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与我们常说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意思差不多。警幻所说的“珠林宝树”,不仅道出了宝钗、黛玉之美,也体现了女儿即树的寓意。
“婆娑”指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一个以女儿为主的群体。这个群体是作者传经讲道的载体,是他表达思想情感的平台,也是他隐藏历史真相的工具。女儿和真事的关系,就是“宝树”与“长生果”的关系,而惜春就是这棵树上的“长生果”,是作者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修成的“正果”。作者放弃名利地位,放弃家庭生活,放弃人生享受,独自隐居山林,在清贫和孤独中潜心修炼,为的就是“长生果”——《红楼梦》的诞生。
那么,惜春和曹雪芹又是什么关系呢?前面说过,一僧一道与一芹一脂是对应的关系,道人即脂砚斋,僧人即曹雪芹。如果说把探春和脂砚斋联系在一起的是道士的风骨,那么把惜春和曹雪芹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僧人的佛性。脂砚斋的名字被巧妙的隐藏在了探春的书斋里,曹雪芹的名字同样被巧妙的隐藏在了惜春的画作中。
惜春奉贾母之命画大观园,宝钗、黛玉、宝玉、探春一干人也都没闲着,他们时不时的过来帮忙,不停的出主意,想办法,并四处张罗画画所需的一切用品。可是大家忙乎了半天,却没看到她拿出什么画作来,她究竟画了没有?画的怎样?画的是什么内容?书中没有作任何交待。倒是贾母的一席话,不经意间说出了惜春要画的内容,而且大家还为这幅画取了个名字叫《双yan图》。然而,就是在这幅《双yan图》中,隐藏着“曹雪芹”三个字。
这是第五十回的一场戏,当时大观园被白雪覆盖,犹如琉璃世界一般。贾母看到宝琴披着雪裘站在山坡上,其身后有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她便笑着对众人说道:
“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yan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
这是一幅写意画,所谓“双艳”指的是“琴”和“梅”。贾母在称赞“琴”和“梅”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了宝琴所穿的那件衣裳。这个衣裳的名字叫“凫靥裘”,是贾母精心收藏的一件稀罕物,从来没有拿出来过,连宝玉都没舍得给,十分珍贵。由于它是用野鸭子头上的毛作的,穿在宝琴身上“金翠辉煌”,羡煞在场的所有人。要知道,作者刻意突出“凫靥裘”,并不是在渲染这件衣服有多么名贵,而是在强调它所隐含的寓意。宝琴配这件衣裳,不正是鸿雁传情的意思吗?
其实,不单单宝琴是鸿雁,大观园的女儿都是鸿雁,在白雪世界里,她们清一色的身穿“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表现的就是一群鸿雁的寓意。贾母之所以要求惜春一定要把“琴儿和丫头,梅花,照模照样,一笔别错”的添上,是因为这幅画面中有“雪情”的含意。“雪”在书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它代表作者“平冤昭雪,真相大白”的美好心愿。林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达的是这个意思;《红楼梦曲》的收尾曲《飞鸟各投林》的最后一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正因为薛宝琴的名字有“雪情”的含意,所以她成了这幅画的主角,也成了众人的焦点。
“曹”在古汉语里作“群”或“辈”解,杜甫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费江河万古流”中的“曹”就是这个意思。曹雪芹的“曹”特指具有鸿雁性质的这个女儿群体,它包括所有的主子姑娘和丫鬟在内。这些鸿雁所要传递的“情”就是“雪情”,就是作者“昭雪”的心愿,“曹雪芹”的名字因此而来。可见,作者把自己的期待,把这本书的目的浓缩在了这幅《双yan图》中,浓缩在了“薛宝琴”的名字中,也浓缩在了“曹雪芹”这三个字中。
所以,曹雪芹实际上是《红楼梦》的代称,就像脂砚斋是作者的代称一样。不仅如此,就连“孔梅溪”和“吴玉峰”也都是《红楼梦》的代称,它们和曹雪芹共同组成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寓意和内涵。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溪”是水,“峰”是山,再加上“曹雪芹”的“琴”,使得这个意思不言自明。
其实,我们过去所理解的“曹雪芹”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他和书中所有人物一样,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并不是真有其人,真有其事。也就是说,在他的身上只有象征意义,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不仅如此,作者还刻意制造了贾府是江宁织造府原型的假象,想让读者对曹雪芹作为作者的身份深信不已。殊不知,这是他向天下人撒了一个弥天大谎,以掩盖自己的真实背景和身份。其实,拟写书名的这些人,除了脂砚斋以外,其他的人都不存在,都是子虚乌有。
总之,书中无处不在的一僧一道,一个是书的象征,一个是作者的化身,他们与惜春和探春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双真”的属性。所谓“双真”指主人公的真性和书的真性:探春与道士呼应,体现的是主人公的真性;惜春与僧人呼应,体现的是书的真性。他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为补充,相互印证,将“色”和“空”结合得天衣无缝。
