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勃勃野心。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雍正半路杀出,在夺嗣野心的驱使下,采用阴谋卑鄙的手段夺取了皇位,成为独占鳌头者。为什么把他比喻成一匹“野马”呢?因为雍正生于1678年,属相为马。作者把他比作脱缰的野马,来势汹汹,横行无忌,恰恰反映了他无视国法家规,没有道德底线,为所欲为的本性。
第三、薛宝琴的《怀古绝句》之一《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赤壁”乃“赤璧”,指宝玉,因为他来自“赤瑕宫”。之所以把皇权称之为“赤璧”,是因为它炙手可热,谁看见都要眼红,谁对它都要疯狂追逐。这个灯谜指的是康熙驾崩之后,在后宫上演了皇权争夺大战,结果发生了“火烧赤壁”的一幕。所谓“水不流”,指清明不彰,正不压邪,出现了壅塞不通的现象。言外之意,“赤璧”被雍正横刀夺走,所谓“驰城逐堑势狰狞”体现的正是这一点。
“舟”即“九”,指九五之尊的皇位。把皇位比作“舟”,说明属性为“水”的人才配坐这个位子,因为水能载舟。所谓“徒留名姓”说的是奉诏继位者有名有姓,大家都知道他是谁,只是对外没有公开罢了,所以是“徒留名姓载空舟”。这句话指的是秘密立储的情况,“空舟”就是虚位以待,表面上看它尚未有归属,但实际上它已是名花有主。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喧阗”指的是皇子们对谁是真正的奉诏继位者产生了激烈争论,以至于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阗”是门中有真,这个“门”指的是皇位,“真”指的是真正的嗣子。大家为“真”是“水”还是“火”喧闹一阵之后,结果发生了“火烧赤壁”的一幕,不仅将“真”烧毁,也将“舟”吞没。
这个灯谜的意思是说:皇子们为谁是真正的奉诏继位者争吵不休,对雍正的说法根本不相信。但争吵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在皇宫上演了骨肉残杀的“赤璧大战”,反对雍正的阿哥们一个一个的成为了这场战争的牺牲品。“无限英魂在内游”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实际上是康熙生前夺嗣大战的延续,也是它的结果。
第五、《怀古绝句》之二《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这个“徒留名姓”的人究竟是谁呢?或者说“水”和“火”的赤壁大战,“火”是雍正,“水”又是谁呢?《交趾怀古》给出了明确答案,他就是马援。
马援是历史上有名的将军,他的功劳主要在西部战场上,所以是“声传海外播戎羌”。“戎羌”指的是西北西南一带的羌族,马援在这里征战多年,战功赫赫,威名远扬。但可惜的是,他最后不是死于沙场,而是死于南征的蛮荒之地,所以诗的题目叫《交趾怀古》。马援当然只是一个代称,其背后的那个人才是我们要找的真嗣子。那么,马援指的是谁呢?他指的是在西部镇守多年的抚远大将军十四阿哥胤祯。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这句话说的是:胤祯在抚远大将军任上能严肃军纪,整饬边防,克尽职守,屡建奇功。“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作者借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来说明,十四阿哥在皇子中功劳最大,大家一致认为他才是康熙钦定的接班人,并非是空穴来风。也就是说,民间盛传四阿哥夺了十四阿哥皇位,并非是捕风捉影,而是确凿无疑的事实。为什么这么说?楚汉相争时,张良(子房)使用诈计,吹笛作楚歌扰乱项羽军心,让他们以为汉人已得楚国,致使楚军军心动摇,大败于垓下。作者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以此表明雍正陷入“四面楚歌”的被动局面,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并不是别人使用计谋故意栽赃陷害他。这就是“铁笛无烦说子房”所要表达的意思,里面包含了对民间传说的肯定。
“交趾怀古”的题目,强调了将军是在南方遇害,最终栽在了“火”的手里,因为南方代表“火”,代表污浊之气(瘴气)。当然,这个“火”指的是雍正。
第六、《怀古绝句》之三《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这首诗说的是康熙册立的第一任太子胤礽。胤礽才一岁半就被康熙立为太子,一生都处在权力的风口浪尖上,整天提心掉胆的过日子。涉世不深的他就像一片无助的叶子,一会被推向浪尖,一会又被卷入谷底,饱受权力争夺之苦。可以说,从他懂事起,就没有过过一天清静天平的日子,即使被废黜之后,他的生活依然没有得到片刻的安宁,所以是“牵连大抵难休绝”。他的悲剧可以说是历史上所有嗣子悲剧的一个缩影。
由于胤礽是不到两岁就被立为太子,所以诗中说他是“无端被诏出凡尘”。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否愿意,都把你摆在了这个位置上。然而,一旦坐上了这个位置,就像坐在了火山口上,随时都有被“火”吞噬的危险。他在位近四十年,遭遇了二立二废的磨难,经历了被圈禁、被迫害的折磨,其中的痛苦,恐怕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历史证明,凡是过早被立为太子的人,几乎都得不到善始善终,胤礽的遭遇再次印证了这一点。1725的一个寒冷冬日,他在被雍正的囚禁中默默的走完了自己悲惨的一生,留给后人的只有无声的叹息。作者抱着极大的同情,用“莫怨他人嘲笑频”,为他的一生画上了句号。(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66章 、暖香坞灯谜之谜(7)()
