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探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楼探秘-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简介:这是对《红楼梦》这座历史迷宫的一次探秘之旅,它将带领你走进一段尘封的历史,领略不一样的文字,不一样的风光,不一样的故事。其独特的视角,精辟的论述,新颖的观点,一定让你的这次探秘之旅显得得特别有意义,也特别有价值。
 101451

第1章 、贾瑞照镜之谜(1)() 
一百多年来,红学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的来说还是大不尽人意,因为研究工作很早就陷入僵局,再往下已无路可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抱着固有的思维在原地打转,等待新的发现,新的突破,可是奇迹并没有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攻克难题的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人们的信心和耐心随之也发生了动摇。

    红学权威俞平伯先生就说过这样的话:“至于《红楼梦》本身的疑问,使我每每发生误解,更无从说起。我尝谓这书在中国文坛上是个‘梦魇’,你越研究便越觉糊涂”。资深红学家冯其庸先生也无不感叹的说道:“《红楼梦》是自古以来少有的一部神秘的书,永远也说不完,永远也看不清”。一生都在从事红学研究的周汝昌先生更是深有感触的说:“读懂《红楼梦》是大难事!”。因此,有人干脆得出这样的结论:《红楼梦》本来就是没有谜底的谜,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和推理,但永远都找不到标准答案。

    不管人们的看法如何,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却是:到目前为止,《红楼梦》没人看得懂,没人说得清,没人知道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尽管它一直是人们热衷的话题,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但每一次热闹过后,一切又都回到了原点,它身上的谜团过去是多少,之后依然是多少,并不会有任何改变。这个现象在中国文坛史上前所未有,远不是一句“不可思议”可以概括的。难道《红楼梦》的真相真的成了解不开的谜?作者十年的辛苦真的成了他人的嫁衣裳?红学研究几代人的努力真的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虽说我们极不愿意看到这一点,但又不能不承认眼前的事实。《红楼梦》能不能被认识?它的真相能不能被破解?它的谜底究竟是什么?这不仅仅是红学家的困惑,也是所有珍爱这份文化遗产者的共同困惑。

    我们不禁要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出在作者身上,还是出在读者身上?如果说出在作者身上,那就意味着作者的本意就是要写一部谁也看不懂的天书,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揣摩,去理解都不会有标准答案,就像前面有人已经得出的结论一样。如果说出在读者身上,那就意味着一开始我们就走错了方向,走上了一条永远都无法抵达终点的不归之路,无论你做多大努力都无济于事。

    如果就上述问题,让大家做一个选择的话,我想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都会选择后者,因为作者“谁解其中味”的设问明确否定了前者,并把希望寄托在了读者身上。然而,对于今天这样的结果,作者不是没有预料,他知道事态的发展必然会走到这一步。但他认为,误入歧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误入歧途之后再也走不出来,这不仅耽误了自己,更是耽误了此书,让其“谁解其中味”的希望彻底破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他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和笔墨,在书的各处伏线埋笔,设立警示,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警示的内容虽各有不同,但中心只有一个,这就是:此路不通,速作回头要紧。比如宝玉梦中石牌坊上的那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就是《红楼梦》入口处的一个警示牌,它告诫人们如果真假不分的话,就永远都进入不了主人公的“梦”,也永远进入不了作者的内心世界。遗憾的是,对于作者的警告,凡是从这里经过的人要么熟视无睹,要么一头雾水,结果所有人无一例外的走进了迷津,走进了死胡同,至今都走不出来。

    贾瑞照镜可以说是整个警示中最明确、最形象、最生动的一个,如果在它的面前还不能幡然醒悟的话,那么他的昨天就是我们的今天。因为,贾瑞的困惑,就是我们的困惑,贾瑞在“空”与“色”之间的选择,也是我们必须要做出的选择,贾瑞自以为是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我们也很难幸免。所以,贾瑞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在他手里的遭遇,就是《红楼梦》在我们手里的命运。

    《红楼梦》与其它的小说不同,它的名字不止一个,除了《红楼梦》以外,还有《石头记》、《********》、《金陵十二钗》和《情僧录》。所以,“********”表面上看是一面镜子,实际上就是《红楼梦》。“********”两面皆可照人的特点,直接反映了这部作品具有很强的两面性。它只能反照,不能正照,这是跛足道人对贾瑞提出的要求,也是作者对读者提出的要求。这个要求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镜子的正面是虚假的,反面才是真实的,如果定要抱着正面不放的话,那么贾瑞的结局就是榜样。对于这一点,从理论上讲大家都很清楚,但一到实践中就开始犯糊涂,使得“反照”成了一句空话。

    “********”是什么意思?书中没有明确解释,凡例说它有“戒妄动风月之情”的功效,仅此而已。但如果不知道“风月”为何物的话,“戒”字又该从何谈起呢?所以这个解释对我们来讲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凡例中还有一段话,它说:“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四字,此则《********》之点睛。”这个提示十分重要,它明确告诉我们,要想知道“********”的含义,答案应该到哪里去寻找。

