐少保的家教有关吧!我曾听宋兄无意中提过几句,徐骥如今不过是松江府生员,而他的四个儿子,也均都止步于生员。”

    “什么?生员?”陈弘绪再次失声道。

    陈弘绪惊讶于徐骥的生员的身份,他倒不是因此就会看轻徐骥。

    徐骥身为徐光启之子,而且被宋应星引为知己,要说学识不行,打死陈弘绪他都不信。

    只是陈弘绪怎么也想不到,曾经位居朝堂高位,当过礼部尚书,而且还是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的徐少保,他的儿子竟然还只是区区生员身份,说出去,都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廖邦英理解陈弘绪的震惊,起初廖邦英也不理解,不过后来,他渐渐有些明白了,徐家子弟可能是受到徐光启对入仕的态度。

    徐光启虽然最终位居高位,但他的科举道路并不平坦。从万历十年(1582年)到万历十九年(1591年)的九年间,他曾三次乡试未第。而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得中举人之后,又隔了七年才考取进士。所以徐光启曾自嘲“爬了一辈子科举的烂路”。

    可能因此,徐光启的子孙淡泊名利,不重科举,也无心出仕。

    廖邦英也曾在科举的道路上苦苦煎熬,他深知科举之弊端,并非你学识渊博,就一定能中进士,宋应星不也是如此,五试不第,最终还是绝了科举之念。

    他拍了拍陈弘绪的肩膀,道:“我想玄扈公正是看透了大明科举,所以不想让他的子孙将大好的青春年华消磨在科举上面。”

    廖邦英说完,指了指三人早已花白的头发,又道:“你、我,徐兄以及宋兄,哪个不是在科举道路上蹉跎了几十年,值得吗?”

    陈弘绪半晌才道:“是呀!早就应该放下了。”

    三人说话间,宋应星已经将徐骥安排在上座。

    议事大厅内,宋应星环视四周,放眼望去,足足有二十一人。

    其中顾炎武、方以智赫然在列,经过多日相处,宋应星对两人的学识与为人也十分认可,没有年轻人的轻浮,学识也十分扎实,见识更是不俗,硬是让两人来学院担任老师。

    不多时,众人分坐两旁。宋应星站在最前方,望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不禁有些感叹,他想不到有生之年竟能和众多志同道合之辈齐聚一堂,他更加想不到能得朱由榔看中,资助他办学。

    宋应星在众人注视下,弯腰感谢道:“宋某感谢诸位不远万里,不辞辛苦来此相助!”

    众人如何承受得起宋应星如此大礼,正要起身时,宋应星制止道:“诸位不用多说,此乃宋某肺腑之言,你们当的起宋某一拜。”

    众人见宋应星把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了,也不好再言语,只得静静听着。

    宋应星继续道:“相信诸位都知道宋某邀请诸位来此的目的,如今大明正处于危亡的边缘。宋某不才,承蒙永明王看重,建造了诸位眼前的复旦学院,此学院志在为我大明培养真正能经世致用的人才,宋某愿与诸君共勉!”

    “共勉!”诸人皆拱手起立,高声道。

    skbshge

第216章 探讨() 
一番话说完,宋应星这才坐下。

    宋应星落座后,他才发现徐骥身后还站着一个人,显得十分突兀,而且此人棕发蓝眼,虽然穿着大明服饰,但一眼就能看出是外国人。

    宋应星刚才由于太过激动,并未注意到此人,询问徐骥道:“友安兄,不知这位是?”

    徐骥一直忙于和宋应星叙旧,还未来得及介绍,抬手拍了拍额头,道:“果然是老了,竟然忘了给长庚介绍。这位是毕方济神父,乃是家父的好友,此次本是准备回澳门,听说我来梧州之事后,便一同前来,打算见识一番。”

    明朝后期,来大明的外国传教士越来越多,宋应星也同他们交流过,对此倒也是见怪不怪。

    宋应星歉意道:“神父,怠慢了!”

    “不敢,在下不请自来,先生不怪罪就好。”毕方济操着一口流利大明官话,急忙回道。

    宋应星命人搬来一把椅子,毕方济这才坐在徐骥身后。

    安排完毕,宋应星开始进入正题,道:“诸位身旁的都有一本册子,乃是永明王编写的关于复旦学院的一些章程,诸位看看还有何补充?”

    正所谓集思广益,这本学院章程是朱由榔根据自己的想法编写而成,但他终究不是这个时代的人,难免有所疏漏,或者考虑不周的地方。

    “哦?”

    众人扭头望去,果然在一旁的桌上看到了早已摆放好的册子。

    陈弘绪第二次听到宋应星提及永明王,不自觉皱了皱眉头,他对大明宗室向来感官不佳。他一听是朱由榔所写,打心底里不认为这册子中有什么好内容。不过,为了宋应星的面子,还是准备草草看一遍。

    可是,当陈弘绪看到第一句话,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只见册子开头写道“五尺之童子,能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只此一句,便点出了八股时文之弊。

    陈弘绪收起轻视之心,开始细细研读起来。

    也不知过去了多久,陈弘绪看完整篇册子,久久不语。这篇册子中的提及大明科举弊端以及提出的教学章程,完全超出了陈弘绪的想象。

    大明如今道学弥尊,科甲弥重,点者坐讲心学,以攀援声气,朴者株守课册,以求功名。致读书之人,十无一二能解事者。能提出如此观点,有如此见识之人,真是出自大明宗室吗?

    陈弘绪严重怀疑朱由榔是找人代笔了,这不可能是他自己写的,委婉道:“长庚兄,不知这册子是何人所写?我想当面拜见一番!”

