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关键时刻,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故,他的嗣子身份还没来得及见天日就被彻底剥夺了,导致他储君的经历成了“来无迹,去无踪”的过眼烟云。正因为如此,他“没有世家传”,也只能“止于至善”,这段历史也就成了一个谜。
这个谜语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康熙指定的接班人并没有到位,被人冒名顶替了,导致他的这一身份从此消失的无影无踪。那么,这个冒名顶替者是谁呢?答案就在下面的灯谜里。
第二、李纨的第二个灯谜是:“一池青草草何名”。
这次还是心直口快的湘云第一个猜,她说:“这一定是‘蒲芦也’,再不是不成?”李纨回答说:“这难为你猜”,说明这次湘云猜对了。
这个谜语出自《中庸》里的一句话:“夫政也者,蒲芦也。”其实“蒲芦”并不是它的最终答案,它的最终答案是“中庸之政”。因为“夫政也者,蒲芦也”出自《中庸》,所以可以把“蒲芦”进一步解释成“中庸之政”。而“中庸之政”简称的话就是“庸政”,由此便引出了“雍正”二字。因此这个谜语的最终谜底是“雍正”。
这个灯谜也有主语,它和上一个谜语的“观音”相对应,它的主语是“蒲芦”。蒲芦即芦苇,生长在水边,不是花,不是木,而是一种草,没有任何价值。笔者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下面的灯谜还会涉及到它。
第三,接下来是李纹出的谜语,内容是:“水向石边流出冷”。谜底打一古人名。
这一次轮到探春猜了,她不假思索的回答说:“可是山涛?”,李纹笑道:“是”。
山涛是西晋文人,好老庄之学,以韬晦为本不求闻达,过着清静无为的生活。可是,后来又耐不住寂寞,四十岁以后出仕做官,成了司马氏朝中的新贵。更可气的是,他不但自己违背了做人原则,还想拉嵇康下水,结果遭到嵇康的断然拒绝。嵇康蔑视他的做法,写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大张旗鼓的与他划清界限。这篇文章不仅让山涛名誉扫地,也让他遭遇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尴尬。
了解了山涛做官的背景后,对这个谜语的含义也许就不难理解了。其实,它是把雍正比作山涛,说他清静无为的背后隐藏着极度膨胀的功名利禄之心,以至于铤而走险,孤注一掷,做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悖逆之举。
如果把前后这两个谜语联系起来看的话,意思就是:雍正四十岁以后出仕,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么他出仕做什么呢?答案就在下一个谜语当中。(未完、待续)
。
(本章完)
第63章 、暖香坞灯谜之谜(4)()
第四、李绮的谜语只有一个“萤”字,谜底也是打一个字。
这个谜语的谜底是宝琴猜到的,她说“这个意思却深,不知可是花草的‘花’字?”,李琦笑道:“恰是了”。众人不解,问:“萤与花何干?”,黛玉说:“妙得很!萤可不是草化的?”大家听后都会心的笑了。
宝琴在说出谜底前,先提醒说“萤”字的寓意颇深,不能简单理解,以此来引起读者对这个字的关注。当她答出谜底时,黛玉又补充说“花”是从草变化而来的,特别强调了“花”的来历。黛玉所说的“草”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蒲芦”。萤火虫一般在水边草根产卵,次年蛹化成虫,而“一池青草”就是它产卵的最好地方。所以,这个谜语的意思是:“萤”由“蒲芦”演化而来,最后变成了“花”。表面上看,它是“花”,但这个“花”与其它的花不同,它不是由草木生成的,而是由“草虫”变化而来,所以它是“萤”。
这个谜语实际上有两个谜底,一个是“花”,指“萤”是草化的;另一个是“草虫”,暗示“花”的本来面目。“花”当然指的是“花袭人”,也就是世袭之人皇嗣,前面的“观音”说的就是他。这个谜语实际上是说:雍正四十后出仕,成了皇位继承者,但其本质不是一条龙,而是一条虫,由此便点明了其来历不明,得位不正的事实。
谁都看的出,“草虫”这个称谓带有很强的讽刺意味,绝对是个贬词。其实,“草虫”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四十二回中就已经出现过,而且还是从黛玉嘴里说出来的。黛玉把“草虫”称作“母蝗虫”,以这个称呼来比喻刘姥姥。宝钗对黛玉这个比喻颇为赞赏,评价说:“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众人听了,都笑道:“你这一注解,也就不在他两个以下”。显然,不仅宝钗赞赏,在场的所有人也都认同。
其实,把刘姥姥与“母蝗虫”画等号的始作俑者并不是林黛玉,而是作者。在黛玉之前,他已经把刘姥姥定性为“母蝗虫”,并堂而皇之的写在了四十一回的标题当中。这个标题是:“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遇劫母蝗虫”,里面的“母蝗虫”指的就是刘姥姥。“蝗虫”即“皇虫”,它是皇家的败类,是皇权面临的最大威胁。刘姥姥为什么能与“蝗虫”画等号呢?就是因为她姓“刘”。刘姥姥与贾母的对应性显而易见,贾母是祖宗,她也是祖宗,但她们属于不同的门派。贾母属于真门,她属于假门,所以林黛玉才会说:“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对于“母蝗虫”的比喻,脂批说:“触目惊心,请自思量”,说明里面大有文章,万不可轻易带过。
