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镇也可以算的上是边境地带,地处热河与察哈尔接壤的地方,土地相对关内其他省份要贫瘠的多,即便是在太平盛世,老百姓们中出的粮食也只能勉强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
这些年来各地战乱不断,察哈尔当然也不免陷入混乱之中,前几年,张作霖还在位的时候,察哈尔在奉军的治下,总体上还算稳定,老百姓们忍一忍日子还勉强能够过下去。
可是自从张作霖被炸死了之后,东北军退回了东北三省,察哈尔有被西北军阀统治,再之后,中原大战,东北军再次入关,察哈尔的主人又换了。
察哈尔每换一次主人,老百姓的身上都会多出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
老百姓活不下去就只能够上山当土匪了,新的政府既要维持政府机构的运转,同时还要负责清剿那些为了躲税已经沦为土匪的百姓,这些可都是要花钱的。
可是这些钱从哪里来呢,新政府也把目光瞄准了老百姓,继续他们前任未完成的事业,这样一来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为了躲避沉重的赋税,沦为了土匪。
如此恶性循环,造成现在察哈尔遍地都是土匪的现状。
李汉想要将郭镇乃至沽源打造成一个后方基地,那么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解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汉召开了几次会议。
参加会议基本上都是李汉自己的部下,当然为了显示民主,李汉也邀请了一些在郭镇比较有影响力的乡绅。
会议的那天,李汉一脸笑眯眯的对着前来开会的乡绅道:“多谢郭镇诸位乡老们给李某这个面子,大家开会就开会,还带什么礼物啊!”
不过转身就面不改色对金龙说道:“金龙,还不快去帮诸位乡老长辈们拿东西,真是的,一点规矩都不懂!”
虽然惊叹于李汉这么年轻,脸皮就这么厚,不过前来赴会的地主乡绅,哪个不是老狐狸,对于李汉那点小心思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无视。
俗话说:“当官不为财,请我都不来!”古往今来的官还不都是这么回事。
他们不怕李汉肯收礼,就怕李汉不收礼,因为咬人的狗都是不叫的。
“诸位,我们虽然赶走了伪军夺回郭镇,但是由于东北军刚刚在热河打了败仗,大量的溃兵涌入了察哈尔。尤其是多伦和沽源,县城到现在还被义勇军给占着呢!为了维护地方的安定,我们必须要确定接下来该怎么走。”
李汉也是第一次主次这种政府会议,幸好以前主持的军事会议不在少数,两者之间虽然不一样,但是有很多地方还是相同的。
对于李汉的提议,郭镇的乡绅都默不作声,显然他们对于李汉还缺乏信任和信心。
而且从这些乡绅的角度去看,李汉的部队和东北军溃兵、东北义勇军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不是畏惧李汉手中的枪杆子,他们根本不会来参加这个会议。
“营长,一个郭镇根本容不下我们四营一千多人,目前沽源除县城之外,其他地方的防御力量十分薄弱,甚至有不少的乡镇还被土匪控制,正是我们拿下它们的最好时机!”
看到在场的人都不做声,性急的胡志第一个开始发言来了。
还别说,虽然他的话有些无礼,但是这番话说下来还是很有道理的,最重要的是说出了李汉心中所想。
“李长官,沽源是边疆小县,土地贫瘠,人口凋敝,再加上近年来,又战乱不断,尸横遍野。沽源县的老百姓们为了生存已经到了卖儿卖女的地步了,他们连自己都养不活,更何况是军队了。您就算是占领全县,如果不能够尽快恢复生产,解决粮食问题,也是无济于事。”
一听又要动武,郭镇的地主乡绅们坐不住了,他们都是世代生活在沽源的,产业遍布沽源县各乡镇,如果在沽源的地头上动武,那对于他们的影响将是致命的。
于是有人坐不住了,开始对李汉讲起了大道理,意思就是沽源县很穷,经不起李大营长的折腾了。
李汉虽然不知道这些地主乡绅打的什么主意,但是绝对不相信这些人会为了沽源的老百姓向他求情,不过他也没有深究的意思。
因为他要的就是这些人将这个问题提出来,这样他才有借口将土地的事情拿到台面上来解决。
“既然说到了老百姓的生存问题,我有一个提议,第一就是取消各种厘金和捐税,第二限制地租,第三大力开荒,大家觉得怎么样。”
李汉趁机提出了自己早就计划好的政策,其实按照他的本意是想直接从地主乡绅们的手中买地,然后再分配给农民。
毕竟地主手中的土地都是经营了多年的良田,一亩抵得上刚开荒的四五亩地。不过仔细想了一下,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
一方面李汉担心被这些地主乡绅们扣上共产党的帽子,可别小看这些地主乡绅的手段,这年头国军队伍中大部分的军官都是大户人家的子弟。
平时到还没什么,一旦被发现和共产党有联系,以蒋介石对共产党的态度,李汉就是不死也的扒层皮。他的抗日大业才刚刚开始呢,可不想这个时候得罪蒋介石。