    宋应星以为陈弘绪刚才没听清楚,回道:“自是永明王所写,若是士业想要拜见殿下,我可以代为引荐。”

    陈弘绪见宋应星还是如此,也不再避讳,直接了当道:“这篇文章大气磅礴,其内容更是见识不凡,若非学识渊博之人岂能写出?长庚兄可不要告诉我永明王有如此学识?”

    宋应星听完陈弘绪的话,有些哭笑不得,道:“士业,我还能骗你不成吗?这真是永明王所写,难道你连为兄的话都不信?”

    陈弘绪摆手道:“我自然不会怀疑长庚兄欺骗于我,如此看来是那永明王找人捉笔,骗了长庚兄。”

    宋应星知道陈弘绪并非是有意针对永明王,而是对大明宗室不待见,为朱由榔辩解道:“士业未免以偏概全了,永明王绝非你口中所说之人,为兄曾和永明王多次交谈,永明王绝对是位胸有沟壑,睿智之人。顾小友、方小友皆见过永明王,你若还是不信可以询问他二人。”

    陈弘绪见宋应星言之凿凿,不禁有些动摇,难道大明宗室真出了个了不得的人物,他扭头朝顾炎武、方以智望去。

    顾炎武、方以智自是听到了二人对话,见陈弘绪望来,点头道:“先生说的不错,永明王绝非常人!”

    两人言语中带着尊重,他们越是和朱由榔交往,越是能体会到朱由榔身上的不凡,不仅常常听到能令两人振聋发聩之言,而且做事更是雷厉风行。他们在朱由榔身上完全看不到半点儿宗室子弟中骄奢淫逸的影子。

    陈弘绪听说过顾炎武、方以智之名,知道以他们的品性不会说谎,而且他还从两人的脸上还看到了对朱由榔的崇敬之情。

    陈弘绪不禁对朱由榔开始好奇起来,若真的如宋应星所说,那这位永明王还真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陈弘绪暂且将这件事抛诸脑后,合上册子,叹服道:“我完全没有意见,这篇章程将学院的课程安排的已经很齐全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各科所需具体书籍罗列出来。”

    这本册子中,朱由榔将复旦学院的课程设置为四大类,文事课、武备课、经史课、艺能课。

    其中文事课分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武备课分黄帝、太公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经史课分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科;艺能课则分农学、水学、火学、工学、医学等科。

    但是朱由榔并未将具体所学书籍罗列出来,朱由榔脑中可没有这么多古书可写,这项工作内容,自然留给众人。

    徐世博这时也看完了册子,思考片刻后,开口道:“这本册子中的内容是不是太齐全了?”

    “齐全还不好吗?”陈弘绪反问道,“其中皆是经国济民之学,多学些知识有何不好?”

    徐世博摇头道:“四书五经,礼乐、象纬、医药、书数、法律、农桑、火攻、器制等等,这几乎囊括了九流百家之教,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未必学得完?”

    宋应星解释道:“子谦多虑了,当然不可能让学子将这些课程全部学完,我们可以挑出一些课程作为必学之课,其余课程根据其自身兴趣让其进行选修。”

    徐世博点头道:“如此便好,那在下也同意这章程。”

    其余之人或多或少提出一些意见,有的更是建议剔除诗文学科,宋应星一一将其记下。

    待众人发言完毕,宋应星望向一旁的徐骥,道:“友安兄,你觉得如何?”

    徐骥感叹道:“没想到,当年家父一直梦寐以求的学院,会有实现的一天,夫复何求!”

    这时一直默不作声的廖英邦,突兀说道:“长庚兄,银子够用吗?”

    skbshge

第217章 黑板问世() 
廖英邦之所以提到银子,并非是他市侩,而是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中国古代书院始于唐,兴于宋,而在明代则攀上了巅峰。

    至于什么人才能办书院呢?当然是大明的官绅,他们有钱,有人脉,除了少数真正想要为大明培养人才的个别人外,书院完全成为了这群人操纵舆论,结党营私的工具,其中最著名的莫不如东林书院。

    当时,书院最大的特点是讲学,议论朝政和政治大人物。各路所谓的大师,全靠一张嘴过活,他们坐在清风徐来的书院中肆无忌惮讽议朝政、评论官吏,只知满口喷粪,却从不去做事实。

    他们远离朝堂,甚至根本没有资格进入朝堂,所以没有任何压力谈论政治,他们更不会怕朝廷追究。

    若是有幸被打几个板子,他们还会以此为荣,没准儿出来后,还会说上几句,“嘿!瞧见了吗?我这是说到朝廷的痛脚了!”

    东林书院重建后,渐渐有这么一群人聚集在了一起。

    这群人借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为富商巨贾争利之实。他们虽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进步口号,然而实质上却沦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对明末饥荒灾民的悲惨现实视而不见,最终形成了著名的东林党,开启了大明的党争时代。

    这不是宋应星第一次办学,其实在这之前,宋应星在担任亳州知州时,也曾办过一所类似的书院。

    不过,不到一年,便以惨淡收场。

    廖邦英自从见到这座占地广袤的学院,内心更是充满了忧虑。他可是知道当初亳州的书院之所以倒闭,正是因为入不敷出才倒闭。而眼前的复旦学院,规模何止是原来书院的十倍,这真的能够办下去吗?

    其余人听到廖邦英的问题,罕见的没有发声,复旦学院不是官学,没有朝廷财政支持,如何长久坚持下去的确是个问题。

    宋应星知道廖邦英不是故意给他泼冷水,抚了抚胡须,笑道:“钱财的问题,诸位完全不用担心,宋某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