第七、《怀古绝句》之四《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壮士”指遭到雍正圈禁和迫害的阿哥们,“恶犬”指的是雍正。这首诗把身为诸侯王(猢狲)的阿哥们比作韩信,说他们的命运早在雍正给他们加官进爵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三齐位定盖棺时”,这句话借刘邦给韩信封齐王的故事,影射雍正对兄弟的加封不怀好意,包藏祸心。雍正生性残忍苛刻、猜忌多疑、喜怒无常,在加上其得位不正,心中有鬼,对知情的兄弟们总是耿耿于怀。刚上台时,为了稳住他们,他隐忍不发,给他们封官进爵,营造出了一片祥和之气。可是,等自己的屁股坐稳之后,凶残的本性便逐渐暴露出来,对手足兄弟毫不留情,大开杀戒,百般侮辱,让他们生不如死。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一饭之恩”说的是韩信在饥饿难耐时,一个漂洗丝棉的老妇可怜他,给他饭吃。后来韩信封王后,召见这个妇人,赠千金以报答她的恩情,这便是“一饭之恩”的由来。这个典故说明韩信是一个有情有义,知恩图报的人。那么,这句话用在阿哥们的身上又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死于雍正手里的这些皇子们并不是犯了什么滔天大罪,希望世人不要轻信雍正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而鄙视他们。与雍正的薄情寡义,残暴乖戾,狭隘自私相比,他们都是有情有义,顾全大局的人,要不然雍正怎么可能如此轻易的坐上并不属于他的皇位呢?
第八、《怀古绝句》之五《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只因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这首诗表面上看说的是隋炀帝杨广,实际上是在影射雍正。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他的baozheng导致隋朝分崩离析,两代而亡。据史书记载,杨广有轼君杀父的嫌疑。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隋文帝杨坚在临死之前萌生了废黜杨广,另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杨勇为太子的想法。不料此事被当时的太子杨广知晓,他便暗中勾结自己的心腹大臣,把生病的隋文帝囚禁起来,让他与外界完全隔绝,最后把他弄死在病床上。收拾了隋文帝后,杨广又假传文帝遗诏,杀害了杨勇,自己顺利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尽管他如愿以偿的当上了皇帝,但其弑君杀父,夺取皇位的事实天下皆知,所以是“惹得纷纷口舌多”。杨广死后,史学家们把这段历史写进了史书,让他永远的背上了“弑君杀父”的骂名。作者在这里把雍正比作杨广,其用意十分明显,就是在暗示这个用非法手段夺取皇位的人,有囚禁或杀害康熙的重大嫌疑。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隋堤以遍植柳树闻名。柳是春天的象征,可是隋朝的春天在哪里呢?作者用这句话讥讽雍正在自我粉饰,自我标榜的鼓噪声过后,其刻意营造出来的春天就像隋堤风景一样,只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最终还是被萧瑟和衰败所替代。
“只因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尽管雍正“争得初春景”,成为了元春,成为了皇帝,但他带给家族的不是春,而是秋,不是繁华,而是萧瑟,不是兴旺,而是凋敝。这个结果与先皇的遗愿背道而驰,与家族“宁”和“荣”的期待背道而驰,在这种情况下,他有可能不遭到质疑,有可能不惹上口舌是非吗?“要使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个灯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九、《怀古绝句》之六《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诗经?周南?桃夭》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家室”。这首诗用桃树的盛而美来形容女子婚嫁后,家室兴旺的景象。“夭夭”指美而盛的样子;“灼灼其华”是桃花盛开,“烘楼照壁”的繁华景象。桃花既是元春的象征,也是家族兴旺发达的标志,因为元春代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的那个“一”。