另一方面,即便是所有的地主同意出让土地,以李汉的那点家当买下一个镇的土地估计就要见底了。
钱都拿去买地了,那四营一千多号人的吃穿怎么办,武器弹药也是个巨大的问题。
而且李汉的目光是看向全县乃是整个察北地区,这么多的土地,全靠钱买,就是四营集体把裤子当了也不够付零头的。
对于李汉提出的计划,在座的军官都无所谓,大家都是跟着营长混,自然是李汉说了算,但是那些地主乡绅就有想法了。
废除厘金,能够降低物流成本,有助于商品流通,简单来说就是对于做生意的成本降低了,赚的当然就更多了,这对地主、商人、农民都有益的事,他们当然不会反对。
第五十四章 经营沽源()
开荒的事基本上也很和他们无关,成了兴许还能分些土地,不成也没什么损失,这些地主老爷们也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但是限制地租这一点他们就不太高兴了。
自古以来,种地交租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地租可都是地主乡绅们的命根子,李汉把手伸到这里,与会的地主乡绅当然很不高兴。
可是他们刚刚才说了沽源的百姓已经到了快要活不下去的地步了,现在李汉又打着为了沽源老百姓借口,来号召他们减租减息,他们要是提出反对的话,不等于是在打自己的嘴巴吗。
当然他们的心里肯定是不愿意,不过这些人都是老狐狸,不会当面反对李汉,毕竟李汉手中可是有一千多杆枪,在这个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年代,一千多杆枪就代表着实力。
再说,察哈尔现在这么乱,可能今天郭镇做主的还是李汉,明天就变成张汉,王汉也说不定。铁打的地主,流水的军阀。说不定要不了多久李汉就倒台了,他们范不着去冒这个险。
最后经过大家的多次商讨,众人一直认为,必须是执行李汉所述的三条计划,同时必须要统一防区内的武装力量,郭镇乃至沽源到最后只能有四营这支唯一的武装力量。
降租减税是计划的重中之重,两世身都出生于农家的李汉知道,政府的税收在老百姓眼里的就犹如洪水猛兽一般。
如果不解决这一根本问题,那么察哈尔的土匪就会想割韭菜一样,一波接着一波的长出来,这样一来,察哈尔岂不是永无宁日。
纵观历代王朝的兴起和更替,都可以看出,其实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好统治的一群人,你只要让他们有一口吃的,让他们能够养活自己,那么即便是再生活艰难,环境在恶劣,老百姓们都能够忍受。
但是历史上被更多王朝的更替又大部分是因为农民起义,因为在统治者不给老百姓活路了,兔子急了都会咬人。
李汉现在要做的就是得到老百姓的认同,拿下郭镇之后,他将四营的主力全部调了过来,派遣骑兵连到郭镇下辖的十多个大小乡村,将各村的地痞流氓都清理了一遍。
当然就那些地皮流氓还用不了骑兵连的士兵动手,骑兵的作用主要是向各村表明郭镇已经易主了,随便也负责监督李汉的制定的计划执行力度。
在李汉和一干人等制定的新政策里,郭镇以往所有的捐税全部取消,只保留田税和营业税,而且田税也从以前的五成下降到了两成。
这条命令是所有人都要遵守的,各级地主乡绅必须执行到位,收税时会有派出部队人员到现场监督的。
在过去百姓们除了要给政府纳税,还要给乡保纳税交粮,哪一样都不能少。现在李汉打算将建立统一的粮站,当然这不是他想出来的,后世都是这样做的,李汉只不过是照搬过来摆了。
老百姓可以直接将粮食拉到粮站交税,这样一来,就可以斩断其他想要捞油水的乡保们的念头。
其实郭镇的老百姓们对于谁来管理郭镇丝毫不关心,在他们看来谁来都一样,他们的生活该咋样还是咋样,只要那些当兵的不来祸害自己,就谢天谢地的了。
不过在当听到宣传员说的郭镇将取消除田亩税之外其他所有的杂税,郭镇的老百性们还是很高兴的,当然他们也不敢完全相信那些宣传员的话。
这年头的政府的信用几乎为零,可能上午颁布的政策,下午就作废了也说不定。但是不管怎么样,看着架势,郭镇新来的主人至少没有加征其他税的想法。
可以说,通过这个政策,李汉留给郭镇老百姓的第一印象还是不错的,如果能够坚持下去,那么获取这里百姓的支持不难。
当然李汉一个营的兵力,小小的郭镇哪里能够养得起,所以在拿下郭镇的第二天。
李汉就下令:全营八个连除了骑兵连作为营部直属之外,其他七个连全部分散出去,每个连可以视情况拿下在一个乡镇作为驻地,总之知道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就行。
沽源这一带因为靠近热河,很容易受到鬼子的侵犯,所以除了土匪还怎么什么人愿意在这里发展,这也就是沽源基本上没有小军阀存在的原因。
四营怎么说也是正规军,对付一些地痞无奈或者是小股土匪霸占的乡镇还不是手到擒来。只花了七八天的时间,四营七个连很快就在各个乡镇落下了脚。
掌握了七八个乡镇,李汉手中的回旋余地也大了不少,开始招收流民,组织他们开荒种田。
在这种战乱年代最不缺的就是流民,严格来说,那些从热河跟随李汉来到察哈尔的百姓们也算是流民中的一员了。