    什么是“点睛”?点睛就是文章的传神之处,是书的精华所在,通过它你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触及到作者的灵魂,发现浅深层次根本发现不了的东西。凡例列举了三个点睛之笔,除了贾瑞照镜为《********》之点睛外,还有宝玉做梦为《红楼梦》之点睛,空空道人见石头上的文字为《石头记》之点睛。不难看出,这三个点睛之笔都是围绕书名展开的,其内容必然与书的性质和主题有关。《红楼梦》是宝玉的梦,《********》是贾瑞的幻,《石头记》则是空空道人对石头之情的顿悟。三个点睛之笔最终落在了“梦”、“幻”、“情”这三点上,而这三点正是《红楼梦》的精华所在,是揭示全书主旨的关键。可以说,抓住了这三点,也就抓住了书的灵魂;理解了这三点,也就理解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所以说,吃透这三个点睛之笔,对理解《红楼梦》至关重要。(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2章 、贾瑞照镜之谜(2)() 
毫无疑问,在这三个点睛之笔的背后,埋伏着破解《红楼梦》的重要线索,隐藏着开启这座文学宝藏的金钥匙。在这三个点睛之笔中,除了《石头记》以外,《红楼梦》和《********》都带有梦的性质。《红楼梦》是主人公宝玉的梦,《********》是花花公子贾瑞的梦。两个梦虽然表现的都是男女****,但从内容到结果二者都大不相同:首先,宝玉的梦在天上,贾瑞的梦在地上;其次,宝玉的梦中情人是秦可卿,贾瑞的梦中情人是王熙凤;再次,宝玉的情不但得到了对方的积极响应,而且还实现了共结连理的美好愿望,让这个“情”有了结果。但贾瑞的情只是一厢情愿,对方不但不领情,反而对他的痴情进行了一番戏弄,致使这个“情”最终走向了死亡。如果说宝玉的梦是书的本意,书的主旨的话,那么贾瑞的梦就是对这个本意和主旨的曲解和误读。宝玉的“情”是真情,贾瑞的“情”就是滥情,二者之间没有丝毫的共同之处,结局当然大不相同。

    由此可见,“********”是专门用来为读者指点迷津的道具,上面画着如何入门的示意图,如果你能按照它指引的方向走,那么你进入的就不是贾瑞的梦,而是宝玉的梦,不是贾瑞的情,而是宝玉的情。所以,要想破解《红楼梦》,首先要破解“********”;要想破解“********”,首先要弄清楚贾瑞照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尽管“********”在书中就出现过这么一次,但就是这一次也足以颠覆我们对这部作品的一贯看法,让我们从观念上来一次“洗心革面”的根本转变。

    凡例所说的《********》之点睛,指的是第十二回的“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这个故事的内容是:贾瑞爱恋阿凤到了十分痴迷的程度,陷入阿凤设计的相思局中不能自拔,虽经两次失败的教训依然不能醒悟,最终把自己送进了白骨如山的坟墓。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是没有生的希望,但他没有把握住,因为一个错误的选择,让他走上了不归之路。这唯一的一次机会是跛足道人提供的,他在贾瑞病入膏肓之前,来到了他的门前,自称“专治冤业之症”。求命心切的贾瑞听见之后,便大声疾呼道:“快请进那位菩萨来救我!”。见到贾瑞后,跛足道人胸有成竹的对贾瑞说:

    “你这病非药可医。我有个宝贝与你,你天天看时,此命可保矣。”

    接下来书中这样描述道:

    (跛足道人)从搭连中取出一面镜子来——两面皆可照人,镜把上錾着“********”四字——递与贾瑞道:“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它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看照。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它的反面。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教你好了”。说毕,佯常而去,众人苦留不住。

    看得出,跛足道人为贾瑞治病的方法很简单,不用吃药,也不用其它的办法,只要有“********”就足够了。他把“********”的功能和用途向贾瑞一一说明,剩下的事要他照吩咐去做,如能做到,三日之后保管见效。可是贾瑞并没有按照吩咐去做,跛足道人明明让他照反面,他却偏偏要照正面,结果这面镜子不但没有救他的命,反而送了他的命。这个故事的可悲之处就在于,“********”本是为救命而来,结果却是催命而去。然而,更可悲的是,贾瑞至死都没有醒悟,不知道自己为何丧命,临死之前还对害死他的阿凤念念不忘,恨不得到了阴曹地府也能与她共度良宵。

    贾瑞显然是被他自己的愚痴所害,在他还没有弄明白“两面皆可照人”的镜子究竟意味着什么时,便稀里糊涂的送了命。其实,至死不悟的不仅仅是贾瑞,还有我们,因为我们和贾瑞一样,不知道这面镜子究竟意味着什么。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一面镜子吗?能救命,也能催命,真有这么大的威力?其实跛足道人说的很明白,这面镜子“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照看”。显然它救命的作用远远大于催命的作用。可是在贾瑞身上为什么我们只看到了它催命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它救命的一面呢?