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刘姥姥受到大观园女儿的耻笑和愚弄,并不是因为她是一个从乡下走出来的穷婆子,而是因为其“刘”的属性。前面说过,“刘”是大逆不道的象征,具有非法和残忍的性质,与“李”是死对头。宝玉的篆体“宝”字里面的刀剑斧钺,就是“刘”的象征,它体现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辩证思想。作者用“春秋”笔法影射历史,影射真事,我们的眼光也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一定得跟上作者的思维,否则就无法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如果把上述四则灯谜贯穿起来看的话,它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雍正在四十岁之后入仕,成了世袭之人,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是,他不是合法继位,而是采取非法手段夺取的皇位。无论他的辩解多么冠冕堂皇,无论他的说辞多么头头是道,无论他拿出的证据多么无懈可击,这个事实都无法改变。
真正的嗣子不仅遭遇了“半途而废”的命运,而且他的这个经历从历史档案中被彻底抹去,落了个“虽善无征”、“止于至善”的结果。值得庆幸的是,《石头记》的问世弥补了他没有“世家传”的遗憾,圆了他“有始有终”的梦,让他的“善”得到了印证,得到了延续,得到了公正的对待。
2、暖香坞灯谜诗十三首
如果说前面的四则灯谜,揭露了皇嗣的遭遇和雍正篡位的事实,那么后面的十三首灯谜诗,除了对这一事实作进一步的补充完善以外,还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刻反思,对篡位者进行了有力批判。作者通过这些灯谜,把这段历史完整的呈现出来,让读者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造成了怎样的后果,给皇家带来了多大的灾难。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灯谜的内容。
在猜完李纨等人的灯谜之后,宝钗、宝玉、黛玉也各自出了一首灯谜,让大家来猜。薛宝琴也不甘落后,说:“我从小儿所走的地方的古迹不少。我今拣了十个地方的古迹。作了十首怀古的诗。诗虽粗鄙,却怀往事,又暗喻俗物十件,姐姐们请猜一猜。”说完之后,大家便争相来看,但猜了半天,一个都没猜出来,此事也就不了了之。对此作者没有再做任何解释,留给了后人十三首没有谜底的诗谜,面对这种情况,读者也只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64章 、暖香坞灯谜之谜(5)()
虽说宝琴交代这些诗谜各打一物,但宝钗和黛玉等人的一番议论,却透出了所谓的“一物”只不过是一个幌子,它实际上与“史鉴”有关,与“闺阁”有关,与真事有关。他们议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西厢记》和《牡丹亭》这两首诗的内容是否妥当,有没有必要保留的问题上。此番议论由宝钗引起,她认为:
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
林黛玉却不以为然,反驳说:
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
探春随即附和道:
这话正是。
李纨更是以赞成的口吻补充道:
况且他原是到过这个地方的。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单是关夫子的坟,见到了三四处。关夫子一生事业,皆是有据的,如何又有许多的坟?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也是有的。……如今这两首虽无考,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皆有批注,老小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牡丹》的词曲,怕看了邪书。这竟无妨,尽管留着。
李纨的一句“这竟无妨,尽管留着“结束了这番争论。这看似是闺阁的闲情逸致,实际上里面“另有清思”,别有意趣。这是作者惯用的自破自立的手法,通过大家的议论来阐释这样一个道理,即:这些诗名为“怀古”,实为“喻今”。也就是说,它并不是在发思古之幽情,认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评说,而是在借古说今,借古喻今,用历史事件来影射所要披露的真事。所以,它的谜底不是打物,而是打与“西厢”和“牡丹”有关的“闺阁”内幕。
不仅如此,这番议论还特别突出了薛宝琴最后两首怀古诗的内容,强调它们虽然史鉴上无考,但并不妨碍它作为历史证据的意义和价值。李纨总结性的发言说出了这样一个道理:这些诗既有“穿凿”之虚,也有“史鉴”之实;既有“愚人”的一面,也有“有据”可考的另一面。这就要看你如何去判断,如何去取舍,如何去理解了。如果一味“胶柱鼓瑟”,不知变通,一门心思在打物上做文章,下功夫,那么很可能你就成了被愚弄、被蒙蔽的对象。
脂批在这一回的回后批道:
就灯谜中生一番讥评,另有清思,迥非凡艳。
所谓“讥评”就是对死搬教条,不知变通的人的讥讽;“另有清思,迥非凡艳”就是告诉大家一定要有创新思维,切不可被假象所迷惑。如果你抛开“打一物”的思维,从“史鉴”的角度来看待这些灯谜,那么你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灯谜的答案,更有历史的真相。下面我们就来破解这些灯谜背后的秘密。
第一、宝钗的诗: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这首诗与宝钗自身的寓意有关。她把皇位比作高高的佛塔,以“镂檀锲梓一层层”加以形容。佛塔本是慈悲的象征,具有大仁大爱的品质,可是现实又是怎样的呢?每一次的风雨过后,谁听了里面传来的梵音佛语?谁又看到了慈悲为怀的大爱景象?