只不过他们是跟随部队一起转移过来的,处境比流民不知好了多少倍。
因为手头上的资产有限,李汉果断的放弃了从郭镇各大地主乡绅手中购买土地的想法。
好在察哈尔地广人稀,不愁地不够,只怕没有人,虽然很多土地都比较贫瘠,但是质量不行可以用数量补。
李汉给老百姓的承若是每家可以开垦五十亩地,没有钱、没有工具的的可以向政府借钱,政府提供无息贷款。
但是只有第一年是无息,如果到了第二年还没有全清的,那么还未还清的部分就开始算利息,当然利息同样很低,只有一厘。
之所以这样的做,李汉担心这些流民和农民没有一点压力,会产生惰性。所以必须要给他们适当的增加些压力。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劣根,有的人自控能力强,可以自己克服,而有的人就必须要依靠别人来监督。
此外,所有新开垦的土地第一年免税,这些新开垦出来的土地,粮食的产量有限,在加上现在又不是什么太平盛世,商业流通十分有限,李汉为了调动老百姓们的生产的积极性,可以说是竭尽一切所能。
流民和本地没有土地的农民,根本不会考虑新开垦的土地贫瘠还是肥沃的问题。
对于他们来说,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就已经千恩万谢了,土地贫瘠总比没有地要好吧。
有了田地,再加上李汉承若的低赋税,日子有了盼头,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期盼也不在渺茫。
而且李汉也向他们承诺的各种福利、好处,不管是本地的农民还是被李汉招来的流民,对于开垦土地都焕发出了极大的热情。
经过了一番努力之后,李汉也初步得到了沽源民众的支持,而分出去的田地,大多都是开垦出来的荒地和部分无主的土地,地主乡绅们也都没有什么怨言。
但是却一个个都在等着看李汉的笑话,心中暗自笑道:“不收税,到时候看你那什么养活手中的军队。”
而在这个乱世,手中没有了军队,那就像拔了毛的凤凰一样,连鸡都不如。
李汉也不愿意过多的得罪地主乡绅,毕竟沽源以后的发展还靠他们出一份力。
他能够让普通的老百姓有自己的土地,就已经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实在是没有能力在带着他们走上工商业的路,至少在近几年内李汉是没有这个精力了。
半年前李汉还是个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即便是现在也不过是当了半年的基层军官而已,施政方面的能力实在是有限。
能够相想出这些规划,也都是直接借鉴前人的做法,只不过手段稍微温和一点摆了。
而要想往商业、工业方面发展,大多数还得靠这些地主、乡绅、和商人,因为这些可都是要砸钱的行业。
再说大多数地主也就是土地多了一点,生活比较富裕,本身并没有什么恶行,总不能因为人有钱就把他们打倒吧,这样只会激化矛盾,得不偿失。
而李汉敢于喊出免税的话,也不是逞一时之快,他有自己的想法和计划。
目前四营还有二十来万大洋的家产,就算马上扩编成团,也足够他们支撑一年多。
生活在后世的李汉,知道一个地方想要发展靠农业税是不行的,主要还得靠工商业。
比起工商业交巨头们的税,农业税只不过是零头,不然我们国家也不会在二零零五年末,取消了农业税,终结了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皇粮国税”。
以民国这样的形式,在察哈尔地区发展工业基本是不可能了,所以李汉打算在专注来发展商业,别看察哈尔这地方什么都没有,而且还是关外边疆之地,地广人稀,没什么发展前途。
但其实察哈尔的地理位置还是不错的,这里东接已经沦陷的热河、辽宁省,西边是阎锡山势力范围绥远、山西地区,北边连接蒙古大草原和大兴安岭,南接河北省。
在热河沦陷之后,察哈尔已经成为唯一连接关内和关外的省份了,爱国主义人士想要进入东北,东北义勇军急需的一切武器,弹药和其他物资都可以通过察哈尔转运出去。
往北察哈尔联通蒙古大草原,苏联人支援国内的物资也都可以经由察哈尔进入国内。
甚至李汉还可以直接和苏联人做生意,比如苏联人的武器就很不错,外表虽然粗犷了一些,但是经久耐用。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总是特殊环境下的察哈尔也不是没有一点发展的机会。
第五十五章 二十九军()
当然李汉想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可以说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先不说日本人对察哈尔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择人而噬。
单是察哈尔内部,就已经是派系林立,省内的民团和土匪加起来就有几万人,西北军正规军也有几万人驻扎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