4、一僧一道与一贾一甄
如果说书中有“双真”,那么必然也有“二假”与之对应。没错,正是这“双真”和“二假”在故事中形成了经纬分明,水火不容的两条主线。从“双真”的寓意中可以推测出“二假”的内涵,它们分别代表书的假象和主人公的假象。“双真”和“二假”在书中形成了两条叙事脉络,它们相互交织,又并行不悖,始终贯穿在故事的每一个章回,每一个情节,每一个人物身上。
“双真”以甄士隐为代表,“二假”以贾雨村为代表。当然,他们并不是单独的个体,各自的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群体,由此形成了真和假的对立。总体来说,甄士隐的背后是清明灵秀的女儿群体,贾雨村的背后是浊臭逼人的男人群体,两个阵营就像青埂峰与无稽崖一样,在同一个空间形成了相互对峙的局面。甄士隐既代表书的真性,也代表主人公的真性,同样贾雨村既代表荒唐言,也代表那个与主人公相像的鱼目混珠者。我们只要掌握了这两条线索,不管书中的人物多么庞大,不管剧情多么复杂,不管文字多么深奥,我们都能气定神闲,游刃有余,不至于被这些真真假假弄得眼花缭乱,晕头转向,让自己总也找不到北。(第五卷完)
(本章完)
第45章 、四大家族政治背景之谜(2)()
否定了贾府的原型是江宁织造府曹家之后,便意味着这个家族的政治背景依然是一个谜,依然是有待破解的课题。不用说,谁都想知道这个“赫赫扬扬,已将百载”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究竟是谁家?生活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主人公到底拥有一个怎样的家庭背景?可以说从《红楼梦》诞生的那天起,这个问题就成了人们特别关注的焦点。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我们想知道,作者也很想让我们知道,但他不能直说,只能以伏笔埋线的方式加以暗示,加以提醒,加以说明,希望读者通过“索隐”揭开这个谜底,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可是,对于作者的旁敲侧击,我们总也视而不见,只是一门心思的在江宁织造府上做文章,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不能不说是红学研究方面的一大遗憾。
作者把他的作品比作秋菊,比作柳絮,借宝玉和宝琴之口发出了“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拢?”的设问,用这种方式把“谁家事”这个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促使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然而,作者的发问犹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很显然,这个问题的解决并不取决于作者,也不取决于《红楼梦》以外的任何考证,而是取决于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说实在的,这样一来问题反而简单多了,我们只要抱定书本不放,在文字的解读上下功夫,揭开这个谜团也只是时间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在哪些文字上下功夫呢?当然是与这个问题密切相关的文字,比如:《护官符》,比如宝玉的梦,比如贾府的祭祀大典等等,这些内容都是我们通往真相的捷径,是破解这个谜题的最佳切入点。
1、《护官符》背后的玄机
《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指贾、史、王、薛四家。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按门子的话说:“皆联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也就是说,四大家族的兴亡成败,荣辱得失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一损俱损,一荣俱荣。那么“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又是怎样的关系呢?从表面上看,它好像是封建大家族之间通过联姻在政治上结成同盟,以寻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裙带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它们的关系远比裙带关系更为密切,更为休戚与共,更为相互依赖。换句话说,它们之间谁也离不开谁,任何一方的存在都要以另外三方的存在为前提,为条件,缺一不可。那么,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答案就在门子对四大家族的点评式的介绍中。
门子说,四大家族最大的特点是“有权有势,极富极贵“。想想看,天下能集“权”、“势”、“富”、“贵”于一身的是谁家?而且,这种“富贵”并非一般的富贵,门子用“极”来形容,说明其富贵的程度远非平常仕宦之家可比。它的“权势”也不是一般的权势,门子说,谁要是“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也就是说,这种权势触犯不得,一旦触犯,不仅丢官,还会送命。可见,这样的权势也不是一般权贵之家可比。从门子的这些介绍中,我们可以明确的感到,四大家族除了富贵和显赫之外,更重要的是“有权有势”,天下没有人得罪得起。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家族呢?这个家族又有着怎样的政治背景和政治地位呢?答案就在《护官符》中。