这个灯谜的寓意很明确,说的是皇位貌似威严仁慈,但背后却是刀光剑影,杀机暗伏。每一位皇帝的诞生都伴随着阵痛,每一次朝代的更迭都要经历血雨腥风,这一次同样也不例外。
第二、宝玉的诗: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诤蠼魈岱馈p揭艉仔判肽冒堰駠u答上苍。
既然“金”处在如此危险的境地,那么“玉”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这个灯谜与宝玉作为嗣子的责任与命运有关。“天上人间两渺茫”,说的是皇嗣与皇位本来只有一步之遥,但对主人公来说,这一步就像天上和人间一样遥远,中间不知道要经历多少磨难,多少争斗。正因为如此,“琅诤蠼魈岱馈薄!袄奴”指青玉,而青玉就是黛玉。我们知道,黛玉除了有“墨宝”的意思外,还代表龙的眼睛,是真嗣子的标志。宝玉头上戴的“二龙抢珠金抹额”,上面的那颗珠子就是龙的眼睛。
这个寓意从南北朝的画家张僧繇“画龙点睛”的故事引申而来。有一次,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画了四条龙,非常逼真,但都没有眼睛。人们看了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画眼睛,他回答说:“点之即飞去。”人们不相信,坚持要他画上眼睛。结果,他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只见雷鸣电闪,两条龙破壁而飞,乘云而去,而留在墙壁上的只有那两条还没来得及点睛的龙。可见,真龙和假龙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点睛”。
黛玉就是宝玉的“眼睛”,就是宝玉的灵魂,所以她是”黛玉“,也就是”墨玉“的意思,而墨玉代表眼睛。所谓“木石前盟”指的是黛玉和宝玉的结合,这种结合是“人”和“位”的结合,宝玉代表嗣位,黛玉代表嗣子,所以他们一个是“月”,一个是“花”。“前盟”这两个字表明,他们的结合已是过去式,已是既成事实。也就是说,宝玉这条龙已是点过睛的龙,是条“活龙”,故而他头上戴着“二龙抢珠金抹额”。那么“琅诤蠼魈岱馈敝傅挠质鞘裁茨兀俊袄奴节”指的是嗣子册立的日子,作者把这个日子比作“画龙点晴”。“谨提防”指的是,一旦储君册立,随时要提防“天有不测风云”。
这个灯谜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嗣子册立之后,一定要加倍小心,时刻提防可能发生的突然变故。“鸾音鹤信”指仙人驾鸾鹤飞升而去,这里暗指皇帝驾崩的消息。“好把唏噓答上苍”,“好”是嗣子的代称,“上苍”指“青天”,也就是驾鸾鹤而去的皇帝,“唏嘘”是悲叹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嗣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当皇帝驾崩时,他要履行其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接受成命,并为皇帝送终。这个灯谜说明了什么?说明康熙生前已经立储,雍正所谓的临终授命,遗诏传位的说辞根本站不住脚。(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65章 、暖香坞灯谜之谜(6)()
第三、林黛玉的诗: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鰲背三山独立名。
这个灯谜与皇位被篡夺有关,由于篡夺者篡夺的是林黛玉的位置,故而事情的真相由林黛玉来揭示。诗中把篡位者比作不受任何束缚的野马,以狰狞的面目半路杀出,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跨越了不可逾越的壕沟,取得了独占鳌头的优势,成了天下的主人。
这首诗一看就明白,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地方,只要知道它的背景,直接对号入座就可以了。“騄駬何劳缚紫绳?”与“眼前道路无经纬”意思一样,指的是扰乱朝纲,无法无天者。“主人指示风雷动”中的“主人”不是指哪一个人,而是指“妄动风月之情”的勃勃野心。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雍正半路杀出,在夺嗣野心的驱使下,采用阴谋卑鄙的手段夺取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