    对于这个问题,脂批为我们作了正面解释,他在这一回的回后批道:

    儒家正心,道家炼心,释辈戒心。可见此心无有不到,无不能入者,独畏其入于邪而不反,故用正炼戒以缚之。请看贾瑞一起念,及至于死,专诚不二,虽经两次警教,毫无反悔,可谓痴子,可谓愚情。相乃可思,不能相而独欲思,岂逃倾颓?作者以此作一新鲜情理,以助解者生笑,为痴者设一棒喝耳!。

    这个批语说得很明白,“********”具有“正心”的作用,能帮助误入歧途的人改邪归正,重新做人。但是对于那些“专诚不二”的人,它就无能为力了,因为他们走得太远,中毒太深,已无可救药。那么,什么是误入歧途?对于误入歧途的人“********”又是怎样发挥“正心”作用的呢?要弄清这个问题,还得从作者“为痴者设一棒喝”的动机说起。

    贾瑞愚痴的主要表现是:他有意无意地陷入了王熙凤所设的相思局中不能自拔,一次又一次的被王熙凤戏弄却浑然不觉,结果偷鸡不成反蝕一把米,欠了一屁股的债不说,还惹了一身的臊,最后连小命也搭了进去。阿凤害得他如此悲惨,临死之前他还大喊大叫的说:“让我拿了镜子再走”。一个人痴迷到如此程度,谁能帮他?谁又能救他?最终只能是命归黄泉,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贾瑞作为当局者,被阿凤哄得团团转,在旁人眼里简直就是愚蠢透顶,无可救药。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在这场闹剧中,贾瑞固然荒唐,但阿凤的迷惑性也不容低估。“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这个标题十分明确的表明,阿凤的“毒设”在先,贾瑞的“正照”在后,没有阿凤的勾引,绝不会有贾瑞的上当受骗。所以,不管怎么说阿凤都难辞其咎。其实,阿凤的能量,阿凤的危害远远超出了我们所有人的想象。(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3章 、贾瑞照镜之谜(3)() 
贾瑞的错误就在于过于自以为是,既然相信菩萨能救他,就应该照着菩萨的吩咐去做,对阿凤彻底丢掉幻想。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一方面相信菩萨,一方面又念念不忘阿凤,把菩萨的话当成耳边风,不管不顾的投入了阿凤的怀抱。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想栽跟斗都不行。可能大家已经看出来了,在对待贾瑞的问题上,跛足道人和阿凤站在对立的两端,双方都在做贾瑞的争取工作。跛足道人对贾瑞的告诫和阿凤对贾瑞的“招手”意义是一样的,都是在竭力说服对方往自己这个方向走。可是,贾瑞只相信阿凤,不相信跛足道人;只相信“色”,不相信“空”;只相信镜子的正面,不相信镜子的反面,结果阿凤的骗术大行其道,跛足道人的“正心”教育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可见,阿凤的能量有多大,就连“菩萨”都不能与之抗衡。

    其实,就阿凤的能量来看,她能把贾瑞套入“相思局”令其无法自拔,同样也能把我们套进去,令我们晕头转向,无法自拔,结局说不定比贾瑞还要悲惨,因为我们在看贾瑞笑话的同时,却不知道自己正犯着同样的错误。也许你觉得这种说法很荒唐,读者和贾瑞怎能相提并论呢?令你没有想到的是,在作者心目中,贾瑞就是读者,读者就是贾瑞。更确切的说,贾瑞代表了执迷不悟的那部分读者。

    所以,贾瑞对阿凤的痴迷,表现的正是读者对此书假象的痴迷,贾瑞对“********”正面的追逐,表现的正是读者对这部作品“荒唐言”的追逐。脂批所说的“正心”,实际上就是对《红楼梦》认识上的纠偏,把误入歧途的“心”从邪路引向正道,从表象引向本质。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正心”教育在贾瑞身上没有起作用,在我们身上同样没有起作用。因为,在“********”面前,我们并没有比贾瑞高明多少:贾瑞眼里只有阿凤,我们何尝不是?贾瑞满脑子男女****,我们又何尝不是?贾瑞在相思局中不能自拔,我们同样身陷其中至今都没有醒悟。说实在的,我们对阿凤的迷恋一点都不亚于贾瑞,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话又说回来,面对着这样一面写着“风月”字样的镜子,谁又不去着意于风月?谁又不被男欢女爱的假象所迷惑?尽管风月镜的另一面还立着一个吓人的“骷髅”,可是谁又会把这个毛骨悚然的“骷髅”与带有浪漫色彩的“风月”联系在一起呢?更不会相信它就是真的。贾瑞以为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