《护官符》虽然出自一个不起眼的“门子”之口,但它的意义,它的重要性却不容低估。要知道,门子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一个角色,目的就是带领读者顺利进入四大家族之门,所以被称作“门子”。“门”本身就是“相通”的意思,门子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具有点拨和指导作用,所以绝不能小看。从门子对“葫芦案”的掌握和分析看,这个人绝对是“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之辈:他不仅认识原告,也认识被告;不仅熟知元凶的背景,也深知受害人的情况;不仅知道应天府新任判官的过去,还知道他今天的地位全都仰仗贾、王所赐;不仅对“葫芦案”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还知道怎么判这个案子才能趋利避害,对他的主子有利。所以,门子十分殷勤的向贾雨村出谋划策,把各方面的关系都照顾到了,唯独置甄英莲的利益于不顾,让甄家在这个案子上付出了沉重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又是贾府的门子,是葫芦庙的门子,而“假王(贾、王)”才是他真正要效忠的主子。
被门子奉为神明的“护官符”,正是贾雨村在“应天府”案子上敢于颠倒黑白,徇私枉法,薄情寡义,胡乱判案的原因所在。谁都看得出,他不敢得罪四大家族中的任何一方,因为得罪了一家,也就意味着同时得罪了另外三家,反之,维护了一家,也就意味着同时维护了另外三家。“护官符”不仅能给他带来荣华富贵,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护官”和“护命”的双重功效,所以被贾雨村视为命根子。然而,谁也不会想到,“护官符”正是我们进入《红楼梦》的一把钥匙,只有它才能开启通往贾府最核心、最隐蔽的那道神秘之门。
“护官符”里究竟隐藏着什么?它将向我们揭开一个怎样的惊天大秘?只要我们深入到它的内部,答案自然就会出落石出。《护官符》的原文如下: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表面上看,这四句话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不过是用夸张的语言对四大家族的富贵和显赫进行极力渲染罢了。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它每一句话的背后都有一个潜台词,而每一个潜台词都指向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逐句分析一下这四句话的真实含意。(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46章 、四大家族政治背景之谜(3)()
第一句“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古代的宫室建筑,堂即殿,它是宫廷建筑的核心部分,是天子升座议事、举行各种典仪的重要场所,也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用白玉修建的宫殿是什么呢?就是雄伟壮观的“宝殿”。“马”指天子出行的车驾“銮”,而“金马”就是“金銮”的意思。也就是说,“白玉为堂金作马”的潜台词是“金銮宝殿”,而“金銮宝殿”是最高权力的中心。
可以说,“白玉为堂金作马”这七个字,把贾府的背景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绝不可能出现模凌两可的解释。“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意思是说,贾府之地并不假,它是实实在在的“金銮宝殿”,是天下人瞩目的最高权力中心。
第二句“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用秦始皇耗费巨资修建的占地面积三百里,富丽堂皇的阿房宫来比喻老祖宗史家,是不是有点过于夸张,或者言过其实呢?在不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时,恐怕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这个形容再合适不过,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来看一下下面这个谜语。
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
这是贾政送给贾母的谜语,笔者在前面已经谈过,它的谜底是“砚台”或“史笔”。这个谜底书中有明确交代,对此不会有人表示怀疑,但让你没有想到的是,它还有另外一个谜底,还有另外一层意思。这个谜底虽然书中没有直接交代,但作者通过林黛玉质疑宝玉参禅的问话,把这个谜底间接的说了出来。黛玉说:
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
对此机锋宝玉无言可对,脂砚斋在这句话后面批道:
拍案叫绝。大和尚来答此机锋,想也不能答也。非颦儿,第二人无此灵心慧性也。
其实,不是宝玉答不上来,而是作者不愿直说,想把这个谜底留给读者自己去猜,自己去想,因为它过于敏感,大有“干涉时世”之嫌,故而只能就此打住。
那么这个谜底到底是什么呢?如果把宝钗紧接着所讲的禅宗五祖求法嗣传衣钵的故事联系起来看的话,或许你就可以猜到这个“至贵”、“至坚”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了。它显然与“庙堂”之上的传位有关,与最高权力的交接有关。这个东西不是别的,正是象征一个国家至高无上权力的“金印”。也就是说,“金印”是这个谜语的第二个谜底,也是作者赋予贾母的第二种寓意。
从外形上看金印和砚台一样,都具有“身自端方,体自坚硬”的特点,但与砚台不同的是,它具有“至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