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探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楼探秘- 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风出紫宸”、“花明三殿绕,柳媚九重新”把人们的视野一下子引向了庙堂,引向了紫禁城,引向了高高在上的皇都。读这一部分,一定要将《红楼梦》这个主题放入其中,否则就很难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涵。

    第二部分主要围绕诗人的隐居生活展开,与第一部分形成了极大反差。这个部分可以说是“富贵气象一洗皆尽”,纸窗木榻、柴门矮墙、茅舍炊烟,处处散发着田园的气息,彰显着诗人逍遥自在的生活,把我们的目光一下子从庙堂引向了江湖,引向了空旷的山野。诗人闲适而又紧张,超然而又忙碌的隐居生活,让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放浪形骸的隐士,而是一个“进也忧,退也忧”的赤子之心。我们可以充分的感受到,诗人无论是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其忧国忧民的心始终如一,从未改变。

    第三部分十分重要,它不仅反映了诗人与亲友、宗室以及朝廷大员的往来情况,还透露了他与乾隆之间不曾间断的亲密关系。然而,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它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对于《红楼梦》的创作,乾隆不仅知道,而且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它的问世提供了方便和条件。可以说,这本书的诞生,乾隆功不可没。

    当然,乾隆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诗中,诗人依然采用隐和寓的手法,用“夏公先生”的称谓代指。笔者之所以这样认为的理由有以下三点:第一、“夏”既是太阳,也是心,具有焦点和炙手可热的特点。在皇室或皇族的语境中,称得上“夏”的人,恐怕非乾隆莫属。第二、在这一部分诗人以帝宫这样的宏大场面开场,其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乾隆的出场作渲染,作铺垫。第三、诗的内容提供了这方面的佐证,比如《喜夏公先生枉访宠锡瑶章因成惭谢》,诗人通过“夏公先生”亲自登门拜访,将自己“喜若狂”的心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并发出了“龙门重挹桂花香”的感叹。在《红楼梦》中桂花即袭人,也就是皇位继承者。诗人用它来指“夏公先生”用意十分明显,就是以此表明皇位得其主,家族和天下有望的意思。

    《诗稿》中还有一些很重要的信息,笔者就不一一列举。总之,《诗稿》是胤祯在民间的生活记录,是我们了解这个人物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窗口,也是我们研究《红楼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应该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第十七卷、宗室子弟与《红楼梦》的关系之谜

    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就是宗室子弟对《红楼梦》这本书的底细比别人更清楚,更了解。而且,关于曹雪芹的话题,大都出自他们之口,其他人对此一无所知。从版本的考证看,早期版本出自王府的也有一两种。这就说明,《红楼梦》最早是在皇室流传,其底细只有宗室子弟知道,所以在这方面他们留下的诗篇也最多。

    笔者通过对敦敏、敦诚、永忠、明义等宗室子弟的诗文的研究,发现了他们与《红楼梦》的关系,发现了他们与隐居后的胤祯的关系,还发现了这些宗室子弟参与了这本书的创作和问世,为这本书的诞生做了大量工作的线索。这些事实主要来自他们留下的诗文,所以对这些诗文的解读是揭开这个谜团的关键,也是这一卷的重点。

    第十八卷、龙袍干尸谜案

    胤祯死后葬在了哪里?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没有找到这方面的任何线索。蓟县的黄华山是埋葬康熙皇子的地方,胤祯在这里也有一个墓地,大概是1755年“死亡”后埋葬在了这里,所以这是一个空墓,里面什么都没有。那么他1774年去世后又葬在了哪里呢?宗室子弟留下的诗文中,没有这方面的线索,这个问题似乎成了一个永远无法破解的谜。

    然而,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06年5月的一天。这是石景山玉泉路的一个奥运场馆的施工现场,工人意外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清代男性干尸,其棺木上赫然写着“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拙吾黄公之灵柩”。在京的考古学家对这个墓地进行了清理,并将发掘出来的东西带回去研究。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棺木明明写着“中宪大夫”四品文官的头衔,干尸身上却穿着一品武官的麒麟补服,补服下面还罩着一件做工精美,只有亲王以上才有资格穿的五爪龙袍。然而,令人更不可思议的是,干尸虽然穿着清朝的官服,头上却挽着明朝的发髻,与官服所显示的身份极其不符。

    这种现象无从解释,专家也拿不出更有说服力的说法,此事也只能不了了之。然而,笔者却从这具干尸的身上看到了胤祯的影子,看到了它与《红楼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笔者从八个方面论证了这个观点,并得出此墓为胤祯1774年去世后下葬之墓,是现实中的“葬花冢”,是主人公宝玉的最后归宿。

    这八个方面是:1、墓葬的方位与大观园的方位完全一致;2、墓葬朝代的认定与胤祯所处朝代十分吻合;3、拙吾与拙笔意思相同;4、干尸身上的朝服与胤祯在康熙朝的身份完全一致;5、龙袍上的图案与宝玉头上的图案完全一样;6、墓主人的发式与张道士的形象完全一致;7、墓葬的内容与张璞庵薄葬的要求完全相符;8、下葬的时间与笔者之前的分析相一致。

    这八个方面的结论,主要是与《红楼梦》相对照而得出的,充分体现了它与《红楼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充分体现了墓主人与《红楼梦》主人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严格的说,这个墓葬的发现和认定,对作者或主人公而言,才称得上“有始有终”,才称得上了却了“问世传奇”的心愿。(完)

    (本章完)

第176章 《》后记() 
    《红楼探秘》(下面简称《探秘》)到此全部结束了,凡看过此书的人,恐怕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颠覆性的。同时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这是真的吗?其实,《红楼梦》中隐有真事,并不是笔者的主观臆断,而是作者明白无误告诉我们的,笔者只不过是顺藤摸瓜,把里面的真事揭示出来,让读者能一目了然而已。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对里面所隐藏的“真事”进行地毯式的搜索和追踪,并找到明确答案。如此一来,读者的观念也要来一次彻底的转变,从看小说转变成看历史,从看假拟妄称的故事转变成看真人真事,从看美人香草转变成看残酷的权力之争。

    很显然,它的解读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与以往完全不同,得出的结果自然也就大相径庭。以往我们津津乐道的宝黛爱情,在这里全然没有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手足相残的残酷现实和一段不为人知的真实历史,这就是角度不同带来的结果,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最好证明。也许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就在于此。

    但是,这些内容并不是笔者研究成果的全部,严格的说它只是一半,还有另一半正在酝酿中,准备在另一本书中发表。要知道,这另一半也很重要,它是对这部作品文章结构和创作方法的全面解读和剖析,同时对八十回的内容作了更加系统,更深入的探讨。应该说,它是《探秘》的姊妹篇,它们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是一个有机整体。

    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对《红楼梦》文章布局和结构的深入解读,人们才会相信《探秘》所揭示的历史事实无可争辩,它作为史书的价值才能得到完整的体现。笔者对这个研究成果很有信心,希望这本书能早日与读者见面,实现国人期盼已久的“圆梦”心愿。

    本章完
101451 。
101451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