可是,《桃叶渡怀古》展示给我们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桃树已是残枝败叶,上面的花朵全部凋零,看不到丝毫繁茂的样子。元春本是又一个春天的开始,又一个百花盛开季节的到来,又一个丰年的象征。但这副画面却告诉我们,贾府并没有出现“一荣俱荣”繁华景象,反而遭遇了暴风骤雨般的致命打击,导致骨肉分离,家破人亡,落了个“一损俱损”的结局。谁又能想到,六朝时期宫廷内乱的悲剧在贾府再次上演;谁又能料到,先皇生前最担心、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桃枝桃叶总分离”,“总”字说明什么?说明这种悲剧在历史上总是不停的上演,贾府的遭遇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六朝”是南京的代称,因为那里是六朝古都,但南京又被称作金陵,所以它指的是皇宫。“多如许”说明,手足相残在这个地方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已经是一种常态。这就是秦可卿所说的:“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够长保的?”。从古至今,皇家历来是兴衰相伴,荣辱相连,没有一个朝代能长盛不衰。所谓“三春去后诸芳尽”,就是对这一规律的高度概括。有春天就必然有秋天,有秋天就必然有严酷的冬日。每个朝代都要经历这样的轮回,每个皇帝都要面对这样的考验。所以,贾府的遭遇也是历史的必然。
“桃之夭夭”就是“星辉辅弼”的意思,这是先皇最大的心愿,所以把它高高的悬挂在家庙上,希望子孙能“慎终追远”,团结一致,守好这份家业。可是,结果又是怎样呢?“小照空悬壁上题”,残酷现实把先皇“宁”和“荣”的遗愿击得粉碎,让他悬了半世的心依然不能放下。这实际上道出了康熙的悲哀,也道出了皇家的悲哀。(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67章 、暖香坞灯谜之谜(8)()
第十、《怀古绝句》之七《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大家一看就明白,这是写王昭君的,但王昭君指的是谁呢?这是问题的关键。从王昭君这三个字来看,应该指的是真嗣子,因为里面有“王”,有“君”,正好符合他从“王”到“君”的身份。作者把真嗣子比作王昭君的同时,把篡位者比作“樗栎”,前者为栋梁之才,后者为不可雕之朽木,二者的区别一目了然。然而,正是这个“樗栎”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光天化日之下干出了窃国的勾当。干了就干了吧,还非要把自己装扮成“王昭君”,也不管自己长得像不像,也不管别人怎么看,就敢把“王”和“君”的两顶帽子同时戴在了自己头上,并拿着这张自画像招摇过市,蒙蔽世人。
对这种人来说,脸面已无关紧要,要紧的是大权在握,能呼风唤雨,能荣华富贵。因而,他能把假的说成真的,把死的说成活的,把没有的说成有的。然而,他的倒行逆施有目共睹,他可以欺骗于一时,却欺骗不了一世。他的这种行为不仅让皇家蒙羞,也让先皇蒙羞。所谓“汉家制度”,指的就是这种厚颜无耻的心态和掩耳盗铃的伎俩。这种人应该被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后人一面镜子,成为历史的反面教材。这就是“樗栎应惭万古羞”的真正含义。
可以想象,真正的“王昭君”,其内心是多么的痛苦,一夜之间,不仅丢了“王”,也丢了“君”,成为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者。“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河水的呜咽就是他眼泪的象征,凄凉的琴声是他哀怨的体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这个著名的诗句来概括他的这种心情,可以说再合适不过。
他的愁来自哪里呢?来自“闺阁”的遭遇,来自家们的不幸,来自对父皇遗愿的辜负,也来自对自己的悔恨。作者把这个“愁”写在了黛玉的脸上,也刻在了宝玉的心里。宝玉有关“女儿”的酒令,就把这个“愁”字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他说: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作者用滴不尽、开不完、睡不稳、忘不了、咽不下、照不见、展不开、捱不明这一串排比,把一个“闺阁”之人的忧思,形象而又生动的表现出来,让人似乎看到了一个独守空闺的女儿望眼欲穿的情景。她究竟在等谁呢?酒底“雨打梨花深闭门”给出了答案。这句话来自北宋词人秦观的《忆王孙》,作者以此点明女儿的相思之泪是为“王孙”而流,因为他才是“闺阁”的主人。而“王孙”不是别人,就是“王昭君”,就是“望家乡,路远山高”的真元春。“青冢”即“清冢”,里面埋葬的是“王昭君”,也是“花袭人”。
薛蟠关于女儿的酒令与宝玉的相对应,他说“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女儿愁,绣房窜出个大马猴”。这个酒令正是对“汉家制度”最形象、最生动的比喻。女儿是龙床的象征,能与之相配的当然是具有女儿品质的人,“乌龟”和“马猴”显然不能与之相配。这就点明了女儿“悲”和“愁”从何而来,因何而起。“马猴”指的是谁?顾名思义它指的是属马的侯王,而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雍正。
第十一、《怀古绝句》之八《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